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枳实消痞丸

 老玉米棒 2017-07-22
  枳实

  枳实 半夏

本方是从半夏泻心汤和枳术汤化裁而成。方中枳实、厚朴用量独重,故着重于行气消痞;且黄连用量大于干姜,其病当属热多寒少之证。

较之健脾丸,虽皆属消补兼施之剂,但前方补重于消,本方则消重于补。虚实有轻重,消补有主次,处方用药务使消积不伤正,扶正不助满,以收祛邪扶正之功。

实验研究】 实验表明:枳实消痞丸可能通过增强胆碱能神经功能和提高血浆胃动素水平来促进胃的液体排空,枳实和厚朴可能是方剂中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林江,等,枳实消痞丸对大鼠胃排空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华消化杂志 1999;19 (1):45]

【临床报道】 彭氏采用枳实消痞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4例,并与吗丁啉治疗的西药对照组(50例)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6%,较对照组(74%)有显著性差异(P<0.05);能较好地改善临床症状。结果表明:枳实消痞丸具有促进消化、增强胃肠功能的显著疗效,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满意方剂。[彭文洪,等,枳实消痞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时珍国医国药2000;1 1(4):326]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兰室秘藏》卷上:“治右关脉弦,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开胃进饮食。'

2.方论选录="">


  枳实消痞丸 《兰室秘藏》

【组成】干生姜 炙甘草 麦芽曲 白茯苓 白术各二钱(各6g) 半夏曲 人参各三钱(各9g) 厚朴炙,四钱(12g)枳实 黄连各五钱(各15g)

【用法】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汤下,食远服(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水泛小丸或糊丸,每服6~ 9g,饭后温开水送下,日2次;亦可改为汤剂,水煎服)。
【功用】消痞除满,健脾和胃。

【主治】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证。心下痞满,不欲饮食,倦怠乏力,大便不畅,苔腻而微黄,脉弦。

  【方解】本方证因脾胃素虚,升降失职,寒热互结,气壅湿聚所致。常见心下痞满,不欲饮食,倦怠乏力,大便不畅等症。此属虚实相兼,寒热错杂,热重寒轻,实多虚少之证。治宜行气消痞,健脾补虚,平调寒热。方中枳实苦辛微寒,行气消痞为君;厚朴苦辛而温,行气除满为臣。二者合用,以增行气消痞除满之效。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而除痞、半夏曲辛温散结面和胃、少佐干姜辛热温中祛寒,三味相伍,辛开苦降,平调寒热,共助枳、朴行气开痞除满之功;麦芽甘平,消食和胃;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四君子汤)益气健脾,祛湿和中,共为佐药。炙甘草还兼调药之用,亦为使药。全方用药有消有补,有寒有热,体现了消补兼施、辛开苦降的配伍特点。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脾虚气滞,寒热互结之心下痞满证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下痞满,食少倦怠,苔腻微黄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脾虚甚者,重用人参、白术以增益气健脾之功;偏寒者,减黄连,加重干姜用量,可再加高良姜、肉桂等以助温中散寒之力;胀满重者,可加陈皮、木香等以加强行气消胀之效。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慢性胃炎、慢性支气管炎、,胃肠神经官能症等属脾虚气滞,寒热互结者。

方歌  枳实消痞四君先,麦芽夏曲朴姜连,   脾寒虚热结心下,消痞除满功无边。

  制剂配方;

【处方】

枳实(炒)100g 

白术(炒) 60g 

法半夏 60g

黄连 100g 

党参 50g 

甘草(制) 40g

茯苓 40g 

厚朴(制) 80g 

麦芽(砂) 40g

干姜 40g

  【制法】 以上十味,粉碎成细,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性状】 本品为棕褐色的水丸;味微苦。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 8页)。

  【功能与主治】 化湿热,消痞满。用于湿热交蒸,胸腹痞痛。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6g,一日 3次。

  【规格】 每12粒重1g

  【贮藏】 密闭,防潮。

  枳实消痞丸临床应用举隅消化不良、结肠炎、胃轻瘫等)

