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课的存在基础与本质追求

 GXF360 2017-07-27


[摘 要] 课堂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获得成长与发展的核心场域,有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健康良好地发展。好课在开始之前已经有一些先前的或是内因的基础,如在长时间交往与彼此了解基础上产生存在于师生之间的真挚情感,建立在师生彼此尊重之上的和谐关系,与教师自身素养密切相关的课堂人文情趣,教师充沛的教学兴趣与学生十足的求知欲望之共鸣产生的课堂活力等等,正是在此基础上,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得了真实的体验,发展了思维和学习能力,实现了较为充分地发展与成长,提升了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课堂教学;人的立场;人文情趣;课堂活力

一、真挚情感:对师长之尊崇与对后生之关爱相生共存

教师与学生在长时间的交往和彼此了解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坚实、丰厚、纯真、无瑕的情感,是教学中师生之间互敬、互爱、理解、包容的外在表现与自然流露之后的内在缘由。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双方积极地建构,教师的爱心和学生对爱的接受、感知,以及回馈给教师的发自内心深处的理解和感激都是关键因素。富有爱心的教师总能在学生的学习生活、日常交往中默默地获得学生最为广泛的认同和喜爱。由于师生、生生之间的“爱心传递”,一些学校甚至可以形成以某个教师为中心且逐渐扩展、越积越大的“情感能量圈”。获得学生内心喜爱和广泛认同的教师,顺其自然、无独有偶,更容易获得驾驭课堂的“主导权”,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教师在教学中都具有这种基于浓浓的爱之上的“主导权”的。有“主导权”意味着学生从内心深处认同你的教学,无时无刻地可以感受到你的存在,信任你的言行,尊重你的人格,承认你的主导地位,期望获得你的引导,渴望得到你的关注,愿意与你获得更多的交流,重视你的种种言行和动作,心甘情愿地跟着你度过这节课堂生活。作为教师,若能“不断走进儿童,每日欣喜地渴望着一个个鲜活、晶莹的生命,倾听儿童心灵纯真的童声,追记儿童心灵美妙的音符,像演奏家触摸心爱的琴弦那样,轻抚儿童情感的微波和浪花,并且努力地去把握它的节奏,去美美地猜想童年的梦幻和憧憬”[1],师生之间还会有那么多的隔阂,课堂教学还会因为缺乏爱与趣味而枯燥,甚至成为某些师生妄想逃避的“黑色时段”吗?教师课堂“主导权”的获得只有靠自己,凭借自己的人格修养和教学素质慢慢累积起来,是要靠自己去争取的。“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能为师然后能为长”,教师需要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人格修养,“教育力量来自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人格魅力是一种与权势、金钱无关的吸引力,靠的是一身正气,品德高尚”。[2]同时,教师的爱不是对学生的放纵,而是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目标的关注与沟通,在交往中从言辞、行动等方面对学生提出要求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在教学中,教师同样应该注意“严”的方式和力度。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千百年来漫长的教育实践告诉人们的常识。没有师生之间情感和思想的融通,就不会产生好的教学,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面向所有学生的多方面成长与发展的教学,这也应该及早地成为常识,成为教学不可置疑而不是置之不理的常识。

二、双活主体:教师乐教与学生乐学之琴瑟相和

教师能否带着十足的精神气韵,怀揣着浓厚的教学兴趣走进课堂和每一位学生交流以共同进步是一个决定教学“走向”的良好开端。“只有知识火花和教师对科学知识与事业的献身精神与高尚情操才能点燃学生的智慧与人生灯塔”[3],教师是影响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首要因素。学生要“学有兴趣”,教师首先得“教有兴趣”,教师的积极精神会感动学生,使其也产生积极的情绪,教师充沛的教学兴趣会传递给学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是否具有教学兴趣决定了教师将以怎样的姿态走进课堂,并从事教育和教学活动。结合课堂教学体验以及课堂观察,发现教师与学生相处时的和善友爱,走进课堂时的信心百倍、底气十足,课堂教学中的妙语连珠、风趣幽默,课后辅导时的乐此不疲,生活中的神采飞扬、乐观豁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的诲人不倦等等,这是获得学生喜爱必不可少的影响因子,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开展的顺畅性和结果的有效性。有一个问题是教育学者和一线教师都必须深刻反思的,就是教学的难度到底是什么?通过对中学化学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教学的难度并不是知识太难,教学规定的学科知识并没有超出学生理解和学习的能力范围,教学的真正难度或者说关键是学生能否投入学习中,是否充满兴趣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学生没有兴趣、厌学是教学的真正难题。提升教学效益,改善课堂教学状态必须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对于中小学生而言,除了学习基本知识、学科的基本特征、学科的思维和学习方法之外,更为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学科学习兴趣的产生和发展。学习一门课程,对学科是否树立了积极的态度,学科情感是否建立起来了,是否产生了学习意识和行为自觉是非常关键的。

