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哮喘名医屡效方

 循天园 2017-07-25

哮喘——哮喘验方(姜春华方)

【组成】合欢皮30g,老鹳草30g,碧桃干15g,地龙9g,半枝莲15g。

【功效主治】止哮平喘。用于哮喘实证,无寒热证可辨,亦无脏腑虚证表现者。

【方解】合欢皮有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作用;草药老鹳草含槲皮素,能祛痰,扩张支气管;碧桃干加速血循环,扩张微血管;地龙含琥珀酸,具有扩张血管和抗过敏作用,另有香叶醇也有琥珀酸作用;半枝莲有消炎作用。此方对哮喘实证者效果尚可。

又一哮喘单方,主治同上。效果亦好。新鲜香橼1只煮烂。加麦芽糖500g收膏,每服1匙,每日3次。

【方源】《内科名家姜春华学术经验集》

哮喘——新加玉涎丹(姜春华方)

【组成】蛞蝓20条,淅贝母15g。

【用法】将蛞蝓洗净,再将浙贝母研为粉末,适量拌匀,捣糊为丸,制成绿豆大。每次服1.5~3g,每日服2次,连服1~3个月。

【功效主治】清热化痰定喘。用于胸闷喘促,咳嗽痰多,体质表现为热性。如舌红口干,面颊俱红,时有目赤等(支气管哮喘)。

【方解】蛞蝓咸寒无毒。功擅清热祛风,消肿解毒,适用于热性喘息痰多之症;浙贝母苦寒,能除热泄降散结,疗痰嗽,止咳喘。两药合用,对支气管哮喘确有良效。玉涎丹是一张民间单方,方书仅见于黎阳王氏秘方,书中记载:“治哮喘方:蛞蝓十条(即无壳蜒蛐十条),象贝9克,共捣为丸,每服1.5克,早夜各1次。”

【按语】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现华山医院)中医科以玉涎丹(贝母一度缺货,以百合代替贝母)治疗64例支气管性气喘患者,每天2次,每次吞服1.5~3g,连续服用玉涎丹1个月以上者,观察治疗前后哮喘发作频度和严重程度。结果:显著进步者21例,进步者24例,好转者7例,无变化者12例,总有效率为81.2%。以病程短者疗效较高。玉涎丹对支气管性气喘的即刻疗效并不显著。当哮喘急性发作时,主要并用定喘丸、定喘汤,经用定喘汤治疗后,再用玉涎丹控制发作。在非发作期发作时间较久而严重程度较轻时,主要并用河车大造丸、金匮肾气丸、二冬膏等药,可提高玉涎丹的疗效。

【方源】《内科名家姜春华学术经验集》

寒哮——青龙三石汤加减(吕同杰方)

【组成】桂枝9g,白芍18g,细辛3g,半夏15g,炮姜9g,五味子9g,麻黄9g,杏仁9g,紫苏子15g,葶苈子15g,甘草9g,胆南星9g,皂角炭3g,石韦30g,鹅管石15g,海浮石15g,赭石15g。日1剂,水煎服。

【功效主治】温肺散寒,降气化痰。适用于风、寒、湿等阴邪袭肺,引动寒痰之实痰冷哮证。症见:素有寒痰内伏于肺,每遇风、寒、湿、阴冷寒凉之气,哮喘即作,呼吸急促,喉中痰鸣有声,痰白如泡沫,胸闷憋气,面色晦滞,舌质淡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方解】方中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化痰;并取桂枝倍芍药之意,益阴敛液,解肌和营;紫苏子、葶苈子泻肺降气;胆南星、皂角、海浮石化瘀开闭;鹅管石温阳纳气;赭石重镇降气。共奏散寒平喘、温肺化痰之功效。

【加减】伴气阴双亏者,加太子参、山药、枸杞子;肾阳虚者,加淫羊藿、附子、紫石英。

【验案】马某,女,42岁,1992年5月3日初诊。10年前因感冒发热后出现呼吸憋喘,喉中痰鸣,诊以“支气管哮喘”,坚持服用抗过敏西药;开始有短期疗效,但每遇寒凉季节即又发作,西药渐不敏感。近8个月来发作日趋严重,晨起寒凉及阴雨天气即可发作,时呈持续状态。数日前发作至今不能缓解,伴咳白痰,心悸气短,动则加重,唇面晦暗,舌淡苔白,脉弦紧。双肺闻及哮鸣音。X线检查胸片示:双肺弥漫性肺气肿,肺动脉段饱满。予以青龙三石汤加减:桂枝9g,白芍18g,细辛3g,半夏15g,炮姜9g,五味子9g,麻黄9g,杏仁9g,紫苏子15g,葶苈子15g,甘草9g,鹅管石15g,海浮石15g,赭石15g,胆南星9g,皂角炭3g,石韦30g。水煎。日1剂,2次分服。服6剂,胸闷憋喘大减。稍作调整继服12剂,症状缓解。继以拔夙散加减,服水丸1料,病情稳定。随访1年来犯。

