分享

第一节 重农恤民,发展经济(4)

 liuhuirong 2017-07-19
贞观年间科举考试的常试考试科目有秀才、进士、明经、明法、明书、明算等六科。其中,秀才科为最高科等,应试者需要熟悉经史,精通治国方略,因而敢于应 试秀才科的士子不多。明法、明书、明算三科考试专门学问,及第后从事专门工作,很少有机会进入政界,担任高级官吏,况且录取人数较少,应考的士子也很少。 因此,士子大多报考明经和进士两科,特别是进士科尤为热门,因为一旦录取,便取得了候补官员的资格。

  明经科考试主要考九部儒家经典 (《礼记》、《左传》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谷梁》为“小经”)的两部。唐初,明经按照 经书的章疏试策。进士科在唐初考试时务策五道,当时衡量策文的标准,主要是看文章的词华。明法科考试律、令各一部。所试律令,每部十帖,策试十条。明书科 考试《说文》、《字林》,帖式、口试并通,要求通训诂,兼会杂体。明算科考试《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周髀算经》等十部算经,要求明数造术,辨明术 理。

  唐初应试的士子有生徒和乡贡。生徒是指国子监所统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的学生,还有在弘文馆、祟文馆学习的 皇亲、贵族子弟。他们学习两部儒家经典,期满考试合格后由馆监举送到尚书省参加各科考试。乡贡是指不在馆内学习的举子,经县、州逐级考试合格,由州府举送 到尚书省参加常科考试。

  考试的主持单位是吏部考功司,主持人是吏部考功员外郎。报名考试日期由每年十一月到次年春三月。为方便考生, 除京城长安外,又在东都洛阳设考场,以方便关东举子参加科举,称为“东选”。考试纪律颇严,为防止举子挟带经籍书策入场,进入试场时要进行搜身。考试时间 是从清晨日出时起,一直延续到夜间,因而入场时可携带水、炭、餐器以及蜡烛等。考试成绩在尚书省唱第公布,合格者即被录取,称为及第。同时,又张榜公布, 第一名(即状元)名列前面,称为榜头。及第的进士要参谒宰相,然后还要举行各种聚会。

  明经、进士两科考试及第,只是获得了作官的资格。要获得官职,还要到吏部参加复试,复试内容亦为经史之类。为此,贞观八年颁发了“进士试读一部经史”的诏令。复试通过后,即获得了到吏部参选的资格。

   进士科考试录取者百分之一二,明经科考试录取者十分之一二。唐初40年间,科举录取人数只有290人。由于录取人数甚少,因而老年中榜、终生未中、老死 科场者大有人在,故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谚语。同书还引唐代诗人赵嘏诗句:“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贞观年间 录取的进士人数虽然不多,但同九品中正制度相比,它有利于从庶族地主乃至于平民百姓中选拔人才,补充官员,对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是有积极作用 的。唐太宗健全科举制度,为庶族地主参与国家政权开辟了宽阔的道路。当时,唐太宗在金殿端门俯视新科进士鱼贯而出的盛况,得意地说道:“天下英雄,入吾彀 中矣。”太宗对及第进士很是关心。贞观二十二年,考功员外郎王师旦主持进士复试,进士张昌龄,王公谨在考试中“文策全下”,因而落第不报。张、王两人由于 “并有俊才,声震京邑”,太宗亦有耳闻。金榜公布后,唐太宗见榜上无有昌龄、公谨的名字,感到很奇怪,急忙问王师旦是何缘故。王师旦向太宗答对说:“此辈 诚有文章,然其体性轻薄,文章浮艳,必不成令器。臣若擢之,恐后生相效,有变陛下风雅。”在科举制度之下,一大批庶族地主出身的人,如贫士出身的李义府经 科举而人仕朝廷,官至宰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