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

 昵称45383972 2017-07-25

    什么是信息技术?一般而言,我们认为信息技术是指近现代借助以微电子学为基础的计算机技术和电信技术结合而成的手段,对声音的、图象的、文字的、数字的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采集、传递、存储及处理的技术。因此,信息技术是计算机、电信和微电子三个关键领域中已出现的所有科学技术进展的集成产物。把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学科课程的教学,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极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这里的“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叠加。而是使分化了的学校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各部分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合的过程。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含义

   “整合”在系统科学的思维方法论上,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符合一定条件要求的前提下,凝聚成一个较大整体的发展过程及结果。

    教育界引用“整合”一词通常表示整体综合、渗透、重组、互补、凝聚等意思。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是一个包含着多种思想、多样实践的概念,不同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从不同的视角对课程整合做出了不同的界定。

   目前国内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说法与定义很多。综观这些观点,我们发现主要是基于对课程概念的不同理解而产生的分歧。我们可以将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
    大整合论主要是指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黄甫全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研制,创立信息化课程文化。它针对教育领域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存在的割裂和对立问题,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互动性双向整合,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课程与教学组织方式的实现和以人的学习为本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活动方式的发展,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促进课程整体的变革。“大整合论”观点有助于从课程整体的角度去思考信息技术的地位和作用。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这种观点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的主流观点。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特点

   1.“整合”要有明确的目的——“整合”的目的是在信息技术提供的新的沟通机制(计算机网络、多媒体、专业网站、信息搜索、电子图书馆、网上课程与远程学习)和丰富资源的环境中,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生能力素质(基本学习技能、信息素养、创造思维、合作精神与交际能力、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2.“整合”必须有正确明晰的指导思想——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具有多种价值取向可供选择。一定要在现代教育思想理念的指导下,把整合的研究和实施纳入推进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以“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整合”要坚持整合要素的个性特点——在研究和实施“整合”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特点,以其特有的功能特点优化课程教学的过程;也要严格遵循课程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以体现教学过程规律的需求发挥信息技术的功能特点。“整合”是功能特点和基本规律意义上的整合。

   4.“整合”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把两个以上的具有不同特点的事物整合在一起,不是在感性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推理就能实现的;要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去实验、探求和总结,才能发现“整合”的本质和规律。

   5.“整合”的结果是“双赢”的——成功的整合应当是把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信息技术教育目标的实现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也就是说,“整合”的结果,既以信息技术优化了课程教学的过程,促进了学生学科智能水平的提高;又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传授了信息技术,促进了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目标

   1. 带动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研究和实践,需要在一定的信息环境中才得以进行;整合研究和实践的水平越高,对信息环境的要求也越高。因此,随着“整合”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会带动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

   2. 推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活动的改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并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机制,这为在多方面上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了可能。

   3. 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

    研究和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其根本目的在于在信息技术的环境下,通过优化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的好处

   1.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各种学科知识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极大的增加了知识学习的趣味性。数学课上单调枯燥的数字可以变成优美的卡通娃娃,无聊的数学计算会变成紧张刺激的冒险旅行……

   2.学习资源无限丰富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网络信息资源浩如烟海,学生的学习可以 “纵横交错”:纵,可以通览古今,掌握知识进步的脉络;横,可以拓宽知识面,广见博闻;交错,可以跨学科融会贯通。学习资源的无限丰富,弥补了学科知识的单一性,弥补了学科教材内容的匮乏与不足。

   3.信息处理方便快捷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日臻完美,信息处理显得十分方便快捷。学科教学中,无须缴尽脑汁收集资料,也无须费劲心思制作素材。师生都可以在网络世界里自由的遨游,然后将文本或图形图象重新组合,并在这些信息处理的过程中轻松愉快的学到了知识。

   4.学习形式灵活即时

    依赖信息技术的学习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实际情况,可以将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也可以作为信息交流、信息加工、协作学习、探索创新的工具,只要有计算机,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根据需要进行学习。在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既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设计教学,也可以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真正意义上变被动型学习为投入型学习。

五、 课程整合的意义

   1.运用信息技术能创设学习情境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可以再现课文中的场景,可以展示事件的经过,可以创设逼真的学习情境。比如在教学《卢沟桥烽火》中,由于学生离那个时代较为久远,光凭借老师的叙述是无法让他们体会到日寇的疯狂与残暴的,此时,给学生来一段故事的实录,用课件的形式播放,就能起到双倍的作用,既让学生领会了文章内容,也激发了他们的爱憎情感。

