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防治幼儿欺负行为的教育方法

 GXF360 2017-07-27


[摘 要] 欺负行为已经被确定为一项严重的世界性问题,它对儿童的身心会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遗传和教养方式是幼儿形成欺负行为的决定因素,生活环境的剧变是幼儿产生欺负行为的刺激因素,教师是矫正幼儿欺负行为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我们认为防治幼儿欺负行为教师应提高警惕,早期预防;细致观察,果断阻止;进行谈话,开诚布公;制定规范,签订合同;绘本阅读,遏制行为;及时跟进,奖惩结合。以此激励所有孩子,实现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 幼儿;欺负行为;遗传;教养方式

进入正规学前教育机构是许多儿童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幼儿第一次作为成员在一个稳定的同侪团体和组织良好的团队中参加活动,是除了家庭之外孩子的第一个社会团体环境。同伴间的交往和互动从这个阶段开始频繁发生,欺负行为也在这个时期开始滋生。欺负行为的出现对欺负者和受害者双方都产生不利的影响,包括人格发展、社会适应、学习成绩、身心健康等诸方面。因此,在幼儿园阶段早期识别和消除欺负行为非常必要,防止幼儿的行为日后再度升级,产生严重后果。本文从欺负行为的定义出发,介绍了欺负行为的三大特征,进而分析影响幼儿欺负行为的因素,最后提出可供幼儿园使用的教育方案和意见。

一、欺负行为的定义

欺负行为一词在文献中有广泛共识,它是一种侵略性行为,是一项有计划地针对某类儿童实施较长一段时间反复行为的举动。具体包括殴打、侮辱、抢夺和损害他人财物等霸道行为,是儿童在其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时表现出来的一种不良行为。[1]从本质上来说,欺负要符合以下三个标准,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标准来辨别欺负行为。

1.它是一种故意伤害式的侵略性行为

由一方主动发起对对方身体或心理带有一定伤害性、侵害性的行为,一般是由于欺负者存在不正当的理由或动机而引发的。而两方因互相嬉戏、玩笑造成的意外伤害不属于欺负行为。

2.行为出现的反复性

欺负行为具有反复性、持久性、延续性,是在不同群体、不同时间、不同场景下反复出现的行为,而不是偶然性、短暂性的。

3.以双方形成一种不平衡的权威为特征的人际关系,这是双方之间一个相对稳定的互动模式

往往是由一个强大的肇事者或群体的肇事者向一个或一群较弱的受害者发起的。然而同等强度的两方之间的戏弄、打架、争论,不应被视为欺负行为。

只有满足以上三重标准,欺负行为才得以真正成立,教师不能片面地定义欺负行为,要谨慎、仔细地看待欺负行为。

二、影响幼儿产生欺负行为的因素

1.遗传和教养方式是幼儿形成欺负行为的决定因素

每个来到幼儿园的幼儿看起来都一样的单纯、可爱、活泼,但是有的性格温和谦让,有的暴躁如雷、盛气凌人,这都是不同遗传和家庭教养方式的印刻结果,而且一旦形成很难改变。有研究表明,幼儿欺负行为的遗传因素高达50%。[2]另外,幼儿的某些生理特征(如荷尔蒙的分泌、外貌特征、体质、气质等)对欺负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如困难型气质儿童经常发脾气、爱哭闹,容易受激怒产生欺负行为。[3]

与此同时,家庭是对幼儿产生影响最大的地方,教养者给予幼儿什么样的教育,幼儿就会朝着这个规划的路线发展。有研究显示,幼儿的欺负行为与家长对欺负行为的态度和干预方式呈显著相关。[4]在有些家庭中,由于教养者的榜样作用或者关爱不适度,容易让幼儿形成任性、急躁、蛮横的性格。这样的幼儿在家中,会通过跟监护者使性子来达到自己的愿望。进入幼儿园后,他会更加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出现违抗班级规则、欺负同伴的现象。

2.生活环境的剧变是幼儿产生欺负行为的刺激因素

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大部分孩子在家中抚养。尤其对于独生子女来说,他们处于家庭的中心地位,绝大部分要求都可以得到满足。来到幼儿园,教师和班级成为他们的监护人和活动场所,教师需要照顾几十个孩子,班级内的资源需要几十个人一起共享,这与家庭中独自享受父母的关爱和资源产生极大的冲突,个人的中心地位已经不复存在。因此,环境的改变使幼儿的地位受到了威胁,有些脾气暴躁的幼儿不能自治,就会出现欺负行为,以此来夺得他们认为的属于自己的权力。

3.教师是矫正幼儿欺负行为的关键因素

很多教师对于欺负行为持否定态度,但他们的行为却只是点到为止。很多教师没有将欺负行为作为一个严肃紧急的事件看待。事实上,教师的态度、归因方式、师生关系都会对幼儿的欺负行为产生潜在影响,会加强或削弱幼儿的欺负行为。[5]天天接触幼儿、观察幼儿,是实施阻止、遏制、纠正欺负行为的最佳人选。

三、防治幼儿欺负行为的方法

研究发现幼儿在处理欺负行为时会表现为沉默、视之不见。屈卫国学者对长沙市某两个幼儿园的欺负行为进行调查,发现308名幼儿中有43人卷入欺负行为。受害者被欺负后,有32.6%的幼儿选择不报告老师,44.3%选择不告诉家长;当别的幼儿看到欺负现象发生时,走开置之不理的幼儿数量占23.7%。[6]说明在幼儿园中,幼儿不知道如何处理欺负行为,他们很需要教师的指导,而当前的现状是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欺负行为的危害性和他们在这个行动中的核心作用,解决这类问题能力不足、态度不够。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警惕,早期预防

