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 燕 安 奇《望海潮(东南形胜)》课堂实录及品鉴

 新用户78684458 2023-05-14 发布于湖南
创设情境赏诗词美景,点燃诗心绘胸中山河
——部级精品课《望海潮(东南形胜)》品鉴

执教:周 燕  银川市第九中学

品鉴:安 奇 夏教育厅教学研究室

图片

【教学设想】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审美鉴赏与创造”,而诗词赏读正是在课堂中落实这一核心素养的关键载体。柳永的《望海潮》在美景的书写和表达上有其独到之处,课堂上引导学生借助联想和想象重构画面,可以让学生真正领悟诗词中的美。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以审美为主线,设计了畅读诗词——感受独特音韵、想象联想——还原诗词画面、比较分析——明确词作特色、创作诗词——抒写“有我之境”四个环节。这样既能训练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表达能力,又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并最终将着眼点落实在对诗词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上。从欣赏柳永词作到完成自我创作,让诗词真正和学生的主观审美结合起来。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认可诗词之美;但如何让学生感知诗词之美,还需要巧妙的问题设计。在具体教学中,如何给学生营造一个更贴近生活、具有更高参与度的问题情境一直是我在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探索。本节课设计了有序的任务驱动,从让学生提出制作江南美景明信片的想象,到完成制作 VR 的设想,再到以比较分析的方法发现本词的特色,最终能以独特的“诗心”来抒写家乡之美,完成诗词创作,这些任务力图为学生创设真实且有趣的学习情境,促进学生合作探究文本,真正触摸到诗词的灵魂。可以说,让千年前的诗词真正在学生的生命中鲜活起来,是我教学的初衷。
【课堂实录】
一、导入——回忆诗词之妙
师: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如此广阔,大多数人可能都没有真正在江南生活的体验,但神奇的是,提到江南,我们似乎从不感觉到陌生。提到杭州,我们会想到白居易的“忆江南,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想到杭州的西湖,我们知道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等到夏日里西湖上遍开荷花,我们能回忆起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说到这里,我们不由得感叹,诗词真有一种神奇的魅力,它穿越千年,与此刻的你我相遇,它带你我神游千里,沉浸在江南城市的美好中。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欣赏柳永的《望海潮》,看看他笔下的江南拥有怎样独特的神韵。
二、畅读诗词——感受独特音韵
师:欣赏一首词最直观的路径莫过于诵读,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词,在诵读中感受本首词作音韵之独特。
(生自由诵读。)
师:我们之前学过了姜夔的《扬州慢》,同样是写江南城市记忆,这首词读起来和姜夔的《扬州慢》感受全然不同。姜夔和柳永都是精通音律的高手,两首词也都是词人的自度曲。请比较,是什么使得你的初读体验如此不同?
生:韵脚不同。《扬州慢》的韵脚读起来哽咽哀婉,带给人低沉冷寂的感觉;而《望海潮》的韵脚都是开口音,读的时候发音顺畅明朗,感觉洋溢着一种明媚的氛围。
师:可见语言本身也能通过音韵传递不同的情绪,这也正是诗词的妙处之一。让我们齐读文本,读出这份音韵带给你我的明媚阳光之感。
三、想象联想——还原诗词画面
师:如果说诵读是我们赏析诗词的一双慧眼,那么想象联想就是我们走进诗词的一颗慧心。《望海潮》全词描绘的画面极其丰富鲜明,接下来就请同学们结合文本,完成以下阅读任务(投影):阅读任务 1:《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计划出版一套以“古代江南城市印象”为主题的明信片,请你结合《望海潮》,选出你认为画面感最强的句子,并根据下表,明确你的设计意图。

