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音韵教学:小学诗词教学不可遗忘的视角

 GXF360 2017-07-27

语文视角

音韵教学:小学诗词教学不可遗忘的视角

吴 月 圆

(丽水景宁畲族自治县第一实验小学,浙江 景宁 323500)

[摘 要] 诗词本质上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极富音乐感、节奏感和韵味感的艺术,具有其本身固有的表达形式,包括句数、字数、平仄和用韵等等。要引导学生走近,并继而走进这样的艺术形式,需要切合“诗词”文体的“音韵教学”。针对当前小学诗词教学现状,我们认为应加强“音韵教学”,“备课”时兼顾“音韵”;“教学”时讲究“诵读”,让音韵教学回归诗词课堂。

[关键词] 小学;诗词教学;音韵教学;情感表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前言部分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灿若星辰的古诗词作为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中两座不朽的丰碑,蕴含着无穷的艺术魅力,当之无愧成为小学语文课程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以人教版教材为例,从第一册至第十二册,每册教材中都编排了诗或词的教学内容,有的以课文的形式出现,有的在单元“园地”中以“读读背背”“日积月累”的形式出现,有的则在综合性学习单元中以“主题板块”的形式系列地呈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课标》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1]第二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1]第三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1]由此可见,小学三个学段古诗词教学的具体目标,无论是第一学段的“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的“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第三学段的“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都比较关注古诗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语言美感,注重诗词音韵的诵读感受。如果我们的诗词教学忽略“音韵感受”,而在“诗意”“词意”上作纠结,那么,我们一线课堂中的诗词教学将是顾此失彼、得不偿失的。在当前全社会注重经典文化传承与发扬的时代大背景下,我们的诗词教学如何真正彰显其特有的教学魅力呢?笔者在分析当前诗词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加强“音韵教学”的相关建议。

一、观课古诗词“音韵教学”

古诗词都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素来都非常注重语言的音韵美,构成音韵的方法也越来越丰富,诸如押韵、平仄、句式、对偶、语调、重叠等。它们最初只是音乐的载体,虽然在发展演变中逐渐从音乐中分离出来,成为了独立的文学形式,但是其文字本身所暗含的音韵美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古诗词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里的“音韵美”,包括节奏的回环美、音调的抑扬美、声情的和谐美等等。但大多数古诗词教学课,特别是家常课,教师对“音韵教学”基本是不够重视的。基于对课例的审视,笔者认为具体表现如下:

1.轻视音韵教学

走进小学诗词教学课堂,发现大多数教师陷入这样一种泥淖——解意教学。无论是低年段教师还是高年段教师,都有这样一种倾向。一整节课,教师会花费大部分时间讲解诗词中句子的意思。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揭示课题后,教师问学生:“谁能读读这首诗?”学生觉得很简单,于是纷纷高高扬起自己的手。教师见这么多学生都愿意读,就说:“看来同学们都会读了,那么我们一起来试试吧!”全班齐读结束,教师紧接着又问:“谁知道这首诗的意思?……”然后,教师问,学生答,开始串讲每句诗的意思。意思讲完,一节课也就过去了。整节课,教师的关注点都在诗句的意思上,对于“音韵”的感受,确实一掠而过。

其实,教师之所以这样轻视音韵教学,也是迫不得已。就现今而言,初高中教学受“考试指挥棒”影响,小学语文教学亦是“考试指挥棒”影响的“重灾区”。教师在教学中冥思苦想的不是教学内容的本质价值,而是学生的考试能力——这首诗、词主要的考点在哪里?关于诗词,考得最频繁的就是字、词、句的意思。因此,教师尤其重视解意教学,以至于要对每个字的意思进行详细讲解,唯恐漏掉一个知识点。只可惜,如此偏爱“解意”,久而久之,教师习惯于“谆谆”讲解,学生则深陷于“苦苦”识记,师生对诗词的教、学兴趣都消磨殆尽。难怪人民大学周士琦教授曾感叹:“新入学的大学生对文言文和古典诗词缺少功底,兴趣不大……”[2]

2.错视音韵教学

“错视”本来是属于生理上的错觉,就是当我们在观察一个物体时,由于经验主义或不正确的参照形成了错误的判断。教师在诗词教学过程中,也存在这样的“错视”行为。教师不是不注重“音韵”教学,而是错误地认为,这样的教学行为就是诗词的音韵教学。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望天门山》一诗时,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师:谁来大声地读读这首诗?(抽读)

生1:示范读。

师:他读得好不好?谁能像他这样读一读?

