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再人生观中趋同了——传统文化在中国 “空”是佛的人生观、人性,也是佛德。那么,“空”的人性就意味着没有恶欲,有的必定是儒家的本性“善”了,本性“善”所表现出来的“德”,就是道家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儒释道之所以能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合流,其道理就是儒释道在人类认识的人生观中趋同了。 157、诸子百家——传统文化在中国 儒、道两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同时也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与其它诸子百家有着广泛深刻的思想联系。都是在为治世提出不同的良药。尤其是以齐国稷下学宫为中心的,作为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的局面。共同形成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主要有:法、道、墨、儒、阴阳、名、杂、农、小说、纵横、兵、医十二家。 158、华夏文明的保护者——传统文化在中国 首先,管子不只是法家,而是诸子百家的前辈,是春秋早期,是国家管理学的鼻祖。其思想正统了中华民族国家管理两千多年,可称“华夏文明的保护者”。此时,与春秋晚期至秦汉初相比还是相对稳定的,学术上争论相对很少,好似一家独鸣。后世称为百家争鸣中没有管子。因此时管子已经不在近二百年了。但是,讲中华传统文化不能没有管子。 159、圣人之师——传统文化在中国 稷下学宫的百家争鸣很有可能就是围绕着管子的治国理论开展的百家争鸣,而又各执一偏。如老子的治国思想偏重于哲学,因此。老子可称“道教始祖”的“道学”;而孔子的治国思想偏重于如何做人,因此,孔子可称“至圣先师”的“儒学”。而管子是全才,涉及到国家管理的各个方面,因此,管子可称谓是“圣人之师”。对诸子百家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160、礼治与法治——传统文化在中国 一般认为儒家与法家在治世上的分歧是:儒家以礼治世其思想基础是性善论;法家以法治世其思想基础是性恶论。实际儒家强调的是性善,法家强调的是恶欲。法是礼的强制手段,礼是法维护的目的。是有连带关系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