图片

生:我选择“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画面中应当有细密的柳树、精致的小桥流水,远近人家点缀其间,风轻柔地吹起帘幕。这里的柳树要用淡淡的绿色,因为是“烟柳”,要有“柳色遥看近却无”的朦胧美感。整个画面远近协调、色调清新,感受到的是江南百姓生活的平静和乐。
生:我选择“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个句子读起来和我脑海中已有的《清明上河图》的画面有重合,不过这应该是一个局部特写画面,集市上人流如织,陈列的物品尽是奇珍异宝,边走边看的人们衣着打扮讲究,画面色彩浓烈,应该传递出一种富庶繁华的感觉。
生:“云树绕堤沙”这一句最有画面感。我们古代常说女子鬓发如云,“云”大概是茂盛之意。沙岸边环绕着茂盛的树木,沙是白,树是绿,近是岸,远是水,岸上有树的阴凉,水中有树的倒影,整幅画面是自然景致绝美的写照。
……
师:听到这里,我的脑海里也已经完全有了同学们描绘的种种美好之境,同学们设计的这套明信片既有人文之景,又有自然之景,有远观,更有细节,如果真的出版了,一定也会作为“国潮文化产品”而热卖啊!说到这里,老师不由得再次感叹,诗词可真是奇妙,短短几行文字,就已经让景致如在目前。但是诗词的奇妙还不止于此,老师刚刚在听你们描绘的时候,觉得单是画面似乎都不足以表达诗词传递的美景,对吗?你们觉得静态的画面可以传递你对诗词美景的想象吗?
生(纷纷说):不能。还有声音、气味、动态……师:好,既然如此,我们就要把画面丰富起来,完成更高难度的任务(投影):
阅读任务 2:在收到青年读者的投稿和建议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计划在官方网站上推出“古代江南城市虚拟现实技术(VR)”影像,以期让读者能从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多方面感知古代江南城市印象。请结合《望海潮》,提出你的制作设想。
(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生:刚刚那个“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画面最适合制作 VR。置身其间,应该能听到商贩有江南方言特色的叫卖和吆喝声,能听到讨价还价的声音,还有女孩子环佩作响的声音、集市上遇到熟人的寒暄声;肯定还能闻到集市上的各种味道,可能有菱角的清香,有虾蟹独特的腥味儿……总之就是浓浓的烟火气息。
生:“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自带声音和动态的描绘。VR 中能听到悠扬的管弦之声,能听到江南独特的采莲曲,能看到采莲女相互嬉戏,应该还有“溪头卧剥莲蓬”的小儿玩闹其间吧……很有种“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感觉。
师:看来《望海潮》不仅让我们想象到了诗词本身的画面,甚至还能让我们联想到曾经学习的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句子,这种打通文学之脉的感觉真好。
生:气味的点缀少不了“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句。夏天肯定是黏腻燥热的,但是荷花亭亭净植又香远益清,这时候闻到荷花香,正像喝了一碗冰冰凉凉的酸梅汤,沁人心脾;桂花的香是甜甜糯糯的香味,一闻到就会觉得温暖,尤其是在已经有几分秋天的凉意的时候,桂花估计和北方的糖炒栗子一样,能带来一种内心的慰藉。
师:你的这 VR 制作得也太有感染力了,让观者都忍不住食指大动了。
师(小结):经过两个环节的讨论,学生基于诗词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千年前的词作变得鲜活无比,真正让美景如在目前,让你我如置身其间,神游了一场江南的梦。这样的诗词探究,让诗词不再远离当下,让学生感受到了中国古诗词真正的精髓和韵味。
师:经过这样的一番描绘,我们真正惊叹于诗词文字的美妙,惊叹于其短短的几行文字中凝聚的巨大的创造力,相信此刻的我们只想立刻去体验真实的江南生活。诗词的感染力到底能有多大,据说金主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艳羡江南繁华形胜不已,“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柳永这《望海潮》的感染力也由此可见一斑了。此时相信同学们和我一样都好奇,词人笔下的江南为何如此之美呢?我们一起来知人论世,看看词作的创作背景,说说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投影。)柳耆卿与孙相何为布衣交。孙知杭州,门禁甚严。耆卿欲见之不得,作《望海潮》词,往谒名妓楚楚曰:“欲见孙相,恨无门路。若因府会,愿借朱唇歌于孙相公之前。若问谁为此词,但说柳七。”中秋府会,楚楚宛转歌之,孙即日迎耆卿预坐。
生:原来是投赠之作。孙何是当地的地方长官,那要得到对方的赏识,就要夸对方管理的地方钟灵毓秀、政治清明、百姓和乐,对方看到一定会开心,可见赞美他人也是一种艺术啊!
生:这样的作品不仅文辞要美,音韵也要美,这样才能在唱出来的时候一下子就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忍不住想去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
师(总结):虽然是投赠之作,却不因写作的目的性而影响美感,笔下能写出如此兼具柔美与壮美、繁华与清新、历史和当下、远观和细察的作品,能让我们拥有一场对江南的沉浸式欣赏,可以想见,柳永本身也是胸中有山河的词人,不然笔下又何以能有这般锦绣呢?
四、比较分析——明确词作特色
师:江南名城众多,古往今来书写江南之景的名篇佳作更是数不胜数,那么柳永的《望海潮》能在这众多的诗词中独树一帜,一定是因为这首作品自有其独特之处。独特在哪里?我们要在比较中发现。
(投影。)
阅读任务 3:《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在官网上推出了一个以“神游古代江南”为主题的线上活动,配合之前选定制作的明信片和 VR,力图让读者足不出户也能尽享美景,现在还缺一首放在首页的、有代表性的诗词,除了《望海潮》之外,网友们还推荐了以下作品,请比较分析,选出你认为最能展现江南风貌的作品。
