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外奇穴qi转载

 bscy306175 2017-07-26
 
 

经外奇穴

 

 
 

1   下翳风 Xia yi fēng

  [释名] 本穴位于翳风穴之下方,故名下翳风。

  [位置] 耳垂后,下颌骨与乳突之间凹陷下0.2寸。

  [局部解剖] 耳大神经,深层有面神经干。

  [主治] 牙痛,扁桃体炎,针麻用穴。

  [方例]  全喉摘除针麻:下翳风、合谷。

         肺切除手术针麻:下翳风、三阳络透郄门。

[刺灸法] 斜刺0.3~0.5寸。

2   地合 Di ge

  [释名] 地,此指下部,合,同“阁”,古代相术中谓两颊骨之下端为“地阁”,穴在下颌骨之中央,故以此命名。

  [位置] 在下颌部,颏之正中向前突出之高点处取穴。

  [局部解剖] 在颏肌中;有下唇动、布有面神经及颏神经分支。

  [主治] 面部诸疔,牙痛,下齿痛。

  [方例]  牙痛:地合、颊车、合谷。

  [刺灸法] 直刺2分。局部有酸胀感。

3   鱼尾 Yuwěi

   [释名] 眉毛弯曲如鱼,穴位于眉之外侧端,恰如鱼之尾部,故名。

  [位置] 在眼外眦处方约1分处取之,左右共计2穴。

  [局部解剖] 有眼轮匝肌,深层为颞肌;当颧眶动、静脉分布处;布有颧颞神经、颧面神经和面神经的额颞支。

  [主治] 一切目疾,面肌痉挛,面神经麻痹,齿龈炎,头眩,偏正头痛。

  [方例]  偏头痛:鱼尾、太阳、风池。

      急性结膜炎:鱼尾、睛明、合谷。

  [刺灸法] 针2~5分。得气时局部有酸胀感。宜浅针不灸。

4   燕口 Yankǒu

  [释名] 燕,燕子;口,口腔解剖位置名,因穴在口角两旁,形如较宽的燕口,故名。

  [位置] 位于面部口角之外方赤白肉际处,皮肤与口粘膜移行部,近地仓穴。

  [局部解剖] 在口轮匝肌内缘中,深层为平面肌;有面神经颊支、眶下神经分支,深层为颊神经的末支。

  [主治] 狂乱骂詈,小儿痉摩,小儿大小便不通,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

  [方例]  面神经麻痹:燕口透颊车、下关、阳白、翳风、合谷。

       三叉神经痛;燕口透扶承浆、四白、攒竹。

  [刺灸法] 针1~3分,得气时局部有痛麻感觉。可灸。

5   上腭穴shang e xue

  [释名] 上腭,解剖部位名,该穴位于上腭,故名。

  [位置] 位于上腭,缝际前端,当齿龈上缘中点处,开口取之。

  [局部解剖] 在上腭缝际前端,布有上颌动、静脉分支及三叉神经之上颌支。

  [主治] 黄疸等。

  [方例] 黄疸:上腭、脾俞、至阳。

  [刺灸法] 斜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6   悬命 xuan ming

  [释名] 悬,吊挂;命,生命。此穴可治癫狂中风等症,意与生命关系密切。

  [位置] 位于口腔前庭,上唇之内侧,上唇系带中央,将上唇翻起取之。

  [局部解剖] 在口;轮匝肌中;有上唇动、静脉;布有三叉神经上颌支分支。

  [主治] 小儿惊痫,癫狂,神识错乱,妄言妄语,卒中风。

  [方例]  小儿惊风:悬命、人中、十宣。

         精神分裂症:悬命、人中、哑门、丰隆。

  [刺灸法] 1、针0.1~0.2寸。2、视其弦上有青息肉,如黍米大,以针决去之。

7   山根 shāngēn

  [释名] 山根为相术家所称之鼻梁,穴位于鼻梁故名。

  [位置] 位于鼻骨最高处微上陷中在两目内眦连线之中点取穴。

  [局部解剖] 在鼻骨基底的上方鼻骨间缝中,降眉间肌,布有面动、静脉分支,滑车上神经皮面神经分支。

  [主治] 癫疾,角弓反张,面如虫行,多睡,健忘,口禁,黄疸。

  [方例] 癫痫:山根、人中、丰隆、腰奇。

        鼻炎:山根、迎香。

  [刺灸法] 沿皮刺0.3~0.5寸;可灸。

8   血压点 Xue yādiǎn

  [释名] 本穴具有调整血压的作用,故名。

  [位置] 在第六与第七颈椎棘突之间旁开2寸。

  [局部解剖] 在斜方肌、菱形肌、头最长肌、夹肌处;有颈横动脉及颈深动脉分支;布有第七颈神经后支。

  [主治] 高血压、低血压。

  [方例] 高血压:血压点、曲池、足三里。

  [刺灸法] 直刺0.4~0.8寸。

9   发际 Fa ji

  [释名] 发,头发;际,边缘。穴在前发际部,故名发际。

  [位置] 位于头额部,前发际直对眼外眦处,或前发际正中点两侧各三寸处取之,左右各一穴

  [局部解剖] 在颞肌上缘、帽状腱膜中;有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耳颞神经支、上颌神经、颧颞神经及面神经颞支。

  [主治] 头晕,目眩,偏头痛,头风,颧骨疔,鼻衄。

  [方例] 眩晕:发际、太阳、风池。

        偏头痛:发际、率谷、翳明,合谷。鼻衄:发际、内迎香。

  [刺灸法] 平刺0.3~0.5寸,得气时局部胀痛。可灸。

10  阳维 Yangwei

  [释名] 阳,阴阳之阳;维,维系。此穴位于耳背,部位属阳;又在头与耳廓相连之系带上,故名。

  [位置] 位于颞部耳壳内侧面根部,前与耳屏间切迹相平。将耳廓牵引向前,耳廓根部出现弦筋是穴。

  [局部解剖] 在耳后肌中;有耳后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枕小神经及面神经耳支。

  [主治] 小儿惊痫,耳聋,耳鸣,中耳炎。

  [方例]  小儿惊风:阳维、百会、人中。

         耳鸣:阳维、听宫、会宗。

  [刺灸法] 针2分,局部胀痛。可灸。

11  颊里 Jialǐ

  [释名] 颊,面颊;里,内侧。本穴位于口腔内侧颊部,故名。

  [位置] 正坐正靠,张口,于口角向后一寸的口腔内颊粘膜上取穴,与口角平。

  [局部解剖] 在颊肌、口轮匝肌中;有面动、静脉;布有颊神经的末支、眶下神经及面神经分支。

  [主治] 齿龋溃烂,口疳,口眼歪斜,黄疸。

  [方例]  面瘫:颊里、地仓、四白、阳白、翳风、合谷。

  [刺灸法] 向后斜刺0.3~0.5分,针感为局部胀痛;或点刺出血。

12  唇里 Chunlǐ

  [释名] 唇,嘴唇。穴位于下唇内侧,故名唇里。

  [别名] 内承浆

  [位置] 在口腔前庭部,下唇粘膜上,与齿龈接近之唇沟中取穴

  [局部解剖] 在口轮匝肌中;有颏动、静脉和神经;布有三叉神经下颌支分支。

  [主治] 口臭,面颊肿,黄疸,肝病,齿龈炎,口腔炎,眩晕。

  [方例]  眩晕:唇里。

           口疮:唇里、合谷、阿是穴(口疮病灶区)。

  [刺灸法] 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13  崇骨 Chonggǔ

  [释名] 崇,高。崇骨指第七颈椎棘突,因穴在其上方,故名崇骨。

  [位置] 在颈部后正中线上,第六、第七颈椎棘突之间。

  [局部解剖] 有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有棘突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七颈神经后支及第一脑神经后支之内侧支

  [主治] 癫痫,感冒,咳嗽,疟疾,呃逆,颈椎病。

  [方例]  颈椎病:崇骨、肩井;大椎、附分。

         呃逆:崇骨、膈俞、胃俞。

  [刺灸法] 直刺0.3~1寸;可灸。

14  颈臂 Jǐngbi

  [释名] 臂,指上肢。本穴位于颈部,可治疗上肢麻木等疾病,故名颈臂。

  [位置] 在锁骨上窝中央至锁骨内侧端之中点。取穴时,患者仰卧头转向对侧,胸锁乳突肌之锁骨头外缘,当锁骨上一寸取穴。

  [局部解剖] 有胸锁乳突肌;颈外侧动、静脉之分支;有臂丛神经。

  [主治] 颈椎病,肩臂风湿麻木,臂丛神经痛,尺桡神经麻痹,肩周炎,肋间神经痛。

  [方例] 臂丛神经痛:颈臂、极泉、少海、风池、内关、合谷透后溪;外侧痛配肩髃、外臂臑、曲池。

      桡神经麻痹:颈臂、极泉、手三里、曲池、合谷透后溪。

      颈椎病:颈臂、颈夹脊、大杼、天柱、风池、后溪、肩外俞;臂麻无力加曲池、合谷、八邪,颈部僵直,转动不利加大椎、崇骨。

  [刺灸法] 直刺0.3~0.8寸,以酸麻及触电样感应由臂放散至手指为准。进针方向宜平直,可稍向后偏,切忌向下斜刺,也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肺尖。

  [备注]又据杨兆钢编《芒针疗法》,颈臂穴位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下三分之一处,约锁骨上二寸,位置略有出入。

15  扁桃体穴 Biǎntaotǐxue

  [释名] 扁桃体为解剖名词,本穴能治疗扁桃体炎以及因扁桃体炎引起的咽痛、声音嘶哑等病症,故名扁桃体穴。

  [位置] 位于颈部,下颌角直下五分处。

  [局部解剖] 在颈阔肌、下颌下腺中,沿胸锁乳突肌前缘,经茎突舌骨肌、二腹肌,到达舌骨舌肌。浅层有面动、静脉;布有面神经下颌支、颈支、颈前皮神经。深层有舌动脉;布有舌下神经。

  [主治] 急、慢性喉炎,咽炎,扁桃体炎,声音嘶哑。

  [方例]  慢性扁桃体炎:扁桃体穴、鱼际;发热加大椎、曲池、合谷;阴虚加太溪。

         扁桃体摘除术之针麻:扁桃体穴、合谷。

         扁桃体摘除术后咽痛:扁桃体穴、天柱。

  [刺灸法] 针尖向上斜刺1~2寸,使针感至喉部或颈部。

16  新设 Xīnshe

  [释名] 新,指新增穴,设,设立。本穴穴名新设,意为新增设之穴。

  [位置] 位于第三、四颈椎之间,旁开正中线1.5寸。取穴时,患者正坐或俯伏,“风池”穴直下,项后发际下1.5寸。

  [局部解剖] 在斜方肌的外缘,有颈横动脉分支,布有第四颈神经的后支。

  [主治] 头项痛,角弓反张,咽喉疼痛,肩背酸痛,颈椎病,落枕,肩周炎。

  [方例]  颈椎病:新设、大椎、肩外俞、百劳、大杼;肩周炎加肩三针,病程较长加膈俞,头痛加风池,肝肾不足加肾俞。

      落枕:新设、养老、肩中俞(拔火罐)、肩外俞(拔火罐)。

      颈肌炎:新设、风池、天柱、肩井;配穴:中渚、足三里、太冲、膻中、阿是穴。

  [刺灸法] 直刺0.3~1寸。

17  新明 Xīmgming

  [释名] 新,指新增穴;明,指光明。本穴是新发现的治疗眼睛疾病的腧穴,能使眼睛复明,故名新明。

  [位置] 新明1:位于耳廓之后下方,耳垂后皮肤皱襞之中点,或颞骨

  乳突与下颌支后缘间之凹陷前上五分处。左右计二穴。新明2:位于眉梢上一寸,外开五分处。

  [局部解剖] 新明1在胸锁乳突肌前缘,布有耳后动静脉,颈外动静脉和耳颞神经,下颌神经及其分支。新明2在颞肌中,布有颞浅动静脉和上颌动静的分支,及面神经颞支。

  [主治] 结合膜炎,角膜炎,角膜溃疡,角膜斑翳,虹膜睫状体炎,白内障,青光眼,玻璃体出血、混浊,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剥离,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屈光不正。

  [方例] 青少年近视眼:新明、睛明、光明。

      视网膜炎:新明、晴明、翳风、球后;肾虚肝旺加合谷、太冲、太溪、肾俞;肝肾阴虚加肾俞、肝俞、照海;脾肾阳虚加脾俞、肾俞、关元;气血两虚加足三里、大椎、三阴交、绝骨。

      视神经萎缩:新明、球后、翳明、光明。

      视网膜静脉阻塞:新明、球后、肾俞、肝俞;配穴睛明、光明。

  [刺灸法] 新明1:针体与皮肤成60°角,向前上方快速进针,针尖达耳屏间切迹后,将耳垂略向前外方牵引,针体与身体纵轴成45°角向前上方徐徐刺入,当针体达下颌骨髁状突浅面,深度约1~1.5寸时可获得针感;若针感不明显时,可再向前上方刺入五分;若针感仍不明显,可稍改变针尖刺入方向,耐心寻找至获得满意针感,使针感传导至眼区。新明2:针尖向额部成水平位刺入,缓慢进针五至八分。

