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网络文学研究中的几个关键词

 优雅a 2017-07-24


提示

近几年来,网络文学研究日渐受到学界的重视,但是介于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乏善可陈,甚至带着“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勉强,备受诟病与质疑。笔者将就网络文学研究中的几个核心关键词作一些探讨。

属性与功能上的差异

之所以给网络文学加注上“属性”与“功能”,这是把网络文学看作独立的研究对象,参照对于知识门类的定义和概念对其进行科学的描述。笔者认为,要厘清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把握其属性与功能的差异是最为有效的手段。

(一)网络文学的属性,“网络文学”既非相对于“传统文学”,也非同位于“通俗文学”、“大众文学”。在本质上既不构成对文学本身的超越也不具备与传统文学分庭抗议的条件。作为建构起来的一个概念,在类别上仍归属于文学大概念之下的一个分支或是类属。毋庸置疑,技术本身是排斥思维的,甚至在一定语境下技术的进步降低了思维的难度,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在与技术结盟的过程中势必会分化出传统文字所不具备的游戏的功能。

因此,网络文学是以技术传播为价值核心,在外延上依旧是以语言为主要阅读载体的一种文字组合样式。网络文学概念的建构正是基于外延与内涵两个要素,同时在“资本”的牵制下经受着流水线式的生产方式和大众文化消费的双重裹挟,将一个本并不过分强求规范的娱乐产品顺利推向规范的市场序列之中。应该说,网络文学的生产与消费的突飞猛进促成了这个概念和命名的日渐完备。这也是互联网时代语境下网络文化独特性的一种体现。其属性有以下几种:一是传统文学属性。即“文学性”,按照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中的总结,“文学艺术的本质”具有“虚构性”、“创造性”和“想像性”。核心性质是虚构性。他认为文学中所创造的那个想像世界建立在真实世界的基础上,但却不是真实世界的摹本,而是创造和想像的产物。【1】二是大众文学的属性。所谓“大众文学”是相对“精英文学”的一个词组,外延意思是指文学的功能偏向于娱乐性和消费性,在审美意蕴和教育意义上弱于“精英文学”。这恰恰是网络文学相较传统文学的重要属性。三是“类型化”的原创属性。所谓“类型化”就是既定的艺术“成规”,包括场景的架构、空间和时间的处置,人物的命运安排以及情节的推动。网络文学同样作为虚构性的艺术,须得使用完整的“视觉意象”来塑造完整的人物外形。这是与传统文学有所不同的重要属性。所谓“视觉意象”就是有明确的指称,而不仅仅通过调动阅读者的“感情”唤起对艺术形象的心理状态、行动动机、鉴赏趣味、生活态度和内心欲望的想像与认知。【2】这也是狭义上的网络文学定义除了小说排除其他文体的重要理论基础。四是媒介的属性。网络文学主要在互联网界面上写作与发布,文本在互联网平台以及移动阅读器上传播,因此,具有及时更新,及时发布和网友及时跟踪、与作者互动、点评的便捷性。网络文学文本与技术的进步有着天然的同构关系,与技术一起成为新媒体技术的一种衍生品。因此它也具备了媒介的属性。既从属于媒介,同时又成为媒介本身。五是分享的属性。这里的分享是指与他人分着享受、使用、行使。网络文学作为媒介的属性派生出的分享,是传统介质所不具备的,因为传统媒介是单向的输出,而不具有可逆性,而网络书写的文本具有较强的参与性和可逆性。作者可以参考采纳受众的建议,并在创作中加以吸收与规范。文本的开放性赋予了网络文学具有分享的属性。六是具有全版权交易的商品属性。所谓的IP,是intellectualproperty的缩写,意思是知识产权(全称为: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网络文学因其多版权的转化功能,所以原创文本可以看作是IP的源头,其下游可以转化为影视、网络剧、网络大电影、听书、动漫、手游和网游等多类型的版权开发。通过版权转让和销售实现原创作品的增值。因此,网络原创作品的商品属性是天然就具有的本质的属性之一。