教学组织方式本身体现了师生之间关系的状态。例如,与教师滔滔不绝的讲授形成鲜明比对的“对话教学”更加重视和承认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大脑思考、灵魂言说、心灵舒张的功能得以体现,是对教师独白、独角戏式、学生被牵着鼻子走的教学之革命性冲击,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摒弃和超越。对话教学是以“沟通性”的“对话”为品味的教学,实质是指师生在真正民主、平等、尊重、信任、宽容和爱的氛围中,以言语、理解、反思等互动方式在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提升人生品味、境界及价值的教学形态。[4]我们发现,在氛围舒缓的“对话”中,由于学生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并获得更多表达的机会,师生之间的沟通和彼此的肯定更多,这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更加容易产生对某一门学科的情感。教学是双向活动、双边行为,需要师生的积极配合,教师乐教与学生乐学和谐共鸣,产生合力。

教师能否从传统角色定位转变为学生学习促进者、合作者、帮助者,主动地研究课堂教学,积累研究成果,进行成果发表与交流,对于自身教学兴趣的培养大有裨益。在长期教学实践、课堂观察及反复思考中,我们发现,教师是否具有教学兴趣,是否热爱学生和教学,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取得成绩的重要条件。有教学兴趣就有教学动力,就不惧怕课堂和教学,就拒绝在无趣和损耗中度过每一日的教育教学生活。教学兴趣将教师的教学推向研究和创造,使教师能够自觉地关注学生思维水平的发展状况,注重学生学习欲望的激发、学习动力的维持、学习习惯的养成,在持续关注和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强化,深深地爱上某一门学科及这门学科的课堂教学。任何一件事情的维持和积极地发展都需要主体兴趣的支撑,教学中作为教的主体的教师和作为学的主体的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教”和“学”的兴趣,是教学获得好的效果之关键。

三、人人特质:再谈人的立场和生命的高度

立场决定了人的眼睛所能及的范围和可以看清楚的范围,一个人的立场决定了对他人、物、事的态度,制约了观测的角度,进而影响个体的认知以及行动。立场一旦形成,人就从自己的观测视角,以自己所处的位置为基点去观察、解释、传递和表达,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为自己辩护,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以及影响力,对周围的人、事、物产生影响。持有不同课堂教学本质观的教师对课堂的理解和对彼此教学方式是存在质疑的,教学中教师的“立场”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认知及实际的教学行为。教师若不能在人格上平视学生,而是居高临下,甚至将学生“物化”“机械化”“被动化”,不以活的生命和蕴含着巨大的思想和思维潜力的“人”来对待,那么,这种立场之下的教学就易走向纯粹的知识传授,并且受于“教学质量”的压力,这种传授往往带有强烈的强制色彩。教师“只有摆脱‘工具’角色,摆脱功利化的教学目标和急功近利的短期的教育行为,将自身投入到以生命引导生命、以灵魂碰撞灵魂的‘真正的教育’之中去,才能体现教育的本真,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生命的内在价值,才能彰显自我的尊严”。[5]强调人的立场并不是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为所欲为甚至无法无天,而是关注学生与教师在“人”这一概念和本质上的同等性。强调“人”的立场是质疑和否定“物”的,“工具化”的立场是承认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能力,并且给予足够的关注和爱护,消灭被动地、被牵着鼻子走的那种状态是承认和尊重学生思想、思维的活性,对学生的大脑之思考的无限空间与可能给予充分地肯定。教师要以自己的学识水平、精神力量、人格魅力、对学生的真实情感、与学生交往时的诚挚态度等现代化的充满正能量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的引导。高水平的引导是以德服人,令其心服口服,结果是学生愿意对你敞开心扉,展现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成长与发展中的且带些稚嫩的个体形象。专制之下,学生可能在表面上规规矩矩,但内心深处则厌恶甚至充满痛恨,这其实是一种被打压之后“弱者”的无奈和自伤害。