  枳实消痞丸出自李杲【兰室秘藏】。由干生姜一钱,炙甘草、麦芽曲、白茯苓以上各二钱,半夏曲、人参以上各三钱,厚朴四钱,枳实、黄连以上各五钱组成。是治疗虚实相兼之痞满证的代表方剂,由枳术丸、半夏泻心汤、四君子汤三方化裁而成。

方中枳实苦泻辛散,破气消积,厚朴辛苦性温,行气消痞、下气除满,佐以麦芽消食和胃,三药合用,更增其行滞气消痞满之功;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以泻痞,半夏辛温和胃而散结除痞,用少量干姜温中祛寒,三药相和,效仿仲景辛开苦降之法,调其寒热,助枳、朴行气开痞除满;用参、术、苓、草补中健脾,祛湿和中。综观全方,基于“脾胃虚弱,升降失司”、“寒热互结,气壅湿聚”的基本病机,消补兼施,寒热并用,全方共奏消痞除满、健脾和胃之效。主治脾虚气滞、寒热互结。  

功能性消化不良  李某,女,16岁,学生。诉上腹部反复饱胀、隐痛一年余,加重一周。现诊上腹部饱胀不适、隐痛,每在食后、学习劳累或情绪不畅时加重,伴见恶心、呕吐、泛酸,大便时结时溏,舌苔白而厚腻。辨为功能性消化不良,证属脾虚湿滞,寒热互结中焦,气机升降失常。予枳实消痞丸,每服6g,日3次。服用1月后,诸症大减。继服一月,诸症消失,体重增加。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属于脾虚痞满范畴。其病机乃脾脏本虚,中气虚弱,中焦气机逆乱,升降失常。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枳实消痞丸可以增强胃肠收缩,促进胃肠动力,能显著增强红细胞乙酞胆碱酷酶活性和提高血浆胃动素水平,从而促进胃运动功能,促进胃排空,提高胃排空率。兴奋迷走神经和提高血浆胃动素水平可能是枳实消痞丸改善消化不良症状,有效治疗FD的主要原因。 

  慢性结肠炎  季某,男,42岁。反复腹痛伴腹泻5年余。日三四行,大便不爽,时下黏冻,里急后重。伴腹部痞满,恶心、呕吐、泛酸,舌质淡苔厚腻黄,脉弦缓。证属脾虚湿滞,治以健脾行滞,消痞除满,方用枳实消痞丸,每服6g,日3次,服药1月,诸症消失,至今未复发。  

本例由于脾不健运,湿胜于内,传导失司。病机为“脾胃虚弱,升降失司”、“寒热互结,气壅湿聚”,予枳实消痞丸消补兼施,寒热并用而获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枳实消痞丸对胃肠运动具双向调节功能。  

糖尿病性胃瘫  项某,男,52岁。患2型糖尿病10年余。近1月由于劳累,血糖控制不稳定,并且出现双下肢水肿,伴上腹饱胀不适,食后加重,纳呆,嗳气、呃逆不止。X线检查示胃扩张,胃脘内有液平,诊为糖尿病胃轻瘫。诊见: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腹胀,痞闷,舌淡苔白腻,脉弦滑。证属脾虚湿滞,痰阻气逆。予旋覆代赭汤送服枳实消痞丸9g。1剂后嗳气、呃逆止,胃脘部满闷胀痛等症减轻,精神稍好,纳食增。继服3天,诸症消。随访3月未复发。  

糖尿病性胃轻瘫是糖尿病的消化道慢性并发症,属痞满范畴。其病机为消渴迁延日久,气阴两伤导致脾胃受损,运化无权,中焦气机阻滞,升降失司。枳实消痞丸集益气健脾、扶正固本、辛开苦降、散结除痞、和胃降逆于一方。消补兼施,消痞而不伤正,扶正而不滋腻,共奏益气健脾、消痞除满之功,谨守糖尿病性胃轻瘫之病机。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枳实消痞丸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具有疗效可靠、不易复发、无不良反应等优点。  

