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虢国墓地出土的玉鸮

 文山书院 2017-07-26

上世纪九十年代发现的三门峡虢国墓地,是一处规模宏大、等级齐全、保存完好、排列有序的西周贵族公墓。在已经发掘的18座贵族墓葬中,虢国国君2009号大墓,墓深接近21米,重棺单椁,墓葬级别高且出土文物精美,出土的大量文物中有很多器物都有铭文,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其中有一件“圭形”玉石遣策上,还有用黑墨汁书写的送葬者的姓名及所送物品等,为研究该墓的年代提供了依据。这座墓葬在1991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它的发现填补了我国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历史研究上的空白。2000年,在虢国墓地基础之上建造的虢国博物馆正式对游人开放,共5个展览,陈列的文物以2009号虢国国君墓葬中出土的文物为居多。在展出的大量玉器中,独立展柜陈列的一尊商代玉鸮常常引起观众的注意,参观的人们往往对这件玉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这尊玉鸮高5.8厘米,厚4.8厘米。通身由和田青玉雕琢而成。圆眼凸睛;盘旋式的羊角,羊角上毛发平分为三股,一律整齐的向后舒展;厚实的猪嘴长而突出;圆润的鸟身丰满挺立;锋利的鹰足强有力地钩在一起;长长的尾羽自然下垂,和有力的双足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给人一种敦厚、温顺和可爱之感。人们也总想用手摸摸它,像对待一只温顺的小动物一样,让人有一种触手可及的冲动,同时也给观看者以无限的遐想。这尊玉鸮经过专家鉴定,它是采用了商代比较流行的圆雕技术,并冠以商代最为流行,也是玉器创作的最高境界的表现手法——“俏色”或“壳色”,意思就是用玉器本身的颜色的变化来表现整件作品。工匠用深褐色的“玉皮”表现了玉鸮的喙、羚角、羽翅和双足,而玉鸮的头顶部和背部则采用了细腻白净的玉肉来表现。


最为惊奇的是玉鸮的眼睛表现的活灵活现,黑色的眼眶衬托出白色的晶状体,刻画出了玉鸮专心的聆听主人训导时的一刹那。玉鸮双翼采用圆雕的工艺,借用内切的圆弧形两端展示出略微突出的双翼轮廓。翼的下端与足平齐,和双足一起形成四个着地点,更增加了器物本身的稳定性。这件玉鸮的头顶部还有一横穿单孔,用以拴绳系挂作为墓主人的饰物或是把玩器物,也或许是它作为像徽章一样的标识缝缀在衣帽上。整件器物造型匠心独具,包浆厚重,古韵浓厚,真实自然,注重整体轮廓,手法巧夺天工,浑然一体,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商玉精品。


到底是什么样的能工巧匠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才能拥有这样的奇思妙想,制作出这样惊世骇俗的作品?鸮,鸟名,俗称猫头鹰。在红山文化飞禽类的玉雕中,玉鸮最为突出,起辟邪驱凶的作用。仰韶文化有陶鸮尊,商代有铜鸮尊,玉鸮尊,鸮在上古时期被认为是通神的动物,把祭器做成鸮的形状,就是期望借助鸮来通达神灵。有学者认为,在远古时期,人们恐惧黑暗,希望在黑暗中能看清一切,以避免遭到其它野兽的攻击。而猫头鹰恰恰具备了这一优势,因而成为红山先民崇拜的对象。在红山先民心目中,鸮有敏锐的双眼,强健的翅膀,钢铁般的利爪和令人望而生畏的鹰嘴,它是空中的霸王,是勇敢、速度和力量的化身。红山先民希望像猫头鹰一样在夜间能来去自如,所以晚间出行常把它佩戴在身上,并幻想借助鸮的神秘能力来趋邪避凶。


玉鸮造型多样,有大有小,小的占多数,最大的高达十几厘米,姿态各异,有的写实,有的刻画简练生动,同其他动物的组合也是变化多端,有的是鸮头猪身,有的是猪头鹰身,都表达的是一种超自然的能力。红山玉鸮的雕刻艺术非常高超,写实类玉鸮的头部和翅膀雕琢尤为传神,将鸮的威武勇猛刻画得栩栩如生,在艺术上达到几乎完美的境界,充分表现出红山先民对鸮的敬畏之情。


也许有人会对墓葬里陪葬这样的物件感到奇怪,因为通常来说,在夜晚出现的猫头鹰往往不是什么好兆头,那为什么会将不吉利的东西放在墓葬中呢?这还要从鸱鸮意义的转变说起。其实,鸮在周代之前是受尊重的神鸟,是吉祥的。在红山文化、仰韶文化、殷商墓葬中,均出现过大量的玉鸮做陪葬品,说明鸱鸮崇拜在远古持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先民们普遍信奉着与我们不同的生死观:死亡并不是生命的对立面,它是生命的另一种形式,是再生的准备。人们通常把灵魂看作是可以随意飞去的小鸟,可以脱离肉身的束缚。在《山海经》中,许多圣王埋葬的圣山上会出现鸱鸮,寓意着这些飞翔的鸱鸮,可以引领着圣王的灵魂自由翱翔,走向重生。


如今,这件玉鸮已经没有了制作者最初的含义,而它作为一件艺术精品反应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制玉水平,反映了人们对玉器的美好愿望,也留给后人以无限的遐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