不尊重学生个性、思想和思维特点的教学,是忽视生命个体的灵性与活性,不能激发生命的张力、开拓成长空间的教学。学生不是雕塑品,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精神、有喜好、有情感流露、有得失判断的活生生的人,是与教师有着相同的“类基因”的高级生命体,应该在被给予关爱的同时充分地尊重他、承认他思想、思维的活性和无限潜力。教学组织形式本身就体现了师生之间的地位和关系,教学改革以来,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努力下,课堂教学在本质上确确实实地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对话教学”就是其中一种相对于传统讲授式教学的补充和发展。对话教学以师生人格、地位的平等为基础,以宽松、和谐、积极、参与性的氛围为依托,以师生、生生之间实质性的“对话”为支持,以教师教学智慧的增长和学生多方面的发展为目标,它不追求花哨的教学形式,避免教师个人的才情表演,以智慧的教学对话实现师生的共同进步和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深刻地思考对象问题,这是教学活动有意义开展、有效开展的根本问题。能否改变传统观念,转换与学生交流、交往和相处的思路,主动缩短与学生的距离;在课堂教学中能否主动、灵活地选择方法,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及学习习惯与行为的养成,是实现教师与学生教学相长、共同进步之美好愿望的关键。

四、人文情趣:课堂是弥漫兰桂芬芳与文化气韵的殿堂

教师本身应当是一本活的文化宝典,自身所散发出来的兰桂芬芳和人文气韵足以引起学生蜂蝶般地接踵而来,主动聆听教诲,获得滋养。那么,教育就变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顺其自然、潜移默化了,教育就变得细腻、温柔、诗意、深刻、高雅了。不管教师从事哪门学科的教学,教学本身都属于具有人文属性的活动。教学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教学人文性的一面需要被重视。教师本身的人文特质不仅影响其驾驭课堂的方式及效果,且影响自身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对学生造成的“默默地”影响。梁老师是笔者所在县一所中学(该校在当地每年的教育教学质量测评中,总是首屈一指,遥遥领先)的校长,他更是一位深受同行尊敬和学生喜爱的化学和物理教师。梁老师除了精通物理、化学学科知识,他还是一位文学尤其是诗词爱好者,生活和教学中常创作一些诗词作品。这点令学生非常佩服,对学生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对于学生而言,梁老师“诗意化”的物理、化学课堂总是格外地享受。梁老师不但用文气十足、诗味浓厚的语言去教学,而且以诗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影响。例如,在进行“分子的特点”教学时,梁老师写了一首小诗:

“我闻到了,春的气息,百花斗艳的芬芳。和少女们身上散发的,淡淡的,若有若无的,甜纯!还有少妇们身上的法国香水味,是那么的浓烈。鼻孔真是不争气,挡不住她们的,成熟!当然,也有,大煞风景的,男人的汗臭。你不用睁开眼睛,就可以想象到,如雨的汗水在烈日下,蒸发、升腾。我陶醉了,醉了还是要醒的。醒了,我想起了物理老师告诉的:扩散、分子运动……我要用我的智慧,破析这五彩缤纷的,世界!”[6]

教学中,我们发现,这首诗不但可以使学生学到“分子本身很小;分子是不断地扩散、运动的”等知识,它还具有神奇的“育人”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引导,学生表示:“春的气息,百花斗艳的芬芳”,将他们带进一个蓝天白云、百花竞放、香气四溢、彩蝶纷飞的美丽世界,如至春天时光的青青草原。“少女们身上散发的,淡淡的,若有若无的,甜纯”,可以使自己感觉到青春的美丽、时光的宝贵、逝者如斯夫的冷酷与无情。“如雨的汗水在烈日下,蒸发、升腾”,使他们想到了如山的父爱等等。梁老师善于寓学科知识于优美、内涵与外延丰富的诗中,师生在对诗的解读中,既实现了认知目标的学习,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带领学生享受了一次人文的盛筵,实现了学生心灵与精神向更高层次的进阶,做到了教书与育人的合二为一。每个教师的教学生涯都是一次旅行,当行至人生暮秋之时,回首,是否会露出无悔的微笑,由当下的每一步、每一个教学细节决定。教学有它的理想、理念、追求、灵魂和境界,只要努力,每一位教师都有可能成为孩子们喜爱的教师,成为能够实现自己教学信念和理想的教师。教师多一点“人文气”,课堂多一些“人文情趣”,学生就能多受到一些人文感化,也才能弥补和缓解教育和教学的人文短缺之强烈需求。

