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代茶具精品(三)

 RK588 2017-07-22

五代青瓷鹦鹉纹提梁壶


  青瓷鹦鹉纹提梁壶,通高14.6厘米,器身和口流略残,是五代越窑制品。胎质呈浅灰色,器型规整,胎器薄,施釉处釉薄而匀,明显与唐代越窑不同;壶腹刻鹦鹉纹,从刻划纹样,造型特点来看,仍不失有大唐遗风。

  这件提梁壶,腹为圆球状,宽大、方便,造型庄重,技艺高超。肩部两侧各设方形提梁孔座,形纽间镂轴孔,是美观实用的饮茶用器。鹦鹉刻划纹,线条简洁。我们常见的五代越窑青瓷器物,繁缛的刻划纹样很少见;青瓷的特色是致力于造型上的秀美和青釉的色泽特征。

  从唐代起,越窑青瓷作为茶具、酒具、乐器等使用。五代时,越窑青瓷器从使用范围,到造型和装饰,基本上沿袭着晚唐遗风。但在装饰上有别于唐代的“雍容华贵”,取而代之的精巧秀致,整体空间开阔,少见多余的堆砌,简练有力,浑厚大方,比较朴素。这一特征,人们不难从这件提梁壶上找到根据。



五代青瓷执壶

  五代青瓷执壶,为越窑制品,通高为19.7厘米,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代越窑,是在唐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制品的造型和装饰受到唐代的强烈影响,但也逐渐开始有了新的风格。执壶的嘴开始增长,容量较大,腹部做成瓜形,壶身多为椭圆形,手柄加长,柄下端粘贴于腹中部,柄孔宽大,柄、流长而弯曲,整个执壶器身一改唐代造型的浑圆、饱满,式样比唐代秀气。器身一般压成六瓣凹痕,着力于造型的优美,且注重青瓷釉色,所以,这件执壶是五代时期越窑青瓷中一件难得的精品。

  从执壶造型、装饰来看已逐渐由大唐风格向宋代器形转变,表明此壶是五代晚期的越窑产品。越窑在唐时处于烧造青瓷的颠峰期,唐代青釉色泽鲜明,浑厚滋润,如冰似玉,深得文人赞美。自五代到宋早期的百余年间,越窑虽已开始衰落,但仍受到重视,其产品被充作贡品而载入史册。这件五代越窑青瓷执壶,仍不失为古茶具中深具收藏价值的精品。



北宋青瓷浮雕莲瓣纹茶碗、托

  青瓷浮雕莲辨纹茶碗、托,1957年在江苏省苏州市虎丘塔出土,同时出土的还有用毛竹书写的“建隆二年”字铭佛经箱;碗与托总高13.0厘米,造型及釉色均属上乘之作,釉色晶莹,是当时为建塔基时定烧的施舍饮茶器具。建隆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年号,建隆二年,即公元962年。 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公元978年,吴越国钱氏降宋。这就是说,青瓷浮雕莲瓣纹茶碗、托是北宋初期五代十国末期由吴越国烧造的。此时,正是吴越国小朝廷朝不保夕,惴惴不安之时,吴越国钱氏王朝用余姚上林湖一带烧造的越窑青瓷对宋朝贡奉不绝,《宋史》、《中国陶瓷史》等书都有记载。

  这件青瓷浮雕莲瓣纹茶碗、托,在造型、装饰上都没有摆脱唐、五代的影响。由于改朝换代,社会变动,虽釉色不及唐、五代时期,但莲瓣纹已由唐、五代时凹线纹变成凸线浮雕纹;在青瓷的制作手法上,采用刻、划、镂、雕、堆等多种方法,使莲瓣塑得饱满、细腻、得体。碗的口径近于圆筒状,碗的斜腹较深。托座造型呈莲蓬状,与碗配套。

