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负性反馈调节机制略论

 自觉助人 2017-07-19

龙君伟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上海200062)

摘要 文章主要对自我调节研究中为理论家所忽视的负性反馈调节机制进行了分析讨论,阐述了这一机制的基本要素、所需的元技能和受到约束的条件以及这一机制调节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 自我调节,负性反馈,负性反馈环

从20世纪中期开始,人类的自我调节机制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方面对这一机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大多数研究者倾向于研究自我调节的几个基本环节,即⑴目标选择;(2)目标认识;(3)方向维持;(4)方向的改变或修正;(5)目标终止,对人的负性反馈调节机制研究不够。Ford[1]认为负性反馈控制(negativefeedbackcontrol)是一种各种机制相互联系的复杂过程,它的协调发展是个体灵活适应社会所必需的条件之一。然而,针对这种自我意志调节所必须的机制研究甚少,下面我们将对这一机制的实质进行概要的分析和阐述。

1负性反馈的概念

在自我调节系统的研究中影响最大的是Carver和Scheier[2]提出的模式,他们把控制理论作为一种有用的概念框架来分析和理解人类的心理现象,如个性―社会,临床心理和健康心理等。他们认为人类的自我调节系统中的基本结构和机制是差异减少反馈环或负性反馈环(thediscrepancy-reducingfeedbackloopornegativefeedbackloop)。图1显示了这种环状结构的组成成分,信息的输入功能是个体对当前条件的感知,感知的信息通过一种比较装置与参照的机制或标准进行比较,如果当前的状况和比较的标准存在差距,就通过输出功能进行某种行为的努力来减少差距,行为不直接对差异产生影响,而是对这一系统周围环境产生影响,环境的改变使个体对当前当前状况的感知产生了变化,这种变化的情况又通过比较装置进行比较,由此而形成连续的控制环,其主要的目的是减少当前状况和比较标准之间的差异。

这一机制强调目标(goal)和反馈之间的比较和那些旨在减少目标和反馈之间差异的行为。由此来看,负性反馈是一种个体自我调节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成分。下面我们将介绍这一机制的基本要素。

2.1目标(标准)设置

人类的行动是受目标或意图引导的。在Carver和Scheier提出的负性反馈模式中,参照的价值或标准是个体的一种内部目标,是个体绩效反馈的比较标准。他们认为在人类的自我调节系统中目标是一种层次结构,最高层次是有关人类抽象的标准和价值(abstracthumanstandardandvalue),它是作为一种的理想的自我来起作用的。最低层次是有关肌肉活动的。在每一层次水平中,现实的比较标准是由上一层次提供的。

Lock[3]等人的目标设置理论也认为明确具体的目标为个体的行动指明了方向,能增强个体的努力,提高其绩效水平。目标的设置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反馈信息的可利用性,任务的难度,能力,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目标认知的信息源是复杂多样的:有周围的社会环境,有自我同一性,有个体经常性的需要,有个体的自我意像,还有直接的操作反馈信息,它包括效价的判断和象征经验的转换等内部复杂的加工过程,所以在目标的呈现和目标的实行之间不存在完全的对应关系。对这两个领域的区分能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在“自我改变”的临床治疗的努力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也有利于我们了解自我调节过程的复杂性。

2.2自我监测

Ford认为有机体具有适应性,能不断地从开放的系统中收集、转换和加工信息,这就是一种变化、成长的自我调节过程。由目标引导的有机体能有意识地选择和知觉信息,也就是说目标(意图、计划等)能驱动我们对各种感觉状态的感知,使我们知觉到自我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状况。这种对内部状态和操作结果的检查机制称为自我监测或自我观察,即对信息的输入和分配的监测。在任何情形下,如果缺乏对正在进行的操作质量和数量的精细观察,就不可能出现趋向或离开某一目标(或亚目标),由自我意识引导的系统活动。

事实上,人不仅能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进行监测,还能观察到环境和自我引导机制对他们行为的影响、目标执行的速率和目标追求中的身体内部的变化等。

2.3标准的激活和使用

目标或所希望的具体操作水平和系统的监测,不能单独为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自我调节提供动力。在对前驱动(feedforward)信息和反馈(feedback)信息进行比较之前,长时记忆中的目标或标准必须激活。人类的调节机制是多元的,既能调节一些完整的活动又能调节一些相互协调的活动;既能进行在线(on-line)加工又能进行离线(off-line)加工[3];既能存在于激活状态又能存在于去激活状态。Simon[4]认为大多数目标在我们的头脑里排成一列,等待着激活。激活是由恰当的环境条件、内部的动机、特定时间内的不同目标内容的交流而引起。