从以上属性我们不难看出,网络文学尽管作为文学的基本核心并没有变,但是网络的整体形态或者说它的外部属性与传统文学有着根本的区别。传统的文学的诗学特征在网络文学这里有所衰减,更多的是通过一种“视觉意象”来呈现。这与以计算机技术的普及提高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影响到人类的思维是一致的。除了静态的语言艺术之外,影像艺术和创意产业的发展与其文本的变化也有着天然的关系。

(二)网络文学的功能,网络文学作为20世纪末期中国文化领域中出现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文本,从一开始单一的情感宣泄、自话自娱以及区别于传统文学宏大叙事的旁门左道,到今天的“IP”全版权开发利用,走过了近20年的历程。网络文学的功能日趋完善,以至于超越了传统文学的娱乐性,成为未来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颗高产的梧桐树。

一是对话功能。文学研究中的对话理论是20世纪俄国思想家、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的,他的对话理论指出在文学活动中存在着多种对话关系,不仅作品中的人物与人物对话,而且包含作者与人物,读者与人物,作者与读者的对话,今天的读者与过去不同时代、民族的读者之间,都存在着对话关系。【3】网络文学中的“对话性”更为明显,特别是互联网平台的在线性和及时性使得这样的对话更为便捷和真实。如果说传统文学中的“对话关系”是带有系统性的逻辑思维特征,而网络文学则更为直观、直接和纯粹。这是传统文学所不具备的。这也是网络文学成为粉丝经济、眼球经济的最为主要的推手之一。二是解释功能。网络文学起初有对权力关系的解构与揶揄,是反宏大叙事的民间写作,带着深厚的大众文学的情怀,作者试图在权力关系之外建构一种新型的民主关系。因此,作者叙事策略基本上按照“解构、把握、化约、建构和深化”这五个层面去阐释自己的精神世界,以达到与读者的心灵共鸣。三是情感功能。网络文学的核心价值意在作者与读者之间建立起一个情感的共同体,这是传统文学所欠缺的,或后者是不明显的,前者有着强烈的依赖感,以求得读者对之的肯定与共建。而后者立足的是单一的情感展露,并不求得可逆的平衡,也不受读者的情感所左右。四是知识功能。知识是人类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它可以是关于理论的,也可以是关于实践的。网络文学文本作为类型文学的圭臬,它的知识性追求一直是网络作家所津津乐道的。与权力关系支配下的知识有所不同的是,网络文学的知识功能有着某种对民间经验总结的特点,这也是优秀网络文学的闪光点,虽然它的这种知识性并不足以建构社会与政治关系。但它同样有着修复民间因权力关系而疏淡的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五是意识形态功能,网络文学对意识形态的解构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不免也迎合了“技术垄断”【4】的社会现实。成为一种新技术垄断背景下的新的意识形态。尽管这样的意识形态是民间的反映。但它的意识形态所具备的属性都具备,成为统领“粉丝”的一种新型的民间价值观。六是娱乐功能。网络文学作为大众文学的代表,娱乐同样是网络文学的价值目标之一。尤其是它的媒介属性决定了它的主旨存在的价值。娱乐作为一种心理需求同时也在构成一种新型的文化关系。在所有公共关系中,娱乐的心灵共通是最为捷径地抵达人的精神要地。网络文学的突飞猛进的发展正是新型市民社会中别样狂欢的见证。也是中国开放社会的构成所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

(三)与传统文学在属性与功能的差异在哪里呢?不言而喻,传统文学在本质属性上强调审美、教育等等,归纳起来,传统文学的本质在童庆炳看来主要有“三义”,亦即文化的文学观念,审美的文学观念和惯例的文学观念。【5】在童先生看来,这种除了广义文学与狭义文学之外的折中义和惯例文学就是指的是某种新文体、边缘文体或实验文体。【6】,在我看来按照传统文学观念,网络文学当属童先生所认定的第三种文学即惯例文学观念。因此,在传统文学观念那里,文学在本质属性上一般都认定“审美的意识形态”是作为本质属性的,因此派生出来的功能也是网络文学所不具备的。

