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品味】竹影随风恋水月 ——潇湘馆之环境描写

 阴雨的天气 2017-07-28

  “日月星碧空一景,松竹梅岁寒三友。”其中,竹又备受古人青睐。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将竹之意韵深植在林黛玉所居住的潇湘馆,更让这位超凡脱俗的林妹妹多了一份雅士墨客的诗情画意。

  黛玉曾直言对竹的喜爱。她对宝玉说:“我心里想着潇湘馆好,我爱那几竿竹子隐着一道曲栏,比别的更觉幽静。”黛玉喜欢安静独处,因为她身世凄苦,寄养在外祖母家,这种寄人篱下的生活让她多愁善感,孤高自傲。

  潇湘馆最大的特点就是“小”。上面小小两三间房舍,一明两暗,里面都是合着地步打就的床几椅案。从里间房内又得一小门,出去则是后院,有大株梨花兼着芭蕉,又有两间小小退步。林妹妹住在这里,仿佛要将自己与世隔绝,虽然她也有生命的浪花与绿色,但她希望众人不要打扰这个小小的居所,因为世人崇尚的是“金玉良缘”,而她独恋的是“木石前盟”。

  自从作者把“绛株还泪”的神话当作黛玉一生的宿命开始,就注定了她与竹结下不解之缘。大观园里兴建海棠诗社之时,探春说道:“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大家听说,都拍手叫妙。林黛玉低了头,方不言语。

  话虽然是开玩笑说的,但在探春给黛玉取雅号之前,宝玉挨打受苦,黛玉作诗题帕,也曾自比湘妃说:“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江旧迹已模糊。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这正是黛玉的内心世界,她早已将宝玉视同自己的丈夫,以后也一定会想念着他,为他将泪儿洒过春夏秋冬的。

  黛玉将这份幽怨不止一次地寄托于诗中。“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这是黛玉以潇湘妃子的名号写的《菊梦》,潇湘馆的千竿翠竹也正以凤尾一样美丽的外形,森林般浓郁的翠色,配上龙吟般悦耳的声音,迎合着黛玉的内心。人与景合二为一,黛玉居住在潇湘馆也是天作之合了。

  竹有时衬着黛玉的心。在一个初秋的雨夜,黛玉卧病在床,宝钗来看望她,对她关心备至,这让她懊悔自己曾经的多心猜忌。继而,她又哀伤与宝玉姻缘的前途迷茫,此时窗外雨打竹摇异常凄凉,于是悲从心生,作了一首满是哀怨的《秋窗风雨夕》。词曰“……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霡霡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窗外之竹受秋风、秋雨吹打,窗内主人受封建礼教的摧残。雨滴竹梢,似黛玉心在哭泣,潇湘馆的一草一木与泪洒斑竹的心境再一次吻合了。这首词暗示着黛玉生命的秋天已经到来,悲剧的命运正在等待着她。

  潇湘馆里不单有竹,还有盘旋竹下而出的泉水。这泉水恰似林妹妹孤高的内心里有一份女子的温柔,更像是她含着泪的一双眼,仰视着夜晚宁静的月光,遥望着不远处的宝玉居所怡红院。

  可见作者曹雪芹在安排黛玉的居所时用心良苦,而在环境的描写上也是精雕细琢,使环境与人物“异质同构”,天人合一,心物交融。这样,环境不仅能充分展示人物真实的内心境界,也使人物的性格和情操更加具体丰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