生2:示范读。

师:(出示天门山图片)天门山很有气势吧!谁还能读出这气势?

生3:示范读。

……

这样的教学侧重于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感受诗词的音韵。与前面“轻视音韵教学”教师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师的认识。教师是有意识地、积极地在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声音美、节奏美。只是,这样的引导方法和日常课文教学的朗读指导几乎如出一辙,没有体现诗词音韵的独特之处。笔者在课堂调查中发现,这样的情况往往存在于青年教师中。他们容易接受新思想、新观念,但也容易照猫画虎,只得了个形似而神不似。

二、问路古诗词“音韵教学”

注重音韵教学是古诗词教学不可遗忘的视角。略去这个视角,古诗词教学将失去其本身的面貌以及大部分教学意义。当然,重拾“音韵教学”并不是简单的教学调整,而是和教师的整体诗词修养、教学敏感度有关。除了日常教研活动应该多多涉及诗词教学研讨之外,教师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尝试改进。

1.“备课”时兼顾“音韵”

诗词类课文的备课,与一般课文的备课稍有不同,不但要关注字的读音、词语的意思、文段的含义、表达的背景,还应该关注诗词中的押韵、平仄、句式、对偶、语调、重叠等音韵形式的解读。很多时候,教师都是用解读一般现代文的方法去解读古诗词,这样很容易造成教师将古诗词完全等同于现代文进行教学,“音韵”教学不知不觉间就被忽略了。当然,教师的解读并不一定都要在课堂中教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年级要求,有选择、有方法地在课堂中进行渗透指导。例如,教师在备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除了弄清整首词中每个字的读音、每句诗的诗意以及李白创作这首诗的大致时代背景,还应该对整首诗的押韵有所认识。这首诗每句的末尾一个字分别是“楼”“州”“尽”“流”,其中“楼”“州”“流”三个字的韵母分别是“ou” “ou”“iu”,“ou”和“iu”这两个韵母在古代是押韵的,押的是十八韵中的十二侯。这对于教师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这首诗的音韵美是很有意义的。教师可以据此指导学生诵读这首诗,韵脚适当重读,非韵脚稍微读轻点儿。其实,只有在朗读时注重了诗的押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的意境,特别是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2.“教学”时讲究“诵读”

诗词的音韵教学,并不是要将“音韵学”中的知识一股脑地教授给学生。而是基于教师对诗词音韵的了解,指导学生更好地走进诗词的意境。为了实现枯燥的音韵知识与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机融合,教师的教学还应找准助力点——诵读。诗词的音韵美,只有“诵读”之,才能逐渐领悟于心。特别是“词”,具有高度的韵律感,是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组合,非“诵读”不可。“诵读”与“朗读”不同,“朗读”只要求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即可,“诵读”则要借助“语速”“语调”“停顿”等表达出文本的情意,激昂处激昂,委婉处委婉,震撼人心。

(1) “诵读”策略一:追求“过程”。对于小学生而言,指导“诵读”必须讲究一个过程。毕竟,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是有待启发、培养的。教师在指导“诵读”时,应该讲究“过程”的推进。对于一首诗或者一首词的教学亦如此。教师不应该抱着“想当然”的心态,认为读读诗、读读词总是简单的。诗词的诵读是要花心思引导的,讲究的是因学而导、循序渐进。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一词时,在初读环节,教师是这样推进“诵读”教学,帮助学生感受词的音韵美的:

一是读正确:把字音读正确,要求字正腔圆!特别是“剥”的读音。

二是有节奏:根据自己的感觉将词读得抑扬顿挫,有音乐感。然后帮助学生划出这首词的诵读节奏。

清平乐·村居

[宋]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三是用方法:试着把一、二声的字声音拖长,三、四声的字读得短而有力。

如此分层次要求学生,教师会明显发现学生的诵读逐渐进入状态,越读越有词的韵味,越读越有韵律感,仿佛就是一位位词人在吟诵。当然,诵读的推进还不止于此,在后面教学中,教师会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义和内涵,读懂词中人物的“醉”,词外辛弃疾的“醉”,并继续通过诵读表现出来。诵读的“过程”推进,能逐渐让学生学会用语速、轻重、停顿等表达自己对诗或词的理解,甚至产生共鸣,使读者动心、动情;使听者动耳、动念。

