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丨一草一菩提 它是东方美学的浓缩 彰显了国人以小见大的智慧 当这种智慧融进艺术作品时 便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审美取向 蒋喜大师作品《飞雄腾云兽》 玉雕 更是东方美学之集大成者 是华夏文明的瑰宝 而苏州玉雕则是这瑰宝中耀眼的明珠 俞挺大师《白玉花插》 苏州玉雕 是古老的汉族民间雕刻艺术 中国玉雕发源地之一 古代宫廷都聘请苏州玉工 为皇室琢造各种玉器 中国的玉雕作品 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苏州玉雕 则成为全国同行业的翘楚 玉雕技艺更是闻名大江南北 2008年6月 入选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玉雕的前世今生 《玉璧》(良渚文化)草鞋山出土 距今五、六千年前的 吴县草鞋山吴江梅堰古文化遗址的中上层 都发现经过琢磨的玉璜、玉伏文物 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玉器 商玉圭 商、周、春秋、战国时 玉石进入工艺时期 出现了祭天玉壁、祭地玉琮 传今玉圭、封官爵玉佩等 以玉佩出现较多 它属随身佩戴装饰玉品 亦属礼品 唐代-飞天伎乐,飞天是佛教的飞天伎乐神 唐代 佛教盛行 玉石多用于装饰佛像 宋白玉镂雕丹凤纹牌 宋、元时代 玉雕工艺已达到质的飞跃 宫廷中设有'玉院' 已有浅磨深琢,浮雕圆刻 明朝《天工开物》中的琢玉图 明末 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 盛赞过苏州玉工 有良玉虽集京城,工巧则推吴郡 可见 苏州的玉雕在明代即以其精良细灵巧名闻全国 明代苏州玉雕艺人陆子冈最有名 发展了刀刻法以及连环会制作工艺 创造了各种阴阳浮雕于一体的玉雕工艺制品 得到朝廷的赏识 至今仿者不断 是收藏家梦寐以求的珍品 清代摆件 - 古玉器出土玉器和田玉双龙玉璜 至清代 天山南北交通无阻 玉材来源增多 玉器生产更加发展 清乾隆 碧玉雕痕都斯坦式嵌宝石花式盏 清乾隆年间 苏州琢玉作坊已达八百三十多户 到处可闻一片沙沙的琢玉声 而阊门吊桥两侧的玉市 更是担摊鳞次,铺肆栉比 清代大禹治水玉山 至道光间 可谓全盛期 当时从专诸巷、天库前、周王弄 直到王抠密巷,石塔巷、回龙阁 几乎比户可闻琢玉声 清乾隆爱物-痕都斯坦玉器 自此 苏玉逐渐形成了 空灵、飘逸、细腻、精巧的艺术特色 空灵,即疏密得当、虚实相称 飘逸,即清新雅致、线条流畅 细腻,即八面玲珑、琢磨工细 精巧,即构思奇妙、意蕴无穷 苏州的玉石雕刻 达到了同时代所有人艳羡的高度 堪称同行业的翘楚 尽管 历史为苏州 在中国玉雕界中 奠定了良好的地位 而苏州玉雕这五十年的历程 也仍然波澜起伏 杨曦大师作品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 苏州玉雕主要仿制 中国历史上各时期风格的作品 以花鸟、炉瓶、人物、山子雕为主要品种 缺少时代感 产品也主要销往海外 葛洪大师作品 在九十年代末左右 伴随着中国体制的改革 一些优秀的技术人才 在国有企业得不到应有的待遇 纷纷离厂 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 使得苏州原有的整体玉雕力量 开始变得分散 整体来讲此时期的苏州玉雕 进入了转型期 这一时期的作品 相对于以前集体制时期 更加精细,数量更多 葛洪大师作品《和田玉籽料延年益寿挂件》 2009年之后 苏州玉雕 在频繁的对外交流 不断的探索中 品质不断增强 影响力不断扩大 此时期的玉作 不仅继承了 苏作玉雕的精细雅洁的特点 同时又融入了创新元素 形成了新苏作概念。 杨曦大师作品《秋雨江南》 苏作玉雕 既有悠久的历史 又有现今雄厚的实力 再加之当今的盛世环境 在传统之上进行创新 更具有文化特色 更多地吸收绘画语言 雕塑语言 使之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进入一个全新的艺术发展期 苏玉雕致广大而尽精微 浮雕工艺 玉雕技艺由最开始的小件 如清代、民国时期的烟嘴、手镯等简单的小件 发展为建国后70年代制作中等件 80年代至90年代制作大型玉雕作品 其工艺特点有因料施艺 剜脏去绺、化瑕为瑜、废料巧用 俏色巧用、浮雕、镂空透雕、圆雕等工艺 形成玉雕之工艺特点 镂空雕工艺 苏州工匠善雕琢中小件 以'小、巧、灵、精'出彩 '巧'是构思奇巧 特别是巧色巧雕尤其令人叫绝 '灵'是灵气 作者有灵气,作品有灵魂 '精'是一刀一琢皆精致细到。 圆雕工艺貔貅 由于近现代以来 玉雕工具的不断改进 更为玉雕的精工细作 创造了有史以来无可比拟的条件 因此 无论圆雕、平雕 都优美别致 图案线条刚柔结合 婉转流畅 俞挺大师作品《薄胎洋花宝瓶》 特别是苏州的薄胎器皿件 充分运用 圆雕、浮雕、镂空雕 阴阳细刻、取链活环、打钻掏膛技术 制口琢磨技术等不同的雕刻工艺 使其更加华美而精巧 成为'苏作'细作工艺的扛鼎之作。 蒋喜大师作品《青玉薄胎膳具十件套》 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史 玉文化是史上璀璨一笔 玉也因此被赋予了卓然不凡的品质 玉雕 不仅代表着一种极高的工艺水准和美学风格 更意味着 古已有之、沉淀深厚的文化内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