备选诗词:白居易《忆江南》、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韦庄《菩萨蛮(其二)》。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生(总结):如果不比较,还看不出《望海潮》有这么贴切合适。备选的作品当然也描绘了独特的江南之美,静好的西湖、灵隐寺的桂树、钱塘江大潮的汹涌、荷花的繁盛、江南姑娘的纤美……这些作品各具特色,但大多局限于一个或几个景致的描绘。《望海潮》则不同,它带给我们的是全景式的展现,词中既描绘了钱塘江大潮奔涌而来的壮阔,又描绘了徜徉湖畔的悠然;既描绘了桂花的甜美,又飘散着荷花的清新;既有集市上的热闹,又有生活中的闲适;既有采莲女的活泼,又有钓鱼叟的自在;既有自然的天籁之音,又有羌管的悠扬之声……可谓是真正的全景式多角度描绘。刚刚有同学提到《清明上河图》,我觉得《望海潮》正是描绘江南的众多词作中的这样一种存在,似乎打开这首词,江南的城市就真的出现在了你我眼前。
五、创作诗词——书写“有我之境”
师:余秋雨曾说:“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接一代传递性的阅读,便是这些经典连绵不绝的长廊。”这节课的审美过程真正让你我都沉醉其间。柳永用这短短的一百多字,竟然达到了如此妙不可言的效果,这让我们不得不再次感叹诗词的魅力。我们此刻不在江南,但赏读诗词让我们拥有了一双“诗眼”和一颗“诗心”。当我们带着一颗诗的心和一双诗的眼来看待此刻的生活,会不会有新的发现呢?让我们将美好的瞬间凝结在自己的文字中。
(投影。)
阅读任务 4:《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官网开放了以“家乡记忆”为主题的互动区,希望网友们都能写出自己家乡的独特之美。请你仿照《望海潮》的形式,抒写你身边的美好。
(学生习作略。)
师:这节诗词课,我们带着一双诗的眼,看杭州的美景,也看身边的美景;我们怀着一颗诗的心,赏读柳永词作,也创作自己的词作。愿粗粝的生活中,你我永葆心中的这份诗意。
【名师观察】
周燕老师这节《望海潮》的赏析课非常生动,从整体看,设计精心,结构完整,把传统与现代教学技术较为完美地结合到一起,既有对古典诗歌意蕴的解读,又有今人对诗意的重新理解与建构。尤其是教师设置的四个情境任务,有非常明确的驱动性、目的性,调动了学生参与诗歌鉴赏的活动过程,符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本节课共有五个环节,三、四、五为重点环节,其中第三个环节,周燕老师以“想象联想——还原诗词画面”作为教学任务的核心内容,采用了参与实际活动的方案,这个方案包括两个阅读任务,两个阅读任务都是让学生作为欣赏主体进入赏析对象,这个环节的活动设计有慧识、有慧心,能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模拟的社会活动任务之中。
我们来看“阅读任务 1”,周燕老师设计了以“古代江南城市印象”为主题的明信片出版的任务,教师对任务也提出了具体要求——“结合《望海潮》,选出你认为画面感最强的句子,并根据下表,明确你的设计意图”,表格的设计包含“所选诗句”“画面主体要素”“画面构图和色彩”“传递的情绪”四个要点。这四个要点是鉴赏古典诗词的基本要领,实际上也就是对意象、构图、色彩、情感等的变形表达,由于以任务驱动为情境,就使得学生对这个阅读任务有了明确目标,并形成了强烈的参与感。这个环节的主题任务明确,任务驱动清晰,使得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驾驭到位,同时极大地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当然,这个环节与“阅读任务 2”也是前后呼应、紧密衔接的。
到了“阅读任务 2”,教师又添加了现代科技元素,“古代江南城市虚拟现实技术(VR)”这样的一个探索,使得课堂有了跨学科参与的痕迹。虽然设计的教学任务要点最终归于古典诗词的写作技巧,如“从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多方面感知古代江南城市印象”,但是教师已经很勇敢地迈出了一步。这虽是一小步,但是它能起到激发学生好奇心的作用,同时也充满了科学与生活相结合的遐思。因此这个环节的作用不可小觑,但是也要注意,因为技术的不可实现,这个环节的空想痕迹较重。
在阅读任务 1 和 2 的驱动下,教师进一步采用任务驱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策略,将放开的遐思想象牵引回到古典诗词解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任务 1、2 两个环节所获得的信息来总结柳永《望海潮》的“独树一帜”之处。在这个教学任务的驱动下,教师设计了第四个教学环节,以“比较分析——明确词作特色”作为活动主题,以“阅读任务3”作为驱动,将课堂教学由单篇诗歌学习转向任务群的学习,以一组写“江南风貌”的著名古典诗词作为阅读对象,形成对比阅读。如果说,前面的两个阅读任务是以《望海潮》为阅读基本技巧的探索,那么这个环节就进入了以“能力迁移”为主导的教学任务。周燕老师采用了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方式,将五首诗词进行了横向比较,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收获。
最后以第五个教学环节“创作诗词——抒写'有我之境’”作为本节课的收尾,以“阅读任务 4”的“家乡记忆”作为点题和收束,同时也进行了“家乡记忆”的主题诗词创作,阅读与写作相呼应。
整体来看,周燕老师的这节课,能够以任务驱动进行课堂教学,教学中学生充分参与,能够较好地将新课标的理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自主对比赏析的过程中能够通过教师设计的任务主动地深入理解诗境,并由此点醒诗情,形成作品,使师生的互动得以精彩呈现。
摘自《语文教学通讯》高中2023.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