18  安眠 Anmian

  [释名] 本穴有镇静安神之功能,可治疗失眠、烦躁不安等病,使人能安然入眠,故名安眠。

  [位置] 位于耳后,在翳风与风池穴联线的中点。当项部肌肉隆起外缘的凹陷,与胸锁乳肌停止部乳突下凹陷连线之中点取穴。

  [局部解剖] 在胸锁乳突肌停止部;有颈外侧动、静脉分支,枕动脉;布有耳大神经的分支及枕小神经。

  [主治] 失眠,烦躁不安,心悸,精神分裂症,头痛,癫痫,眼病,耳聋,夜游症,脑性瘫痪。

  [方例]  内耳性眩晕:印堂、内关、安眠;配穴:听宫、风池。

      美尼尔氏综合征:安眠、听宫;肝火上犯加合谷、太冲、肝俞(泻法);痰浊上扰加丰隆、内关(泻法);肾阴亏虚加肾俞、内关(补法)。

      小儿夜惊:安眠、内关、神门;夜游加大椎、百会、足三里、太冲。

      小儿呼吸节律异常:安眠、膻中、合谷、天突。

  神经衰弱:安眠、内关、神门、足三里、三阴交;头晕加印堂、风池;心慌气短加间使。

      精神分裂症:风府、哑门、大椎、风池、安眠;狂躁加定神、涌泉、神庭;失眠加百会、大陵(神门);拒食加足三里;头痛加头维或风池;手颤抖加曲池、合谷。

  [刺灸法] 直刺0.5~2寸,针感抽、麻至肩。灸3~5壮。

19  上廉泉 Shanglianquan

  [释名] 本穴位于任脉经穴廉泉上一寸上方,故名上廉泉。

  [位置] 在廉泉上一寸,当下颌下缘与任脉廉泉穴之间的凹陷中。

  [局部解剖] 在下颌舌骨肌、舌骨肌及舌肌中;有舌动静脉,布有颈皮神经、面神经颈支和舌下神经。

  [主治] 舌强,失语,流涎,咽喉疼痛,口腔溃疡。

  [方例]  口腔溃疡:上廉泉、劳宫、溃疡面局部。

         中风失语:上廉泉、百会、风池。

         癔病性失语:上廉泉、人中、合谷、涌泉。

  [刺灸法] 向舌根方向斜刺0.5~0.8寸。

20  外明 Wai minh

  [释名] 明,光明,即眼睛。本穴位于眼外眦角上,故名外明。

  [位置] 位于眼外眦角上三分,眶上缘内方。

  [局部解剖] 在眼轮匝肌、泪腺下内方组织中,内侧有外直肌;浅层有颞浅动、静脉.布有面神经颞支和眶上神经分支。深层有泪腺动静脉,布有泪腺神经。

  [主治] 屈光不正,角膜白斑,视神经萎缩。

  [方例]  青少年近视:外明、球后、光明。

         视神经萎缩:外明、睛明、翳明、光明。

  [刺灸法] 固定眼球,从眶上缘沿眶外侧壁向内后方刺一至一寸五分。

21  上明 Shangming

  [释名] 本穴位于眼球上方,能主治眼病,使患眼复明,故名上明。

  [别名] 提睑,眶内穴,上清明(《红医针疗法》),东明三(《针灸经外奇穴图谱》)。

  [位置] 位于眶上缘下方,从眉弓中点划一垂直线与上缘之交点的下方。左右计二穴。

  [局部解剖] 在眼轮匝肌、上睑提肌、上直肌和上斜肌中;有眶上动、静脉;布有眶上神经和额神经的分支。

  [主治] 屈光不正,白内障,青光眼,色盲,视神经萎缩,

  [方例] 玻璃体混浊:睛明、四白透睛明、上明。

        外展神经麻痹:上明;配合谷、曲池、内关透外关。

  [刺灸法] 沿眶上缘向眶尖刺1~1.5寸。

22  正光 Zhenghuāng

  [释名] 本穴靠近眼部,可以治疗屈光不正等病症,故名正光。

  [位置] 位于眶上缘之下方,有二点,当攒竹与鱼腰穴之间中点为正光1;当丝竹空与鱼腰穴之中点为正光2。

  [局部解剖] 有眼轮匝肌,有额动、静脉,眶上动脉;布有眶上神经、面神经分支。

  [主治] 屈光不正,斜视,呃逆。

  [方例]  青少年近视:正光(梅花针叩刺)、风池、内关、大椎。     远视:正光、风池;肾虚加肾俞、大椎、肝俞、腰部;肝血不足加肝俞、胆俞、内关、百会;脾气虚弱加脾俞、胃俞、中脘、百会、内关;心血不足加内关或神门、心俞、胸椎5~8两侧、腰部。

      共同性斜视:正光、风池;肝血不足加肝俞、胆俞、内关、百会;脾气虚弱加脾俞、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肾虚加肾俞、肝俞、胆俞、大椎、腰椎两侧。

      呃逆:正光(点按法)、鱼腰。

  [刺灸法] 用梅花针叩刺。

23  侠承浆 Xiachengjīang

  [释名] 侠,通夹。本穴位于下颌骨,因其定位夹于任脉经穴承浆两旁,故名侠承浆。

  [位置] 位于承浆穴旁开约一寸处,当下颌骨之颏孔中,仰面取之。

  [局部解剖] 在口轮匝肌及下唇方肌中,当下颌骨颏孔处,有颏动脉,颏下动、静脉分支及三叉神经第三分支(颏神经)

  [主治] 三叉神经痛,牙痛,面颊浮肿,齿龈溃烂,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黄疸。

  [方例]  三叉神经第三支痛:下关、侠承浆。

         下牙痛:合谷、下关、颊车、侠承浆。

  [刺灸法] 直刺0.1~0.2寸。

24  牵正 Qīanzheng

  [释名] 牵,拉;本穴有治疗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作用,能使其口眼歪斜之症状恢复正常,故名牵正。

  [位置] 在耳垂前方0.5寸。

  [局部解剖] 在咬肌中,皮下有腮腺;有咬肌动、静脉分支;布有耳大神经分支、面神经颊支、咬肌神经。

  [主治] 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腮腺炎,口腔溃疡,下牙痛。

  [方例] 面神经麻痹:牵正、翳风;不能皱眉加阳白,不能闭眼加攒竹透鱼腰,不能耸鼻加四白,口角向下歪斜加地仓透颧1,人中沟歪斜加兑端透地仓。

      面神经麻痹:牵正、地仓、合谷、劳宫。

  [刺灸法] 向鼻翼方向斜刺0.5~0.8寸。可灸。

25   百劳 Jǐngbǎilao

  [释名] 劳,劳伤、痨瘵。本穴能治疗痨瘵(肺结核)、颈淋巴结核,穴在颈部,故名颈百劳。

  [位置] 在项部,当大椎直上2寸,后正中线旁开1寸。

  [局部解剖] 有斜方肌、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和椎动、静脉;布有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分支。

  [主治] 瘰疬,落枕,咳嗽,气喘,百日咳,项背风湿疼痛,骨蒸潮热,盗汗,失眠,鼻衄,过敏性鼻炎。

  [方例]  失眠:百劳(双)。

         鼻衄:百劳(双)。

      过敏性鼻炎:三伏天药物贴敷法,初伏贴百劳、肺俞、膏肓俞;中伏贴大椎、风门、脾俞;末伏贴大杼、肺俞、肾俞。

      瘰疬联珠疮:颈百劳(灸)、肘尖(灸)、初出核上(先针后灸)。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0.5~1寸。可灸。

  [备注]百劳穴首见于宋《针灸资生经》,但无定位;明《针灸大全》云:“即大椎穴”。近代将大椎旁一寸也叫百劳,一名下百劳,与本穴合称为“百劳四穴”。

26  翳明 Yi ming

  [释名] 翳,翳障;明,光明。穴在翳风后一寸,能治眼病,如除去翳障重见光明,故名翳明。

  [位置] 在项部,当翳风后1寸。

  [局部解剖] 在胸锁乳突肌止点处;有耳后动、静脉;布有耳大神经和枕小神经。

  [主治] 近视,远视,早期白内障,夜盲,色盲,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耳鸣,眩晕,头痛,失眠,腮腺炎,精神分裂症。

  [方例]  屈光不正:翳明、睛明。

         色盲:翳明、风池、攒竹、太阳。

         视神经萎缩:球后、翳明;配穴:内睛明、瞳子髎、光明、三阴交。

         中心性视网膜炎:风池、翳明、合谷、三阴交及眼眶内诸穴(如承泣等);肝热型加太冲、行间(泻法),肾虚型加复溜、太溪(补法)。

  [刺灸法] 直刺或向鼻尖方向刺1~1.5寸。

27  金津 Jīnjīn、玉液 Yuye

   [释名] 津、液,指唾液;金、玉,比喻贵重。穴在左右舌下腺开口近处,唾液进入口腔之重要部位,故名金津、玉液

  [位置] 在口腔内,当舌下系带左右两侧的静脉上,左为金津,右为玉液。

  [局部解剖] 在颏舌肌及基突舌肌中;有舌静脉及舌下神经和舌神经。

  [主治] 重舌肿胀,难言,黄疸,消渴,口舌生疮,喉咽诸热,呕吐,口腔溃疡,急腹痛,中风后遗症,顽固性呕吐。

  [方例] 重舌肿胀,热极难言:十宣十穴,海泉一穴在舌理中,金津一穴在舌下左边,玉液一穴在舌下右边。

      双蛾风,喉闭不通:少商、金津玉液、十宣。

      口内生疮,臭秽不可近:十宣、人中、金津玉液、承浆、合谷。

  三焦热极,口舌生疮:关冲、外关、人中、迎香、金津玉液、地仓。

      口气冲人,臭不可近:少冲、通里、人中、十宣、金津玉液。

      消渴:水沟、承浆、金津玉液、曲池、劳宫、太冲、行间、商丘、然谷、隐白。

      中风语蹇:金津玉液(点刺出血)、聚泉或廉泉(深刺至舌根)、风池、曲池、内关、足三里、太冲等。

      糖尿病所致口渴:金津玉液(点刺出血)、内关、少府、鱼际、足三里、中脘、气海、命门、身柱、背俞等穴,分组隔姜艾炷灸。

      慢性口腔溃疡:金津玉液(点刺出血)、三阴交、足三里(平补平泻)、溃疡周围(点刺)。

      急腹痛:金津、玉液。

  [刺灸法] 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28  海泉 hǎiquan

 [释名] 穴在舌下,口腔内之津液由此而出,如海水、泉水,源源不断,永不干涸,故名。

  [位置] 在口腔内,当舌下系带中点处。

  [局部解剖] 在舌肌中;有舌下动、静脉;布有舌下神经、舌神经。

  [主治] 消渴,呃逆,热极难言,重舌肿胀。

  [方例]  尿崩症:海泉、涌泉、聚泉、水泉。

         癫狂:人中、少商、隐白、大陵、申脉、风府、颊车、承浆、劳宫、上星、曲池、海泉。

      重舌肿胀,热极难言:十宣十穴,海泉一穴在舌理中,金津一穴在舌下左边,玉液一穴在舌下右边。

  [刺灸法] 直刺0.2~0.5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29    聚泉 Juquan

  [释名] 泉,泉水,此处指口腔内之津液。穴在舌背正中,唾液在此处会聚,故名聚泉。

     [位置] 在口腔内,当舌背正中缝的中点处。

  [局部解剖] 在舌肌中;有舌动、静脉的动、静脉网;布有舌神经、舌下神经和面神经鼓索的神经纤维。

  [主治] 哮喘,消渴,舌肌麻痹,吐舌,中风舌强不语。

  [方例]  尿崩症:海泉、涌泉、聚泉、水泉。

         中枢性失语:聚泉(向舌根方向深刺)天柱、风池。

         舌强难言及生白苔:外关、关冲、中冲、承浆、聚泉。

  [刺灸法] 向舌根方向斜刺0.2~0.5寸,捻转行针;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30  内迎香 Ne iyingxiāng

  [释名] 穴在鼻腔内,与大肠经迎香穴隔鼻翼相对,故名内迎香。

  [位置] 在鼻孔内,当鼻翼软骨与鼻甲界的粘膜处。

  [局部解剖] 在鼻腔底部粘膜上;有面动、静脉的鼻背支;布有筛前神经的鼻外支。

  [主治] 中恶,目热暴痛,卒死,喉闭,鼻疾。

  [方例] 心血上炎之眼红:内迎香、合谷。

  [刺灸法] 三棱针刺出血,但素有出血体质的人禁用。不灸。

31  上迎香 Shangyingxiāng

  [释名] 穴在鼻部,位于大肠经迎香穴之上方,故名上迎香 

  [位置] 在面部,当鼻翼软骨与鼻甲的交界处,近鼻唇沟上端处。

  [局部解剖] 在上唇方肌中,布有面动、静脉的分支及筛前神经、眶下神经分支和滑车下神经。

  [主治] 鼻炎鼻塞,鼻部疖疮,过敏性鼻炎,肥大性鼻炎,萎缩性鼻炎,鼻旁窦炎。

  [方例]  慢性鼻炎:上迎香、迎香、印堂;配穴:前额及眉棱骨痛加阳白、攒竹。

         过敏性鼻炎:上迎香、合谷、迎香、少商。

  [刺灸法] 向内上方斜刺0.30.6寸。

32  球后 Qiuhou

  [释名] 球,眼球。本穴位置较深,在眼球之后,故名球后。

  [位置] 在面部,当眶下缘外四分之一与内四分之三交界处。取穴时患者正坐仰靠,轻轻闭眼。

  [局部解剖] 下睑板下方;眼轮匝肌中,浅层有面动、静脉;布有面神经颧支和眶下神经,深层有眼神经,眶尖处有结状神经节和视神经。

  [主治] 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近视,青光眼,视网膜动,静脉阻塞,视网膜色素变性,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炎,色觉异常。

  [方例]  视神经萎缩:球后、翳明。

         近视眼:球后(巨刺法)。

         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炎:球后、臂臑、睛明、太阳。

         视网膜色素变性:睛明、球后、太阳、光明、太溪。

         视网膜静脉阻塞:球后、肾俞、肝俞;配穴:睛明、新明、光明。

  [刺灸法] 沿眶下缘进针,从外下向内上,朝视神经孔方向缓慢直刺1.5~2寸。当深刺遇阻力时,应稍退几分,改换方向再刺,以免引起出务或眼球损伤,得所气时眼部有酸胀感或者有眼球突出感。禁灸。                          33  耳尖 Erjiān

  [释名] 其穴在耳廓之顶端,故名耳尖。

  [位置] 在耳廓的上方,当折耳向前,耳廓上方的尖端处。

  [局部解剖] 为耳廓软骨,布有耳后动、静脉及耳颞神经。

  [主治] 眼生翳膜,疔疮,眼红肿,麦粒肿,喉痹,偏正头痛,流行性腮腺炎,失眠,急性腰扭伤。

  [方例] 流行性腮腺炎:耳尖(点刺出血)、关冲(点刺出血)、合谷、颊车、翳风;发热加大椎、曲池,腮腺部疼痛加外关,咽痛咳嗽加列缺、少商,恶心呕吐加内关,并发睾丸炎、卵巢炎加曲泉、三阴交、大敦。