附:拔夙散加减

瓜蒌、麦百部、皂角炭、黄芩、紫菀、川贝母、紫苏子、葶苈子、半夏、胆南星、麻黄、杏仁、甘草、鹅管石、黄连、明矾。据病情适量,共研细粉,水泛小丸,每服3~5g,日2次。遇风热而作者,酌加蝉蜕、薄荷;遇风寒而作者,加桂枝、杭白芍;遇暑湿而作者,加藿香、苍术。

【方源】《临证经验荟萃》

热哮——养阴清肺汤加减(吕同杰方)

【组成】生地黄30g,玄参24g,麦冬18g,杭白芍15g,黄芩15g,桔梗9g,麻黄9g,杏仁9g,生石膏45g,桑白皮24g,川贝母9g,山豆根15g,枸杞子30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1日1剂。

【功效主治】润肺化痰,通宣泻热。适用于风、热、燥、暑等阳邪,引动肺中内伏之热痰,或阴邪入里化热之实痰热哮证。症见:哮喘每因感受阳热邪毒而发作,憋喘气促,喉中痰鸣,咳痰黄稠,口咽干燥,或有面赤发热,或有五心烦热,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方解】方中生地黄、玄参、麦冬、杭白芍养阴润肺和营;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宣肺平喘;枸杞子、桑白皮益肾纳气;黄芩、山豆根、桔梗、川贝母清肺化痰。共奏清肺降逆、化痰平喘之效。

【加减】伴寒热错杂,阴阳俱虚者,加鹅管石、干姜、肉桂。

【验案】丁某,女,15岁。1992年8月19日初诊。5年前,不明原因出现阵发性喘憋,多在午后及夜间加重,并伴有鼻流清涕,喷嚏,每以夏秋季节发作频繁。曾做过敏原测定,对真菌、兽毛、灰尘等8种物质过敏,但应用脱敏及各种西药疗效皆不理想。近月余天天发作,午后加重,晨起减轻。舌质淡红,苔白,脉细。双肺散在哮鸣音。拟以养阴清肺汤加减:生地黄30g,玄参24g,麦冬15g,炙麻黄6g,杏仁9g,石膏30g,紫苏子15g,葶苈子9g,甘草6g,枸杞子15g,鹅管石15g,赭石15g,牛蒡子9g,蝉蜕15g,胆南星9g,生龙牡各15g。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服6剂,哮喘、流涕大减,发作减少,双肺偶有哮鸣音。以上方去鹅管石,加重枸杞子30g,加石韦30g,继服6剂,哮喘发作缓解。为巩固治疗,服拔夙散加减,每次9g,日2次,1料即病情稳定。随访1年余未犯。

附:拔夙散加减见上方。

【方源】《临证经验荟萃》

虚哮——固摄纳气汤加减(吕同杰方)

【组成】熟地黄30g,枸杞子30g,附子15g,炮姜15g,鹅管石30g,玄参24g,麦冬18g,麻黄9g,杏仁9g,紫苏子15g,葶苈子15g,鹿角胶(烊)9g,阿胶(烊)9g,沉香粉(冲)3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日1剂。

【功效主治】固摄定喘,扶正祛邪。适用于虚哮证日久不愈,肺虚不固,脾虚气弱,肾虚失纳,感冒则喘,遇劳则作之患者。症见:胸闷憋气,喘促痰鸣,呼多吸少,面色黧黑,口唇及皮肤发绀,咳痰不爽,体倦乏力,动则加重。伴肾阳虚者,畏寒肢冷或后背发凉,自汗,遇冷加剧。伴肾阴虚者,可有五心烦热、盗汗。舌质暗,苔白或厚腻,脉沉细弱。

【方解】方中熟地黄、枸杞子、玄参、麦冬滋肾润肺;附子、炮姜、鹅管石、甘草温阳纳气;麻黄、杏仁宣肺平喘;紫苏子、葶苈子降气止逆;阿胶、鹿角胶滋肾固精,温补气血;沉香粉纳气归根。