五、教学生学:学生的“真学”是课堂教学的“核”

高品质教学依赖于学生的真学,“只有那些通过自己思考和反复琢磨而实现学习突破的学生才会为知识所倾倒,对知识和文字充满情感和敬意,甚至心醉神迷,学而不厌”。[7]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学生有兴趣地学的状态,首先需要关注并在学生的“学”上下功夫。教学中,常常可以发现,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往往和他们的学习表现之间存在差异:花哨的背后可能充满掩饰,而缓慢木讷的背后不能排除思维的努力与活跃,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真正的学习并将时间用在真正的学习上,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学习水平向另一个层次的跃升。我们发现,出于种种原因,表面上看起来积极地学习和认知活动,实际上在思想思维上、心智技能发展上、认知图式建构上可能并非也是积极的。外在行为表现与内在心智技能发展并未统一起来,类似于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陷入“虽在学,却不究其所学之意义”的泥潭。同时,有一类学生虽然在行为表现上比较“冷静”,但却在内心试图理解所遇到的学习信息,也就是说,他在“认知”上是积极的,正在试图通过已有的认知图式理解、解释、吸纳所面对的新的学习知识和对象,其学习活动属于一种“建构性学习”,属于深层次有意义的学习。建构性学习依赖于学习者的“真实地认知活动”,而不仅是“外在的行为表现活动”。对于学生而言,真正的改变离不开内心世界的改变,个体思想和思维的深度、广度及速度使其具有强大的力量,在学习和生活中解决问题时游刃有余、高屋建瓴。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积极地鼓励和激发学生,引导学生敢于透彻地学习和面对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有效的高质量的学习是学、问、思、辨、探相结合的[8],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脑力是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增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关键所在。

教学中凸显和发动学生的“学”,使教学中师生交互方式发生改变,师生双方活动行为侧重点发生改变,师生双方收获也就发生了改变。但是,绝不能因为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就过于追求学生的课堂行为和表现,忽视或者过分地降低教师的作用。没有教师引导和统筹的教学很难保证效果,可能产生“混乱”“低效”“无序”。缺乏教师“积极付出”的教学,学生可能确实学了、讨论了、合作了、探究了,但是从思维水平的发展、智慧增长上来审视,却始终徘徊、重复一个有限的水平。教师的价值引导、智慧启迪、思维点拨是任何形式的课堂教学都不能忽视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和教师培植引领相统一的过程,二者任何一方的消极被动都会降低整体运行的流畅性及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生从中产生发现惊奇、自豪、满足求知欲的愉快和创造的欢乐等各种情感体验,带着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使教学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活动”。[9]课堂教学中学习逐渐培养起学习力、思维力、方法途径、思想意识等元认知和认知的东西,使学生全身心地、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是提升课堂教学品质难以逾越的一种思路和实际选择。从课堂学习中获得的这些主动意识、进取精神、认识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说是影响一个人成功和成才的全部,但却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培养自学习惯、使学生逐渐脱离教师的扶持,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肩负起来的职责,是教学中必须培养的学生素养。同时,也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真学”的体验和感受,才能促使学生养成学习意识和习惯,并获得较强的学习力,终身学习也才能成为可能。