   青瓷碗壁饰有莲瓣纹,青瓷托底部装饰莲花状,托顶饰莲蓬纹,通体施青釉。北宋青瓷浮雕莲瓣纹茶碗、托仍可看到唐、五代越窑青瓷“千峰翠色”的痕迹。


北宋青瓷刻花茶碗

  宋青瓷刻花茶碗,为临汝窑产品,胎体灰白,釉色青中泛黄绿,釉层较厚。装饰采用刻花,刀法粗细相间,刀味流畅活泼。碗的造型是口沿微内撇,底小腹直或斗笠形,仪态适度。

  临汝窑因窑场建在河南省临汝县而得名。瓷釉风格分为几种,有耀州窑风格和均窑风格等。这件茶碗釉色发色接近于耀州窑瓷釉风格。宋代著名瓷窑汝窑的窑址在河南省宝丰县,与临汝窑的所在地,宋代都属汝州连地。汝窑的传世器极少,南宋时已有“近尤难得”之叹,而临汝窑的器具,虽不是近尤难得,但刻花纹饰、釉色如此件茶碗者,也较少见。

  临汝窑窑址在临汝县严和店一带,是著名的民间青瓷窑场。临汝窑始烧于北宋中期,盛于北宋后期,金代衰落。临汝窑的青瓷产品,除刻花装饰外,还有光素没有任何装饰和印花的产品。临汝窑的刻花瓷器除这件茶碗上的牡丹花纹外,还有菊花纹等著名纹饰。刻花纹时,花叶较小,布局排列左右对称,花叶交叉。临汝窑特殊风格的纹样有海水纹,海水的布局常为圆圈组成多层波浪,中心有花或田螺纹。临汝窑瓷器一般胎体较厚,斗笠碗的重比同时期的定窑或其它一些名窑的产品要重。这件宋刻花茶碗,就是临汝窑的代表之作,实为难得。


北宋黑釉茶盏

  这件北宋黑釉茶盏,为建窑产品。通高5.9厘米,口径12.5厘米,足径3.7厘米, 为敝口、斜壁、圈足,且胎质厚重,施以一色黑釉,色黑如漆,釉亮光润。整体造型凝重古朴,逗人喜爱。又盏内有花纹,属黑釉盏中的名贵品种。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黑釉瓷盏在现在看来不过是一种普通的饮具,但在宋代却受到上自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的喜爱,其原因在于与宋代的斗茶有关。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斗茶歌》中描写的斗茶盛况是: “北苑将斯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连宋徽宗赵佶也乐于此道。上行下效,斗茶之风很快普及到了民间。斗茶,又称茗战,实为赛茶。但当时人们的热衷程度以及斗茶的盛况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根据斗茶者们的经验: 用福建建阳烧制的黑瓷茶盏斗茶,最为合适。北宋蔡襄在《茶录》中说的十分清楚:“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最为要用。” 而出自他处者,“皆不及也”。至于“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在这种特定环境下,黑釉瓷盏自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包永年随葬品黑釉瓷盏的出土,对研究我国宋代的茶和茶具沿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它的本身又是一件文物珍品。



北宋青瓷凤纹龙口提梁壶

  北宋青瓷凤纹龙口提梁壶,通高为21.0厘米。史料表明,北宋时期耀州窑正处于黄金时代,产品丰富,青瓷创作的技术与艺术都十分精湛,是宋代北方著名瓷窑之一,中心窑场在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此外,还有铜川市的陈炉镇、立地坡、上店、玉华宫,以及耀县等地的窑场。铜川在宋代属于耀州,故名为耀州窑。

  在单色青釉瓷器中,耀州窑出产的青瓷釉色青翠,其装饰手法及纹样刻划都是北宋青瓷中首屈一批的,可谓是宋代同类装饰之冠。耀州窑的青瓷刻花,在北宋时期,胜过越窑青瓷,当时国内很多窑场争相仿造,如广州西村窑,河南临汝窑等曾仿造过耀州窑产品。耀州窑青釉茶具的色质类似于南方的越窑茶具,造型也与同时期越窑青瓷接近。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 “耀州出青瓷器谓之越器, 以其类余姚县秘色也”。

