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观念的现代化

 有雨天难凉 2017-07-24


国家观念的现代化


“国家”的概念古已有之,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国家只是“神与人共同居住的地方”。基督教在欧洲传布以后,民众对上帝的爱远比爱国要庄严、神圣、重要得多。随着世俗王权力量的增强,王权与教权之间的冲突渐渐激烈起来,既然教皇自命为“人间之父”,教会是世人的“母亲”,为与教皇抗衡,国王就把自己当做“国家之父”,把国家称为“父辈的土地”——“祖国”概念由此产生。   

英法百年战争之后,欧洲近代民族国家初具雏形,随着基督教势力衰退和贵族权力逐渐瓦解,中央政府作用越发凸显。法国在路易十五时代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思想变迁:启蒙运动。它为法国大革命奠定了强大的思想基础,成为现代世界的开端,缔造了现代世界的基本概念,“国家”的观念正是在启蒙运动的推动下,以爱国主义为旗帜,成为反抗封建等级制的利器,同时成为连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纽带。

    从祖国概念的起源、爱国主义观念的产生中,我们不难体察,“国家”是在世俗化征途上展现其工具性特征的:在中世纪它被用以反对教权,启蒙时代它又被用以反对等级制。

    但国家意识的现代性呈现,一开始就带有浓厚悲剧色彩: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恐怖和拿破仑征服,都使现代性意义变得复杂起来。拿破仑以武力推销现代国家形态,激起了整个欧洲的反抗,尤其是德国,在被征服中认识到现代国家的意义,其现代化心情显得尤其迫切。德国人以普鲁士军国主义为手段,以建立一个统一的德意志为目标,以达到自己的现代化为目的,“铁与血”成为德意志通向现代化的路标。

    德国思想家对“国家”神圣化有着尤为热衷的热忱,不论在黑格尔和费希特之间还是在费希特与谢林之间,也不论他们对国家的诠释有何种差异,但在赋予国家神启的力量、夸大国家的作用上却是相当一致的,这促使德国快步走上了国家主义道路。

    国家的神圣化,使国家的功能也一并神圣化起来,工具性特征顿时消失。在现代国家中,“国家”凝聚了太多的职能:主权、疆界、公共意志等,它拥有十分强大的制约力,如政党、军队、警察、法庭,如果这一切都因为“国家”的高度神性而被神化为不可改变的东西,个人权利就显得无足轻重,就会随时被国家吞噬。我们把这种国家至上的原则称之为“国家主义”。国家主义是一种去功能化、集神性化的主义,最终使国家变成一个神秘、庞大、不可感知的利维坦怪兽。

    不论国家如何“神圣”,它都是一种社会实在,终究是由许许多多具体的人组合而成的社会组织,掌握国家权力的只能是人,无论对“国家”进行怎样的神圣描绘和装扮,它都不可能具有上帝的位格。

    上帝既不能被论证,也无法和不必论证。但国家的存在状态却始终成为研究、讨论、质疑的对象,因为它与每一个人的生活都会产生具体的关切。当德国走上国家主义道路之后,独裁者的出现几乎是不言而喻的结果,国家神圣化的背后当然是统治者的神圣化,一个没有神性的领袖无法进行独裁统治,更无法完成神圣国家的使命。

德国的纳粹化道路,是以被侵略为肇端,以现代化为诱因,以国家主义为手段,以种族国家为结果,最后演变成由希特勒领导的现代极权政体——第三帝国。

德国思想家们没有意识到,而我们应认识到的是:世界不会在同一时刻同时走上现代国家之路,更不会在同一时刻抵达现代化,现代性始终以过程化方式展现,我们今天的现代性意义和100年前相比大不一样。如果赋予国家神圣化色彩,国家的现代性就会凝固于神性之中。神性意味着完美和无所不能,哪怕出自理性的改革,都可能被视为对神性的破坏——一个在程序上不允许任何修改、在制度上不允许任何矫正的国家,一个由统治者绝对意志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不可能完成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2013年《财经》年刊施京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