      麦粒肿:耳尖(点刺出血)、肝俞。

      失眠:耳尖(点刺出血),根据兼症加耳穴压丸:阴虚火旺加神门;心慌心跳加神门、心、十二指肠;肝气不和加胆、肝、皮质下;脾胃失调加脾、胃、十二指肠。

      急性腰扭伤:耳尖(1%盐酸普鲁卡因2毫升穴位注射)。

  [刺灸法] 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34  太阳 Ta iyang

  [释名] 头颞部之凹陷处,俗称太阳,穴在其上,故名太阳。

  [位置] 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局部解剖] 在颞筋膜及颞肌中;布有颞浅动、静脉及三叉神经第二、三支分支,面神经颞支。

  [主治] 偏正头痛,高血压头痛,血管性头痛,急性结膜炎,电光性眼炎,眼底出血,青光眼,青少年近视眼,麦粒肿,中心性视网膜炎,眩晕,感冒、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目疾,牙痛。

  [方例]  高血压头痛:太阳、印堂;前额痛加攒竹,额顶胀痛加百会、四神聪,项强加风池,眩晕欲仆加头维。

      血管性头痛:太阳(患侧)、太冲(患侧)、合谷(健侧);配穴:风池、率谷。

      急性结膜炎:太阳、风池、合谷、睛明。

      电光性眼炎:太阳、攒竹、内迎香。

      青少年近视眼:太阳、四白、攒行、手三里;风池、合谷、百会、承泣、球后、睛明。

      麦粒肿:瞳子髎(双)、太阳(双)、印堂(双)、合谷(健侧)。

      眼底出血:太阳、承泣、鱼腰、风池;肝气郁结加太冲、肝俞;肝肾阴虚加肝俞、肾俞、太溪;脾胃虚弱加足三里、三阴交;外伤络破加膈俞、合谷、太冲。

      青光眼:太阳、风池、印堂、鱼腰;肝火盛加内关,肾虚加肾俞。

      中心性视网膜炎:风池、太阳、鱼腰、球后、睛明、四白、合谷。

      拔牙针麻:太阳;上牙加四白,下牙加承浆,上下磨牙加颊车。

  [刺灸法] 斜刺或横刺1~2寸;或三棱针点刺出血。禁灸。

35  鱼腰 Yuyāo

  [释名] 人之眉毛状如鱼形,穴在其中央腰部,故名鱼腰。

  [位置] 在额部,瞳孔直上,眉毛中。

  [局部解剖] 在眼轮匝肌中;布有额动、静脉外侧支及眶上神经、面神经的分支。

  [主治] 结膜炎,眼睑缘炎,眼肌麻痹,眼睑下垂,目赤肿痛,面神经麻痹,近视,三叉神经(第一支)痛,眶上神经痛,眼睑瞤动,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

  [方例]  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鱼腰、攒竹、睛明、曲池、手三里、合谷、风池、大椎、耳尖。

     面瘫:阳白透鱼腰、颧髎透迎香、地仓透颊车、牵正、合谷、翳风、太阳、风池、太冲、足临泣等。

  三叉神经痛:鱼腰、攒竹、太阳、合谷、内庭。

  室上性阵发性心动速:鱼腰。

  [刺灸法] 横刺0.5~1寸,治疗眶上神经痛时,可沿皮向两旁刺入,透至攒竹或丝竹空穴。禁灸。

36  印堂 Yi ntang

  [释名] 古代指额部两眉头之间为“阙”,星相家称其为印堂,穴在其上,故名。

  [位置] 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

  [局部解剖] 在降眉间肌;两侧有额内侧动、静脉分支;布有滑车神经及面神经分支。

  [主治] 前额痛,眩晕,鼻炎,鼻衄,感冒发热,高血压,失眠,呕吐,产后血晕不语,子痫,小儿惊厥。

  [方例]  急性结膜炎:印堂、瞳子髎。

          鼻炎:印堂透山根。

          精神病:印堂、百会。

      内耳眩晕症:印堂、内关、安眠;听力减退加听宫、风池。

      呃逆:印堂、内关,膈俞。

  [刺灸法] 斜刺或横刺,向下或向左右透刺0.5~1寸,得气时局部酸胀。若透至山根穴,则鼻部有酸胀感;或三棱针点刺出血。

37  当阳 Dāngyang

  [释名] 当,向着;头前部为阳,穴在头前部,故名当阳。

  [位置] 在前头部,当瞳孔直上,前发际上1寸。

  [局部解剖] 在帽状腱膜中;有额动、静脉外侧支、颞浅动、静脉额支;布有额神经内、外侧支会合支。

  [主治] 风眩,眼痛,鼻塞,感冒,头痛,目赤肿及其他眼疾,眩晕,卒不识人。

  [方例]  鼻塞:当阳、迎香、合谷。

         急性结膜炎:当阳、太阳、耳尖。

  [刺灸法] 针0.2~0.3寸,得气时局部有发胀感觉。灸三壮。

38  四神聪 Si shengchōng

  [释名] 神,神志;聪,聪明。本穴能治神志失调、耳目不聪等病症,一穴有四处,故名四神聪。

  [位置] 位于头顶正中,百会穴前后左右各相去一寸处,共计四穴。

  [局部解剖] 在帽状腱膜中,有枕动、静脉,颞浅动、静脉顶支和眶上动、静脉吻合网;布有枕神经、耳颞神经及眶上神经分支。

  [主治] 头痛,眩晕,癫狂,痫症,失眠,健忘,中风,震颤麻痹,脑炎后遗症,内耳眩晕症。

  [方例]  偏正头痛:百会、神聪、临泣、听会、耳尖、风池、光明、太阳,率谷。

      病毒性脑炎后遗症:四神聪、风池、角孙、人中;配穴:肩髃、曲池、外关、合谷、腰阳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绝骨、太冲。

      内耳性眩晕:四神聪、风池、大椎、内关、神门、肾俞、足三里、三阴交。

      震颤麻痹:四神聪、风池、曲池、合谷、阳陵泉、太冲、太溪;配穴:阳虚加复溜,便秘加足三里,腰酸加命门、肾俞,言语不利加聚泉、上廉泉。

      眩晕:四神聪;兼肝阳上亢加合谷、太冲,痰浊内阻加丰隆、内关;肾精不足加百会、足三里、三阴交,头痛加太阳点刺出血。

  [刺灸法] 向百会穴方向斜刺或平刺0.3~0.8寸。可灸。

39  肘椎 Zhǒuzhuī

  [释名]肘,指两上肢之肘尖部。穴在背部第二腰椎棘突下两旁,正与患者屈肘时两肘尖相平,故名肘椎。

  [位置] 俯卧,在第二、三腰椎棘突间旁开各1寸处取穴。

  [局部解剖] 同夹脊穴相应部位。

  [主治] 呕吐,泄泻腹痛,帛筋,霍乱。

  [方例]  呕吐:肘椎、胃俞、中脘、足三里。

         霍乱:肘椎、天枢、气海、中脘。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可灸。

40  穷骨 Qionhhǔ

  [释名]穷骨,又名尾穷骨。指骶骨末节之尖部,穴在其上一寸,因邻近尾骨尖端,故名穷骨。

  [位置] 在臀裂下端,尾骨上1寸处及其左右旁开各1寸处取之,一排计3穴。

  [局部解剖] 在棘上韧带处;有骶尾间动、静脉后支,棘间静脉丛;布有尾神经分支。

  [主治] 腰痛不能俯仰,腰卒痛,淋病,便秘,尿闭,痔疮;骶骨神经痛,肛门诸肌痉挛。

  [方例]  腰痛不能屈伸:穷骨、肾俞、委中、阿是穴。

         五痔便血、失尿、尻痛:尾穷骨(灸)、二白(灸)秩边(灸)。

         脱肛:穷骨、百会、承山、命门。

  [刺灸法] 灸3~7壮。

41下腰 Xia yāo

   [释名]穴在骶骨中,位于腰之下方,故名下腰。

  [位置] 在骶部正中线。第二、三骶椎棘突之间点近上方取穴。

  [局部解剖] 当棘上韧带处;有第二、三骶动、静脉;布有第二、三骶神经后支。

  [主治] 泄痢,便下脓血久不愈,难产,肠炎。

  [方例] 腹泻:下腰、天枢、关元、足三里、上巨虚。

  [刺灸法] 艾灸3~7壮,或50壮。

42 脊背五穴 Jǐbei wǚxue

  [释名]本穴为组合穴,共有五处,均在背部,故名脊背五穴。

  [位置] 五个穴位分别位于背腰骶部,第二胸椎棘突之高点处一穴;骶骨尖端处一穴;第十二胸椎棘突与第一腰椎棘突之间点一穴;第三腰椎棘突平高,左右各旁开4寸处二穴。俯伏或俯卧取之。

  [局部解剖] 第二胸椎棘突下一穴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二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二胸神经后支内侧支。十二椎下一穴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第十二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十一胸神经后支内侧支。平第三腰椎棘突两穴在背阔肌、髂肌中;有第二腰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外侧支,第一腰神经外侧支。尾骨尖端上一穴在骶后韧带、腰背筋膜中;有骶中动、静脉后支,棘间静脉丛;布有尾神经分支。

  [主治] 小儿惊痫,小儿痉挛,癫痫。

  [方例] 小儿癫痫:脊背五穴、鸠尾、神门、间使、丰隆。

  [刺灸法] 灸3                                                 43  四花 Si huā

  [释名]穴在背部,共有四处,常用于灸法,治疗时,四处同时起火,宛如四朵灿烂红花,故名四花。

  [位置] 据《外台秘要》,位于脊背部,取穴时,让病人平身正坐,稍收肩膀,先以绳挂其项,向胸前双垂并交于鸠尾穴处齐截断;又使绳后翻,取绳中屈处恰当喉骨,在背上正中线上两绳头尽处作点标记(此点非穴);又别取一小绳,横量其两口角为度截断;再以前所作标记点为中心,横分小绳,两绳头作点,得2穴,再纵分小绳,两绳头作点,又得2穴。共计四穴。

  [局部解剖]在骶脊肌、背阔肌中;布有第七~十胸神经后支,布有第七~十肋间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

  [主治] 痨瘵,咳嗽,喘患,虚弱羸瘦。

  [方例] 咳喘:四花、大椎、肺俞。

         虚弱羸瘦:四花(灸)、中脘、脾俞、足三里。

  [刺灸法] 艾炷灸7~15壮。

  [备注] 四花穴出于《骨蒸病灸方》,是崔知悌骨蒸痨瘵之法。《外台秘要》卷十三、《苏沈良方》卷一、《针灸大全》卷所载本法一致,为《骨蒸病灸方》佚文。《资生经》卷三取穴法则与其不同,为《针灸聚英》、《针灸大成》所收载。

44 患门 Hua nmen

   [释名]患,病也,祸害。穴在背部,灸之能治骨蒸潮热、五劳七伤诸重症,为治病之门户,故名患门。

  [位置] 据《外台秘要》,位于背部,取穴时,先以绳量取足大趾端经足跟至膕横纹长度,然后此绳一端从鼻尖沿头正中线向后量至脊背,尽端作点标记(非穴);再从此点旁开经鼻柱底至口角端距离处,左右计2穴。

  [局部解剖] 在骶脊肌、斜方肌及菱形肌中;有第五 ̄六胸神经后支,布有第五或第六肋间动、静脉背侧支。

  [主治] 骨蒸潮热,五劳七伤,面黄肌瘦,饮食无味,咳嗽,遗精盗汗。

  [方例]  骨蒸潮热:患门(灸)、大椎、至阳、曲池、太溪。

         灸嗽:患门(灸)、肺俞、肾俞。

  [刺灸法] 艾炷灸3~7壮。

45  背胛中间 Bei jiǎzhōngjiān

  [释名]背,背部;胛,指肩胛。背胛中间指肩胛骨冈下窝之中央,穴在其处,故名。

  [位置] 在肩胛骨冈下窝,肩胛骨外、上、下三角之中心点,左右计2穴。正坐垂臂或俯卧取之。

  [局部解剖] 在冈下窝中央冈下肌中;有旋肩胛动、静脉肌支;布有肩胛上神经。

  [主治] 癫狂;肩关节周围炎。

  [方例] 肩周炎:肩前、肩髃、肩髎、背胛中间。

          癫狂:背胛中间、百会、水沟、神门、阳陵。

  [刺灸法] 针向上斜刺1~1.5寸,大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前捻。局部沉麻胀感向肩臂部放射。灸3壮。

46  五椎上 Wǔzhuīshang

  [释名]穴在背部正中线第五椎(即第五胸椎)棘突之上缘,故名五椎。

  [位置] 位于背部正中线,第五胸椎棘突之上缘,计一穴。俯卧取之。

  [局部解剖] 穴在腹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上有第四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四、五胸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 中风不语。

  [方例]  中风不语:五椎上、廉泉、上廉泉。

  [刺灸法] 灸7壮。

47  二十椎 Er shí zhuī

  [释名] 穴在背部第二十椎(即第三骶椎)处,故名二十椎。

  [位置] 位于骶后正中线上当第三骶椎棘突处取穴。

  [局部解剖] 在骶后韧带、腰背筋膜中;有骶中动、静脉后支,棘间静脉丛;布有尾神经分支。

  [主治] 吐血,衄血,大便下血,妇人血崩及其他血病。

  [方例] 衄血:二十椎、上星。

         妇人血崩:二十椎、中极、子宫、血海、太冲。

  [刺灸法] 艾灸3~7壮。

48  浊浴 Zhuyu

   [释名] 意义不明,存疑待考。

  [位置] 位于背部,第十、十一胸椎棘突中间旁开2.5寸。

  [局部解剖] 在背阔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十肋间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第十胸神经后支外侧支。

