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夏泻心汤 治疗慢性胃炎

 任老师156 2017-07-28

半夏泻心汤源自东汉时期张仲景的 伤寒论,是 古代医家治疗痞症的“三泻心汤” 中的代表方。

现代 临床药理研究显示,半夏泻心汤具有抑制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调节机体免疫力、上调胃黏 膜屏障功能的作用。 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炙 甘草、大枣 7 味药共奏补虚和中、辛开苦降、开痞散结 的功效。 现代医家多将之加减后用于治疗急慢性胃 炎、十二指肠溃疡、消化不良等消化道疾病 。

慢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脘痛” “痞满”的范畴,本 病形成原因有外感寒邪、饮食所伤、情志不畅、脾胃素 虚等方面,临床上常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寒热夹杂之 证。 该病起病之初多为单一病因,病变比较单纯,日久 多种病因相互作用,病情复杂。

胃是主要病变脏腑,常 与肝脾等脏器有密切关系,寒邪、食停、气滞、湿阻、血 瘀多数实证,脾胃虚寒、胃阴不足多为虚证,且虚实之 间,可相互转化,由实转虚,因虚致实,虚实夹杂;可由 寒化热,寒热错杂;可因气滞而血瘀,或瘀血阻遏气机 而气滞,治疗时分别给予散寒止痛、疏肝解郁、倾泄肝 胃、温胃健中、滋阴养胃 。

半夏泻心汤源自东汉时 期张仲景伤寒论,具有寒热平调,消痞散结之功效。 该方中虽无专门主升降的药物,但半夏为君药,具有辛 开散结,化痰消痞的作用;干姜温中散寒,配合黄连、黄 芩,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功效,三药合用为臣药;佐 以人参、大枣以达到益气和中的目的,甘草为使药起调 和脾胃的作用。 诸药合用使该方有“寒热、苦辛、补 泻”的配伍特点,是诸代医家用于治疗脾胃疾病的经典 药方。

现代临床药理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具有调节 胃肠蠕动,增强胃黏膜屏障保护作用、抑制 Hp 活性、 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笔者认为脾胃疾病的主要病 因是机体内环境的失稳,半夏泻心汤以其祛邪扶正、平 调寒热的功效促进内环境稳定,攻补兼施而达到治疗 脾胃系疾病的目的 。

治疗慢性胃炎应注意醒脾健脾,调畅气机。 该病 发病在胃,与脾密切相关,脾胃同居中焦,易相互影响。 胃病日久累及脾脏,脾之阳气受损,运化失职,清阳不 升,浊气不降,故本研究针对上述病机患者,加用黄芪、 升麻。 柴胡、白术等以升清阳、降浊气。

本着“治肝可 以安胃”的原则,本研究疏敛并用,体现了调肝之法在 病态状态下的双向调节作用,然而,并非所有脾胃系疾 病都与肝气疏泄异常有关,素体脾胃虚弱,食伤等导致 中焦运化失司,气机壅堵,亦会影响肝脏疏泄,“培土泄 木”是治疗之法,本研究采用香附、川芎行气活血,苍 术、神曲健脾燥湿,消食导滞,白术健脾益胃,荷叶升养 胃气。 胃病初起在气,气滞日久影响血运,而致血瘀胃 络,故慢性胃炎者多兼有血瘀,即“胃病久发,必有聚 瘀” ,通过胃镜检查可知胃黏膜凹凸不平,活检显示 胃黏膜不典型增生或肠化生,此亦为胃络瘀阻之征象, 故本研究针对血瘀患者加用蒲黄、五灵脂、莪术、丹参、 桃仁,以其活血化瘀行气。

治疗慢性胃炎时,常用辛温 燥湿之药物,用量过大则易耗伤胃阴,湿热蕴结或肝气 郁久易化火伤阴,故本研究针对胃阴不足证型患者加用生地黄、麦冬、沙参、玉竹以滋阴养胃生津。 总之,现代医家在沿用仲景经典方时,不应拘泥于 单纯的药方,而应根据现代发病原因、兼杂证候,在辨 证论治的基础上灵活加减药物,以其深入研究,实现 “古为今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