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晋唐以降,经典笔法(二王书风小字)就开始走下坡路,宋元还可以支撑一下(宋代只有苏东坡,元代只有赵子昂笔法还说的过去),元以后就完全不能看了。这个现象一直很令人困扰,为什么笔法败落得这样迅猛,原因到底在哪里?
我想这其中笔法的变化可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首先,要搞清楚晋唐人的用笔方法。从流传的墨迹来看,王羲之拿笔应当是这样(执笔图),请注意,拿笔的手指其实只是两个指头,即大拇指和食指,中指不触笔杆,从侧面看不出来。这是笔者在实践中的一点感受,是否正确还要作品说话,不可以轻信呦:)。其实拿笔就两个手指足够了,这样的笔法好处是灵活,细腻,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指尖的敏感,写小字时非常自如轻松。
我们观察王羲之的墨迹,特别要注意发笔的地方,有如下特点:一、发笔处干净、整齐、果断,舒展而且顺畅,(图“顿”字,“酷”字的横画)很轻松,一点都不费力。二、发笔角度多数小于90度(“七”字横画起笔。。。。),少数由等于90度的(“想”字竖画起笔,“九”字横画起笔),极少数有大于90度的(“前”字横画起笔)。影响发笔形态的关键在于拿笔的手法,晋人笔法食指必须是展开的,不能弯曲,不能回勾,否则,发笔就会出现紧绷的现象。同时,只能两指拈笔,不可让中指抵触毛笔。这是手法决定的线条,是不可抗拒的生理决定。
发笔处线条角度研究:
通过比较发笔的线条角度,我们发现王羲之与孙过庭、米黻有很大的差异。
王字的发笔处都极为讲究,决不苟且,线条角度都比较整齐,入角与横画角度一般小于90度,并且较少藏锋、回锋,大多数是露锋,线条平直,很少有拽头(发笔角度大于90度)现象,(图“者”字的横画)。这种拽头现象在孙过庭、米芾书迹中就非常多,(图“是”字的横画、“兰”字的横画,“无”、“新”字的横画起笔,)。相比之下,孙过庭、米芾的发笔就显得随意多了,品质、格调度不在一个档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