  [主治] 胆病恐惧多惊,癔病。

  [方例] 惊恐不安:浊浴、主俞、百会、内关、神门、太溪、太冲。

  [刺灸法] 斜刺0.3~0.5寸。灸3~7壮。

49  接脊 Jiēji

  [释名]接,连接;脊,脊柱骨。穴在第十二椎节下间,正是第十二胸椎与第一腰椎之间凹陷处,为胸腰椎连接之处,故名接脊。

  [位置] 位于背部中线,第十二胸椎棘突与第一腰椎棘突之间凹陷中取穴。

  [局部解剖] 在腰背脊膜、棘上韧带中;有第十二肋间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 脱肛,小儿痢下赤白,小儿癫痫,消化不良,脊神经痛,胃痉挛,肠疝痛,慢性肠炎。

  [方例] 脱肛:接脊、百会、长强、命门。

         癫痫:接脊、腰奇、身柱、本神。

  [刺灸法] 斜刺0.5~1寸,局部沉胀。可灸。

50  巨阙俞 Juque shū

  [释名] 巨,大敢;阙,君主之宫殿。穴近心君至尊之地,故称巨阙;又在背部,为主之经气输转之处,故名巨阙俞。

  [位置]  在背部后正中线上,第四胸椎棘突下陷处取穴。

  [局部解剖] 有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为第四肋间动脉背侧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分布处,布有第四肋间神经后支之内侧支。

  [主治] 胸膈胀满,心脏疾患,咳嗽,哮喘。

  [方例] 心痛:巨阙俞、心俞、间使、内关、大陵、曲泽。

     胸膈胀满:巨阙俞、膈俞、中脘、足三里。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可灸。

51  腰奇 Yāoqi

  [释名] 腰,腰部;奇,奇特。穴在腰之最下部,对便秘、头痛、癫痫疗效奇特,故名腰奇。

  [位置] 在骶部,当尾骨端直上二寸。

  [局部解剖] 在棘上韧带中;有第二、三骶动、静脉;布有第二、三骶神经后支。

  [主治]癫痫,头痛,失眠,便秘。

  [方例] 癫痫间歇期:腰奇、鸠尾、神门、间使、筋缩、丰隆、大椎、风池、风府、百会。

  [刺灸法] 向上沿皮刺2~2.5寸。

52  团岗 Tuangāng

  [释名] 团,聚集之圆形;岗,同冈,指山脊。穴在骶旁之臀大肌处,肌肉收缩起如圆形之山冈,故名团岗。

  [位置] 位于骶部,第一骶背侧孔下2寸,正中线左右各旁开1.5寸处取之,左右计2穴。

  [局部解剖] 在臀大肌中;有骶外侧动、静脉后支的外侧支臀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一、二、三骶神经后支外侧支,第五腰神经后支。

  [主治] 腰背痛连胸,大小便难。

  [方例] 腰背痛:团岗、肾俞、大肠俞、阿是穴。

  [刺灸法] 直刺0.5寸,局部发胀。艾灸3~7壮。

53  十七椎 Shiqīzhuī

  [释名] 中医学称第一胸椎为一椎,第五腰椎为十七椎,穴在其棘突下,故名十七椎。

  [位置]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五腰椎棘突下。

  [局部解剖] 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布有腰神经后支内侧支、棘间皮下神经丛。

  [主治] 腰骶痛,腿痛,痛经,崩漏,遗尿。

  [方例] 产后腹痛:十七椎、中极、关元、三阴交、中髎、天枢、归来。

         痛经:十七椎下、关元、中极、气冲、太冲、地机、血海、次髎。

  [刺灸法] 直刺1.5~2寸。

54  腰眼 Yāoyǎn

  [释名] 腰,腰部;眼,犹言关键、要点。腰部脊柱与髂后上棘构成的凹陷处为腰部的薄弱点,俗称腰眼,穴在其上,故名。

  [位置] 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约3.5寸凹陷中。

  [局部解剖] 在背阔肌、髂肋肌中;有第二腰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外侧支,第一腰神经外侧支。

  [主治]虚弱羸瘦,肺结核,腰痛,妇科病,消渴,尿频。

  [方例] 肺结核溶解期:腰眼、膏肓俞、足三里、三阴交。

  [刺灸法]直刺或横刺1.5~2.5寸。

 55   腰宜 Yāoyi

   [释名] 腰,腰部;宜,适宜。穴在腰部,治腰部病症宜选用之穴。

  [位置] 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局部解剖] 当背阔肌、髂肋肌:有第二腰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外侧支,第一腰神经外侧支。

  [主治] 腰痛,妇人血崩,脊柱肌痉挛。

  [方例] 崩漏不止:腰宜、次髎、地机、三阴交。

         腰痛:腰宜、肾俞、委中、阿是穴。

  [刺灸法] 直刺0.5~1寸,或横刺3寸;局部沉胀感。艾灸3~7壮。

 56  下极俞 Xia jishū

   [释名]极,穷极,最;下极,谓最低下处。背为阳,为经气输转之处,故曰俞。穴在第三腰椎棘突下,腑卧时,哇最低洼处,故名下极俞。

   [位置] 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腰椎棘突下。

  [局部解剖] 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内侧支。

  [主治] 腰痛,腹痛,腹泻,小便不利,遗尿,肠疝痛,下肢疼痛。

  [方例] 腰痛:下极俞、腰眼、肾俞、委中。

  [刺法] 直刺0.5~1寸,局部酸胀。可灸3~7壮。

57  痞根 Pǐgēn

  [释名] 痞,痞块,腹内肿大的器官,如肝肿大、脾肿大,泛称痞块。此穴有治疗肝脾肿大的作用,有如截断痞块根部的作用,故名痞根。

  [位置] 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

  [局部解剖] 在背阔肌、髂肋肌中;有第一腰动、静脉背侧支;布有第十二胸神经后支外侧支,深层为第一腰神经后支。

  [主治]痞块,肝脾肿大,疝痛,腰痛,肠炎,咳逆。

  [方例] 痞块:痞根,脾俞,血海

  [刺灸法] 直刺0.5~1寸。灸3~7壮。

58  胃脘下俞 We iwǎnxia shū

  [释名] 胃脘,中医学名词,泛指肋弓以下之腹上部;本穴能治胃脘部疼痛,故名胃脘下俞。

  [位置] 在背部,当第8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局部解剖] 在斜方肌下缘、背阔肌、最长肌中;有第八肋间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布第八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第八胸神经后支外侧支qi。

  [主治]胃痛,胰腺炎,胸胁痛,消渴,咳嗽,咽干,

  [方例] 慢性胃炎:胃脘下俞、脾俞、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阿是穴。糖尿病:胃脘下俞、肺俞、膈俞、脾俞、足三里、太溪。

  [刺灸法]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或治肋间传至前胸部。灸3~7壮。

59  夹脊 Jiajǐ

  [释名]穴在脊柱两侧,从两旁将脊柱夹于其中,故名夹脊。

  [位置] 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

  [局部解剖] 在横突间的韧带和肌肉中。因穴位位置不同,涉及的肌肉也不同。一般分为三层,浅层为斜方肌、背阔肌菱形肌,中层有上、下锯肌,深层有骶棘肌和横突棘突间的短肌。每穴都有相应椎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脉和静脉丛分布。

  [主治] 适应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的穴位治疗心肺、上肢疾病;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疾病;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泌尿生殖系统及下肢疾病。

  [方例]

      老年气喘:膏肓傅、定喘、灵台、华佗夹脊、足三里。

      坐骨神经痛:命门、次髎、腰阳关、白环俞、阿是穴、华佗夹脊(腰2~4)肾俞、承扶、殷门。

  [刺灸法]稍偏向内侧,胸椎部进针0.5~1寸,腰椎部1~2寸,有麻电感向胸部、腹部放散;或用梅花针叩刺。可灸。

60  定喘 Di ngchuǎn

  [释名]定,平定;喘,哮喘。本穴有平定哮喘发作的作用,故名定喘。

  [位置] 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局部解剖] 在斜方肌、菱形肌、头夹肌、最长肌中;有颈横动脉和颈深动脉分支;布有第七、八颈神经后支。

  [主治] 哮喘,咳嗽,支气管炎,呼吸困难,荨麻疹,落枕,项背部酸痛,上肢疼痛不举。

  [方例] 肺炎喘甚:定喘、天突、膻中。

         支气管哮喘:定喘、大椎、风门、肺俞、天突、膻中、列缺、合谷、丰隆。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针尖稍向脊柱)0.5~1寸。

61  郄上Xīshang

  [释名]郄,指厥阴心包经之郄穴郄门。本穴位于郄门上三寸,故名郄上。又名止红,因其能止吐衄等血症,故又名止红。

  [位置] 郄门穴上3寸。

  [局部解剖] 针经皮肤,皮下组织,穿过桡侧腕屈肌、指浅屈肌、指深屈肌,到达骨间膜上。浅层布有前臂内、外侧皮神经;深层有正中神经和骨间掌侧动、静脉。

  [主治] 咯血,衄血,心脏病症,乳腺炎,胸膜炎。

  [方例]  咯血:郄上、孔最、尺泽、曲泽。

  [刺灸法] 直刺0.61.5寸。

62  泽前 Zeqian

  [释名]泽,指手太阴肺经之合穴尺泽。当上肢平伸,本穴位于尺泽穴前一寸处,故名泽前。

  [位置] 尺泽下1寸。

  [局部解剖] 针经皮肤、皮下组织,穿过肱桡肌及桡侧腕长伸肌,到达旋后肌中;浅层布有前臂外侧皮神经分支和头静脉属支;深层有桡神经浅支。

  [主治] 甲状腺肿,上肢掌侧疾病。

  [方例] 甲状腺肿:泽前、天突、膻中、丰隆、足三里、合谷。

  [刺灸法] 直刺0.5~1.5寸。

63  抬肩 Tǎijiān

  [释名]本穴位于肩峰下方,主治上肢瘫痪,有使肩胛抬起的功能,故名抬肩。

  [位置] 肩峰前下方1.5寸。

  [局部解剖] 针经皮肤、皮下组织,到达三角肌深面。浅层布有锁骨上神经;深层有腋神经肌支的旋肱前后动、静脉分布。

  [主治] 上肢瘫痪等疾病。

  [方例]  上肢瘫痪:举臂、抬肩、肩髎、肩髃、肩前、天鼎。

          颈椎病(神经根型):抬肩、大杼、曲池、阳池。

          肩周炎:肩髃、肩髎、抬肩、肩贞、臂髎。

  [刺灸法] 直刺0.5~1.5寸。

64  举臂 Jǔbi

  [释名]本穴位于肩峰前下方三寸五分处,主治上肢瘫痪,有使臂上举的功能,故名举臂。

  [位置] 肩峰前下方3.5寸,抬肩穴下2寸。

  [局部解剖] 针经皮肤、皮下组织,到达三角肌深面。浅层布有锁骨上神经;深层有腋动、静脉分支及腋神经肌支。

  [主治] 上肢瘫痪,小儿麻痹后遗症等疾病。

  [方例] 上肢瘫痪:举臂、抬肩、肩髃、肩前、天鼎。

    臂丛神经麻痹所致肌肉萎缩:举臂、抬肩、肩井、外关。

  [刺灸法] 直刺0.6~1.5寸。

65  肱中 Gōngzhōng

  [释名]肱,指肱骨。穴在天泉穴下二寸五分,正在肱二头肌正中。本在上臂肱骨之正中,故名肱中。

  [位置]天泉下2.5寸。

  [局部解剖] 针经皮肤、皮下组织,穿过肱二头肌,到达肱肌中。浅层布有臂内侧皮神经;深层有肌皮神经肌支和肱动、静脉分支。

  [主治]上肢瘫痪,抬臂困难,腕下垂。

  [方例] 上肢瘫痪:肱中、尺泽、曲池、内关、合谷。

  [刺灸法] 直刺1~2寸。

66  夺命 Duoming

  [释名]夺,争夺,夺取;命,性命。本穴具有醒神苏厥之功,用以救治晕厥,犹言能从死神手中夺取生命,故名夺命。

  [位置] 位于上臂桡侧,肩峰与肘横纹桡侧端连线之中点处取穴,左右计2穴

  [局部解剖] 在肱骨外侧,三角肌下端,肱三头肌外侧缘;有旋后动脉的分支、肱深动脉;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深层有桡神经本干。

  [主治] 头晕目眩,丹毒,失神,上臂痛,腹痛;腹膜炎。

  [方例] 晕厥:夺命、足三里。

  [刺灸法] 针5分。痛麻感觉至肘。艾灸3~7壮。

67  龙玄 Longxuan

  [释名]玄,谓青黑之色。本穴位于“列缺上青脉中”,其脉(即头静脉)在腕背浅表处,宛延如青黑色之龙,穴在其处,故名龙玄。

  [位置] 位于前臂远端桡侧,桡骨茎突上方之静脉处,腕横纹上2寸处取穴,左右计2穴。

  [局部解剖] 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拇长展肌之间;有头静脉;布有桡神经浅支,前臂外侧皮神经。

  [主治] 手痹风邪,下牙痛,下牙疳,面颊痛。

  [方例] 桡侧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龙玄、列缺、阳溪、阿是穴。

          面颊痛:龙玄、合谷、四白、下关、侠承浆。

  [刺灸法] 艾灸3~7壮。禁针。

68  研子骨 Yanzǐgǔ

  [释名]手踝骨古有称研子骨,即臂骨下端尺骨小头之高点,穴当其处,故名研子骨。

  [位置] 位于手腕部尺侧缘,尺骨茎突之高点处取之左右计2穴。

  [局部解剖] 在尺侧腕屈肌腱尺侧,尺骨小头上;有尺动、静脉分支;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

  [主治] 豌豆疮

   [刺灸法] 艾灸三壮,男左女右。

69 大指甲根 Da zhǐjiǎgēng

  [释名]穴在拇指背侧、爪甲根之后,故名大指甲根。

  [位置] 位于拇指背侧,沿爪甲根中点向皮肤部1分处一穴,两侧爪甲角外约1分二穴,左右计6穴。

  [局部解剖]拇指伸肌腱;有指掌侧固有动脉和指挠侧静脉所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第一指背神经和前臂外侧皮神经的吻合支,正中神经的指掌侧固有神经的末梢网。