首先,在幼儿园建立行动小组,每个班级都需要有教师参与,共同协商讨论应对欺负行为的事宜。目的在于拉紧教师的神经,让他们了解到防治幼儿欺负行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于欺负现象敏感起来。其次,组织者应提供特殊受害者的受欺负事件,鼓励教师思考,发表自己对事件的心理感受并尝试提出应对措施。掌握一些早期诊断受害的模式,提供解决不同类型冲突或侵略行为的方法。最后,由于欺负行为的预防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应给予教师更多的时间去准备预防计划。在预防过程中,强调与家长沟通的必要性和关键性,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是从源头遏制幼儿欺负行为最大的助推器。

2.细致观察,果断阻止

由于有些欺负形式并不是显而易见的,需要教师系统地了解每个幼儿的行为系统,在此基础上形成对幼儿的了解与预判,然后选择自己擅长、恰当的方式进行观察和鉴别幼儿间的欺负行为,并进行相应的记录。这个过程可能比较费时费力,如果教师了解幼儿的特征特点会事半功倍。在观察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受欺负者往往对欺负者的欺负行为保持沉默。涉及这个规则的人群包括:欺负者、受害者、目睹欺负行为却未上报的幼儿以及不关注、不解决这类问题的家长或教师。教师应该思考欺负者是怎样利用沉默的规则在班级和教师那里获得更多的权利。要想打破这一隐形的规则,核心元素是当机立断阻止欺负行为。

3.进行谈话,开诚布公

在观察到欺负行为之后,应找相关的幼儿进行交谈。但正式交谈前,首先与有经验的教师进行讨论,倾听他们介绍判断和处理欺负行为的案例。接着,教师应在班级中引入这个话题,让所有的幼儿像他们当初接受培训后一样,对阻止欺负行为的紧迫性敏感化。由于教师与孩子谈论受害问题时许多孩子会感到不安与害怕,因此在解决此类问题时,要以柔和的方式来展开,让幼儿了解到什么是欺负行为,并且鼓励幼儿将该行为报告给教师处理,使自己免受伤害。

4.制定规则,签订合同

在班级中,欺负行为很大程度是依赖于有回馈的模式,受害者的一次次妥协为欺负者的再次欺负创造了动机。欺负行为只有在受害同伴间建立新的态度和规范时才能得到阻止。而我们都知道,规则、制约对于幼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家长是幼儿的监护者,是最关注和了解孩子想法的成人,教师与他们沟通能挖掘幼儿的更多信息,与家长共同制定计划是更为合理和有效的。其次,与幼儿共同制定规则。事实上,幼儿的自我参与是很必要的,他们通常非常渴望参与到一些班级事务中,对于自己制定的规则引以为自豪,关键是会促进他们更好地遵循。通过规则的制定让幼儿清晰哪些行为需要加强,哪些行为需要控制。最后,规则的制定要与其他教师进行商议,特别是本班内部的教师,只有达成一致意见,执行起来才能齐心协力。在制定好规则后,与幼儿和家长签订大家共同完成的合同,这意味着在将来教师、幼儿、家长都要遵循他们制定的规则。

5.绘本阅读,遏制行为

在签订合同后,教师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欺负行为,但是需要一种方式来帮助伤害者治愈情绪的伤痕、学会应对来自他人的无理要求和欺负行为,同时让欺负者学会如何正确地沟通交流,从心底深处认同欺负他人是件可耻的事情,这就要运用到阅读认知疗法,具体到幼儿园就是绘本阅读。有研究证明通过阅读可以有效地减少攻击性行为。[7]现在市面上有许多书籍,以儿童喜闻乐见的图画、故事形式讨论关于自主独立、拒绝性侵、自我保护、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等话题,向幼儿传递亲同伴、亲教师、亲自然、亲社会的取向,在无声中潜移默化幼儿的思想和行为。

在实施这个步骤时,幼儿是阅读的主体,需要他们亲临体会绘本中的思想,但是幼儿可能不会自主地选择相关绘本,这需要教师和家长共同合作。教师可以在班级读书角内专门设置一块区域,放置相关话题的绘本,引导幼儿阅读,并且给予一定奖励。对于针对性很强的绘本可以在班级集体阅读,帮助幼儿挖掘故事中的寓意,并与现实班级中出现的案例结合起来进行教育,让幼儿直观感知。同时,建议家长购置一些适合自己孩子的绘本,特别是欺负事件中的欺负者和受害者,针对他们所面临的问题与困境,纠正他们的错误观念和不当行为,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处理问题的态度和方式。

6.及时跟进,奖惩结合

制定规则、签署合同、阅读绘本过程中,如果教师没有及时跟进,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监督、评价,那么是不足以阻止欺负现象的。这个步骤强调在实施规则过程中教师行为的一致性,面对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情景、不同时间,对行为的处置应该具有稳定性,不能因人而异、因景而异、因时而异,应该系统地、一贯地使用积极或消极的反馈,对于正面行为应给予奖励,对于负面行为要加以制裁和批评。

鼓励教师用案例的形式与幼儿讨论发生欺负行为后的适当反应,教师作为该事件的核心主导者,应该严肃、认真地告诉幼儿不允许他们的任何欺负行为。在特定时间里,教师可以当众表扬、奖励有改进的幼儿,以此激励所有幼儿,实现其健康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