肠粘连  余某,男性,42岁。患胃溃疡穿孔并发腹膜炎,胃大部切除术后2个月。近2天腹部疼痛,辗转不安,痛楚异常,面色无华,形瘦气短,腹胀满,饭后痛剧,伴有呕吐。经查诊为肠粘连。舌淡红,苔黄腻而厚,脉弦滑。辨为脾胃气虚,气滞血瘀,湿邪中阻。治以健脾行滞,活血化瘀。予枳实消痞丸,每服9g,日3次。服药1个月,诸症消失,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本例肠粘连,集寒热虚实于一身,病机复杂,治之必宜兼顾,枳实消痞丸集寒热温凉,既消又补于一身,实为治疗术后胃排空障碍、肠粘连、肠梗阻等并发症良好方剂。方中枳实重用至30g,有“甚者独行”之意,旨在取其快速消除胀满,宣畅气机,即“中结者使之旁达”也。本方重用枳实、甘草,现代药理学证明枳实、甘草具有类似皮质激素抗炎、抗过敏、减少术后粘连或使粘连松解,减少吻合口水肿和肠壁水肿作用。

  日期:2008年5月10日 - 来自[名家医案]栏目

  3 典型病例

  枳实消痞丸化栽治疗慢性胃炎180例

  近年来,笔者采用枳实消痞丸化裁治疗慢性胃炎180例,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80例,男120例,女60例;年龄18~57岁,平均42岁;病程3个月~14年,平均6年。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不适,腹胀嗳气,少数有泛酸、纳差、上腹部弥漫性压痛等症状。治疗前全部病例经胃镜检查,部分病例经病理学检查,同时排除肝、肺部等疾病。180例中,属浅表性胃炎活动期136例,胆汁反流性胃炎20例,萎缩性胃炎24例。

  1.2 治疗方法 基本方组成:党参、云苓各15g,枳实、白术、半夏、麦芽曲各10g,川朴8g,川连、甘草各6g。若上腹部疼痛者加白芷6g,白芍15g;呕恶反酸者加煅瓦楞15g,海蛸10g;腹胀甚者加广香6g,莪术10g,丹参20g。每日1剂,煎取药汁300ml,分3次服,服药期间嘱患者忌食生冷辛辣之品,戒烟禁酒,保持心情舒畅。

  1.3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中医主、次症全部消失,胃镜和病理检查炎症消失,或萎缩性胃炎转变为浅表性胃炎;显效:中医主、次症有明显改善,胃镜和病理检查炎症明显好转,萎缩性胃炎中、重度者下降1~2级;有效:中医主、次症有改善,胃镜和病理检查炎症减轻;无效:中医主、次症无改善,胃镜和病理检查炎症无改善。

  2 结果

  180例中90例痊愈,占50.0%;78例显效,占43.3%;8例有效,占4.4%;4例无效,占2.2%;总有效率为97.8%

  患者,男,48岁,2004年10月5日初诊。患者诉胃脘胀痛不适10余年,时轻时重,伴纳差、嗳气,食后胃脘胀甚。1995~2003年多次胃镜检查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活检示中度肠腺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曾用乐得胃、三九胃泰、胃得乐、丽珠得乐等中西药治疗,效果均不明显,遂来我院中医治疗,诊见脘腹胀满不适,时有疼痛,嗳气,纳差,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此乃脾虚气滞,治宜消痞除满、健脾和胃止痛法,方用基本方加广香6g,莪术10g, 丹参20g,白芷6g。5剂后,腹胀减轻,未诉腹痛,纳食增加,遂在原方基础上去白芷、广香加内金10g,再进25剂。2004年11月5日复查胃镜示:轻度浅表性胃炎,病理活检示肠腺上皮化生及黏膜萎缩消失,随访1年,未见复发。

  4 讨论

  慢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范畴,病程较长,迁延难愈,其临床证候错杂多变,笔者认为本病多由寒热饮食失节,损伤脾胃,或郁怒伤肝,肝气横逆犯胃,或久病导致脾胃纳运升降失常,气血瘀滞,郁久伤阴,胃失滋养,故本病特点以虚、热、滞、瘀为主要病理,尤以虚与滞为其关键,治宜消补兼施,以消满、健脾为主,佐以解热化瘀之品。基本方中枳实行气消痞,川朴下气除满,运用四君子坐镇中州,祛邪扶正,半夏和胃降气,川连清解胃热,麦芽曲消食化积,加莪术、丹参化瘀消痞,诸药合用,有消有补,使消不伤正,补不碍满,共奏消痞除满、健脾和胃之功。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