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小看的乌梅丸:不是单纯的驱蛔之方,治疗三阴虚寒杂病效果显著!

 水木年华138 2017-07-21


乌梅丸出于仲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本方寒热并用,补敛俱备,其功效温脏安蛔,临床除治蛔厥外,对寒热错杂,正气亏虚之各种杂病用之辄能收功。

值得指出的是,古往今来,历代医家著作均将此方列为“驱虫剂”。清代以后,这种看法更为明显,尤其汪昂的《汤头歌诀》,《医方集解》等书,均将乌梅丸列为“杀虫之剂”的首方。陈修园的医学启蒙书《医学三字经》也说治“虫痛”要用乌梅丸。又如《医方考》指出:“乌梅味酸、蛔得之而软;连、柏味苦,蛔得之而伏,蜀椒、细辛味辛,蛔得之而死”。当今全国各中医院校《方剂学》讲义,仍沿用汪昂的分类方法,且加有按语:“乌梅丸为治虫病的主方”。讲义中还纲举目张地列此方为“杀虫之剂”,至于提到临床变化运用,也只是按其方剂的一般加减化裁而已。

被小看的乌梅丸:不是单纯的驱蛔之方,治疗三阴虚寒杂病效果显著!

其实,乌梅丸是治疗厥阴病的主方之一,《伤寒论》虽将其列于蛔厥条下,并非专为杀虫而设,而是用来调整厥阴病寒热错杂之症情,驭蛔仅为乌梅丸的作用之一。清·柯琴云:“仲景此方,本为厥阴诸证之法,叔和编于吐蛔条下,令人不知有厥阴主方,观其用药与诸证符合……岂只吐蛔一症耶?”可谓一语破的。吴鞠通更明确指出乌梅丸是“治厥阴,防少阳,护阳明之全剂。”

厥阴是三阴之尽,又是阴尽阳生之脏,伤寒邪入厥阴,其病情大多是寒热错杂,虚实互见。《内经》云:“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唐容川说:“厥阴之寒热,总因风气而扇动也,故用乌梅丸敛取风气,而余药兼调寒热。””风邪原无定体,若阳进阴退,风从阳化而夹热,呈现厥多热少和不欲食,食则吐蛔,以及腹痛下利等证。据乌梅丸的组方,寒温并用,补泻兼施,正是根据厥阴病的特点而设。清·柯韵伯论述马梅丸立方大意指出:“六经惟厥阴难治,其本阴,其标热,其体木,其用火,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仲景立方,皆以辛甘苦味为君,不用酸收之品,而此用之者,以厥阴主肝木耳……君乌梅之大酸,是伏其所主也;佐黄连泻心而除痞,黄柏滋肾以除渴,先其所因也;肾者肝之母,椒附以温肾,则火有所归,而肝得其养,是固其本也……”说明仲景是本着“必伏其所丰而先其所因”的意思,为寒热错杂而又难治的“厥阴证”立论处方。

不方便去医院?来神黄免费问专家

参与方式:关注本账号,私信回复“义诊”即可参与。

厥阴证以肝木为主,肝主升发,性喜条达,赖于脾肾功能之相助,使其生培有源,才能发荣畅茂,木静而风恬也。厥阴脏寒之证,与脾肾不能生培相助有一定的关系,故乌梅丸方用酸温之乌梅为主,是从其性而欲入其肝,配当归补血,伍人参补中气而培脾土,桂附暖下焦之水而上运于心,干姜、细辛、花椒大热之药,皆祛脏寒,因肝木不能升达携水上济,无云行雨施之机,而证见上热、消渴;佐连、柏者以其苦寒泻火而清上。概言之,乌梅丸是以补肝养血为主,温脾暖肾为辅,佐从清上之法,寓有安蛔之用的方剂。

从足三阴的关系来剖析乌梅丸,可知仲景立此方是别具匠心的。乌梅丸具有补肝养血和补脾温肾的强大作用,是针对肝脾肾的虚寒(厥阴寒热错杂之邪)及蛔厥病证而设,非专为蛔虫证而脏不虚寒者所立,更非驱虫之专方。

被小看的乌梅丸:不是单纯的驱蛔之方,治疗三阴虚寒杂病效果显著!

在临床上,乌梅丸除用于脏寒蛔厥证外,凡属足三阴虚寒所致的多种慢性杂病,若审证投之,功效卓著。近人李月氏用此方加味,治疗厥阴肝风内扰克于胃土所致呕吐案,治疗脏寒腹痛案,治疗厥阴下利案,均收效颇捷。张子辉氏用乌梅丸原方加贯众、仙鹤草、参三七等治疗崩漏案,证属正气虚弱,寒热错杂,用温脏扶正清热止血之法治之,2剂血止,观察5个月,月经正常。朱慎修氏用本方治疗结肠炎一例获效。刘炯夫氏用于治癔病、耳源性眩晕、胃脘痛、带下等证。高体三教授常用本方治疗厥阴虚寒性多种慢性杂病,诸如经寒腹痛、虚寒性肚痛、虚寒性白带等,临床功效显著。笔者曾用本方加赤石脂、石榴皮、诃子、山楂炭治疗中毒性消化不良6例,获效极佳。此类病证属脾阳下陷,中气亏耗,厥阴寒热错杂,本着“调其寒热,扶其正气,酸以收之,其利自止”之精神而投之,伍以参苓白术散以巩固善后。还有古代名医大家叶天士,更将其扩充演变施治于临床, 大凡温热久羁,胃阴受伤,心肝阴液耗损,每致肝风内动,虚热难平之时,叶氏用乌梅丸,撤去其中辛温之品,取酸苦甘合方以化阴消热,配阿胶、生地、麦冬养正清阴分之邪;凡热伤肝、肾、胃之阴液致肝家风火内动者,均可用此法。对胃阳衰、厥气逆者,叶氏于乌梅丸中撤去苦味之品,取辛酸降逆泄浊,甘温辛扶胃阳。乌梅丸方中酸、苦、辛、甘四味汇集,叶氏在化裁中始终以酸为主,旁及苦辛甘味,用方刚柔相济、治疗多种杂病屡奏奇功。

被小看的乌梅丸:不是单纯的驱蛔之方,治疗三阴虚寒杂病效果显著!

临床应用乌梅丸,当随病机之阴阳进退和证侯之轻重缓急而灵活化规,不必墨守原方。若气虚为重者人参量加大;血虚显著者重用当归,阳虚偏重者重用附子、干姜。综上可见,乌梅丸为治疗三阴虚寒杂病之圣剂,不是单纯的驱蛔之方。医者必知理变通,不得小觑其功,不得执一以自塞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