在大多数的实验情景下,内部标准可由清楚的、推动性的指导、诱因、社会性刺激引起个体的需要所激活。在一些较少人为的情景下,一些外部的特征和内部的事件也能引起个体对自我的考虑,它并局限于个体明显的目标。Carver和Scheier认为当⑴注意在外界和自我之间波动时,⑵某些刺激(如观众、镜画、生理唤醒等)能引起注意指向自我时,⑶个体关注自我时,个体就会用内部的标准来与当前的状态进行比较。在一系列的研究中,Carver和Scheier认为自我集中的注意能激起相关的比较,能提高个体努力程度,能减少行为和标准的差异,能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

在严格控制条件的实验研究中,个体达到标准的类型变化较少,如填字研究评价的是个体的智力,而不是运动能力或技能操作;然而在自然条件下,引起标准的情景要素是多重的、含糊不清的,有时与个体的目标是不相关的或相互冲突的,因而个体的调节标准也是多重的。

2.4差异发现

个体对激活的标准与感知的当前操作状况所进行的比较和评估是自我调节的中心环节。“与标准匹配的反应”(matching-to-standard)能使个体想起事先确定的标准,能激起精力的花费和努力并加以维持(当感觉到操作没有达到标准或所期望的水平时),能使个体产生自我满足和骄傲之感(达到或超过标准或期望的水平)。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把这一过程称为自我激励(self-motivation),当达到标准时个体就自我奖励,反之就自我惩罚。然而,人类的自我评估和差异的发现不是一种灵活的、自动化的调节过程,其标准的产生和遵循规则的路径是经常变化的,容易受到各种影响。认识到“与标准匹配”过程的复杂性有助于我们把控制理论的模式和内部的自我调节模式结合起来,有助于理解自我调节过程中情感的重要性,有助于对自我调节失败进行系统的分析。

情景因素影响自我反应判断,其种类有以下一些:⑴自我效能(反馈能提高自我效能感和个体的努力程度);⑵任务的标准(是个体自我确立的还是由外界决定的);⑶错误匹配(标准和自我评价的错误匹配程度);⑷消极的评估(复杂任务操作中亚标准操作的消极评估);⑸差异水平和进度(自我满足的程度不仅与操作和标准的绝对差异水平有关,而且和操作变化的时间进度有关);⑹社会比较(社会比较影响个体的自我奖罚过程,例如,成功操作带来的自我奖励会因为知道别人同样取得成功操作而消失,差的操作带来的自我惩罚会因知道别人的操作比自己的更糟而消失)。

2.5减少差异的机制

人类的行动机能容易受到影响或损害,它不是一种自动化的机制。在目标引导的活动中,调节机制指示了正确操作的轨道,帮助个体在遇到困难时继续停留在这一轨道上,或使个体重新考虑,进行修正。对目标和现状之间的差距的减少,需要个体的心理动力和各种不同的减少机制发生作用。

在解决标准和反馈信息的错误匹配的“认知-行动”的机制中,有用的机制有:⑴注意资源的分配;⑵努力程度的变动;⑶计划和问题的解决;⑷言语的自我暗示;⑸促进性的认识装置或期望;⑹刺激的控制或选择;⑺心理控制或思想的压抑。

2.6自我效能

除了目标设定和自我评估反应外,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自我效能判断也是人类动机的重要机制。自我效能[5]是一种关于个体的有效性、掌握性或控制性的理论模式,该理论认为广泛的背景知识、具体的监督和差别减少的机能并不能保证以目标为基础的操作行为的出现,我们经常看到人们并不能完成他们很在行的活动或行为操作。自我参照的观念(self-referentthought)能调节需要、知觉、和行动的关系。某一特殊领域的效能信念,与操作结果信念(结果期望)相反,它是一种自我推断的、自我产生的主观能力,是自我激励的唯一动力,成功的操作结果能提高效能的估计水平。因而在研究中,自我效能的判断可以作为一种预测因素,也可以作为一种因变量。

多年来有大量的研究是针对“自我效能的判断对各种结果的影响”而进行的[4-6],如:某一结果的趋向性或逃避性调节,对恐惧刺激的情绪反应,吸烟的停止和复吸,身体疾病的知觉和忍受;复杂组织环境中的决策策略的使用和操作的控制,压力的应付过程和其免疫关系。尽管自我效能的一些研究也受到不少批评,但是它在不同领域中产生了大量的应用研究,说明了各种自我参照观念类型的重要影响。

社会认知理论的自我参照观念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它对于个体“掌握性”(mastery)的归因,不能包括与目标相关的认知图式的所有范围;除了期望、价值或目标喜好外,对自己操作能力的信念也表示了一种指导或期望的功能。如果个体对其它目标协调的使用技能的归因信念也同自我的观念有关,那么它是否能加以评估,在某一特殊的领域它是否与正在进行的行为模式相连,这需要进一步研究。

