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勒兹的好品味

 木蘭猫不睡 2017-07-28

    来自法国的解构主义大师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1925-1995)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爱的哲学家:不仅将高深莫测的哲学写得如文学般奇崛诗意,更拥有洗尽学院气的好品味。不论先锋文学,还是先锋影像、音乐、绘画,只要是经典结构主义的断裂、偏差之处,都是他触角深及之处。正因如此,他的影响遍及人文科学的各个角落,几乎每本著作都备受追捧,成为经久不衰的时尚经典。

   对德勒兹的中译本读者来说,《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1981)是一本相对好读的书。其中核心概念,在他与迦塔利合作的《何谓哲学》(1991)中,已经做出了令人心醉神迷的解释。什么是“感觉”?德勒兹说,为避免陷入混沌,人们求助于秩序(定见);出于生存需要,人们发明了宗教等保护伞,并在保护伞上画出天穹。而哲学家、科学家与艺术家却是人类的“醒游者”,他们要求我们撕破这天穹,为战胜混沌而钻到混沌里去。艺术与混沌相抗争,目的在于借混沌之石攻定见之玉;艺术撕开定见的保护伞,为的是让一丝自由的、能够照亮视觉的混沌之风吹入人世,并让这显露出的一种视觉,在一瞬间照亮混沌。这种足以照亮混沌的视觉,就是“感觉...
显示全文

    来自法国的解构主义大师吉尔·德勒兹(Gilles Deleuze,1925-1995)无疑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可爱的哲学家:不仅将高深莫测的哲学写得如文学般奇崛诗意,更拥有洗尽学院气的好品味。不论先锋文学,还是先锋影像、音乐、绘画,只要是经典结构主义的断裂、偏差之处,都是他触角深及之处。正因如此,他的影响遍及人文科学的各个角落,几乎每本著作都备受追捧,成为经久不衰的时尚经典。

   对德勒兹的中译本读者来说,《弗兰西斯·培根:感觉的逻辑》(1981)是一本相对好读的书。其中核心概念,在他与迦塔利合作的《何谓哲学》(1991)中,已经做出了令人心醉神迷的解释。什么是“感觉”?德勒兹说,为避免陷入混沌,人们求助于秩序(定见);出于生存需要,人们发明了宗教等保护伞,并在保护伞上画出天穹。而哲学家、科学家与艺术家却是人类的“醒游者”,他们要求我们撕破这天穹,为战胜混沌而钻到混沌里去。艺术与混沌相抗争,目的在于借混沌之石攻定见之玉;艺术撕开定见的保护伞,为的是让一丝自由的、能够照亮视觉的混沌之风吹入人世,并让这显露出的一种视觉,在一瞬间照亮混沌。这种足以照亮混沌的视觉,就是“感觉”。伟大的艺术家、科学家、哲学家们都在对抗混沌,其中使绘画艺术进入现代主义的抽象画家们所做的,就是在爬满陈词滥调的画布上撕开裂口,让一股起自混沌、带来视觉的风吹入,以便创造出能够战胜一切定见与陈词滥调的武器。这百毒不侵的武器,就是德勒兹所说的“感觉”。在文学领域中,掌握了这种武器的,是创造了执拗的、“不可制服的”形象的卡夫卡与贝克特;影像世界中,是雷奈、戈达尔;先锋音乐中,有约翰·凯奇、帕蒂·史密斯;绘画艺术中,是塞尚,在当代,他的名字是弗兰西斯·培根。

    对已经接触过《何谓哲学》的中译本的读者们来说,这本先于《何谓哲学》十年诞生的书无疑是似曾相识的。然而对于弗兰西斯·培根(1927-1997),读者们往往稍感陌生。其实,对于这位与十六世纪著名作家同名同姓的大画家,了解他的最便捷方式莫过于欣赏他的画作。此外,为了更直观地感受到他的精神气质,不妨看看一个叫做《画家培根的肉欲与恐惧》(“Love is The Devil”)的电影。不过,应当注意的是,作为一位将哲学定义为“形成、发明、创造概念的艺术”的“概念大师”,德勒兹笔下的文学、电影、绘画“英雄”往往都是出于他的哲学概念肉身化需要而找到的“附身之体”。这种极端个人化的视角通常并不具有普适性;德勒兹对培根的某些阐释,已经进入了艺术家的禁区。因此毫不奇怪的是,对其中某些观点,培根本人是不认可的。对此,阿兰·巴迪乌以一串疑问作出了回答:“吉尔·德勒兹有关弗兰西斯·培根的书远非一个哲学家对一位画家的研究。那么,这本书是否是‘论’培根的?谁是哲学家,谁是画家?我们的意思是:谁在那里思考,谁又在看着思考者思考?一定可以对绘画进行思考,也一定可以将思想画出来,包括绘画这一激情、热烈的思想形式。”正如巴赫金所发现的那样,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复调小说中,思想成为作品描绘的对象而存在;同样,德勒兹发现,在培根的画作中,感觉成为绘画的对象。在现代艺术中,绘画可以是一种哲学思考,哲学也可以是一种艺术形式。德勒兹动人的思维与写作方式本身不就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么?可以说,在这本书中,培根的充满狂暴形式的绘画是一种“哲学绘画”,而德勒兹的“绘画哲学”则是他在千座高原之上的一场游牧,是他所钟爱的条条“逃逸的线”中的一支。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看到了二十世纪最为独特的哲学家和最为独特的画家的相遇,看到了“在哲学思考和艺术创造之间的一场生动对话”,或者更准确地,“在概念和感觉之间的一种纠缠交合”。这无疑是一道眩目的风景。