(2) “诵读”策略二:实现“意助”。叶嘉莹认为“吟诵之训练应自童幼之龄开始,因童幼的记忆力好,而且直感力强。”[3]她说“我当时对古诗中的深意妙解实在并无所知,只是像唱儿歌一样吟诵而已……由于对诗歌的韵律有一种美感的直觉,因此在吟诵中乃自然感到一种欣喜。也就正是在这种并不经意的随口吟诵中,自然熟悉了诗歌中的平仄韵律的配合和变化……”[3]但是对于现在的小学生而言已然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自然吟诵”,“诵读”的实现离不开学生对文本意思的适当理解。当然,理解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诵读,感受音韵美。

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第一、二两句诗的教学,学生对“烟花”一词的理解存在误区,因为这个词是古今异义的,这势必影响学生对句子的诵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生僻词语、句子的意思。

师:“烟花”在古代指什么?

生:柳絮如烟、繁花似锦。

师:谁能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生:老朋友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三月顺江而下去扬州。

师:三月的扬州,更是人间天堂:杨柳依依,烟雾迷蒙,百花盛开,香溢全城,才子云集,佳人荟萃。朋友去这么美丽的地方,李白有什么想法?

生:无限向往、羡慕。

师:谁能读出这份向往的豪情?

如此,在解意基础上的“诵读”,才真正让学生感知诗的意蕴,进而开启欣赏之旅。以解促赏,以赏促悟,以悟促诵,以诵启智,诗词教学方显本色。

(3) “诵读”策略三:巧用“凭借”。小学生诵读兴趣的培养,有时也需要借助一些巧妙的“凭借”。琅琅成韵地诵读,其实不单单是口在活动,而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的共同行动。据此,为了辅助诵读,教师可以借助其他一些资源,达到感受诗词音韵的目的。

一是借助音乐。诵读教学中引入恰当的音乐,可以更好地实现诗人情感与学生情感的对接。学生可以很快进入诗词的意境,在不经意间对那顿挫有序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等产生自己独特的、真切的体验。例如,在教学《清平乐·村居》一词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了辛弃疾的生平后播放《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在乐曲声中吟诵整首词。有了认知的铺垫,有了音乐的激发,吟诵的效果非常好,感人至深。辛弃疾的那颗爱国心、赤子心、英雄心,气贯日月。

二是借助想象。诗词的创作离不开想象,诗词的欣赏也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无法理解诗词意象、意境美,更无法领悟诗人的情感,品味语言美。只有想象,才能帮助小学生思接千载、心游万仞,以自己的方式领会古老的诗词,接受古老的音韵形式。例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教学,要帮助学生读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体会其中的“孤寂”感,这就需要启发学生的想象。

师:当时正值大唐“开元盛世”,从武汉去扬州,江面上应是百舸争流,千帆竞渡,怎么会只有一条船呢?

生:因为诗人心中挂念的只有他的朋友。

师:是啊,过尽千帆眼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情意到底有多深吗?他们曾经一起做什么?

生:他们曾一起游山玩水、饮酒作诗。

……

师: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李白孤身伫立江边,吟诵起这句诗——

如此,诗的语言瞬间化作学生自己的语言,吟诵出来自然用心用情。

三是借助文本。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词的音韵美,在教学中补充一些形式类似或相关的,诸如同作者的、同主题的、同词牌的文本也是非常好的。多个文本的对比读、对比悟,能帮助学生更积极地了解“一类”诗词的音韵特点。例如,在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时,可以补充李清照写的另一首《如梦令》: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为了帮助学生充分感受词的结构和韵律,教师可以和学生逐句对读:

师:我读“常记溪亭日暮”,你读——

生:“昨夜雨疏风骤”。

师:我读“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你读——

生:“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读着读着,学生会渐渐发现“如梦令”这一词牌的特点,知道词牌犹如乐曲的曲调,规定了整首词的句数、字数、句式和韵脚。甚至可以让学生模仿着填词。如此的篇章补充,不但帮助学生发现了,诵读了,也领悟了。

小学阶段的诗词教学,离不开“音韵教学”的适时糅合。面对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只有尽可能地尊重其文本的音韵特点,才能够增强学生对诗词的感受能力,奠定良好的诗词功底,使学生真正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周士琦.我看中学生语文水平[N].中国教育报,2002-06-11.

[3]叶嘉莹.我的诗词道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208,203-204.

[责任编辑:黄晓娜]

[DOI] 10.16165/j.cnki.22-1096/g4.2017.01.0014

[收稿日期] 2016-08-04

[作者简介] 吴月圆(1980-),女,浙江丽水人,中学高级教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1477(2017)01-0051-0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