【加减】伴肺虚鼻渊者,加黄芪、知母;脾虚痰盛者,加桂枝、云茯苓;阳虚肢冷者,加细辛;阴虚盗汗者,加五味子;元气亏虚者,加人参。

【验案】李某,男,30岁,1992年3月9日初诊。素体虚弱,患“肠炎,神经衰弱”10年余。5年前不明原因出现夜间憋喘,每因过劳时发作,并日趋严重,每应用激素等药可暂时缓解。近半年来,憋喘发作之后用西药已不敏感,呈持续状态,昼轻夜重,伴咳吐白黏痰,头晕乏力,腰膝酸软,夜寐不安,面色黧黑,口唇发绀,大便溏稀,舌质暗,苔白厚腻,脉细弦。双肺闻及哮鸣音。拟方固摄纳气汤加减:熟地黄30g,玄参24g,麦冬30g,麻黄9g,杏仁9g,甘草6g,紫苏子15g,葶苈子15g,枸杞子30g,芡实30g,金樱子15g,五味子9g,鹅管石30g,鹿角胶(烊)6g,阿胶(烊)10g,沉香粉(冲)3g。水煎服,日1剂。服6剂憋喘大减,睡眠好转。继服14剂,憋喘缓解,余证除。继服正气化痰丸1料,病情稳定。随访1年半未犯。

【方源】《临证经验荟萃》

支气管哮喘——哮喘方(戴西湖方)

【组成】蜜麻黄12g,杏仁12g,枇杷叶10g,莱菔子(杵)12g,桔梗12g,法半夏12g,旋覆花(包)6g,厚朴12g,全瓜蒌12g,蜜款冬花12g,橘皮6g,生甘草3g。

【功效主治】支气管哮喘。

【方解】戴主任认为支气管哮喘反复发作,顽固难愈,乃用其宿痰伏肺,如胶似漆,胶黏难去所致。发作时,“伏痰”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失宣降,引动停积之痰,故气喘痰鸣。因此其病理特点主要概括为:宿痰阻肺,气机阻肺,肺失宣降。治疗中理宜“治痰”“治气”为主。戴主任在遣药组方中,紧紧把握支气管哮喘的病理特点,首举麻黄、莱菔子,一宣一降。取麻黄宣散力强,经用蜜制,则消减其辛温发汗之功,增强宣肺定喘之效;虽性温,但无论寒邪、热邪均可使用;取莱菔子降气力强,消痰力猛,而不伤正之势。故方中二药,不可缺如。枇杷叶、桔梗以增强宣肺之力,旋覆花、法半夏、杏仁、厚朴下气降逆;蜜款冬花宣肺又降气,有邪可散,散而不泄;无邪可润,润而不寒。橘皮、法半夏、瓜蒌、杏仁理气燥温又化痰。诸药合用,宣降共同,气痰并治,寒温适宜。组方严谨,疗效迅速。

【加减】寒痰蕴肺,加细辛、干姜、紫菀;热痰壅肺,去半夏、厚朴、加黄芩、鱼腥草、竹沥、胆南星等;肺气壅实,痰鸣喘息不得卧,加葶苈子、广地龙;内热壅盛,大便秘结,加大黄、芒硝;喷嚏、鼻塞严重者,加僵蚕、蝉蜕、荆芥;呼多吸少,加胡桃肉、补骨脂、五味子;伴外感风热,加薄荷、桑叶等;伴外感风寒:加紫苏叶、荆芥、桂枝、生姜;伴伤津,痰黏而稠者,去法半夏,加知母、麦冬、海蛤粉;伴血瘀者,加丹参、郁金、桃仁;老年阳虚:加紫苏子、沉香、赭石、白果。