    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法国思想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知识分子不约而同地对政治活动与日常生活显示出有意的疏离,从而转向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思考,并致力于从艺术领域汲取营养。《弗兰西斯·培根》作为德勒兹最重要的艺术哲学著作之一,同利奥塔的《话语,形体》和德里达的《绘画中的真理》一样,其重要性在于“显示了西方哲学与视觉艺术之间的对话传统,特别是显示了一位解构主义思想家与现代艺术的相遇。”《弗兰西斯·培根》、《卡夫卡》等冠以艺术家名字的哲学著作,就是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产生的。

    在德勒兹看来,感觉是绘画及一切艺术形式的真正基础和对象,所有艺术形式无不遵循着“感觉的逻辑”。这就是《培根》一书的逻辑出发点。正如他在《何谓哲学》中所说,“无论绘画、雕塑还是写作都离不开感觉。人们描绘、雕塑和书写出感觉”。艺术家作为感受的报告者、发明家和创造者,将感觉和视觉交给我们,让我们跟感受一起渐变,将我们牢牢抓住。艺术是感觉的语言,艺术没有定见,它所建造的,是一座以感受和感觉的聚块构成的感知物的纪念碑。作家创造出让词语进入感觉的句法,他们拧绞和劈裂日常语言,让它口吃、喊叫、发抖、歌唱、歇斯底里;在绘画中,歇斯底里成为艺术。现代绘画解构了传统绘画中形象的“具象性”,它不再具有图解功能,不再向观者叙述什么;绘画是歇斯底里,它画出与影子的搏斗,它创造力量并获得力量,从而将“智性的悲观主义”转变为一种“神经的乐观主义”。

    培根的绘画大部分是由人物构成的,这是他与蒙德里安、康定斯基等抽象派画家的不同之处。看来,培根并不追求“纯粹形式”,于是我们看到,在他的画作中,形体仍然可能是一个形象。但是,他通过种种实验性技法,将形体从具像中抽取出来,成为感觉的对象——“绘画必须要从具象中抽取出形体”。德勒兹发现,在培根的绘画中,持伞的人试图从伞尖逃脱,叫喊的人试图从自己的嘴巴里逃脱,洗手池前的男子企图从池中的小孔里逃脱。身体本身在试图逃脱,它在努力地产生痉挛,它做爱、呕吐、排泄,企图通过自己的一个器官逃脱,逃到它周遭平涂的色彩、材质的结构中去,逃到一个异质空间,异质层级中去,与之会合。这样的姿态,正是以“精神分裂”超越“领土”的歇斯底里式努力,是德勒兹所醉心的姿态。

    在德勒兹看来,培根的人物画强调的是“肉”而不是肉体。所谓“肉”是指没有骨骼或生气支持的肉体,如同喝醉的人、吸毒的人那样,肉体在重力吸引下“向下坠落”。“肉”是动物与人的共同的、不可区分的区域:痛苦的人是动物,痛苦的动物是人。所有痛苦的人都是肉。此时,人“变成动物(becoming animal)”。在此基础上,对于培根对割裂的人体器官与肢解的身体近乎残酷的展示,他做出了动人的注释,将对精神性的否定升格为向更高层次的精神的跳跃:“对肉的怜悯!……画家是屠夫,但他在这一屠宰场中,就像身处教堂之中……唯有在屠宰场中,培根才是一位宗教画家。”
 
    德勒兹称,培根的绘画中存在着两种暴力——场景的暴力与感觉的暴力;存在着一种叫喊与惊恐,一种“可憎可怕的微笑”。其可憎可怕,正在于它是一种“执拗的存在”。正因如此,培根得以与贝克特、卡夫卡、戈达尔等艺术家一道,成为德勒兹(也是尼采)所热情称颂的那种“拥抱世界的强有力的和非有机体的生命”——他们为悲惨的生活带来了直截的、崭新的笑的力量。而艺术家们正是通过建造座座如此执拗的纪念碑,把这持久的感觉交付给未来的耳朵,未来的民众。

    人们常常称赞德勒兹 “平易近人”,大多是以深奥晦涩的法国当代哲学家为参照系来说的。事实上,对大多数单纯的哲学爱好者来说,德勒兹属于真正难懂的那一类。这“难懂”多半起自对德勒兹所涉猎的先锋艺术领域的陌生。我们知道,不论罗兰·巴特,还是福柯、德里达,都曾深陷结构主义,而与这些最终成为解构主义大师的哲学家不同的是,德勒兹从一开始就继承了尼采的解构衣钵,自始至终都在看似天衣无缝的结构之中寻找反叛的裂缝。这些裂缝,正是世界因过于干燥而开裂的罅隙,是一条条逃跑的线。人们借此穿透整体,践踏领地,解构编码,冲毁囚禁,方得解脱与自由。这些逃跑的线,通俗地说,是要被拥有“好品味”的人发现的。好品味将“感觉”赋予艺术家;好品味不仅发现逃跑的线,也创造它。在论及培根的“好品味”时,德勒兹曾提及评论家弗赖德的一个疑问:“品味是否是一种潜在的创造力量,而非一种面对时尚时简单的裁判能力?”对德勒兹来说,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对与德勒兹相惺惜的自诩“好品味”的普通读者来说,这答案实在鼓舞人心。

 (约稿勿转。谢谢)
45
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