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园风气

 红谷斋主人 2017-07-24

读《荀子》第一章    劝学·之十六

(峻岫)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楛”读hù“楛木也。”[《说文》]因其木不坚固,故比喻恶劣;不正当,粗劣。有人向你请教“非礼”的事情,不合礼仪的事情,不要回答。有人告诉你不合礼仪的事情,你不要去问。有人说起不符合礼仪的事情,你不要去听。有人态度蛮横,争强好胜,气势汹汹你不要与他争辩。

世上什么人都有,有没有人打听歪门邪道?自然是有的,怎么偷电?怎么遮挡号牌?怎么短斤少两?怎么造谣生事?怎么惹是生非?怎么欺男霸女,等等等等,不一而足。如此你不要回答。有人知道歪门邪道,来告诉你,你不要仔细打听,不要仔细询问,任他说什么。既然堵不住人家的嘴巴,那就赌上自己的耳朵。有人精通歪门邪道,在你面前炫耀,卖弄自己的“本事”,你要把持住了,不要问。大是大非心里有数。“说楛者,勿听也。”没有自控能力,脑袋里没有法律意识,人家自夸歪门邪道,有人真的会听,会留意,抱着侥幸的心态企图钻法律的空子,其实“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今天不触网,明天触网。今年不触网,明年触网,到时候,要你好看!“校园暴力”怎么产生的?小孩子不懂事,不知天高地厚,不知水深水浅,不知正义邪恶,不知好歹真善。不该听的听了,不该问的问了,不该想的想了,不该做的做了。一步走错,步步皆错,开弓没有回头箭,孩子就废了。因此学子必须端正思想,端正态度,端正作风,端正礼仪,树立良好的学风。

有人争强好胜,气势汹汹,蛮不讲理,非要争个高低输赢,你不要与他争辩,这样的人不是谈话的对象,不可以一同论道。说话不讲理的,霸道的,违反礼仪的,有违人道的,不讲礼貌的,就不要接待他,不要与他交际,不要与他来往。离这样的人远一点,躲着走。这不是显得软弱吗?显得怕他吗?显得没有本事吗?显得太老实了吗?你说软弱,就软弱吧。你说怕他,就怕他吧。你说没本事,就没本事吧。你说老实就老实吧。有什么不好。难道非要与他打起来不行?难道非要弄得不可开交才好。世上很多时候,是无法分辨对错、是非的。“原本”如何如何?谁说得清楚?人是自私的,判断是自我的。人不是机器,情绪难以自动刹车;对错不是电网,不能及时跳闸。左一点,右一点,偏一点,邪一点,只能相对公允,相对公正。难道吃亏赔本的事情也干?不是有一句话“吃亏是福”吗!“退一步海阔天空”吗!“青鸾脉脉西飞去,海阔天高不知处。”[唐·刘氏瑶《暗离别》]

学习是要有正确态度的。第一是“礼恭”第二是“辞顺”,第三是“色从”。先说“礼恭”,学习要有恭敬的态度,对老师恭敬,对学问恭敬,对知识恭敬。蔑视老师不能学;蔑视学问不能学,所谓藐视学问就是不信你讲的那一套。蔑视知识不能学,所谓藐视知识,就是否认科学,崇尚迷信。再说“辞顺”,所谓辞顺,不是用辞通顺,而是态度端正,诚恳请教,虚心好学,不刁钻古怪,不找茬生事,如此才可以交流,可以讨论,可以探究学问。第三就是“色从”,是面部表情,态度恭顺,言辞恳切,和蔼有礼。学习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礼仪,学习数理化最重要!数理化再重要,不能使你成为人,而学礼仪,可以使你成为人。

“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是谈话的对象你夸夸而谈,那是骄傲。可以与之交流的人,而你不与之交流,那就是隐瞒。“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不管人家喜不喜欢听,只顾说自己的,那是瞎了。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君子要做到“三不一谨慎”学人也要做到“三不一谨慎”。“不傲”方可以虚心,虚心才能有可能充实。“不隐”方可交流,交流方可相长。“不瞽”是有眼色,有眼色才知深浅,进退。谨慎才可以做人,少犯错误,少走弯路,甚至不走弯路。

“《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这里引用的诗歌出自《诗经·小雅·桑扈》,意思是: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赞许的。学人学习首先是学正道,学礼仪,其次是恭敬有礼,不焦躁,不怠慢,态度诚恳,端正学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