  北宋耀州窑凤纹龙口执壶,是古代具有地方特色的一件名贵茶壶,当为今人所珍视。



北宋青瓷刻花纹壶

  青瓷刻花纹壶,为北宋时著名瓷窑耀州窑烧造。壶高为18.7厘米,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分装手柄,并制一狮子形流,狮子口就是流口。装饰上,花纹刻法刚劲有力,深浅分明,线条立体感强,具有浅浮雕的艺术效果。通体施青釉,青中泛黄。花纹刻线处,釉色深沉,釉层较厚。胎体白中略带灰黄色,露胎处呈酱黄色。

  北宋时是耀州窑的黄金时代,其突出成就是所制器物具有精致的花纹装饰。耀州窑的花纹图案刻划,以模印、刻划相间,刀法明快,圆活犀利,刀味很强,刀痕有斜度、力度为其特色。耀州窑瓷器上的装饰与同时期的北方定窑不同,喜欢用各种缠枝、折枝花卉纹样。耀州窑瓷器质地精美,曾成为宋代陕西耀州地区向朝廷进贡的常年贡器。 这件北宋耀州窑沏茶、饮茶用具,是壶中精品之一,很有收藏价值。



北宋青瓷杯台

  青瓷杯台,直径为16.8厘米,杯与台连成一体,台制作成荷叶状,胎体较薄,呈深灰色,杯台器施满釉。青瓷杯台,是北宋时期汝官窑生产的饮茶用器。

  在宋代五大名窑中,汝窑的产品最难见到,汝窑虽是北宋著名瓷窑,宋代的史料屡屡提及,但汝窑的产品传世却极少。汝窑曾为北宋宫廷烧制过宫廷用瓷,但为宫廷烧瓷的时间很短。冯先铭先生编写的《中国陶瓷》一书认为: 从北宋哲宗到徽宗时期,烧造宫廷用瓷为时不长,最多20年。“物以稀为贵”,由此足见这件北宋汝官窑青瓷杯台之珍贵。

  汝窑青瓷器流传下来的遗物不多,仅存于世界几个著名博物馆和少数收藏家手中。明、清两代文献中谈及宋代名窑,一般都首推汝窑器。汝窑瓷器在陶瓷烧成工艺品上也很讲究,采用支点烧成,明代张应文在《清秘藏》中称支点烧成痕点是芝麻花细小挣钉。从汝官窑的传世品看,支痕处露出深灰色胎痕,增添了美感,也为后人鉴定汝官窑青瓷器提供了一种方法。由上可见,这件北宋汝官窑青瓷杯台,在古代茶具中是一件罕见的稀世珍宝。



北宋白瓷瓜形壶

  白瓷瓜形壶,为北宋时期河北定窑烧造。通高25.3厘米,现藏于日本国出光美术馆。

  这件白瓷瓜形壶,胎质坚致细腻,胎薄而轻,胎色洁白,釉面白中有釉渍釉点,也许是烧造缺陷所致,也许是定窑匠师有意以此渍点装饰壶身;壶腹印压成八条平行线,使之成为瓜菱状;手柄与壶口平行,柄上端制一小系眼便于壶盖用绳与柄连结,以免壶盖落地破碎。这种设计,既实用,又丰富了手柄造型,壶嘴瘦小,颈细而流长,整体造型,典雅秀美。

  宋代“斗茶”用茶壶,关键在壶嘴,嘴出水时要有力,落水要准,为此壶嘴的出水口要圆而小,以求出水时呈抛物线形,流出来的水富含线条美,又不易破坏“斗茶”时的茶面。宋代的茶壶是中国历代茶壶中最有特点的,茶壶一般不大,以出水合适为宜。宋代茶壶的造型基本都是壶腹较大,颈细而流长。宋徽宗赵佶在其所著的《大观茶论》中说: “嘴之口,差大而宛直,则注汤力紧而不散,嘴之末,欲圆小而峻削,则用汤有节而不滴沥。盖汤力紧则发速有节,不滴沥则茶面不破。”宋代壶的样式,瓷器壶大都模仿金、银、铜、锡、铝等金属材料制品的造型,长壶流,长圆腹,曲柄,高颈,小口,加盖,模样与今天壶体相近,只是由于仿金属器,看上去比历代茶壶都要精神。