  [主治] 乳蛾,咽喉肿痛,闭塞,水粒不下,口颊炎,喉头炎,耳下腺炎,脑溢血,流行性感冒。

  [方例]   咽喉肿痛:大指甲根、天窗、少商、翳风。

  [刺灸法] 各穴用针点刺后,挤出少量血液。

70   虎口 Hǔkǒu

  [释名]手大指与食指掌骨间相连之手掌缘,名为虎口,穴当其处,故名虎口。

  [位置] 位于手背部,大指与食指指蹼之间,将手握起,从第一掌骨小头高点至第二掌骨小头高点连线之中点处取之,左右计2穴。

  [局部解剖] 在骨部肌处;有手背静脉网,掌背动脉;布有桡神经的手背支。

  [主治] 心痛,肩痛,眩晕,失眠,盗汗头痛,烦热,唇紧,牙痛,扁桃体炎。

  [方例]  扁桃体炎:虎口、少商、大椎、曲池、尺泽。

         失眠:虎口、内关、神门、太冲。

        牙痛:下关、颊车、虎口。

  [刺灸法] 针4~6分。胀、麻感至指尖。艾灸5壮。

71  凤眼 Fe ngyǎu

  [释名]凤,传说中的神鸟。本穴位于大拇指间关节横纹的内侧端,拇指屈曲时,皮肤皱褶隆起,形似凤凰的眼睛,故名凤眼。

  [位置] 位于手拇指桡侧缘,远近指节骨横纹桡侧端,左右计2穴。大指甲后约1寸,内侧横纹头,屈指取之。

  [主治] 五指不能伸屈,小儿雀目。

  [方例]  手指屈伸不利:凤眼、合谷、后溪、尺泽、曲池。

  [刺灸法] 针1~2分。局部有痛麻感觉,有时感觉可达指尖。灸1~3壮。

拳尖

  Ex-UE14 拳尖 Quanjiān

  [类别]奇穴

  [释名]拳,拳头;尖,顶端。穴在中指本节头上,握拳时呈尖端状,故名拳尖。

  [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有位无名,《太平圣惠方》定名拳尖。

  [位置] 位于手背第三掌骨小头之高点处,取穴时握拳,掌心向下。

  [局部解剖] 有指背动、静脉;布有尺、桡神经的手背支。

  [主治] 翳膜疼痛,小儿热毒气盛眼睛痛,白癜风,

  [方例]

  眼痛:拳尖、太阳、睛明。

  [刺灸法] 艾灸3壮

五虎

  Ex-UE13 五虎 Wǔhǔ

  [类别]奇穴

  [释名]五,方位之数。五居于中;虎,原指虎口,即拇指与食指间的部分。本穴位与食指于无名指背间、本节前骨尖。喻为中间之虎口,故名五虎。

  [出处] 《医经小学》

  [位置] 位于手背第二、四掌骨小头高点,左右计4穴。

  [局部解剖] 有指背动、静脉;布有桡尺神经的手背支。

  [主治] 手指拘挛,麻木,痛疼。

  [方例]

  手指拘挛:五虎、太渊、间使、内关、曲池。

  [刺灸法] 艾灸5壮。

  [备注] 《针灸大成》:载“五虎四穴,在手食指及无名指第二节骨尖,握拳得之。”本穴文献记载不一,一说在手食指,无名指背间,本节前骨尖上各一穴;一说在手食指及无名指,第二节骨尖。今从《针灸大成》。

肩前

  Ex-UE12 肩前 Jiānqian

  [类别]新穴

  [释名]肩,肩关节。本穴在肩关节之前,故名肩前。

  [别名] 肩内陵(《针灸经外奇穴图谱》)

  [出处] 《中医临床新编》

  [位置] 垂肩,当腋前皱襞头与肩锁关节连线之中点取穴。

  [局部解剖] 在喙肱肌;有胸肩峰动、静脉,旋肱前、后动、静脉;布有锁骨上神经后支,深部为腋神经。

  [主治] 肩内侧痛,肩关节周围炎,偏瘫,麻痹。

  [方例]

  漏肩风:肩髃、肩髎、肩前、肩贞、天宗、巨骨、条口透承山、曲池、合谷。

  上肢痿弱:大椎、大杼、肩髃、肩贞、肩前、曲池、阳溪、合谷。

  [刺灸法] 直刺0.8~1.2寸;可灸。

十宣

  Ex-UE11 十宣 Shixuān

  [类别]奇穴

  [释名] 本穴有宣泄邪热功能,可治疗头痛、咽喉肿痛等病症,穴在两手十指尖端,故名十宣。

  [别名] 鬼城(《备急千金要方》)

  [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奇效良方》定名十宣。

  [位置] 在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十穴。

  [局部解剖] 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形成的动、静脉网;布有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 高热神昏,中暑吐泻,扁桃腺炎,高血压,昏迷,晕厥,小儿惊厥,指端麻木。

  [方例]

  急惊风:十宣、太冲、合谷、人中、大椎、涌泉、曲池。

  中毒性休克:十宣、百会、昆仑、上巨虚、侠溪。

  中暑:十宣、人中、百会、大椎、曲池、合谷、神门、委中、曲泽。

  [刺灸法] 直刺0.1~0.2寸。

四缝

  Ex-UE10 四缝 Si fe ng

  [释名] 缝,缝隙,此指近侧指间关节横纹;一手有四穴,故名四缝。

  [出处] 《奇效良方》

  [位置] 在第二~五指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央,一侧四穴。

  [局部解剖] 入皮后有指纤维鞘、指滑液鞘、屈指深肌腱,深部为指关节腔;有指掌侧固有动、静脉分支;布有指掌侧固有神经。

  [主治] 小儿疳积、消化不良、百日咳、肠虫症、腹泻。

  [方例]

  百日咳:四缝、尺泽、合谷、筋缩、天突、身柱。

  小儿疳积:四缝、足三里、中脘、脾俞。

  小儿哮喘:四缝、定喘、风门、肺俞。

  消化不良:四缝、中脘。

  [刺灸法] 点刺0.1~0.2寸。

八邪

  Ex-UE9 八邪 Bāxie

  [类别]奇穴

  [释名] 本穴共有八处,能治疗因受邪气所致病症,故名八邪。

  [别名] 八关(《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出处] 《素问·刺病论》有位无名;《医经小学》定名八邪。

  [位置] 在手背侧,微握拳,第一~五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八穴。

  [局部解剖] 在骨间肌中;有手背静脉网、掌背动脉;布有尺桡神经的手背支。

  [主治] 头风牙痛,手臂红肿,手指麻木,头项强痛,咽痛,齿痛,目痛,烦热,毒蛇咬伤。

  [方例]

  颈椎病手指麻木:颈夹脊、风池、曲池、八邪。

  [刺灸法] 向上斜刺0.5~0.8寸。

外劳宫

  Ex-UE8 外劳宫 Wa ilaogōng

  [类别]奇穴

  [释名] 本穴在手背,与手厥阴心包经经穴劳宫相对,故名外劳宫。

  [别名] 项强,落枕(《常用新医疗法手册》)

  [出处]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

  [位置] 在手背侧,第二、三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0.5寸。

  [局部解剖] 在骨间背侧肌中;有掌背劝脉、手背静脉网;布有桡神经分支。

  [主治] 掌指麻痹,不能伸屈,消化不良,落枕。

  [方例]

  落枕:风池、天椎、大椎、外劳宫、阿是穴。

  手指麻痹:极泉、曲池、内关、外劳宫。

  [刺灸法] 直刺或斜刺,深0.5~1寸。

腰痛点

  Ex-UE7 腰痛点 Yāotongdiǎn

  [类别]奇穴

  [释名] 本穴功能治疗腰痛,故名腰痛点。

  [别名] 威灵精灵(《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

  [出处] 《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

  [位置] 伏掌取穴,有二点,一处在手背第二三掌骨间中点,第二指伸肌腱桡侧凹陷处;一处在手背第四、五掌骨间中点,第四指伸肌腱尺侧凹陷处。

  [局部解剖] 在第二、四掌背侧骨间肌中;有手背静脉网和掌背动脉;布有掌背神经、指掌侧总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支。

  [主治] 晕厥,痰壅,气促,气攻,耳鸣,目眩,头痛,小儿急慢惊风,手背红肿疼痛,腕关节炎,急性腰扭伤。

  [方例]

  急性腰扭伤:人中、后溪、腰痛穴。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局部酸麻向上肢传导,边捻针边活动腰部。

  [备注]《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威灵穴,在虎口下两旁歧有圆骨处;精灵穴,在四指、五指夹界下半寸。”

小骨空

  Ex-UE6 小骨空 Xiǎogǔkong

  [类别]奇穴

  [释名] 小,指小手指。穴在小手指近侧两指骨之间的关节空隙处,故名小骨空。

  [出处]《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位置] 在小指背侧近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

  [局部解剖]有指背动脉和神经。

  [主治] 手节疼,目痛,眼疾及烂眩风眼,目赤肿痛,目翳,耳聋,喉痛,指关节痛。

  [方例]

  风眩目烂,泪出汪汪:大骨空(灸)、小骨空(灸)。

  怕目羞明:小骨空、合谷、攒竹、二间。

  [刺灸法]灸3~5壮。

大骨空

  Ex-UE5 大骨空 Da gǔkong

  [类别]奇穴

  [释名] 大,指大拇指;穴在大拇指两指骨之间的关节空隙处,故名大骨空。

  [出处] 《备急灸法》有位无名;《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定名大骨空。

  [位置] 在拇指背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

  [局部解剖] 有指背动、静脉;桡神经的指背神经。

  [主治] 衄多不止,风眩烂眼,内障久痛,吐泻,目痛,目翳。

  [方例]

  风眩目烂,泪出汪汪:大骨空(灸)、小骨空(灸)。

  [刺灸法] 灸3~5壮。

中魁

  Ex-UE4 中魁 Zhōngkui

  [类别]奇穴

  [释名] 中,中指;魁,为首的,突出的。穴在手中指第一指间关节突出处,故名中魁。

  [出处]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位置] 在中指背,侧近侧指间关节的中点处。

  [局部解剖] 有指背动脉和神经。

  [主治] 牙痛,五噎反胃,吐食,吞酸,鼻血,食道痉挛,食欲减退,胃扩张,呃逆,白癜风。

  [方例]

  噎膈:中魁(灸)、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胃俞、巨阙、大陵、支沟上脘。

  翻胃吐食:中脘、腰俞、中魁、足三里。

  [刺灸法] 灸3~5壮。

中泉

  Ex-UE3 中泉 Zhōngquan

  [类别]奇穴

  [释名] 中,中间;泉,泉眼,在此指体表之凹陷处。穴在腕背中央,中有凹陷,故名中泉。

  [别名]池泉(《针灸经外奇穴图谱》),一窝风(《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

  [出处] 《类经图翼》。

  [位置] 在腕背侧横纹中,当指总伸肌腱桡侧的凹陷中。

  [局部解剖] 在拇长伸肌腱与食指固有肌腱之间,腕背侧韧带中;有桡动脉腕背支、腕背静脉网;布有桡神经浅支。

  [主治] 胸中气满,目中白翳,掌中热,胃气上逆,唾血,心腹中诸气痛。

  [方例]

  胸胁胀痛:中泉、膈俞、章门,阳陵泉。

  [刺灸法] 直刺0.3~0.5寸。

二白

  Ex-UE2 二白 Erbai

  [类别]奇穴

  [释名] 本穴外侧靠近手太阴肺经,肺在色为白,一穴有二处,故名二白。

  [出处]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位置] 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上四寸,桡侧腕屈肌腱的两侧,一侧二穴。

  [局部解剖]在指浅层肌中;有桡动、静脉和骨间掌侧动、静脉;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外侧皮神经、正中神经和桡神经。

  [主治] 痔漏,下血,里急后重,或痒或疼,脱肛。

  [方例]

  脱肛便血:百会、长强、大肠俞、气海、二白。

  久痔:二白、长强、承山。

  痔核痔漏:二白、长强、温溜、会阳、天应穴(在第七胸椎两侧和腰骶部范围骨寻找)。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肘尖

  Ex-UE1 肘尖 Zhǒujiān

  [类别]奇穴

  [释名] 肘尖为中医学解剖名词,指肘部的尖端,即尺骨鹰嘴之突出部分,穴在其上,故名。

  [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

  [位置] 在肘后部,屈肘,当尺骨鹰嘴的尖端。

  [局部解剖] 有浅筋膜;肘关节动脉网;布有前臂背侧皮神经。

  [主治] 痈疽,瘰疬,疔疮,肠痈。

  [方例]

  瘰疠:曲池透臂臑、足三里、天突、廉泉、少海、百劳(灸)、肘尖(灸)、阿是穴(灸)。

  项生瘰疠,绕颈起核:天井、风池、肘尖、缺盆、十宣。

  [刺灸法] 艾灸3~7壮。

外麻点

  Ex-LE30 外麻点Wa imadiǎn

  [类别] 新穴

  [释名] 本穴为外科手术针麻常用穴位,位于小腿外侧,故名外麻点。

  [出处] 《中国针刺麻醉(第二分册)》

  [位置] 位于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与外踝高点联线中点。

  [局部解剖] 在腓肠肌、比目鱼肌中;布有腓浅神经、腓肠外侧皮神经分支,和胫前动、静脉。

  [主治] 腹痛,下肢痛。

  [方例] 

  剖腹产针麻:外麻点、三阴交、切口旁针。

  [刺灸法] 直刺1~1.5寸。

内麻点

  Ex-LE29 内麻点 Ne imadiǎn

  [类别] 新穴

  [释名] 本穴为瓣发现的经外穴,是常用的针麻穴空位,其位置在小腿内侧,故名内麻点。

  [出处] 《中国针刺麻醉(第二分册)》

  [位置] 小腿内侧,胫骨内髁与内踝高点线之中点,胫骨内缘后约一横指。

  [局部解剖] 在腓肠肌,比目鱼肌中,布有大隐静脉和隐神经。

  [主治] 腹痛、下肢痛。

  [方例] 