   2.运用信息技术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往往渗透着许多自然科学知识,例如,《植物妈妈有办法》向学生介绍了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学生对种子的传播感性经验很少,如果借助多媒体课件,学生就能够直观地看到植物的种子是如何传播的。

   3.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声音、图像、文字、颜色、光彩,视听并举,向学生头脑中输入鲜明生动的立体表象,由此传递情思信息、语文信息,形象具体,学生能耳闻其声,目睹其形,大脑皮层形成并保持广泛的兴奋点,使之身不由己地被吸引并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去。

   4.运用信息技术,扩大了信息容量

    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网络已成为大家获取信息必不可少的渠道。与传统阅读相比,网络阅读不仅仅是阅读载体发生了变化,而且还具有信息多、内容新和阅读速度快的特点,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求知的需要,使学生在一堂课中收益匪浅,久久难忘。而且,现行教科书由于媒介的局限性,提供的知识信息较少。而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融合多媒体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知识信息。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时,文章中出现了许多音乐家的名字,学生仅仅凭借教师空洞的介绍是不太感兴趣的,我设计穿插了他们的许多音乐,如《蓝色多瑙河》《命运交响曲》等,旁边再配上文字介绍,这样学生的兴趣就马上调动出来了,课堂气氛极其活跃,学生学得兴致勃勃,乐在其中。

   5.运用信息技术能实现学习的互动

    做为一种学习工具,信息技术的优势在于它的交互性。学生不仅可以自己查找知识资料,而且可以通过一些优秀的CAI软件,自主学习,并借助软件提供的评价系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比如在上五年级的口语交际《介绍世界名城》时,我提供给学生上网的条件,让他们自己在网上搜索资料,然后做适当的记录,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此举一出,学生个个高度热情,在课堂上发言踊跃,讨论激烈,仿佛人人成了一名真正的小导游。

   6.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创造性思维是指具有创建性的思维,他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指引人们去获得新知识及以前未曾有过的对问题新的解释,从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

六、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既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技术手段,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种辅助工具。

   “新课标”强调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那么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就不能局限于课堂上。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既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更要贯穿于学生的课外活动中。

      (一)教学手段的整合

      1、搜集积累知识信息资源

    语文课本上的内容,一般都比较简略,尤其是对于中外名人、历史事件、名胜古迹等,教参上的补充资料也很有限。现在可以借助互联网来解决问题了,互联网上有丰富的资料,教师可以搜集、积累各种相关资源如网页、图片、视频等,在教学中发布给学生,能够补充教学资料的不足。例如,看图作文是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和表达能力的良好训练方式。利用计算机做“看图作文”,可以出示单幅图片,让学生写一句话,还可以播放动画图片或视频片断,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场景或情境写一段话,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合理运用教学课件

    教学课件可以运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例如教学《回声》一课,通过创设山谷回音的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教学生字时,可以利用以词带字的方法来进行。用课件动态出示字词卡片,学生认读后,再去掉卡片中的熟字,强化学习效果。理解课文内容时,一边播放青蛙的对话,一边演示水波的形成过程,有助于学生较好地理解“回声”。进行朗读训练时,播放相关的动画场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更容易进入角色。

      (二)学习工具的整合

      1、利用互联网查找课文的相关资料

    在预习课文时,让学生自己上网浏览搜索相关资料,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在学完课文后,为了更好地让学生领悟文章的内涵,拓展其他方面的知识,适当的让学生从网络中再多掌握些内容,也是相当不错的。比如学完《麋鹿》后,让学生自己去研究一下我国还有哪些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它们都有哪些生活习性等,让形式主动去学习,去发现。

      2、使用交互式教学课件

    对于一些适合采用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课文,在教学时可以提供具有交互式的教学课件,让学生自主选择要探究的问题,主动获取知识。这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应用得比较多。比如在教《我最喜欢的电视栏目》时,我让学生自由地搜索自己喜欢的栏目,有《综艺大观》《开心词典》等,了解各主持人的风采,了解栏目的特色,说说喜欢的原因,同学们都能滔滔不绝地讲上个半天,既锻炼了他们的口才,也培养了他们合作学习的意识。

      3、收发电子邮件

    很多同学的思维都很敏捷,他们有很多话需要与人沟通,他们更乐于利用书信这种形式进行交流。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见闻、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心里话,写成电子邮件,发送给同学、亲友,或者直接发送给老师。这样,既锻炼了写作能力,又培养了沟通能力。   4、到论坛参加讨论

    现在,很多网站都开设了面向学生的讨论区。学生登录到这些网站后,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文章。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交流,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视野更开阔了,习作能力会有更大的提高。

    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努力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就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积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