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观点|阐释事物发展背后的“机制”

 paul1023 2017-07-20

 

文/陈熙

  阐释事物发展背后的“机制”已成为当代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共同目标。“机制”作为现代科学的核心观念,甚至有取代“定律”、“逻辑”和“因果”等范畴的趋势,引发了科学哲学界的热烈讨论。


  “机制”发展了“科学解释”的理论模型


  解释是科学最重要的三种主要功能之一。建立普适性的科学解释模型是科学哲学的重要目标。逻辑实证主义认为科学具有解释功能,是由于表现为定律的科学语言之间存在着逻辑关系。科学解释的覆盖律模型失败后,哲学家们提出了三条非定律观念的进路:现象学进路、修辞学进路和因果进路。格莱南在1996年提出基于因果关系的反对理由——规则的直觉判断不一定是因果关系。例如,气压计的预测功能并非由于水银柱的下降“导致”了风暴。机制比因果关系更易理解,从而将科学解释的研究重心转移到机制论上。然而,并非所有科学哲学家都支持这种转向,例如米卢斯基在1988年基于人本主义和进化论思想反对经济学采用的机制解释。机制和定律不是本质和现象的关系,也不存在哪个更基础的说法,并不能完全相互取代。机制解释的优越性体现在它更符合机器化大生产的本质需求和特征。


  逻辑实证主义将科学解释看作是对科学定律的应用,科学发现则是非常直接的过程:在特定场合中发现规则性,通过定量译成定律。据此,科学发现的过程就是证实的过程。赫歇尔最先反对这一传统观念,区分了科学的“发现”(discovery)与“证立”(justification)的过程,反驳了关于科学发现的逻辑性和内在主义等哲学理论。科学发现以往被认为是非哲学问题,而诉诸于灵感或直觉等非理性因素。贝克特尔2009年关于生物昼夜节律振荡器的案例研究,表明机制的发现并不支持从猜想到检验的逻辑主义主张,而是利用客观的物种间保守性来处理机制模型中的变异与相似性的关系。突破了传统定律观念下将科学发现归于猜想、观察和检验(证实或证伪)的思维局限,对科学发现有了全新的认识,使得哲学家重新燃起了将科学发现理论化的希望。


  应对传统机械论的形而上学困境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形而上学命题割断了经验世界的联系,这种拒斥态度导致了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两种倾向的对立,从而走向了衰落。我们也不可能回到笛卡尔的机械论,其身心二元论的立场预设了心理学、认知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形而上学难题。对这些学科中机制解释的哲学分析,有助于解决活力论与机械论,以及唯物论与泛心论之间的长久争论。当前的机制概念研究已经形成了实在论和介入主义两条主要进路。实在论的系统进路认为,机制是系统产生特定现象的过程。基于该进路,其内部也包含了一元论和二元论两种定义的竞争关系,存在各自未能解决的难题:一元论机制概念存在关于新性质说明的黑箱,二元论机制概念则存在解释上的本体论难题。伍德沃德又提出了非还原的介入主义进路,关注于机制概念在科学操作层面的生成性意义,从科学实践的新角度考察机制的意义。概括而言,机制包含了双重的意义:不仅体现了客观对象的因果性,还包括科学活动的规范性内容,它反映了科学主体即科学共同体自身的规范性需要,这恰恰是其形而上学追问的起源。


     当代“机制”概念源于哲学


  早期机械论萌芽于人类从神话解释走向哲学解释的轴心时代。从通过自然来解释自然的自然哲学阶段到近现代自然科学诞生,机械论一直在不断演化。无论希腊原子论者的因果决定论,还是笛卡尔极端被动的物质论,传统机械论的共同之处在于排斥人的心灵和能动性,与二元论倾向难以撇清关系。


  生命科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学科探索现象背后的机制,是将合理性解释(至少部分)建立在机器隐喻的基础之上。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机制解释框架合理性,涉及哲学人类学的元理论问题。亚里士多德“人是理性的动物”的命题,奠定了两千多年来的理性主义精神。其中隐含“人是理性和物性的混合体”的假设,随着文艺复兴“人的发现”和“自然的发现”,作为理性的心灵成为人的本质属性。据此,笛卡尔确立了超验的主体性原则,得出了以机械论为自然原则的推论。18世纪拉美特利在《人是机器》中试图恢复人的自然本性,但却将其建立在机械论的基础上,无法说明作为主体的自然理性或作为对象的人类理性,导致了自由和必然的矛盾。


  人类机制的建立包含了目的能动性——科学对象和科学主体都具有目的性,不含目的论说明的机制解释是不充分的:一方面,作为科学对象的机械系统、生物体和社会系统都具有提供反馈机制的调节器,这就是控制论所带有的目的论解释;另一方面,科学共同体是期望、目的、规则和制度错综交错而成的“复杂机器”,带有目的性和意向性的科学工具同时也保留了原始的物性,使用者本身就存在着多样性。生命机制已经超出了物理学阐明的所谓“一般机制”,由于兼容于非决定论的自由选择说明,也被称为温和机制。


  传统机械论基于思辨研究,而当代科学哲学对机制问题的研究主要基于自然主义的语言分析。操作主义进一步指出了机制含义的社会学维度,理论并非科学唯一的主导力量,而与技术、信念和生产等力量交织在一起。这为科学哲学提供了理论理性尤其是心灵主义之外的研究进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