  阑尾切除术针麻:内麻点、阑尾穴、切口旁针。

  疝修补术及输卵管结扎术针麻:内麻点、三阴交、切口旁针。

  子宫、卵巢手术及部腹产针麻:内麻点、三阴交、脾俞、胃俞、次髎。

  下肢手术针麻:内麻点、阳陵泉。

  [刺灸法] 直刺。1~5寸。

纠内翻

  Ex-LE28 纠内翻 Jiǖne ifān

  [类别] 新穴

  [释名] 纠,纠正。本穴位于承山穴外一寸,能纠正因小儿麻痹症,脑瘫等所致的足内翻畸形,故名纠内翻。

  [出处] 《常用新医疗法手册》

  [位置] 承山穴外开一寸。

  [局部解剖] 在腓肠肌与比目鱼肌中,深部趾长屈肌。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深层有胫神经和腓动脉后支。

  [主治] 小儿麻痹后遗症,足内翻。

  [方例] 

  足内翻:环跳、风市、中渎、绝骨、足三里、纠内翻。

  [刺灸法] 直刺2 ̄3寸。

纠外翻

  Ex-LE27 纠外翻 Jiǖwa itān

  [类别] 新穴

  [释名] 纠,纠正。本穴位于承山穴内一寸,能纠正因小儿麻痹症、脑瘫等所致的足外翻畸形,故名纠外翻。

  [出处] 《常用新医疗法手册》

  [位置] 承山穴内开一寸。

  [局部解剖] 针经皮肤、皮下组织,穿过腓肠肌与比目鱼肌,到达趾长层肌中。浅层布有腓肠内侧皮神经;深层有胫后动脉和胫神经分支。

  [主治] 小儿麻痹后遗症,足外翻。

  [方例] 

  足外翻:环跳、风市、中渎、绝骨、足三里、纠外翻。

  [刺灸法] 直刺2~3寸。

委上

  Ex-LE26 委上 Wěishang

  [类别] 新穴。

  [释名] 委,指委中穴。本穴位于委中穴上二寸,故名委上。

  [出处] 《常用新医疗法手册》

  [位置] 委中穴直上2寸。

  [局部解剖] 针经皮肤、皮下组织,到达半膜肌与股二头肌之间。浅层布有股后皮 神经;深层有胫神经(或坐骨神经)和膕动、静脉。

  [主治] 小儿麻痹后遣症,腿痛。

  [方例] 

  腿痛:殷门、委上。

  [刺灸法] 直刺2~3寸。

跟平

  Ex-LE25 跟平 Gēnping

  [类别] 新穴

  [释名] 跟,足后跟;平,平直,平衡。本穴主治足下垂,能使患者足底平直,行走平稳,且位于足跟部,故名跟平。

  [出处] 《常用新医疗法手册》

  [位置] 内外踝高点连线与跟腱相交处。

  [局部解剖] 针经皮肤、皮下组织,到达跟腱中。浅层布有腓肠神经分支;深面内侧有胫后动、静脉和胫神经。

  [主治] 小儿麻痹后遗症,足下垂。

  [方例] 

  足下垂:跟平、昆仑、太溪、解溪。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四强

  Ex-LE24 四强 Si qiang

  [类别]新穴

  [释名] 四,指股四头肌;强,强壮,有力。本穴位于大腿正前方、髌骨上缘中上四寸五分,针刺时直接刺激股四头肌,可加强其肌力,故名四强。

  [出处] 《常用新医疗法手册》

  [位置] 髌骨上缘中点直上4.5寸。

  [局部解剖] 针经皮肤、皮下组织,穿过股直肌,到达股中间肌中。浅层布有股神经前皮支;深层有股神经和股动脉的肌支。

  [主治] 下肢瘫痪等病症。

  [方例] 

  下肢瘫痪:肾俞、大肠俞、环跳、髌关、四强、风市、阳陵泉、昆仑、太冲。

  [刺灸法] 直刺1~2寸。

跟紧

  Ex-LE23 跟紧 Gēnjǐn

  [类别] 新穴。

  [释名] 跟,足后跟;紧,拉紧,紧张。跟紧指下肢强直性瘫痪后小腿及后跟紧张、拘挛症状,本穴位于委中下九分五分,主治跟紧,故名。

  [别名]落地(《常用新医疗法手册》)。

  [出处] 《小儿麻痹后遗症穴位刺激结扎疗法》。

  [位置] 膕窝横纹中央直下9.5寸。

  [局部解剖] 针经皮肤、皮下组织,穿过小腿三头肌腱上份,到达拇长屈肌中。浅层布有腓肠神经和小隐静脉;深层有胫后动、静脉和胫神经分布。

  [主治] 小儿麻痹后遗症。

  [方例] 

  跟腱拘挛:跟紧、承筋、承山、昆仑、太溪。

  [刺灸法] 直刺1~2寸。

足大趾横纹

  Ex-LE22 足大趾横纹 Zhuda zhǐhengwen

  [类别] 奇穴

  [释名] 足大趾,即足拇趾;横纹,指足拇趾趾间关节之背侧横纹,本穴居其中点,故名。

  [别名]拇趾表横纹。(《中国针灸学》)

  [出处] 《千金翼方》。

  [位置] 位中足拇趾背侧,趾节横纹之中点。

  [局部解剖] 有足拇长伸肌腱、拇短伸肌腱;布有趾背动脉;趾背神经。

  [主治] 卒中恶闷热毒欲死,淋病,睾丸炎,肠疝痛,腰痛。

  [方例] 

  肠疝痛:足大趾横纹(灸)、四满、归来、气冲。

  [刺灸法] 直刺0.1~0.2寸。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里内庭

  Ex-LE21 里内庭 Lǐne iting

  [类别] 奇穴

  [释名] 本穴位于足掌面第二、三跖趾关节前,正与足厥阴肝经之内庭穴本对。足背在外属阳,足底在里属阴故名里内庭。

  [出处] 《千金翼方》。

  [位置] 举足,即足底第二、三跖趾关节前方凹陷处取穴,与内庭穴相对,左右计2穴。

  [局部解剖] 有跖腱膜;布有足底内侧神经及足底外侧动脉分支。

  [主治] 五趾疼痛,癫痫,小儿搐搦。

  [方例] 

  脚趾掣痛:里内庭、昆仑、申脉、委中。

  [刺灸法] 直刺0.3~0.5寸,酸胀感觉至趾尖。艾灸3~5壮。

内太冲

  Ex-LE20 内太冲 Ne ita ichōng

  [类别] 新穴

  [释名] 本穴位于足背,与肝经太冲穴相平而位居其内侧,故名内太冲。

  [出处] 《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

  [位置] 位于足背,与第一、二跖骨间隙中点相平,拇长伸肌腱胫侧凹陷中。举足取之,左右计2穴。

  [局部解剖] 在足拇长伸肌腱外缘;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跖背侧动脉;布有腓深神经的跖背侧神经,深层为胫神经足底内侧神经。

  [主治] 疝气上冲,呼吸困难。

  [方例] 

  疝气:气海、关元、三阴交、内太冲。

  [刺灸法] 针0.2~0.3寸。酸胀感至趾尖。艾灸3壮。

女膝

  Ex-LE19 女膝 Nǚxī

  [类别] 奇穴

  [释名] 足后跟圆润光滑,犹似女子之膝,故名女膝。

  [别名]足踵(《类经图翼》)。

  [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有位无名;《癸辛杂识》定名女膝。

  [位置] 于足后跟正中线赤白肉际处取穴,左右计2穴。

  [局部解剖] 有腓动、静脉的跟骨外侧支;布腓肠神经跟骨外侧支,布有小腿内侧皮神经及胫神经的跟骨神经。

  [主治] 霍乱转筋,牙痛,牙槽风,惊悸癫狂,齿龈炎,齿槽脓疡。

  [方例] 

  转筋:女膝、承山、承筋。

  [刺灸法] 针0.1~0.2寸,局部胀感。艾灸3~7壮。

营池

  Ex-LE18 营池 Yingchǐ

  [类别] 奇穴

  [释名] 营,作围绕解,池,停水之处。内踝下缘前后,绕内踝下而生,骨边有如水池之凹陷,穴当其处,故名营池。

  [别名]阴阳(《备急千金要方》)。

  [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

  [位置] 位于足内踝下缘前后凹陷处。每侧二穴,左右计四穴。

  [局部解剖] 一穴在内踝下缘,外展拇肌止点前方;另一穴在外展拇肌止点后方,布有胫后动脉、静脉;深部为胫神经本干。

  [主治] 月经过多,赤白带下,肠出血,尿闭。

  [方例] 

  淋带赤白:肾俞、血海、带脉、中封、三阴交、中极、气海、命门、神阙、身交、交仪、营池、漏阴(均灸)。

  [刺灸法] 直刺0.2~0.3寸。艾炷灸3~7壮;艾条灸5~15分钟。

关仪

  Ex-LE17 关仪 Guānyi

  [类别] 奇穴

  [释名] 意义不明,存疑待考。

  [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

  [位置] 位于膝外侧缘,在膕横纹上1寸处取之。

  [局部解剖] 布有髂胫束、股外肌;膝上外侧动脉、静脉;皮下有股外侧皮神经末支。

  [主治] 妇人阴中痛,小腹绞痛,腹中痛。

  [方例] 

  小腹痛:关仪、急脉、三阴交、太冲。

  [刺灸法] 直刺0.5寸,艾炷灸3~7壮,艾条灸5~10分钟。

脑清

  Ex-LE16 脑清Nǎoqīng

  [类别] 新穴

  [别名]足下垂点(《新医疗法汇编》)

  [释名] 本主治嗜睡、健忘诸症,可使大脑清醒,故名脑清。

  [出处] 《常用新医疗手册》。

  [位置] 解溪穴上二横指,胫骨外缘。

  [局部解剖] 针经皮肤、皮下组织,穿过胫骨前肌,到达拇长伸肌中。浅层布有腓浅神经分支;深层有腓深神经及胫前动、静脉。

  [主治] 嗜睡,脑炎后遗症,头晕,健忘,小儿麻痹后遣症,足下垂等。

  [方例] 

  嗜睡:脑清、印堂、四神聪。

  足下垂:脑清、足三里、阳陵泉、解溪、三阴交。

  [刺灸法] 直刺0.5~1寸。

陵后

  Ex-LE15 陵后 Linghou

  [释名] 陵,指阳陵泉穴。本穴位于阳陵泉穴之后,当腓骨小头后下方,故名陵后。

  [出处] 《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

  [位置] 卧位,阳陵泉后方,当腓骨小头后下缘处取穴。

  [局部解剖] 在腓骨长肌与比目鱼肌上端;有膕动脉分支;布有腓总神经。

  [主治] 膝腿酸痛,足下垂,足内翻。

  [方例] 

  足内翻:陵后、纠内翻、绝骨、三阴交。

  下肢酸痛:承筋、筋山、足三里。

  [刺灸法] 直刺0.6~1.2寸;可灸。

迈步

  Ex-LE14 迈步 Ma ibu

  [类别] 新穴。

  [释名] 本穴位于大腿之前,主治下肢瘫痪,能使患者迈步行走,故名迈步。

  [出处] 《常用新医疗法手册》

  [位置] 髀关穴下2.5寸。

  [局部解剖] 针经皮肤、皮下组织,穿过股直肌外侧,到达股中肌中。浅层布有股外侧皮神经的分支;深层有旋股外侧动、静脉和股神经分支。

  [主治] 小儿麻痹后遣症,偏瘫等。

  [方例] 

  下肢瘫痪:迈步、髀关、伏兔、风市、足三里、阳陵泉、绝骨、太冲。

  [刺灸法] 直刺1~2寸。

环中

  Ex-LE13 环中 Huanzhōng

  [类别] 新穴

  [释名] 环,指环跳穴。本穴位于环跳穴,与腰俞穴连线之中点,故名环中。

  [出处] 《中国针灸学》。

  [位置] 位于臀部,当股骨大转子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内1/3折点。亦即环跳穴与腰俞连线的中点处。侧卧,屈上腿伸下腿取之,或用俯卧位取之。左右计2穴。

  [局部解剖] 在臀大肌、梨状肌下缘;内侧为臀下动、静脉;布有臀下皮神经、臀下神经、深部有坐骨神经。

  [主治] 坐骨神经痛,腰、股、膝部痛。

  [方例] 

  坐骨神经痛:肾俞、大肠俞、环跳、环中、委中、绝骨。

  [刺灸法] 针1~2寸。麻酸感觉至足。艾灸3~7壮。

气端

  Ex-LE12 气端 Qi duān

  [类别] 奇穴

  [释名] 足十趾端是经脉之气所出之处,穴在其上,故名气端。

  [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

  [位置] 在足十趾尖端,距趾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十穴。

  [局部解剖] 有足底内、外动脉的趾底固有动脉和足背动脉的趾背动脉。

  [主治] 脚气,中风昏迷,足趾麻木,脚背红肿,疼痛。

  [方例] 

  脚气:风市、伏兔、犊鼻、膝眼、三里、上廉、下廉、绝骨、八风、气端。

  中风不省人事:人中、合谷、十宣、气端(刺出血)。

  [刺灸法] 直刺0.1~0.2寸。

独阴

  Ex-LE11 独阴 Duyīn

  [类别] 奇穴

  [释名] 下为阴,足趾下面仅此一穴,故名独阴。

  [别名]独会(《针灸经外奇穴图谱》)

  [出处] 《太平圣惠方》有位无名,《针灸大成》定名独阴。

  [位置] 在足第二趾的跖侧远侧趾间关节的中点。

  [局部解剖] 在趾短、长屈肌腱中;有趾底动、静脉;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足底固有神经。

  [主治] 胃痛,泛酸,呕吐,小腹急痛,疝气,积聚,难产,胎衣不下。

  [方例] 

