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虚盗汗临证浅探

 ZHENGNS331 2017-07-19

 

历代医家在论治汗证时多宗“阳虚自汗、阴虚盗汗”之说,沿袭至今,而鲜有谈及“阳虚盗汗”这一证治。笔者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所见盗汗病例,除阴虚所致者外,阳虚盗汗亦属常见,故有摭拾补遗之意。今投鄙俚薄言,祈求匡正。

1阳虚盗汗的文献记载

《诸病源候论》中有“虚劳汗候”“虚劳盗汗候”的论述认为汗证多属阳虚、卫阳不固所致初步提出了阳虚盗汗的概念。明·《景岳全书·汗证》在论述自汗属阳虚、盗汗属阴虚时指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论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至此阳虚盗汗证已被明确提了出来。以后在日人丹波元坚编著《杂病广要》中说:“诸阳主表在于肤腠之间。若阳气偏虚则津液发泄故为汗……盗汗者因眠睡而身体流汗也此由阳虚所致。久不已令人赢瘠梏瘦”。①进一步论述了阳虚盗汗的病机证候。现代也有学者认为:“传统所说阳虚者多自汗阴虚者多盗汗虽有一定根据但从临床看也有阳虚盗汗、阴虚自汗的因而必须四诊合参才能辨证无误”。②可见阳虚盗汗证已引起古今医家的重视。

2阳虚盗汗的病机证候

人在睡眠之时汗出溱溱醒后汗则收敛谓之盗汗。盗汗可单独出现也是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少数病例还兼自汗但以盗汗为主,如见阳虚表现者,可辨为“阳虚盗汗”。人之气血,犹阴阳之水火,平则宁,偏则病。汗为心液,心主血属营,若劳心失血,心血过耗,心血不足,血不足则气虚,气虚则阳衰,于是神气浮越,心液不藏而汗出;肺主气属卫,亦主皮毛,若肺气不足,表阳亦虚,腠理不顾,则津液发泄而为汗。因之,阳虚盗汗的病机总由心肺两脏虚损,气血不足,阴阳使其偏颇为病。证见寐则汗出、醒则汗止、面色不华或皓白,四肢不温,食欲不振,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苔白有津,脉浮虚或涩或濡。多见于失血、手术和产后气血亏虚,冠心病心阳虚衰及儿童发育时期营养障碍等患者,常伴有失眠多梦、心悸、气短神倦等症。

3阳虚盗汗的治疗

关于汗证的治疗,《景岳全书·汗证》曰:“收汗止汗之剂,如麻黄根、浮小麦、乌梅、五味……之属,皆可随意择用”。但都未明确提出阳虚盗汗的治疗法则和方剂。笔者根据其产生的机理:其一,心血不足,心液不藏;其二,阳气偏虚,津液发泄。乃拟补血益气、助阳固表之法,以归芪建中汤为主方,将炮姜易生姜,适当加入敛汗固涩之品治疗,辄投效彰。方中当归补血,归芪益气固表,二者相伍,气盛血旺,更有建中汤温中补虚以助阳。如是阳生阴长,阴阳相济;腠理固密,津不发泄,何盗汗之有手。炮姜易生姜者,乃去生姜之辛散而取炮姜苦温坚敛之性。临床应用时,酌加金樱子、五味子、龙骨、牡蛎等品;如见气虚明显者则加党参,取效更捷。

4病例介绍

【例一】张某某,女,25岁。1995年9月12日初诊。3天前在我院顺产一男婴,产前已住院一月。连日未寐则汗出如流,衣裤皆湿,乱梦纷纭,醒后汗止,有烘热感,邀余诊治。证见面目虚浮,周身皮肤湿润,神倦乏力,食欲不振,口渴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浮虚无力。证属阳虚盗汗,以归芪建中汤化裁:药用当归20g,黄芪50g,桂枝10g,白芍20g,炙甘草10g,炮姜6g,五味子15g,党参30g,金樱子、枣子各15g,龙骨、牡蛎各30g,饴糖60g(烊化分服)。2剂,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9月14日二诊:上方服后症状大减,盗汗已止,精神清爽,食欲增加。为巩固疗效,继服上方2剂出院。1周后随访,母婴无恙。

【例二】刘某某,男,5岁。1997年10月15日来诊。其母代诉:近半月来精神不振,饮食减少,夜间头身汗出,醒后汗止,曾在我院门诊西医诊治,疑为“肺门淋巴结核”,两次摄胸片均未发现病灶,服西药盗汗不止,来我处就诊。证见:面色萎黄,形体瘦弱,四肢欠温,二便无异,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化验肝功正常:血常规:红细胞3.0×1012/L,血红蛋白90.5g/L,白细胞总数 3.5×109/L,中性 65%,淋巴30%。证属阳虚盗汗。药用当归10g,黄芪30g,桂枝6g,白芍15g,炙甘草5g,五味子6g,金樱子50g,枣子10g,牡蛎20g,炮姜3g,饴糖30g。连服2剂盗汗止,诸症减轻,后以补中益气汤和五味异功散调理半月而愈。一月后随访,已恢复健康。

本文内容摘自《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年第19卷第6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