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岛的诗可以说是我很喜欢的一种类型,沧桑的人生经历——出过家,屡举进士不第,被排挤贬职,参军,形成了他别具一格的素材,融入诗词,形成一种孤傲,独特的意境——“苦吟诗人”也是贾岛的别称。可能也因为金子永远都会闪一样,贾岛在晚唐时自己诗派风格逐渐被人认可。 这首述剑就是借物喻人,描写自己内心的豪迈志向所感,其实我感觉更多也是对自己这一生跌宕人生和内心雄伟做的寄托吧。贾岛的“诗艺”生涯也可以说是十年磨一剑,真是诗奴的代言人。 为诗痴情一生 有个故事:贾岛做和尚期间曾经骑驴打伞在长安城的街道上游走。而那时正是秋风劲吹,黄叶满地,贾岛突然诗兴大发,吟出一句诗来:“落叶满长安。”但因为急切中想不出对应的另一句诗来(前一句是落叶满长安《忆江上吴处士》),没有看见前方的道路忘记了回避,冲撞了大京兆尹刘栖楚的轿子和仪仗队,被抓起来关押了一个晚上。 韩愈有首《赠贾岛》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天恐文章浑断绝,更生贾岛著人间。其中来称赞贾岛的诗句的造诣,值得一提的是韩愈就是贾岛的伯乐,也因为这个贾岛才在出家后又返回凡尘世界。
这首贾岛的戏赠友人就能看出,贾岛对诗的痴迷与热爱,首句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完美刻画了贾岛对诗的感情,在仕途人生都似乎没看到光明的情况下,似乎只有写诗能寄托自己整个人生最具有价值的事情了吧。他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所以后人称他“诗奴”或“诗囚”都是有原因的。 推还是敲 又是一个故事:一天,贾岛去长安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寻到朋友的家。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不巧惊醒了树上的鸟。可惜这天朋友不在家,贾岛借此时此景把一首诗留了下来:
第二天,贾岛又骑着他心爱的小毛驴返回长安。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鸟宿池边树, 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大街上的人对贾岛的行为忍俊不禁。这时,正在京城做官的韩愈,又是仪仗队的簇拥下迎面而来。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还是用“敲”好。韩愈听后,很有兴致地跟贾岛探讨起来。过了一会儿,他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后恍然大悟连连点头。而且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作为苦吟派的代表诗人,贾岛可谓深深的诠释咬文嚼字,文奇出众的特点,在逐字逐句都需要经过一定的夺取博弈。也因为这件事,推敲变成对一件事进行考究的词语。 《唐摭言》卷十曾记载了晚唐李洞尊崇贾岛的事迹:他铸贾岛的铜像,经常手持念珠念贾岛佛。如知道谁喜欢贾诗,他就手录贾诗赠之,并再三叮咛说:这无异于佛经,应该焚香而拜。李洞的做法虽有些极端,但足以说明贾岛诗的独特风格对晚唐五代诗人的深刻影响。 一点点结尾 从文章开头的《述剑》即可看出贾岛其实是一个充满豪宕,慷慨激昂又有点持才傲物的人,可他的遭遇却完美诠释了“幻灭”一词。不无濠上思,唯食圃中蔬。梦幻将泡影,浮生事只如。可能这就他是最好的表述吧,可能由于贾岛曾经出家过,他的诗又能带给我一丝禅意。 虽然后世对贾岛评价褒贬不一,但他对诗的影响可以说影响巨大,流传久远,不可否认的永远是他对诗的执着与痴迷。 最后引用苏绛《贾司仓墓志铭》做个结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