  滞产:合谷(补)、三阴交(泻)、独阴、至阴。

  胞衣不下:肩井、气海、中极、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至阴、独阴。

  疝气:气冲、独阴(灸)、大敦(灸)、太冲(刺出血)。

  [刺灸法] 直刺0.1~0.2寸。

八风

  Ex-LE10 八风 Bāfēng

  [类别] 奇穴

  [释名] 本穴共有八处,原治脚弱风气之疾,故名八风。

  [别名]八冲(《曹氏灸经》),阴独八穴(《针灸集成》)。

  [出处] 《素问·刺疟》有位无名,《奇效良方》定名八风。

  [位置] 在足背侧,第一~五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一侧四穴,左右共八穴。

  [局部解剖] 在跨骨间肌中;有趾背动、静脉;布有腓浅、深神经。

  [主治] 脚气,脚背红肿,疟疾,毒蛇咬伤,足趾青紫症,末梢神经炎。

  [方例] 

  脚气:八风、气端。

  多发性神经根炎(下肢):八风、昆仑透太溪、阳陵泉透阴陵泉、足三里、脾腧、肾俞。

  [刺灸法] 向上斜刺0.5~0.8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外踝尖

  Ex-LE9 外踝尖 Wa ihuaijiān

  [类别] 奇穴

  [释名] 外踝,指足踝关节外侧之凸起处,穴在其上,故名外踝尖。

  [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

  [位置] 在足外侧面,外踝的凸起处。

  [局部解剖] 有小腿十字韧带、腓骨长短肌腱;布有腓肠神经。

  [主治] 卒淋,脚气,脚外廉转筋,十趾拘挛,牙痛,牙痈,淋病,啵儿重舌,白虎历节风痛,扁桃体炎。

  [方例] 

  脚外廉转筋:外踝尖、绝骨、阳陵。

  白虎历节风痛:外踝尖(灸)、内踝类(灸)

  [刺灸法] 针刺出血。艾灸3~7壮。

内踝尖

  Ex-LE8 内踝尖 Ne ihuaijiān

  [类别] 奇穴

  [别名]踝尖(《类经图翼》),吕细(《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

  [释名] 内踝,指足踝关节内侧之凸起处,穴在其上,故名内踝尖。

  [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

  [位置] 在足内侧面,内踝的凸起处。

  [局部解剖] 有小腿十字韧带;在胫骨前肌腱与趾长屈肌之间;其下有拇展肌。

  [主治] 脚内廉转筋,诸恶漏,小儿不语,霍乱转筋,牙痛,扁桃体炎。

  [方例] 

  脚内廉转筋:内踝尖(灸)、三阴交、照海。

  牙痛:内踝尖、颊车、合谷。

  白虎历节风痛:内踝类(灸)、外踝尖(灸)。

  [刺灸法] 斜刺或平刺0.5~1寸,局部酸困。艾灸5壮。

阑尾

  Ex-LE7 阑尾 Lanwěi

  [类别] 新穴

  [释名] 本穴有诊断和治疗阑尾炎的作用,故名阑尾。

  [出处] 《新中医药》

  [位置] 在小腿前侧上部,当犊鼻下五寸,胫骨前缘旁开一横指。

  [局部解剖] 在胫骨前肌、趾长伸肌中;有胫前动、静脉;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腓深神经。

  [主治] 急、慢性阑尾炎,胃脘疼痛,消化不良,下肢痿痹,足下垂。

  [方例]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阑尾穴、天枢(右)、腹部压痛点。

  [刺灸法] 直刺1.5~2.5寸。

  [备注]本穴与“上巨虚”穴接近,“上巨虚”为大肠之“下合穴”。

胆囊

  Ex-LE6 胆囊 Dǎnnang

  [类别] 新穴

  [释名] 本穴有诊断和治疗胆囊疾病作用,故名胆囊。

  [出处] 《中华外科杂志》

  [位置] 在小腿外侧上部,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阳陵泉)直下二寸。

  [局部解剖] 在腓骨长肌、趾长伸肌处;有胫前动、静脉分支;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腓浅神经。

  [主治] 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症,胆道蛔虫症,胆绞痛,胃窦炎,下肢痿痹,胸胁痛。

  [方例] 

  急性胆囊炎:胆囊穴、丘墟、章门。

  胆道蛔虫症:胆囊穴、阳陵、阳冈、太冲、肝俞、胆俞、日明、内关、中脘。

  [刺灸法] 直刺1~2寸。

膝眼

  Ex-LE5 膝眼 Xīyǎn

  [类别] 奇穴

  [释名] 膝关节之髌骨下两侧有凹陷形如眼窝,穴在其上,故名膝眼。

  [别名]膝目(《外台秘要》)

  [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

  [位置] 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在内侧的称内膝眼,在外侧的称外膝眼。

  [局部解剖] 在髌骨韧带内外侧各一横指处;有膝关节动静脉网;浅层分布有隐神经的髌下支、股外侧皮神经分支,深层有胫腓总神经分支。

  [主治] 鹤膝风,疥癞,腿疼,中风,脚气,膝关节炎。

  [方例] 

  鹤膝风:膝眼、鹤顶、阳陵泉。

  遍身生疥癞:曲池、合谷、足三里、绝骨、膝眼。

  [刺灸法] 针5分。局部有酸胀感觉。艾灸3~5壮。

内膝眼

  Ex-LE4内 膝眼 Ne ixīyǎn

  [类别] 奇穴

  [释名] 膝关节之髌骨下两侧有凹陷,形如眼窝,故称膝眼,其穴在内侧者名内膝眼。

  [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

  [位置] 屈膝,在髌韧带内侧凹陷处。

  [局部解剖] 在髌韧带内侧;有膝关节动、静脉网;浅层分布有隐神经的髌下支,股外侧皮神经分支,深层有胫腓总神经分支。

  [主治] 鹤膝风,疥癞,腿疼,中风,脚风,膝关节炎。

  [方例] 

  膝关节炎:内膝眼、外膝眼、鹤顶。

  [刺灸法] 直刺0.5~1寸。温针灸。

百虫窝

  Ex-LE3 百虫窝 Bǎichongwō

  [类别] 奇穴

  [释名] 百,数字,意为多;虫,泛指各种虫毒邪气;窝,巢穴。本穴可治各类虫症及毒邪所致的病症,针刺如直捣其巢穴,故名。

  [出处] 《针灸集成》。从血海穴分出。

  [位置] 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三寸,即血海上一寸。

  [局部解剖] 在股内侧肌中;有股动、静脉;布有股神经前皮支,深层有股神经肌支。

  [主治] 肾脏风疮,皮肤瘙痒,风疹块,下部生疮,蛔虫病。

  [方例] 

  荨麻疹:百虫窝、血海、曲池、三阴交。

  胆道虫胆病:百虫窝、大横、阳陵泉。

  疥癣疮:曲池、支沟、阳溪、阳谷、太陵、合谷、后溪、委中、三里、阳辅、昆仑、行间、三阴交、百虫窝。

  [刺灸法] 直刺0.5~2.5寸。

鹤顶

  Ex-LE2 鹤顶 He dǐng

  [类别] 奇穴

  [释名] 膝关节状如仙鹤之头顶,穴在髌骨顶端,故名鹤顶。

  [别名]膝顶(《外科大成》)。

  [出处] 《针灸集成》

  [位置] 在膝上部,髌底的中点上方凹陷处。

  [局部解剖] 在股四头肌腱中;有膝关节动脉网;布有股神经前皮支及肌支。

  [主治] 两足瘫痪无力,鹤膝风,脚气,膝关节酸痛。

  [方例] 

  膝骨关节炎:鹤顶、内外膝眼、阳陵泉、血海。

  下肢瘫痪:鹤顶、伏兔、足三里、悬钟、昆仑。

  [刺灸法] 直刺0.5~0.8寸。

髋骨

  Ex-LE1 髋骨 Kuāngǔ

  [类别] 奇穴

  [释名] 这是以中医学名词命名的穴名。髋,可解作髀,股外曰髀。髀骨者,膝上之大骨也,即今之股骨,故髋骨可解为股骨,穴近股骨,故名髋骨。

  [出处]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位置] 在大腿前面下部,当梁丘两旁各1.5寸,一侧二穴。

  [局部解剖] 在外侧肌中,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和股外侧皮神经分支。

  [主治] 腿痛妇人阴中痛,小腹绞痛,腹中寒。

  [方例] 

  腿痛:髋骨、梁丘、髀关、伏兔。

  膝关节痛:髋骨、血海、膝眼、阳陵泉。

  [刺灸法] 直刺0.5寸。艾炷灸3~7壮;灸条灸5~10分钟。

  [备注]本穴在《玉龙经》、《类经图翼》、《医经小学》三书中,定位均有不同,此从《类经图翼》。

腋平穴

  Ex-CA25 腋平穴 Ye pingxue

  [类别] 新穴

  [释名] 本穴位于胸前,与腋前纹头相平,故名腋平。

  [出处] 《中国针刺麻醉(第三分册)》。

  [位置] 患者平卧,上肢外展30度,于腋前皮肤与躯干平行之主横纹顶端。

  [局部解剖] 位于胸大肌束中,深部有臂丛神经以及腋动静脉。

  [主治] 上肢疼痛。

  [方例] 

  上肢手术针麻:腋平穴、天鼎、极泉。

  [刺灸法] 直刺1.5~3寸,针感麻窜,到手术或手部,使全臂酸胀、麻、沉重为好。

腹肌松

  Ex-CA24 腹肌松 Fujīsōng

  [类别] 新穴

  [释名] 本穴为针麻常用穴,有明显松弛腹肌的作用。

  [出处] 《针灸经外奇穴图谱》。

  [位置] 位于侧部脐平线与腋中线交点处。

  [局部解剖] 针经皮肤、皮下组织崆迁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及腹横筋膜、结肠后结缔组织。浅层布有肋下神经外侧皮支和腹壁浅静脉;深层有第十一肋间神经、肋下神经和髂腹下神经分支。

  [主治] 腹肌紧张。

  [方例] 

  剖腹术及卵巢囊肿摘除术:腹肌松、外麻点、三阴交。

  阑尾炎手术针麻方:阑尾、足三里、腹肌松。

  胃切除手术针麻:上巨虚、下巨虚、腹肌松。

  [刺灸法] 斜刺向上方,沿肋弓下缘进针2~3寸。

胁堂

  Ex-CA22 胁堂 Xietang

  [类别] 奇穴

  [释名] 经气留住而深居之处称堂。穴在腋下胁肋部,谓此处经气聚集较深,故名胁堂。

  [出处] 《外台秘要》。

  [位置] 在腋中线上,腋窝下2寸处,举臂取之。

  [局部解剖] 在前锯肌和肋间内外肌中;有胸腹壁静脉,胸外侧动、静脉;布有第二肋间神经外侧皮神经。

  [主治] 胸胁支满,噫哕,喘逆,目黄等。

  [方例] 

  胸胁支满:胁堂、膻中、内关。

  [刺灸法] 斜刺0.3~0.4寸。灸三壮。

腋门

  Ex-CA21 腋门 Ye meng

  [类别] 奇穴

  [释名] 腋,指腋下;门,门户,为出入之处。穴在腋下,为胸胁部经气出入之门户,故名腋门。

  [别名] 腋间(《备急千金要方》),腋下(《千金翼方》)。

  [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

  [位置] 在腋中线上,腋窝下1寸处。

  [局部解剖] 在胸大肌的外下缘,深层为喙肱肌;外侧为腋动脉;布有尺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及臂内侧皮神经。

  [主治] 腋下狐臭,噫哕,胸闷,胸膜炎,肋间神经痛。

  [方例] 

  胸闷:腋门、膻中、内关。

  [刺灸法] 直刺0.3寸。

转谷

  Ex-CA20 转谷 Zhuǎngǔ

  [类别] 奇穴

  [释名] 转,转运,载运;谷,水谷。本穴有转运水谷之功能,主治谷入不化、呕吐复出诸症,故名转谷。

  [出处] 《外台秘要》。

  [位置] 在胸侧部,腋前皱襞直下第三、四肋骨间,举臂取之,左右计二穴。

  [局部解剖] 在胸大肌外下部、胸小肌下部起端处,深层为第四肌间内、外肌;有胸腹壁静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肌支及第四肌间神经。

  [主治] 完谷不化,恶心呕吐,胸膜炎,胸肌痉挛、肌间神经痛。

  [方例] 

  完谷不化:转谷、上脘、中脘、气海、膻中。

  [刺灸法] 直刺0.3~0.5寸,局部有酸胀感。灸3壮。

肋罅

  Ex-CA19 肋罅 Le ixia

  [类别] 奇穴

  [释名] 肋,肋骨;罅,缝隙。穴在侧胸部,平乳头水平线之肋骨间隙中,故名肋罅。

  [出处] 《千金翼方》。

  [位置] 位于胸侧部,从左右乳头处侧旁开四寸之肋骨间是穴,与乳头相平,上臂后伸取之。左右计二穴。

  [局部解剖] 在胸大肌外下部、胸小肌下部起端处,深层为第四肋间内、外肌;有胸腹壁静脉,胸外侧动、静脉分支;布有胸前神经肌支及第四肋间神经。

  [主治] 腹痛,胸膜炎,肋间神经痛。

  [方例] 

  肋间神经痛:肋罅、支沟、太冲。

  [刺灸法] 男左女右灸3~14壮。

泉阴

  Ex-CA18 泉阴 Quanyīng

  [类别] 奇穴

  [释名] 泉,指水液,肾者主水;阴,指前阴。本穴在腹股沟部,主治阴部睾丸偏坠诸病,故名泉阴。

  [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

  [位置] 位于腹股沟部,耻骨联合上缘旁开三寸,即曲骨穴旁开三寸。

  [局部解剖] 在腹股沟韧带中点,腹内斜肌下部,有腹外斜肌腱膜;内侧为股动、静脉;正当股神经通过处。

  [主治] 偏坠,睾丸炎等。

  [方例] 

  疝气:泉阴、大敦、三阴交、太冲。

  [刺灸法] 直刺0.3~1寸。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经中

  Ex-CA17 经中 Jīnzhōng

  [类别] 奇穴

  [释名] 经,月经;中,击中。本穴主治月经诸病,针刺本穴恰能击中病根,故名经中。

  [别名] 阴都(《针灸医典》)。

  [出处] 《针灸集成》。

  [位置] 位于小腹部,脐下1.5寸,左右旁开各3寸,即气海穴两旁各开三寸处。

  [局部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布有第十肋间动、静脉和肋间神经。

  [主治] 月经不调,赤白带下,五淋,大小便不通,腹膜炎,肠炎。

  [方例] 