总之,需要经验研究加以证明的不仅是自我效能,而且还有目标参照思维(goal-referentthinking)的整个范围,它包括知识、态度、对于所有基本意志调节的归因;监测、计划、自我评估等的机制的信念是效能信念的外在的动因,还是“意向-行动”调节的增强装置,这需要进一步研究决定。

3元技能和条件范围

人类负性反馈控制机制是自我执行控制系统的一部分,它是多维的,是一种人类灵活适应环境的操作性的多层次组织亚系统,它必须以一些基本的能力为基础,依靠它们的协调发展,并随时间和环境的变化对个体的目标进行负性调节,使个体重新考虑目标的方向和轨迹。这些能力称为元技能(metaskills)[6]

3.1元技能

我们可以分阶段来有效地描述自我调节,也可以从各亚功能的功能分析来检验它,有许多研究者倾向于把自我调节的本质看成是一种各组成部分按照目标进行在线(on-line)的系列结合过程。然而,这种模式不能解释我们是怎样取一杯水并把它送到嘴边的,更不用说我们是如何为考试而学习的了。现在,复杂行为的协调倾向于认为是一种多种水平的计算的结合,它的功能性输出包括(不局限于)意识、推理、潜在的可训练的调节技能。

有一些元技能是很明显的。如果某一目标或操作以一种知觉信号加以编码、储存或再现,它只能驱动比较过程,此时记忆和恢复是明显的调节性元技能。对于大多数的认知性和工具性的“差别-减少的功能”活动来说,需以描述性知识作为基础,建立某种事件图式(eventschemas)或行动程式(actionscripts)。为了使目标指导灵活而有效,控制系统一方面要能反映正在进行的具体操作的结构,另一方面又要能反映加工过程机制的分配。目标组织是分层次的,个体调节层次的功能状态不是固定的,部分地依靠自动化或无意识的活动模式和下级水平行为的追求结果。在多种层次结构中,不同水平的目标通过信息的交流得到完全的表述和协作。显然记忆、注意的缺陷或知识和技能的不足,会限制基本意志调节的有效性。

当我们把负性反馈作为单一指导框架时,也会忽视另一些元技能的研究。如社会学习理论提出的几种基本能力:预先思考,自我反映,象征符号使用,替代学习,自我调节。意志调节或自我调节能力的训练需要把这一些能力综合起来。

预先思考能产生意向性的结果,使将来(可能的结果)与现在及过去相连,能预见可能的障碍和变化等,这是一种超级的心智协调能力。在研究中,预先思考能力的评估总是和一系列的结果相连的,这些结果包括对奖励的延迟接受的忍受,积极性和消极性情绪的产生,自我效能的评估,压力的应对,行为的顺从等。

Taylor和Schneider[6]认为对将来事件的想象可以作为控制情绪的一种手段,心境的变化或维持也是行为控制的机制之一。这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元技能,即情绪调节或情绪智力(emotionalintelligence)。在目标的追求过程中,成功、失败、挫折、进程缓慢等都会引起各种情绪状态。由标准和现状的差异会引起积极或消极的情绪,有时能成为提高个体努力程度的动力,有效地把自我调节引向更高的水平。情绪的影响和控制已成为当代理论和经验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

3.2界限条件

两种类型的界限(boundaries)须加以简要的考虑:一是推断性界限(inferentialboundaries),它是一种由自然语言习惯和现有模式的字面涵义决定的认知界限。个体的一般性期望受到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目标的实现是一种特殊文化下的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在自我调节的过程中,个体一方面是社会交换的应答性参与者,另一方面总是在设法支配或影响别人,这种自我和社会的相互影响和依靠,经常含糊地包含在自我调节的信息加工模式中。二是操作性界限(operationalboundaries),自我调节的实现在其理论上有明显局限,例如一个高自我效能的人,并具有某一活动所需的技能,可是在缺乏诱因的条件下没有趋向这一活动;还有个体在外界强有力的人物的影响下,不能维持其目标引导的活动。

个体的差异表现在其对情形的解释,对与目标相关反馈的敏感性,对榜样和具体的情景规则的遵守,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习惯,对烦恼和刺激过载的承受能力上,也表现在在各种竞争性动机的引诱下对当前意向活动的维持能力上。毕生发展的观点对自我调节实施中的“功能局限”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认为各种机能随个体的年龄、发展阶段和具体的环境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具体表现在:现实目标的选取;能力评估的绝对的和相对的标准、自我的和其它相关的标准的使用;社会要求或期望的感知;内省和元技能的应用;预见性的想象;过去、现在、将来的联结;情绪体验和控制。这些都是限制自我意志调节的因素。