北宋牙白刻花莲花茶盏、托

  牙白刻花莲花盏、托,是北宋定窑早期产品,也是定窑的代表作品,很有收藏价值。

  这件盏、托,口径为11.8厘米,盘径为18.9厘米,用白瓷烧制而成。在器身上,采用刻花装饰,花纹为莲花。一般认为,定窑的装饰技法有刻花、划花和印花三种。花纹有莲花、缠枝、塘荷、牡丹、萱草、水波,以及游鱼、龙、凤、鸳鸯等纹饰。根据现存世的定窑实物器具分析,早期作品多采用刻花、划花、装饰,花纹亦渐增多,所以,从装饰和花纹来看,这件盏、托可能是北宋早期的定窑茶具产品。

  另外,人们不难发现这件茶盏的口沿,露有胎骨,成为毛口,俗称芒口。其实,这是定窑工匠们为适应生产所需,发明了覆烧工艺的结果。覆烧,就是烧制时将盏、盘等器物倒过来,使口部向下。而每件器物间,在口沿部分用未经焙烧的耐火泥作成支圈间隔,层层相叠,故称覆烧。其优点是节省空间,产量增加;又能充分利用热能,节约燃料;还可使器物烧制时受热和收缩均匀;同时,能使器物底部满釉,增加美感。至于芒口的缺陷,定窑的匠师往往以金、银、铜圈镶在口沿上,作为装饰,既弥补覆烧带来的不足,又增加了美观,显得更加豪华尊贵。



北宋白瓷牡丹纹葫芦壶

  白瓷葫芦壶,是宋代定窑的制品。壶身呈葫芦状,阳刻牡丹缠枝纹装饰。纹样布局严谨,层次分明,线条清晰,密而不乱,粗犷有力。线条粗细流畅,牡丹纹力求对称。壶体分为两部分,壶流放在下部,手柄呈环形连结上下,使两部分成为一葫芦整体。壶高24.0厘米,壶嘴略残。

  葫芦与中国先民有亲密关系,史前文化中,河姆渡遗址里就曾发现古代葫芦的遗骸。先民把葫芦作为食物、生活器具。陶器出现前,原始先民就使用葫芦做天然容器。《诗经·绵》里说:“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这里的瓜是“瓠”,就是葫芦。葫芦作为器具的原型,在中国古代陶瓷器皿中一直在沿用。

  宋代的定窑是在唐代曲阳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吸收了唐代邢州窑白瓷制作的工艺特征,并有自己的特色,成为宋代五大名瓷的出产地。唐代邢州窑的白瓷,重胎质釉色,不重纹饰;而宋代定窑中很多产品,既重视胎釉色质,又重视装饰,一直深得宋代统治阶层的重视。据史料,北宋中晚期,官府曾从定窑选择了一部分优秀匠师,为官府烧造宫廷用器。这件宋代白瓷牡丹纹葫芦壶是定窑代表作之一,也是一件宋代标准型饮具,而奇特的造型,富有寓意的装饰,还能给人以美好的联想。



宋粉青釉窑变粉红茶碗

  这件茶碗,属钧窑制品。粉青釉烧制时经窑变成粉青、粉红两种釉色,釉色好似蔚蓝的天空呈现出片片彩虹,给人以梦幻的感觉。

  “家有财钱万贯,不如钧窑一片”。这是人们对钧窑瓷器的名贵和难得的形容。钧窑釉所以能形成这等色彩,是因为配方里掺用了少量的铜,在烧成时通过氧化还原,铜发色为红色,与天青色互相掩映,好拟一片彩霞。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的诗句来赞美钧窑釉的绚丽色彩。钧窑属于北方的青瓷窑,但其制品的釉色变化多端,这是因为钧窑匠师善于利用窑火在烧制过程中的变化,使含铜元素成份的青釉发生窑变。这种窑变,最初也许属于偶然,但宋元时期,匠师们已经掌握了这种工艺,他们按一定的配比制成釉料,通过烧制,窑变为人们意料之外的釉色,从而开辟了中国陶瓷制造的新境界,它为元、明、清三代利用铜高温发色为红色的单色釉和彩绘红料装饰器具奠定了基础。钧窑是一个重釉色不重纹饰的瓷窑,钧窑的产品没有人为的刻划、彩绘或堆塑装饰。钧窑瓷器釉面时常出现的不规则动状曲线,其形状好似一条条蚯蚓在泥土中游走,陶瓷学界称之为“蚯蚓走泥纹”,纹饰产生的原因也是烧成过程中,胎釉自然变化造成的,属于窑变范畴。