六、全体与多面:面向全体学生的多面发展

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参与教学活动的每一位学生都有所获得,包括情感的释放、心灵的洗涤、智力的发育、精神的自由、思想的解放、人格的养成、价值观的正确形成、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化等等,如果将教学紧紧地限制在目标知识的死记、强识之上,那教学就难免太过乏味和单调,也就难怪教师教无兴趣,学生学无乐趣,整个课堂生活了无情趣了。对于某个学生而言,哪怕收获是一点点,意义也是非凡的,很可能这是一个起点、全新的开始。仅仅关注升学率,将教学重点放在“升学对象”身上,这本身是一种对教学的绑架和挟持。教学不可以太过世俗化和功利化,不可以被及格率、全科合格率、重点学生牵着鼻子走,教学应保持其应有之活力,维护其应有之尊严,杜绝学校、教师按照自己的意志将学生划分为“优秀生”“必保生”“临界生”“后进生”等。教学中能否打破那种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与悲凉气氛本身就是一种足以评判教学组织水平的有力参考。打破课堂的沉寂,让学生脸上出现笑容,让他们去思、去想、去说、去做,这些变化犹如黎明之曙光,对于学生自身而言可能意味着学习上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面向全体,在教学实践中并不是一种高不可达,令人望而生畏、停滞不前的“理想状态”,而是一个通过师生的努力完全可以达到的一种“现实状态”。面向全体虽然可能会受到来自诸如:升学评价中对学校的评价,对教师自身的评价等影响,根据“上级”指示,教师不得已而为之,需要将主要精力投放在少数身上。根据观察,我们发现这样可能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愈加走向沉闷和无趣,因此,课堂教学要改变,效果要提升,本质要回归,毫不犹豫地撕掉那些贴在学生身上的标签,改变对学生已经形成的那些牢固的认识势不可挡,不允许类似的做法再存在。

“教师要相信和尊重每一位学生,善于发现每个人特有的兴趣、爱好和特点,并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信心,都能得到理想的发展”。[9]我们发现,实现学生的全体与多面发展之目标离不开以下几个关键词。一是激活,鼓励引导他们在开放性的氛围中勇敢地加入进来。二是对话,一种可取的方式。三是持续,不至于使美好的开端和良好的运行情况落空和“中止”的有力保障。四是自然,学生学习与成长成为一种自觉。在被激活的氛围与教学环境中学生的思想、思维活了,在对话中学生不但学习知识,而且学会沟通,敢于沟通,懂得了如何沟通,认识和感受到了自己在课堂中的存在。在持续的关注和强化中,任何一个学生不再被边缘化,而是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参与者,使课堂中的学习成为一种自然之态。叶澜教授在其著作《回归突破——“生命·实践”教育学论纲》中用“自明”“自得”“自立”“自强”“自持”“自勉”“自由”“自在”诠释了“生命自觉”的构成及形成过程。在课堂这一特殊的生命体验的特殊场域,学生要实现一种“生命自觉”的求知状态,认识和感受到求知、学习的快乐,消除惧怕、厌恶学习的心理,达到一种放松、自然的成长状态,实现身心多面发展,任何一个教者都得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从被动转变为主动,真正地上升到“人”的层面,“自尊、自信”意识发展成长起来,“自立、自强”信心逐渐养成,“自持、自勉”的内在意识与行动慢慢产生,“自由、自在”但却紧盯目标不逾矩的学习习惯和课堂生活方式逐渐形成。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多面的或者教育学界所说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的旨归是学生成为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顺应复杂多变的环境,能够承受来自内部和外界的各种压力,享受美好生活、绽放生命光彩、释放“正能量”,温暖周围、展示自己的智慧才华,为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幸福做出贡献的人。教育作为每一个孩子的人生发展的奠基工程,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夯实基础、创造条件、指明方向,而不是少数人的专利。

[参 考 文 献]

[1] 吴明.快乐成长高效学习的路径[J].人民教育,2013(11):63.

[2] 于漪.寻找教师之根[N].中国教育报,2013-09-02(009).

[3] 时晓玲,于维涛.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省思与多元创新:基于洋思、杜郎口、东庐等校课堂教学实践的思考[J].教育研究,2013(5):129-133.

[4] 张增田,靳玉乐.论新课程背景下的对话教学[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5):77-80.

[5] 陈思.找到教师尊严的内在源泉[N].中国教育报,2013-09-18(010).

[6] 梁贵平.物理教学的诗意化:本土化的探索[J].科学教育,2011(2):8-10.

[7] 魏宝宝,杨效兰,刘靖.优质课堂的表现特征[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7):26-28.

[8] 魏宝宝,胡胜利.好课品质的课堂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6(3):30-34.

[9] 李定仁,徐继存.教学论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3,15.

[责任编辑:黄晓娜]

[DOI] 10.16165/j.cnki.22-1096/g4.2017.01.005

[收稿日期] 2015-12-21

[作者简介] 魏宝宝(1986-),男,甘肃泾川人,硕士,中学一级教师,甘肃省陇南市中小学“青年教学能手”。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1477(2017)01-0016-05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