4负性反馈调节失败:概念和动力

人类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一功能的运作不是机械的、公式化的。对各种自我调节训练的研究文献的简单回顾可以发现,许多自我管理的训练,即使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也不能产生短期的或长期的效果。调节失败的研究已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但没有一种理论能对此作出满意的解释,不同的理论从各自的角度提出各种假设:学习理论主要是从目标行为和环境因素的关系来寻找失败的原因;心理分析则是从早期经验和现在性格的联系来进行分析的;控制论则从控制的各个环节(如功能的缺陷、不同功能间信息交流的失败、不恰当的目标、支持性元技能的缺乏、其它限制条件的干扰)来分析讨论的。

对自我调节失败最有价值的说明,来自对系统功能失调的控制实验研究,尽管它是一种非自然的实验设计。当代大多数关于调节失败的理论研究,着重于增强儿童或成人的自我调节的技能和自然状态下的成功或失败对自我产生的影响。但这种分析是间接的,不可能精确地证实它们的相互作用和因果机制;事实上,大多数临床研究忽视元技能或基本的自我调节训练前后的变化的评估;即使进行了评估,也没有控制个体和环境的相互影响,有着许多的干扰因素,其事后的评估只是一种猜测。现在,多数的分析研究着重于目标追求行为的提前终止或不适时的目标放弃,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缺少比较机制的运作(防御性的自我评估);目标的错误设定;自我监督的缺陷;控制系统的过载等。

当调节的对象具有一定的难度和风险或是一种社会性知觉的结果或期望时,任务操作可能会超过个体的能力或效能(结果的期望),个体就会采取一种防御性评估的逃避[1](defensiveevaluativeavoidance,以下简称DEA)策略,在短期内仍然维持一种高水平的标准匹配,避免产生与失败的认知相连的不愉快情绪,维持原有的努力程度。如一个在测验中只得到D的分数的学生,把他的失败归因于老师的“别有用心”,而不是自己的过错,从而维持较高的自我意像,防止自我贬低情绪的产生,继续保持较高的抱负水平(想得A分数);另一方面,防御性的评估又延缓了个体的知识的获得、技能的发展、目标的实现。DEA的可能性机制是:外部化的归因;理智化(rationalization);降低社会比较水平;自我能力的缺陷;自我欺骗;自我膨胀。最近一种新的有趣的模式是Schlenker等人(1991)的责任理论(accountabilitytheory),着重研究各成分的责任和对情景个体的同一性(identity)的威胁,有4种要素影响着自我调节:⑴命令(目标或标准);⑵事件(自我监督的反馈);⑶一套自我的同一性的意像(抱负或理想的自我);⑷评价的观众(evaluatingaudience)。后两种要素是个体自我参照和处理人际关系的依靠点,组成了责任避免的策略,如观众的选择、辩解或原因的使用及事后的解释等。

另一种失败的机制是降低标准。因失败而降低标准是一种人为的处理“标准-操作”不匹配的手段,它有时会降低动机水平、自我意像、自我满意的程度。

第三种可能的机制是自我监测状态的丧失,当个体的自我意识知觉到目标和操作之间的差别很大、而自己的能力有限、预计成功的希望较少时,个体的心智和体力的努力将减弱,倾向于离开这一活动,采取一种放任的态度。

最后,唤醒的认知能力可能限制信息的加工和自我的调节,因为个体在一段不确定时间内追求的目标是多种,一两种调节机制的是不能加以说明这一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能力的参与,而在一定的条件下,唤醒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

5结语

负性反馈调节机制说明了在自我调节中负性信息的重要作用和个体是如何利用这一机制的。但反馈调节只是自我调节机能的重要环节之一,如果想了解人类的自我调节机制,需对自我调节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如个体目标的设定过程,个体的动机过程,个体的自我效能的评估过程等。自我调节的研究迄今为止〔也许在将来〕仍未形成单一的或统一的范式,需要各种理论和研究技术从不同的侧面对这一多种层次和复杂机制作出细致的分析,而后才能全面理解人类的自我调节机制。

参考文献

[1]FordDH.Humansasself-constructinglivingsystem:Adevelopmentalperspectiveonbehaviorandpersonality.1987.Hillsdale,NJ:Erlbaum

[2]CaverCS,ScheierMF.Controltheory:Ausefulconceptualframeworkforpersonality-social,clinical,andhealthpsychology.Psycologicalbulletin,1982,92,⑴:111-135

[3]LockeEA,LathamGP.Atheoryofgoal-settingandtaskperformance.1986.EnglewoodCliffs,NJ:Prentice-Hall

[4]SimonH.Motivationalandemotionalcontrolofcognition.PsychologicalReview,1967,74:29-30

[5]BanduraA,JourdenFJ.Self-regulatorymechanismgoverningtheimpactofsocialcomparisononcomplexdecisionmaking.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1;60:941-51

[6]Paulkaroly,Mechanismsofself-regulation:Asystemsview.AnnualReviewofpsychology,1993,44:23-52

摘自《心理学动态》2000年第8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