宋浅青釉茶碗

  宋龙泉窑青釉茶碗,形如斗笠,釉色浅青,釉层肥厚。装饰上无刻花等多余艺术处理手法,它利用釉层肥厚如玉类脂,使釉面的冰裂线纹变得特别鲜明。茶碗胎色灰白,胎体底厚壁薄。

  宋代生产青釉瓷茶碗的龙泉窑窑场在今浙江龙泉金村一带。因受瓯窑影响,在质地、釉色等方面与瓯窑的产品相似。这件宋代龙泉金村产的青釉茶碗,通体施浅青釉,胎釉风格与温州西山等瓯窑的产品极其相似,很可能是温州人去龙泉定烧的瓯窑风格的青釉产品。

  龙泉产的青釉瓷茶具,在宋代通过海上的丝绸、瓷器之路,大量销往国内外的很多地区。宋代,南方社会秩序安定,瓷器制品发展迅速,水路交通畅通,为瓷器生产的扩大创造了条件。宋代盛行的饮茶之风,使龙泉窑的茶具生产数量激增。从历史遗物上看,龙泉生产的饮用器具,是青瓷产品的重要品种之一。宋代龙泉窑的茶具产品,在吸收附近地区瓷窑产品特点的同时,有着自身的特色。龙泉窑不仅吸收了瓯窑的工艺技术特色,还吸收了南宋官窑先进的工艺技术特色,以及婺州窑和建窑的黑釉茶盏烧造工艺特色等。



宋青白瓷狮子钮盖茶壶

  青白瓷狮子钮盖茶壶是宋代江西景德镇窑烧造的。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产品,古文献中有“饶玉”之称。这件壶的通高为19.7厘米,釉色白中带青,晶莹碧透,玻璃质强。壶的造型别致,钮盖上的盖顶捏塑了一只狮子形钮,使壶更有生气。

  壶,在宋代一般作为饮料盛具的通称,不仅作饮茶用器具,也作饮酒器具用。“饮”这个词,中国古代就是指茶水和酒。宋代的饮茶方法,与明代以后的饮茶方法不同,明人用壶沏泡茶水饮用,而宋人把壶多作为盛放已制好的茶水或装沸水用。宋代瓷壶的造型大都仿金属器的特征,壶体一般都较高而瘦。宋代景德镇产的青白瓷茶壶也保持了这个特点。



南宋黑釉油滴天目茶碗

  宋时茶碗又称茶盏,以福建建安建窑烧制的黑釉瓷茶碗最负盛名。在宋代茶崇龙凤饼茶,具尚黑釉建盏,两者相配,成了佳茗择美具的代名词。现存世的黑釉油滴盏,为束口、深腹、卷足、盏面的珍珠斑点,透过泛光的釉彩,犹如天空闪闪发光的繁星,显得美不可言。这件建盏,口径为12.8厘米,属南宋制品,距今已有700—800年的历史。

  建盏,由于配方独特,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窑变,会显现出不同的斑纹和色彩。其中最珍贵的是釉面呈现兔毫条纹、鹧鸪斑点、珍珠斑点和日曜斑点的茶盏,这些茶盏分别称之为兔毫盏、鹧鸪盏、油滴盏和日曜盏。 在日本镰仓时代(公元1192-1333年),来浙江天目山学佛的日僧,回国时带去一批建盏,因取自天目山,故称“天目茶碗”,其中还有三件日曜盏,现藏于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等地,被誉为“天下第一”珍品。同时被带去的还有油滴盏,同样被当作“国宝”珍藏。1962年,文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在福建建阳审视和鉴赏建窑生产的茶盏后,称建盏是“独具中国的民族风格和东方的艺术色彩”,建盏为中国茶文化和陶瓷文化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南宋禾目天目茶碗