  赤白带下:经中、中极、白环俞、肾俞。

  肾结石:经中、肾俞、膀胱俞、中极。

  [刺灸法] 直刺0.5~0.7寸,局部有沉胀感,可向下放散。可灸3~5壮。

肠遗

  Ex-CA16 肠遗 Chaugyi

  [类别] 奇穴

  [释名] 肠,大肠;遗,遗屎之遗。本穴功能主治便秘,使肠中燥屎遗下,故名肠遗。

  [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

  [位置] 在中极旁开2.5寸处取之,左右计2穴。

  [局部解剖] 在腹直肌外缘,腹内斜肌、腹横肌腱膜;外侧有腹壁下动、静脉;布有髂腹下神经。

  [主治] 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茎痛,便秘,睾丸炎,卵巢炎。

  [方例] 

  便秘:肠遗、支沟、上巨虚、足三里。

  月经不调:肠遗、中极、足临泣、三阴交。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局部有沉胀感,并可向前阴部传导。

断户

  Ex-CA15 断户 Dua nhu

  [类别] 奇穴

  [释名] 断,中断;户,门户,指为后代。灸本穴可使孕妇中止妊娠,故名断户。

  [出处] 《太平圣惠方》。

  [位置] 在腹下部正中线上,脐下2.3寸处。

  [局部解剖] 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 此穴可以绝孕,并可治疗小儿深秋冷痢不止。

  [方例] 

  冷痢不止:断户、神阙、命门。

  [刺灸法] 灸3~49壮。

  [备注]本穴位置与任脉经穴石关接近(相距仅三分),主治与石关相同故当视为石关穴。穴名“断户”,乃因其功能而名之。

长谷

  Ex-CA14 长谷 Zhanggǔ

  [类别] 奇穴

  [释名] 长,生长,助长;谷,水谷之谷。本穴位于脐旁二寸半,有助消化,增食欲之功,故名长谷。

  [别名] 循际(《备急千金要方》),长平(《千金翼方》)

  [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

  [位置] 仰卧,在腹中部,平脐,左右旁开各2.5寸处取之,计2穴。

  [局部解剖] 在腹直肌及其鞘中;有第十肋间动、静脉上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十肋间神经分支。

  [主治] 不嗜食,水肿,下痢,肾炎,慢性肠胃病。

  [方例] 

  不嗜食:长谷、足三里。

  [刺灸法] 直刺0.5~0.8寸,局部有沉胀感。艾灸3~50壮.

  [备注]《千金》卷29云:天枢,一名长溪,去肓输一寸半,直脐旁二寸。脾脏卷云:名长谷,侠脐相去五寸,一名循际。卷15热痢第七云:泄痢不嗜食,食不消,灸长谷五十壮,三报,穴在侠脐相去五寸,一名循际。

气中

  Ex-CA13 气中 Qi zhōng

  [类别] 奇穴

  [释名] 本穴在小腹气海穴之两旁,为乳海穴之冲要,中、冲相通,为一音之转,故名气中。

  [别名] 气冲(《医学纲目》)。

  [出处] 《医学纲目》。

  [位置] 在腹部,脐下1.5寸,左右旁开1.5寸,即气海旁一寸半。

  [局部解剖] 在腹直肌及其鞘处;有十一肋间动、静脉分支,外侧为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十一肋间神经。

  [主治] 妇人血弱气喘,腹痛肠鸣。

  [方例] 

  腹痛:气中、气海、天枢。

  [刺灸法] 直刺2.5寸,局部沉胀。可灸50壮。

肓募

  Ex-CA12 肓募 Huāngmu

  [类别] 奇穴

  [释名] 募,募穴,是指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之特定部位;肓在心之下,膈之上,针药所不能及。本穴在乳下腹中,灸之能愈膏肓之病,故名肓募。

  [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

  [位置] 取一绳,从乳头量至脐中点,截去一半,绳端置乳头上,一端向下直量,尽处是穴,仰卧取之,左右计二穴。

  [局部解剖] 在第八肋胸骨端,左边下有肝脏,右侧下有胃体;有肋间动、静脉;布有七、八和八、九肋间神经前皮支。

  [主治] 腹中积块疼痛,萎黄病,病后极度衰弱。

  [方例] 

  腹中痞块:肓募、痞根。

  病后衰弱:肓募、脾俞、胃俞、膏肓俞、中脘、足三里、上巨虚。

  [刺灸法] 一般用灸法,可灸3~7壮,或随年壮。

梅花

  Ex-CA11 梅花 Meihuā

  [类别] 新穴

  [释名] 本穴以中脘为基点,其四角及中央共成五穴,状如梅花,故名。

  [出处] 《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

  [位置] 位于腹部,在前正中线胸骨下缘与脐之连线中点处一穴;中线向两侧旁开五分之线上,胸骨下缘下三寸五分处二穴;脐上三寸五分处二穴,共计五穴。

  [局部解剖] 在腹白线与腹直肌上,深部为胃幽门部;有腹壁上动、静脉;布有第七、八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 胸痛,胃脘痛,食欲不振,胃扩张,急慢性胃炎,消化不良。

  [方例] 

  急慢性胃炎:梅花、内关、足三里、脾俞、胃俞。

  [刺灸法] 针刺0.3~0.5寸。

胸通谷

  Ex-CA10 胸通谷 Xiōngtōnggǔ

  [类别] 奇穴

  [释名] 穴在乳下寸,为足阳明胃经所过之处。胃者,仓廪之官,藏谷之所,本穴能通胃气,故名通谷。其冠以胸者,是与足太阳膀胱经足通谷、足少阴肾经腹通谷相区别。

  [出处] 《小品方》

  [位置] 位于胸部,在左右乳头直下二寸处取穴。

  [局部解剖] 在第五肋上缘,有肋间肌;有肋间动、静脉;布有第五、六肋间神经。

  [主治] 心痛,胁痛,肋间神经痛,胸膜炎,乳腺炎。

  [方例] 

  乳腺炎:胸通谷、肩井、膻中、曲池、足三里。

  肋间神经痛:胸通谷、行间、支沟。

  [刺灸法] 灸五十壮。

提托

  Ex-CA9 提托 Tituō

  [类别] 新穴

  [释名] 提,升提;托,托住。本穴具有升提功能,可治疗子宫脱垂等病症,故名提托。

  [别名] 归髎(《红医针疗法》)

  [出处] 《常用新医疗法手册》

  [位置] 在脐下三寸,再外开四寸。即关元穴旁开四寸。

  [局部解剖] 有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中;布有腹壁浅静静脉、旋骼浅

  动、静脉、腹壁下动静脉支;布有骼腹下神经及其皮支。

  [主治] 子宫脱垂,下腹痛,疝气,痛经,腹胀。

  [方例] 

  子宫脱垂:提托、关元、曲泉、太冲、照海、然谷。

  下腹痛:提托、气海、三阴交。

  [刺灸法] 直刺1~1.5寸。

气门

  Ex-CA8 气门 Qi meng

  [类别] 奇穴

  [释名] 下腹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真气之所在。本穴在下腹关元穴两旁,为元气出入之门户,故名气门。

  [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

  [位置] 在脐下三寸,再外开三寸处。即关元穴旁三寸。

  [局部解剖] 在腹直肌与腹外斜肌、腹内斜肌之间;有腹壁浅动、静脉、腹壁下动、静脉;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及其前皮支。

  [主治] 小便不利,子宫出血,不孕,漏胎下血,少腹痛。

  [方例] 

  妇女产后恶露不止:气门(灸)、气海、三阴交、脾俞、肝俞、交信。

  [刺灸法] 直刺0.5~1寸,可灸。

脐中四边

  Ex-CA7 脐中四边 Qizhōngsi biān

  [类别] 奇穴

  [释名] 本穴位于脐中上下左右各一寸,四边各有一穴,故名脐中四边。

  [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有位无名,《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定名脐中四边。

  [位置] 位于腹中部,在脐中(神阙)及脐中上下左右各相去一寸,共计五处,仰卧取之。

  [局部解剖] 脐中上下为腹白线,深部为小肠;有腹壁浅动、静脉分支、腹壁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八、九、十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左右两侧为腹内外斜肌腱膜、腹横肌腱膜及腹直肌;有腹壁下动、静脉的肌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

  [主治] 肠鸣泄泻、脐腹痛、水肿、小儿惊痫、角弓反张。

  [方例] 

  小儿暴痫:中脘、脐中四边。

  小儿泄泻:主穴:脐中四边;配穴:湿邪偏盛加脾俞、阴陵泉;脾虚不固加命、脾俞;风热偏盛加合谷、大肠俞;暑热偏盛加外关、内庭、合谷。

  [刺灸法] 直刺0.3~0.8寸,神阙不刺;灸三至七壮。

利尿穴

  Ex-CA6 利尿穴 Li nia oxue

  [类别] 新穴

  [释名] 本穴有利尿治癃闭作用,故名利尿穴。

  [别名] 止泻(《中医简易教材》),血清(《红医针疗法》),关元上(《针灸经外奇穴图谱》)。

  [出处] 《新医学》。

  [位置] 在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2.5寸。

  [局部解剖] 在腹白线上,深部为小肠;有腹浅动、静脉分支及下动、静脉分支;布有第十二肋间神经前皮支的内侧支。

  [主治] 癃闭,淋沥,血尿,少腹胀痛,泄泻,痢疾。

  [方例] 

  癃闭:利尿穴、中极。

  泻痢:止泻穴、天枢、上巨虚、足三里、中脘、气海、肾俞。

  [刺灸法] 直刺0.8~1.2寸;可灸。

疝气穴

  Ex-CA5 疝气穴 Shānqi xue

  [类别] 奇穴

  [释名] 本穴在脐旁,功能主治疝气病,故名疝气。

  [别名] 三角灸(江苏版《针灸学》)、脐旁(《针灸集成》)。

  [出处] 《世医得效方》有位无名,《神应经》名疝气穴,《针灸集成》脐旁穴,现代又名三角灸。

  [位置] 以患者两口角之长度,作三折成一等边三角形,以一角按脐心,两角在脐下两旁尽处点记。

  [局部解剖] 在腹直肌中;有腹壁下动、静脉肌支,布有第十肋间神经。

  [主治] 疝气,绕脐腹痛,奔豚气。

  [方例] 

  奔豚气绕脐上冲、两丸蹇塞:疝气穴(左取右,右取左)、气冲。

  老年性嵌顿疝:疝气穴(回旋灸法)、太冲、三阴交、足三里、归来、气海、百会。

  不孕症:疝气穴(艾条灸)、头针生殖区。

  疝气:疝气穴、关元、三阴交、大敦、太冲、气门、行间。

  [刺灸法] 一般用灸法,艾炷灸三至五壮,或悬灸五至十分钟,使穴位局部潮红。

胃上

  Ex-CA4 胃上 We ishang

  [类别] 新穴

  [释名] 上,向上。本穴位于胃上部,能治胃下垂,使胃上升,故名胃上。

  [别名] 提垂(《农村常见病防治手册》)。

  [出处] 《新医疗法汇编》

  [位置] 位于脐上二寸(下脘穴)旁开四寸,仰卧取之。

  [局部解剖] 在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及腹横肌处;有腹壁浅静脉;布有第九、十肋间神经外侧支。

  [主治] 胃下垂,胃胀,胃痛。

  [方例] 

  胃下垂:胃上、中脘、足三里。

  胃下垂:胃上、大横、髂前上。

  [刺灸法] 向脐中或天枢穴方向斜刺2~3寸。可灸。

血门

  Ex-CA3 血门 Xue meng

  [类别] 奇穴

  [释名] 本穴有益气活血之功能,位于腹部,为脾胃之气出入之门户,可治疗脾胃虚弱之腹中血块等诸症,故名血门。

  [别名] 食仓(《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

  [出处] 《医经小学》

  [位置] 仰卧,于腹上部正中线,脐上四寸,旁开三寸。即中脘穴左右各旁开三寸取穴。

  [局部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及腹横肌肌部;布有第八肋间动、静脉及肋间神经。

  [主治] 妇人腹中血块,食欲减退,消化不良,急性胃炎,胃痉挛。

  [方例] 

  消化不良:血门、中脘、上脘、胃俞、脾俞。

  盆腔炎:血门、带脉、气海、行间、阳陵泉、足三里、次髎。

  [刺灸法] 直刺0.5~0.7寸,局部有沉胀感。可灸五壮。

提胃

  Ex-CA2 提胃 Tiwe i

  [类别] 新穴

  [释名] 本穴位于上腹部,具有升提阳气之功能,主治胃下垂、消化不良等病症,故名提胃

  [出处] 《常用新医疗法手册》

  [位置] 位于脐上四寸,再旁开四寸,肋弓下缘。即中脘穴旁开四寸处。

  [局部解剖] 在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及腹横肌中;有腹壁浅静脉;布有第八、九、十肋间神经皮支。

  [主治] 胃下垂,消化不良。

  [方例] 

  胃下垂:提胃、中脘、足三里、关地、脾俞、胃俞。

  [刺灸法] 向脐旁二寸处斜刺3~4寸。

子宫

  Ex-CA1 子宫 Zǐgōng

  [类别] 奇穴

  [释名] 子宫,又称胞宫,是女子孕育胎儿的器官,本穴能治子宫疾病,故名子宫。

  [别名] 侠玉泉(《备急千金要方》)。

  [出处] 《千金备急要方》,《医学纲目》定名子宫。

  [位置] 在下腹部,当脐中下4寸,中极旁开3寸。

  [局部解剖] 在腹内、外斜肌中;有腹壁浅动静脉;布有髂腹下神经。

  [主治] 子宫脱垂,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肠疝痛。

  [方例] 

  盆腔炎:子宫、八髎、肾俞、中、气海、关元、三阴交。

  血崩不止:子宫、中极qi。

  不孕症:子宫、中极、归来、三阴交、肾俞。

  子宫脱垂:维道、气海、百会、三阴交、子宫、曲泉、太冲、照海。

  [刺灸法] 直刺或向耻骨联合处横刺1.5~2.5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