网络文学属性里的文学性、类型化在传统文学中都不是抽象存在的,而这也不是网络文学区别传统文学的要义,要义是由传播技术和社交软件主导下的“对话性”“社交性”是网络文学区别传统文学属性和功能的核心所在。由此派生出网络文学的系列功能也就完全将“审美的意识形态”边缘化,甚至彻底消解化。这是网络文学的真正原罪。

二、网络文学的“网络性”及其话语方式

什么是话语?话语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而从事沟通的具体行为或活动,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本文而展开的沟通活动。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7】

网络文学的语言分析及研究是研究网络文学的重要理论维度。诚如南帆所说:“人们没有理由狭隘地将文学语言的考察想像为挤柠檬式的字、句辨析。许多时候,文学语言的隐喻、反讽、叙事特征、文类的演变与历史语境息息相关;另一方面,文学语言的美学意义只能书写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之内——文学的先锋意义或者文学的美学反抗无一不是以某种历史文化的概况作为衡量的基准。”【8】因为,网络文学的属性尤以对话性和社交性见长,网络文学的国家“宏大话语”意识形态的属性是日渐式微的。因此,网络文学的话语更多地呈现出日常社交话语,当然,这样的话语形式作为具有通俗文学的属性并非只是在娱乐层面琐碎而平庸地显义。

中国民间的叙事传统深深的影响着同样来自民间、植根民间的网络文学。同时网络文学深受现代性的影响,以变异的现代性维系着作者与身处的客观世界的关联。再以非单一的欲望表述的方式参与着身外世界的改造,以及影响着受众对于世界的认知与思考。因此,网络文学的“新裂变”与“再造性”与传统社会以及现实世界同样也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再特立独行的作者也无法离开对于现实情境世界的观照,这也是艺术成立的唯一理由。恰恰是,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文学是社会文化“新裂变”与“再断裂”的存在前提,可以为我们提供观照互联网带来社会文化建构过程中内在的动机与策略的范本。文本的话语形态正是这样的机制下形成的。

据此情境,“网络文学话语”同样符合“文本分析”和“话语分析”的基本逻辑。西方对“话语”的解释更为具体,所谓“话语”指的是对主题或目标的谈论方式,包括口语、文字以及其他的表达方式。话语根源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但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因此,与传统的社会语言学不同,批判的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不只是社会过程和结构的反映,它同时也建构了社会过程和结构,而批判的语言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在于透过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遮蔽,在广泛的社会文化生活过程中重现、诠释或解读文本与话语的真实意义。【9】

中国当下的普遍社会语境不外乎凸显微观上的“个人价值”以及宏观上的“历史主义”两大思想主潮,网络文学的类型基本都是围绕着这两大社会思潮衍生出来的。哪怕玄幻、穿越、灵异这些类型也是围绕着“人”的价值开发与“人”存在的终极指向。家庭婚恋、耽美、同人、总裁和种田等类型几乎也是集中指向于日常欲望美学,无一例外都与“社交性”的网络文学属性密切关联。逻辑起点基于此,使得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拉开了距离。所谓的“网络性”内涵大抵也指的是这个。

当代英国批判语言学家诺曼?费尔克拉夫指出:“‘话语’之被用在语言学中,要么是涉及口头语言的延伸部分,要么是涉及书面语言的延伸部分。除了保持对高级结构属性的强调之外。这种意义上的‘话语’还重视言语者和被言语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或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也重视话语和书写的生产过程与解释过程,就像它也重视语言使用的情景背景一样。”【10】网络文学文本在技术处理上可实现的“交互性”与“超文本”的文本特性为网络文学的“社交话语”提供了现实土壤,而这在传统文学观念看来是极其忤道的不严肃或是一种不伦不类。传统文学观念预设了一个正统的“以文载道”的前提,并以此作为逻辑起点,这也是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最为明显的分野所在。