  禾目天目茶碗,俗称兔毫盏。这件禾目天目茶碗是宋代建窑所产,为饮茶用具, 口径12.5厘米,茶碗里外都施相同的黑釉,底部露胎较高,釉有垂流现象,釉层较厚,口沿里外有黄褐色细毛条状放射花纹。造型古朴质拙,釉色乌黑如漆。

  建窑窑址在今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建窑和江西吉州窑都是宋代黑瓷的产地,是古文献里所述“兔毫”茶碗的主要产地。如鉴别同时期的建窑和吉州窑产的“兔毫”茶碗,只要仔细看看碗底胎骨呈色即可,吉州窑制瓷泥胎用含硅质较高的瓷土,烧成后呈灰白色,而建窑古文献称之为“乌泥建”、“黑建”、“紫建”,这不仅是说宋代建窑瓷器釉色深重,还说建窑瓷品烧成后胎体呈浅黑或紫黑色,这是因为其所用泥土氧化铁含量高,故胎体色深,坚致,厚重。

  宋代上层社会饮茶、斗茶喜欢用建窑禾目天目“兔毫”碗,这在宋代许多书籍都有记载,如宋徽宗斗茶时所用的就是建窑兔毫碗。兔毫碗毫纹向外放射,极为美观,深受帝王的喜爱,使兔毫碗更负盛名,宋代留下不少首赞扬此类茶碗的诗句,如苏东坡《送南屏谦师》云: “道人绕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勿惊午盏兔毫斑,打出春瓮鹅儿酒。”这里的兔毫斑就是指建窑禾目天目“兔毫”茶碗。



南宋青白瓷瓜形茶壶

  青白瓷瓜形壶是南宋江西景德镇窑生产的。青白瓷又称影青,在清末民国初期一些书上,又被称之为:“映青”、“隐青”等。 这件壶的造型具有典型的宋代风格,与北方定窑生产的白瓷壶相近似。釉色白中泛青,透明度高,器物釉面呈浅淡青色和白色相间的优雅色调。瓷胎洁白,清淡优雅,莹缜如玉。壶的通高为24.6厘米,现藏于日本国光美术馆。它是宋代主要的盛茶水或其他饮料的用器。

  景德镇在秦代为九江郡番县领辖,汉属豫章郡波阳县,东晋设新平县,归新平县管辖,唐代天宝元年以“溪水时常泛滥,居民伐木为梁”,更名浮梁,以后归浮梁管辖。唐代白居易《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叹。浮梁的茶叶,在唐代就已很出名。而茶叶的出名,又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

  宋代是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南宋以后,景德镇匠师吸收了北方定窑烧造白瓷的优秀技艺,利用当地的优质原料,烧造出的瓷器有“假玉器”之称,深受当时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喜爱,宋青白瓷瓜形壶就是其中之一。



南宋剪纸鸾凤纹天目茶碗

  剪纸鸾凤纹天目茶碗,口径为12.7厘米,是南宋时期吉州窑的产品。此茶碗内壁米黄色釉面上习舞着黑褐色的剪纸纹鸾凤,外壁黑色釉面上流沿着几滴米黄色乳蚀釉,与内壁色彩相呼应,静中有鸾凤飞动,增添了茶碗的艺术魅力。木叶纹天目茶碗是吉州窑茶具的一大特色。同样,剪纸贴花纹样巧妙装饰于茶具器壁,也是南宋吉州茶具的另一大特色。