实验证明,蜜麻黄中主含生物碱,其药理作用似肾上腺素,但较温和,具有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抗炎、抗过敏等作用,能减少支气管黏膜肿胀及松弛支气管平滑肌而达到宣肺平喘。杏仁生理活性成分主要有:苦杏仁苷、对聚伞花素等。其所含苦杏仁苷在体内缓慢分解成微量氢氰酸,轻度抑制呼吸中枢,表现镇咳定喘作用;对聚伞花素有明显祛痰作用,起效快、副作用小。桔梗、枇杷叶既能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加而有祛痰作用,又对革兰阴性、阳性等多种细菌具有抗菌消炎作用。莱菔子含微量挥发油、脂肪油等,具有抗微生物、消炎、解毒之作用,且长于顺气消胀,又能祛痰。旋覆花中旋覆花酮对组胺引起的支气管痉挛有明显对抗、缓解和保护作用,所含槲素、异槲皮苷有良好祛痰作用,能促进痰液分泌和纤毛运动,同时槲皮苷可抑制肺组胺及SRSA作用。法半夏能轻度麻醉喉上神经、舒张支气管、缓解支气管痉挛作用。款冬花具有显著镇咳、祛痰之用,且对组胺引起的支气管痉挛具有较好解痉作用。橘皮有效成分为柠檬烯,可完全对组胺所致支气管痉挛性收缩及刺激性祛痰作用。瓜蒌、厚朴均能刺激呼吸道黏膜祛痰、减轻支气管痉挛及气道高反应性的作用。诸药合用具有抗过敏、解痉、抗菌消炎,抑制迷走神经过度兴奋、减轻气道高反应性等作用,药症相符,故疗效显著。

【验案】徐某,女,38岁,以“反复咳嗽、气喘3年,加剧3个月”为主诉。患者长期依赖“舒喘灵”、激素、β-受体阻滞药等治疗,3个月病情加剧,症情不能控制。诊时:咳喘痰鸣,胸闷如窒,夜间倚息不能平卧,痰多质稀色白,伴口渴欲饮,舌淡红,苔白腻、脉滑。戴主任诊为“支气管哮喘”(痰湿壅肺型)。用药如下:蜜麻黄12g,苦杏仁12g,法半夏12g,厚朴12g,莱菔子(杵)12g,旋覆花(包)6g,款冬花10g,陈皮6g,地龙干12g,葶苈子12g,细辛4g,共服18剂,症状消失,继以六君子汤加莱菔子、桔梗6剂,巩固疗效。已随访3年,未见复发。

【按语】治喘以宣为主 哮喘是宿痰潜伏肺中,阻碍肺气宣通所致。治疗上戴主任认为,不宜过早收敛肺气,因敛肺之药用之过早,内邪未出,闭门留寇,欲速而不达。宣通肺气,驱邪外达,邪去则喘宁,故宣肺为治疗支气管哮喘主要法则。

治痰应治气为先 哮喘之宿痰,由脾、肺、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究其根本,不外气化失职,津液代谢失常。治痰仅治其标,治气乃治其本。故以治气为先,气顺则津液代谢正常,痰便无所从生。故方中以理气、降气药为主。

健脾益肾以善其后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气之根”。戴主任遵循古训,健脾以杜绝生痰之源,益肾以壮气之根。故缓解期以六君子汤、人参蛤蚧散加减,以善其后。

【方源】邓平荟,余宗阳.戴西湖治疗支气管哮喘经验浅谈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9,13(1):15

咳嗽哮喘——咳喘方(叶漳深方)

【组成】甜葶苈子9g,炙麻黄6g,射干9g,杏仁9g,象贝母9g,前胡9g,甘草3g。

【用法】煎2汁,分2次服,其中间隔3~4小时。另肺风药5g分2次用蜜糖调服。(肺风药由黑白丑(炒)、生大黄、党参等份研末组成。)

【功效主治】泻肺涤痰,止咳平喘。主治咳嗽哮喘,喉中痰鸣。

【方解】咳喘多数由于外邪犯肺,痰饮内停,致肺气失于宣肃,痰阻气道。本方用甜葶苈子、肺风药以泻肺涤痰为君,佐以三拗汤以宣肺平喘,配以射干、象贝母、前胡化痰止咳。

【加减】若发热、痰黏稠、舌苔黄者,加黄芩9g,鱼腥草30g。痰稀薄色白、舌苔白腻者,加细辛3g,干姜2g。

【验案】男,12岁,咳嗽、哮喘1周,经西医治疗旬日咳嗽较减,但哮喘喉中痰鸣,声如曳锯,舌苔中腻,舌尖红,脉滑数。证属痰浊壅肺,气道受阻,肺失肃降。治以泻肺涤痰平喘。用上方服2剂,咳出黏痰量多,并大便2次溏薄,哮喘和喉中痰鸣明显减轻,精神好转,纳增。原方续进1剂,哮喘平,喉中痰鸣除,咳少。前方去肺风药,加炙紫菀9g,再服药3剂病愈。

【方源】《上海历代名医方技集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