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诊法之谜——望闻问切之问诊

 朱訓 2017-07-27

  医生对于病人自诉病情之后,对病人家属进行有目的的查询病情,就是问诊。《灵枢.师传篇》早就提出“临病人问所便”。后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补充,内容更加充实,问诊便成为了四诊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病人除了有些证状和身体上的变化,可以由医生察知之外,有些证状是病人自觉的,必须病人的自述。如病人过去的病史或家属病史,以至病人得病前后情况和工作环境等等,都要靠病人自述,或由家属代述。

  问诊的目的,在于探取与辩证施治有关的资料。因此,不能单靠病人自述,必须问病人重点询问,根据病人自述和望、闻、问、切所得(如临床各种疾病的主要证候),及其发病有关的资料,作系统的询问,同时还要多方启发,取得其信任,则病人才会倾吐衷曲,从而可以把握病情的要领。

  

  

  

  

  


  

  ▌(一)问一般情况

  

  

  问诊第一步,是问病人的姓名、年龄、职业,住址。连同性别逐一记录在病案表上。

  姓名:问姓名,是为了病案的记录与查询,并使处方给药不致差错。

  性别:记录性别,除了妇女有妇产病的特点之外,男女性别在其他疾病的辩证上也有参考价值。

  年龄:人体发育,随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分别,故年龄和疾病有密切关系。

  职业和婚姻:有些疾病的发生与职业或婚姻有关,因此,须问明职业的二种环境及婚姻状况,作为诊断的参考。

  籍贯和住址:生活所在地对人体的健康有密切关系。《素问.异法方宜论》早已注意这一问题。清代喻嘉言指出:“识别时须高卑燥湿,五方忌宜。”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有“五方异治”的理论。这是在人与自然相关的观点引导下所发展的理论。举例来说,如血吸虫病,钩虫病,瘧疾,丝虫病,大骨节病,瘿瘤病等等,每每在其些地区流行。故临床上询问病人的籍贯及居住地点和最近以前到过的地方,是十分必要的,住址还可作为疗效追踪观察的依据。

  ▌(二)问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能影响病情,故饮嗜欲、生活起居往往与疾病有关。饮食五味有所偏嗜的,往往与脏气的偏盛偏虚有关。如平日喜热恶凉的,是阴气偏胜;喜凉恶热的,是阳气偏胜。饮食无节的,胃肠病多。嗜酒茶的,多病痰湿。

  生活方面应特别注意精神生活的状况,如心情愉快,则气血调和;心情苦闷,则气血拂郁某些病人应按七情所伤进行调理,还要从思想上给以开导,才易治愈。

  ▌(三)问家属病中与既往病史

  

  

  由于某些疾病是有遗传性和传染性的。因此,询问病人及家属的病史,可以帮助诊断。

  

  病人的既往病史,往往与当前的病证有因果关系,因为有些疾病经过治疗后,证状虽已消失,但病根未除,如瘧疾,癫痫,梅毒,胃病,中风等病,一旦条件盛熟,便能复发。故问明过去病史,对诊断当前病证极有帮助,

  ▌(四)问起病

  

  

  疾病过程往往是变化多端的。病人就医,不一定一开始就由一个医生诊治到底,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急性病往往朝夕病情有很大的变化,慢性病经过时间较长,病情更加复杂。因此,要求对疾病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必须详细询问,才易掌握疾病的实际情况。如伤寒要注意六经传变,温病要注意卫气营血或三焦的传变,并应进一步了解在治疗中的经过情况。

  ▌(五)问现在证状

  现在证状,是问诊中的要点,是辩证的主要依据之一。明代张景岳总结前人问诊的要点。写成《十问篇》。《十问篇》的内容是:“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后人把末句删去,补充以“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张氏认为:“十问者,乃诊治之要领,临证之首务也。明此十问则六变具存而万病形情,具在吾目中矣。”

  

  

  

  

  

  

  


  

  张氏的《十问篇》言简意赅,成为后世问诊的主要内容。根据张氏十问的精神,分述于后:

  

  

  1、问寒热

  

  

  寒热十疾病主要证候之一,所应首先询问。

  1)恶风与恶寒:

  

  

  一、病人感觉寒冷,虽不当风亦寒冷,身发热亦不愿去衣被,甚至加衣被或向火取暖,仍觉寒冷的,称为“恶寒”。

  二、病人怕风,遇风便觉难耐,皮毛耸起,但加衣被或居密室,便无所恶的称为“恶风”。

  恶风与恶寒,有表证也有里证,有寒证亦有热证(见《八纲》章)。

  2)发热与潮热:

  

  

  一、病人自觉发热或医生以手按病人肌肤,觉其热较常人高,称为“发热”。

  二、按之热甚,或久按两热更甚称为“壮热”。

  三、热如潮水之来,一日一发按时而至或按时而热更甚的,称为“潮热”。

  四、时寒时热,来去不足,反复发作的,称为“往来寒热”。

  发热有轻重,病人有自觉的,亦有不自觉的,对于发热高低的鉴定,如使用体温计,更为确切。

  问寒热主要是辨外感内伤,邪正盛衰,阴虚阳虚等。

  1)辨外感内伤:问寒热可以辨外感内伤,分述如下:

  外感:聚然发作,恶寒发热,虽加衣被,仍然恶寒,手背热高于手心,背部热甚于腹部,并兼见其他外感证状。

  内伤:慢性发作,寒热问作,恶寒得衣被而减,手心热高于手背,胸腹部热甚于背部,并兼见他内伤证状。

  2)辩邪正盛衰:就寒热的轻重,可以观察邪正的盛衰。邪气外聋,体表必先恶寒,阳气不能发泄,因而发热。邪轻正盛的,恶寒发热较轻;邪正都盛的,寒热必较重;邪盛正衰的,恶寒重而发热较轻。

  3)辨邪在阴阳:寒热亦有昼夜轻重之不同,昼烦热而夜安静,是邪旺于阳分,其病在阳,夜烦热而昼安静,是邪陷于阳分,其病在阴,须要分辨。

  4)辨阴虚阳虚,每日午后潮热,缠绵不已的为阴虚。畏寒自汗,四肢觉冷的为阳虚,虚阳外越,也会发热,要参看脉证来鉴别。

  

  2、问汗

  

  

  汗液是体内阳气,蒸化阴液所成,从腠理汗孔而透达于体外。《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所以阳气亢盛,汗出必多;卫阳部固,汗出亦多。一是邪气有余,是正气不足。内伤汗出属虚,不是阳虚不能固表,就是阴虚不能摄阳。外感有表虚表实之分,腠理闭密而表实,则无汗;腠理松疏而表虚,则有汗。

  外感表实证,经发汗后,邪随汗解,热退身凉脉静,舌苔渐退而痊愈,这是正常现象,但是汗出不一定邪已消退,也有汗出后热势稍减,而脉数舌苔渐厚,热仍续发的,所以外感暑湿等证,常有汗出而邪不去的,不能因汗出而认为外邪已解。

  自汗、盗汗:汗自出,分自汗与盗汗两种。日间汗自出的,叫“自汗”。多属阳虚,睡后汗出而醒时即止的,叫“盗汗”。多是阴虚。亦有阴阳两虚相兼为病的,须结合脉证加以分析。

  头面出汗:头面出汗兼有烦渴,舌黄,脉浮数等证,是上焦热蒸;有身重,怠倦,舌苔黄滑等证,是湿热郁蒸;有肢冷,恶寒,苔白滑,脉沉等证,是阳虚所致。若额汗而喘,是阳脱之兆。

  绝汗:当病危重时,汗出油如珠,淋漓不止,是阴阳离决,阳气奔散于外,名叫“绝汗”。

  战汗:先见战栗而后汗出的,名叫“战汗”。多是邪盛正馁,邪伏不去,一旦正气来复。邪正相博,便成战汗。战汗是邪正相争,为疾病的转折点。若汗出热退,身凉脉静,为邪去正安;汗后身凉脉燥,为正不胜邪。

  

  

  3、问头身

  

  

  头身疼痛,是常见的证状,根据痛苦的久暂,部位和作止的时间,寒热的有无等情况,可以辨别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一、头部

  

  

  头痛:头暂痛的多因邪气实,痛无休止。久病的多因元气虚,时痛时止。暂痛的有外感头痛,也有火邪头痛;久痛的有阴虚头痛,也有阳虚头痛。但亦有暂痛而虚的,久痛而实的,不可拘执,妇人头痛,多因肝阳上升,肝阳亏损所致,总须结合脉证,加以辨别。

  头痛的六经分证:

  太阳经头痛:痛时后连项背。

  阳明经头痛:痛再前额或连眉棱等处。

  少阳经头痛:痛在两侧或太阳穴附近为甚。

  太阴经头痛:头痛而重,腹满自汗。

  少阴经头痛:头痛连脑齿,指甲青。

  厥阴经头痛:痛在巅顶,牵引头角,自觉有气上逆,甚则作呕。

  头眩晕:头眩晕,也有新久虚实的不同。暴眩多实,多是肝火上升,与痰气不降;久眩多虚,多是气血不足,或肾气亏乏。至痰湿停留,清阳不升,也会作眩。都应注意所兼脉证。

  二、身躯,经脉遍布全身。

  

  

  经脉受邪,多见于身躯疼痛。由于处邪的侵入不同,故痛觉得部位也有异。此外,又有表里寒热,虚实等分别。

  

  外感风寒,身痛无定处,或上或下,兼有表证,表脉。虚劳证,身体忽觉痛苦,是阴虚已极,不能滋养筋骨,营气不支,证属难治,妇女产后,身痛无表证的,多由血虚或淤血滞于经络所致。

  

  痹痛:痛多在关节,是风、寒、湿邪为病。痛处不移,身躯重着的,叫着痹(湿多);痛处转移,遍历关节的,叫做痹(风多);剧痛的则叫痛痹(寒多)。

  腰痛:腰是肾之府。腹部痠软无力,其痛绵绵,兼小清长,大便溏,腰冷而痛的,是肾阳虚;兼见大便秘小便赤,时觉虚火上炎的,是肾虚。腰痛如坐水中,身体重,腰部似带重物,天阴或久坐加甚的,是湿痛。痛如锥刺(曾经跌打扑伤,或内有积瘀)。痛处不移,不能侧,或大便黑色的,是血瘀痛。

  背痛:背连肩,项背强的,是太阳经病。背痛久不愈,应结合脉证,审查是否肾虚,或风湿为病。

  

  

  4、问二便

  

  

  大小二便的形色味和频度,也是辨证要点之一。除望诊、闻诊外,也可以问诊得之,以辨别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

  (1)问大便

  

  

  便秘:大便秘结,数日不通,虽有寒热虚实之分,总由肠内津液不足或阳气衰虚所致。便秘兼潮热口渴,舌燥苔黄,腹部硬满的,是热证,实证。老人血燥津枯,及妇女产后或病后气血未复的便秘,多是虚证。便秘面色苍白,喜热饮,六脉沉迟的是冷秘。

  溏泻:大便溏薄,便时肛门有灼热感觉,粪有腐臭气的,是热滞。便溏腹痛肢冷,舌白口淡的,是寒证。

  大便先硬后溏的,不是真硬,或因脾虚有湿,要结合脉证来判断,每日天未亮时便泻(古人称为五更泄),多属肾阳虚。

  下痢脓血,日夜无度,里急后重的,为痢疾。

  下泻上吐不止,甚则转筋抽搐,内削目陷声嘶的,是霍乱证(泄泻,痢疾已详大便的望诊)。

  (2)问小便

  

  

  小便过多,是阳气不足。渴饮而小便多的,是消渴证;不渴饮而小便较多的,名“内消”,是肾脏虚弱。

  小便短少:有因热伤津液,或因汗吐下后,耗损津液而致;有因脾不健运,水蓄,于内所致。但后者一般兼有肿胀,多见于水肿证。

  小便频数:小便频数而短赤,是下焦湿热;小便频数而澄清,是下焦虚寒;小便频数而涩少,是阴虚内热;大便硬而小便数的,多是脾约病。

  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多是热邪为病,小便短赤不利,是热在下焦(属肾与膀胱)。妊娠小便不通,名转胞是胞压膀胱所致,膀胱作胀而小便不利,多见于老人的气虚证。(淋病小便不利见望诊)。

  小便自遗:成年人睡中遗尿,多因下焦虚寒或大病后元气虚损所致,并须察其兼证兼脉来辨别。小儿睡中遗尿,多由身体机能发育未健全或不良习惯所造成。

  小便癃闭:癃是小便点滴而出,闭是西欧阿扁点滴不出。癃闭是危急证候,水道不通,上侵脾胃则为胀为呕,外侵肌肉则为肿,再及上焦则为喘,数日不通,可引致死亡。下焦蓄热而小便不通,必腹胀气急,心腹痛而呕逆。气虚而不通,多由攻伐太过,或年老年衰,轻证只是小俱短少,或觉小便费力,甚则癃闭。阳虚而小便不通,其脉沉,四肢冷,小便点滴不出,是膀胱气化失常所致。

  