  中国的剪纸艺术可以追溯到类纸材料的刻削制作,《史记·晋世家》中有:“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叔虞,曰,以此封岩”。在纸张诞生后,剪纸艺术始终伴随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据文献查证,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剪纸,是本世纪50年代在新疆吐鲁番古墓中的一批剪纸随葬品。它证明在两晋、南北朝以前,就已经有了剪纸艺术。剪纸艺术发展到宋代,被广泛地运用到人们世俗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喜庆佳节,吉日良辰,人们往往用剪刻出的吉祥纹饰悬于门楣,装饰居室内外,增加节日气氛。在刺绣上,所用的底样,也大都出于剪纸纹花样,剪纸艺术包藏着宋代乡土文明、气象万千的饰美世界。

南宋吉州窑的匠师们把人们喜闻乐见的鸾凤纹剪刻图案移植到茶碗器具上,使吉州窑瓷品多了一大特色。


南宋黑釉茶碗

  这件吉州窑黑瓷茶碗,造型古朴雅致,胎色黄白,瓷质厚重,釉黑带褐。圆口,腹深较直,足墙较矮,足径较大,为南宋吉州窑鼎盛时期的产品。

  鉴定茶碗的时代特征,尽管人们可以从许多方面去寻找佐证,例如北宋早期茶碗,多系高圈足,足径较小,足墙较薄;北宋中,后期茶碗多为小底圈足,而整个北宋时期的茶碗,多花口,其腹以斜直为主,状似一个倒立的斗笠,所以,有称其为“斗笠碗”的。而到南宋时,多呈圈足,足墙较矮、较厚,足径亦开始如大。多芒口或圆口,腹也增深,倾斜度减少,呈直桶形,只是近底部才开始有些收缩,因此,这件吉州窑黑釉茶碗的口、腹、足等造型的时代特征表明,这是南宋吉州窑产品,其时正值吉州窑的兴盛时期,因此,这件吉州窑茶碗,是一件具有时代特征的黑釉茶具,它对研究我国茶具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证,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南宋青瓷茶碗

  这件青瓷茶碗是南宋时杭州官窑生产的青瓷器。茶碗壁薄胎细,胎色呈紫黑色,釉面开裂,裂片纹冰裂疏密不一,重叠交错,深浅不同,成为器物的装饰。口沿细薄,口部釉面流落露胎色,釉色文静雅致。胎釉呈色与文献中所记“金丝铁线”、“紫口铁足”的特征基本符合。

  北宋时,宋徽宗曾在都城汴京设官窑。“靖康之乱”以后,迁都临安(今杭州)。南宋统治者为满足宫廷之需,在临安设置官窑。根据史书记载,南宋官窑有两处,即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有些学者认为“修内司”是个官署,史书上“置窑于修内司”只是由修内司管辖窑务而已,郊坛下官窑是南宋唯一的官窑,根本不存在另一座“修内司官窑”。但顾文荐与叶寘记述南宋官窑的这段文字上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又如何解释?此可谓是中国古陶瓷史上的千古之谜, 总有一日可以揭开。修内司官窑遗址至今没有发现,郊坛下官窑遗址在今天杭州乌龟山上,现已设立南宋官窑博物馆加以保护。



南宋木叶天目茶碗

  木叶天目茶碗,口径为14.7厘米,是南宋时吉州窑瓷品。这件茶碗在装饰上,以一片自然落叶贴置于器物壁面为饰,构思独树一帜。茶碗上树叶的叶筋清晰可见,赋予茶碗清新、雅致的艺术效果。

  宋代在我国茶文化史上,风行“斗茶”,从宫廷到民间都喜欢用釉色深重的黑色茶碗作饮茶、斗茶器具。这件木叶纹天目茶碗,浅黑色釉地上饰以一片黄色的叶片,给茶碗增添了一份自然、纯朴的艺术美。

  吉州窑创始于五代,元朝末期终烧。文献表明,五代吉州窑烧制出的器物与各地出土的其他窑器物比较相似。宋代吉州窑有极大发展,北宋烧制出的器物与景德镇窑瓷器制品大体相似;南宋时期,随着宋室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许多北方陶瓷窑工随之南来,使吉州窑进入大发展时期,烧制出的瓷器,吉州窑瓷品的装饰方法多种多样,除本文所述木叶纹装饰外,还有黑釉剪纸花纹等。这种装饰,是吉州窑匠师的一大创造,可谓匠心独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