也正是有着这样强大的社会基础,网络文学呈现出如此强劲的势头让传统文学望其项背。当然,网络文学的“话语”所体现出的所谓“网络性”的局限也会随之而来,在“文学性”上疏于传统文学也是必然的。“在批判的语言学家那里,这样的对话关系呈现着‘互动控制特征’:谈话的转换得到均匀的分配,话题的选择和更换,问题之得到回答,等等。”【11】

网络文学内在的“互动控制特征”牵制了情节与故事在深度与广度上的延展,创作主体须兼顾到读者、虚构对象的“互动对话”,因此,在虚构力上无法企及传统文学的想象力,因此,最为有效的办法就是依凭着技术和类型,制造出一种非艺术的“陌生化”效果。这也是网络文学在艺术想象力上的短腿所在。

三、技术美学与产业文化

从网络文学到网络文艺,这个跨越也仅仅是不到五年的时间,特别是2015年为标志的多版权衍伸到达一个历史最高点。网络文艺(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网络剧、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等)所形成的完整产业链改变了传统文艺的平面格局,网络文艺新业态使得传统技术美学失去了批评的有效性。一种全新的网络文艺美学正在形成,特别是随着智能技术不断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势必在精神领域也产生一种颠覆的力量。也就是警惕所谓的“即时的审美倾向性”。“对主体审美没有过高的要求,审美对象更是不再追求深刻、深度,而是走向肤浅化、平面化和娱乐化,审美发生更是呈现出瞬间性、即时性与随机性,追求当下的满足。”【12】

如何避免甚至使得这种变异的美学形态与人类精神减少直接的抵牾,因为“高新技术与艺术生产的结盟,让富有自律性与独特个性的艺术创作演变成了模式化、批量化、他律性的文化创意生产,审美者与对象之间的审美距离被消解,失去了对艺术的崇拜、敬畏、最终导致对崇高的消解,而走向了媚世。”【13】我认为需要在产业文化上加大后天的文化资源的补充以弥补技术美学所带来的危害。

余祖光认为:“产业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劳动中,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实践中形成的,并被普遍认可和遵守的行业习俗、规范、制度、准则和价值观,以及蕴含与行业产品和服务中的历史、艺术、品牌、质量等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14】网络文艺产业需要这样一种产业文化对技术美学的变异进行纠偏与匡正。

具体有:一是注重对于人本精神的回归,这是一个不需要争论的常识,在技术不发达的机械复制时代,人的感官体验从来没有像今天的电、声、光等全方位的智能化包围与侵袭,因此,网络文学作为网络文艺的原始母本,主体上需要倡导一种积极的人本意识,在技术上注重对人主体的尊重,如果听任技术对人的抑制与侵袭,势必造成人类自身的二次伤害。“在这种状态下技术不断超出售类的控制甚至成为支配人类的力量,它导致了人的物化和自由的丧失,精神的空虚和人格的分裂,泯灭了人们的劳动价值。”【15】二是需要工匠精神支撑,网络文学、网络文艺过分倚重技术化手段,特别在创新力上直接影响到全行业以及全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因此,需要一种精益求精、一种兢兢业业的认真态度和持之以恒的态度,做精品力作,而不是制造文化垃圾,图一时之快,忽视社会效益地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三是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也就是需要注重相关产业的教育投入,这是保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正所谓:“先技艺,后理念,‘技进乎道’。技艺固然包含缄默知识,但也有可明言的规则,即技法。技艺学习要从技法开始。”【16】网络文艺产业人才现状不容乐观,技艺和技法都需要认真总结并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目前这方面依然是短腿,人才的培养无法适应行业的发展需要。在培养方法上需要创新与突破,笔者曾撰文论及:“网络文艺人才培养需要走出书斋,需要跨界、跨行业的联合,需要突出理论高度的同时强化应用型的训练。”【17】

只有在互联网技术美学变异与钝化的背景下加大产业文化素养的建设与培育,匡正产业文化精神,让网络文艺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绽放出艳丽的花朵,为繁荣中国文艺探索出一条有价值的新型道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