  5、问饮食与气味

  问饮食的多少,可知脾胃的盛衰,问口味爱恶,可察脏腑的虚实。

  (1)渴饮:口渴引饮不休的,多属热;口中和索水不欲饮的,属寒;大渴谵语,不大便的,属实热;常欲饮水,饮水不多的,属虚,或是湿热;喜饮热的有因湿盛,有因虚寒,也有因膈间痰滞所致。内有实热而渴不多饮的,是湿渴热郁,津液不升所致。口干欲饮,但饮欲漱口,不欲下咽的,是血热有淤。先渴饮而后作呕或水入即吐得,多是水停胃中;先有呕吐而后渴饮的,是胃津已伤而引水自救的现象。

  (2)食欲:“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诊病的大纲。病中食量渐增是胃气渐复,病虽重亦有转机;食量渐减,是脾胃气虚,病势虽轻,亦有转剧的可能。凡病得食稍安的,多是虚证;得食更甚的,有实证也有虚证,当参考脉证而定。但饮食之增减,还须随具体病症而作出诊断。

  外感减食,多是脾胃气滞;内伤减食,多是脾胃气虚。若病初起,或病轻而食欲大减,或白计治疗而食欲不振,是病未深而胃气先伤,或中气已满,不能鼓动胃气。善食仍饥,能食而瘦,是胃火过旺,胃阴必伤,有渐成中消证的可能。似饥非饥,想食而食又不多,似痛非痛,胃中热辣不宁的,是嘈杂证。饥而不欲食,是脾阴伤。

  (3)口味:问味分两种:一是口中气味,一是嗜味。

  口中气味:胆气上溢则口苦,肝热则口酸,肺热则口辛,肾热则口咸,脾浊上泛则口甜。肠胃有湿,水气不化,则口淡;病后胃虚,水湿停留也口淡。

  嗜味:嗜味与地区的习惯有关系,虽临床上有肝病嗜酸,心病嗜苦,脾病嗜甘,肾病嗜咸,肺病嗜辛的说法,但不能单纯以此作为诊断依据,必须四诊合参,才可决定。

  

  

  6、问腹胸

  

  

  胸腹部是脏腑所在,故问胸腹为问诊中的要点。

  (1)胸部:痞满:胸满而不痛的为痞满。兼有胸冷,咳吐延沫,脉迟等证,为寒脾,烦渴脉数,为热痞;少气呼吸不畅,脉弱,喜太息,为虚痞;咯痰多,脉滑,为痰痞。

  结胸:胸满至心下而痛的,为结胸。结胸证有大小的区别,如胸连脐腹硬痛手不可按,日晒所潮热,不大便的,为大结胸;如结胸正在心下,按之则痛的,为小结胸。伤寒胸胁苦满,寒热往来的,为少阳病。杂病初起,胸胁胀满,情怀不畅的,是肝气郁结。胸痛彻背,喘满太息的,是胸痹证。

  (2)腹部中脘痛,手不可近按的,是胃病。大腹当脐痛而势缓的,是脾土虚寒;痛而势,急的,是脾络不通。当脐左右痛多是冲脉寒气凝聚,脐下至毛际处(小腹)硬满而痛,小便利的,是蓄血证;小便不利的,是弱闭膀胱。少腹痛,多是肝气郁于血络;若痛有定处不移,是淤血凝滞,或是肠痈。绕脐攻痛,按之坚满,小便秘结,心烦口渴,是燥结大肠。少腹作痛,控引睾丸,是疝气痛。腹痛时作时止,痛处来去不定,经久不愈,多是虫痛。

  痛处喜欢多属虚拒按多属实;得热痛减为寒,得冷痛减为热。

  

  

   ▼ 附注:

  胸腹部是脏腑所在,先知其部位所属,问病人所苦,便知病在何处。两乳中(膻中穴)六上,谓之胸;胸下两乳中间至鸠尾处,谓之膺胸;乳下两旁至肋骨尽处,谓之胁;肋骨尽处之下,谓之季胁,心肺藏于胸中,心偏左侧。肝脾居于膈下末肋之内,脾在左,肝胆偏右。鸠尾之下至中脘,谓之心下。心下至下脘之间,为阳明胃腑所属。大腹当脐者乃太阴脾之所属。肠綄腹中,从气街上行挾脐两旁者,属于冲脉。 脐上脐下正中,为任脉之部。脐下至毛际为小腹,属膀胱,胞宫之部。小腹两旁为少腹,为厥阴肝经所过。厥阴之脉络阴器。

  

  7、问耳目

  

  

  耳是肾窍,为少阳经脉所过,又是宗脉所聚处。目是肝窍,五脏六腑的精气皆上住于目。问耳目,可知肝肾和各脏腑的情况。

  (1)耳:耳聋:伤寒少阳证有耳聋。温病热邪充斥于上,蒙蔽清窍,也有耳聋证。这些一时性耳聋,聋重的病重,轻聋的病轻。心虚(心也开窍于耳),肾备精脱,阳气虚,也能导致耳聋,多属难治。老人耳聋,多由气虚精衰。

  重听:听觉不够清楚地叫“重听”,多是风邪所致,或属肾经有热,或是下元已亏,下虚上实,应结合脉证来诊断。

  耳鸣:耳鸣是耳中有如蝉鸣或潮水声,或左或右或时发时止。凡暴起耳鸣声大,用手按耳而鸣声更大的,属实;渐觉耳鸣而声细,以手按之鸣声减轻或停止的,属虚。

  (2)目:目痛:目痛如针刺,眼系紧急,兼头痛,目眩的,是心经热毒上攻。两目差明,赤涩而痛,头面浮肿,夏月多见此病,有湿热,风热的分别,胀痛恶风的是风热,多泪而睑沿烂的是湿热。两目羞明,若不痛不热的为血虚。

  目昏:目昏是视物不清,有因眼病日久,有因哭泣过度,有因七情过伤而引起,但总不离血亏气弱。

  雀盲:入夜视物不明的是雀盲,又叫夜盲,为肝虚之病。

  

  8、问睡眠

  

  失眠:失眠而有精神恍惚,惊恐不安的,多为思虑过度,心血不足。失眠而心不满,小便不利,气喘不宁的,是水停心下,胃气不和,虚烦舌津干,脉细微而失眠的,是阴气不足。年高气血虚弱,阳不交阴,亦致失眠。

  

  嗜眠:阳虚阴盛,病多嗜眠,嗜眠而兼身重脉缓的,是湿胜。神倦肢怠而多卧的,是气弱。病后身热好眠,是余邪末清,病后无热好眠,是正气未复。

  

  9、问妇女法

  

  

  妇女和男子不同的,是妇女有月经、妊娠、产育等生理象。即使患一般疾病,也要注意到和这几方面的关系。如已婚未婚,是否有孕,有无生育,曾产几胎,都必须问明。至于月经、白带等的过去情况和现在证状,更应了解清楚。

  (1)月经:月经周期一般为二十八天左右,每次来潮约持续三至四天,亦有多至五六天的,色正红。若有异于这种情况,要检查是否为病。妇女经病一般有下列几种:

  月经迟早:月经先期,经色深红或紫黑,口干,脉数,腹痛,是血热。月经后期,经色淡,舌润,迟脉,腹痛,是血虚。

  经来前后腹痛:经前腹痛,少腹硬满,是气滞血瘀。经后腹痛,少腹不满,是血虚有寒。

  月经不行:月经不行,要分清是否有孕,或闭经。若是闭经,有血枯,血滞,和痨证,肝脾郁结等原因,须四诊结合,才能鉴别。

  月经不止,月经大小不止的,是血崩;淋涩不断的,为经漏。如经色紫黑成块而薄的,多属热;无块而痛的,多是冲任脉损伤,或中气下陷。

  经来中止,经来忽然中止有因邪气,有因中寒所致。若月经因病中止,当细绕病因。若热病中经水适来,要注意热入血室。

  (2)白带:白带多而稀白,有腥气的,多是虚寒;色黄而稠粘,有臭气的,多属湿热。

  (3)胎产妊娠呕吐,是恶阻证。妊娠腹部腰部痛甚,要防堕胎。产生恶露不绝,是冲任脉受损,或是血损及气虚;恶露少而兼腹部胀痛的,是淤血未尽。产后有汗潮热,多是气血虚。

  

  

  10、问小儿法

  小儿科古称“哑科”,进行问诊不仅有困难,而且也不定准确,但小儿身体稚弱,误诊最为危险,为了掌握更多的诊断资料,必须重视问诊,可间接问其家属,除部分自觉证状小儿不会叙述,家属也不能代述外,上述各种问诊还是适应的。此外出生以前(包括孕育期和产育期的情况,以及父母兄弟的健康情况,曾是否出麻种痘,已否断乳,学行学语的迟早,起病情况,有没受过惊恐等等,均要详细问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