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 星:语文,为言语生成而教

 凌之梅 2017-07-29

小学语文名师

我们不是知识的生产者,我们只是知识的搬运工。以更专注的姿态,帮你寻找更多适合自己成长的有效资源还有那些锲入心灵的文字。与高人交心,轻松学习,把时间留给更重要的人更重要的事。

精彩就点击右上角分享出去,玫瑰手有余香。

魏 星:语文,为言语生成而教

01

为什么一定是“言语生成教学”?
进入新课程后,“生成”迅即成为热词。学生独特的体会,新奇的想象,离奇的见解,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在课堂纷纷生成出来了。同时,“泛语文”、“非语文”也出现了!
语文课特有的生成应是什么?

早在2004年,我在无锡硕放实验小学上《清平乐·村居》,课后的评课环节,主持人随机采访了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叫吴琰晨,她的一席话让我心动不已:“我感觉到这节课的时间非常短,不知不觉地就过去了,魏老师的课,识字有意思,读书有意思,平常不说话的同学,一下子也变得会说了。课文表现出来的美特别让人心醉,我们读着、说着,就好像和作者一起享受那个美好的世外桃源!”——把“美”诵读出来,让“美”可以言说,这正是我要的生成啊!

学生亲近语言,涵咏一字一词的生命,就在语言中和通过语言,他们在倾听、在吐露、在表现,自我意识、存在价值得到展露、得到生长,还有什么比这更激动人心呢?言语的生成就像“道”的繁衍一样,衍生、再生、化生、生长……它是有机的,不停息地确认生命的存在。

02

为言语的生成而教!我的脑海里跳出这样的念头。我将2003年以来的“教海探航”征文连缀在一起,看到了“言语生成教学”的成长史:

2003年“非典”期间完成的《让教学向不确定性开放》,提出从“固化设计”走向“生本设计”,应和新课程倡导的“生成”;2004年起开始转向语文本体的探索,受李维鼎先生《言意教学论》的启发,提出《以“语文的方式”创造出“语文味儿”》,从言意关系视角建构“语文课特有的生成是什么,方式是什么”;2005年完成《语文教育的“原点”探寻》,重点解决“给学生一个怎样的言语生成环境”;2006年读到潘新和先生的《语文:表现与存在》,先生认为言语表现是语文第一位的问题,这坚定了我的想法,促使我进一步思考“语言对人意味着什么,语言学习是怎样发生的”,完成了《让语文“敞亮”起来》;2007年起转入教学方法论的探索,提出以“矛盾生成教学法”《突破课堂的“惰性平衡”》。

后来我读了百年母语教育文献,在回看传统中,认识到把语文分解成语言要素的教学是走不通的,而一味强调“人文”悬空语言素养的教学也是走不通的。语言的本质在于应用。从语言的功能出发,为言语的生成、理解而教,这是语文教学的当然之责,也是必然之道。

03

就这样,“言语生成教学”逐渐清晰起来了!转型中的语文教学,“变化中的不变”就是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理解是内部言语的生成,运用是外部言语的生成。言语生成教学是探究言语生成的过程和规律的教学。“言语生成”既指向结果,同时指向过程,它与“实践”、“活动”、“建构”等联系在一起。

一、言语生成教学强调“为言语的生成而教”,体现言意共生、个体内生、活动创生、有无相生、生生不息等内涵。

“言意共生”体现语文观。言、意关系,是语文最根本的构成。阅读教学是一个言→意→言的多次循环生成过程。作文教学是一个意→言→意的多次循环生成过程。言语生成性教学的关键,是找到言意共生的“交切点”,而且是最具匠心的那个“点”,展开言语活动的过程。

“个体内生”体现人本观。言语活动的主体是“人”。人的生命机体存在一个“母模板”,语言发展的模板,有人叫它“言语图式”,有人叫它“语言习得装置”,有人叫它“深层结构”,有人叫它“信息组块”。言语的发生,语言学家称之为“言语主体与言语对象之间的信息转换”,心理学家称之为“同化”或“顺化”,哲学家称之为“对话”。有效的语文教学以人的生命活动为基点,激活、深化、丰富个体生命的“母板”,让它具有繁衍生成的能力。

“活动创生”体现实践观。言语生成教学指向“言语主体”“语境”“言语活动”“生活世界”。如,让学生直接复述《牛郎织女》,教学了无生趣。但如果创造情境:“假设时间是在农历七月七日,你正在仰望天上的银河,请你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要从‘鹊桥相会’讲起”,或者设计成:“把这个故事改写成一个电视剧本,看看需要多少个镜头?”精彩的言语也就创生了!

“有无相生”体现哲学观。无,表现为学习方式的自然、自主、自觉、自由。自然环境下的语文学习,主要依靠语感的功能,即“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看就懂、一写就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即强调从语言现象中总结出规律,找到最重要的那个“一”。

“生生不息”体现生命观。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的生命有一种不断趋优的倾向。为了生命样态优化而创新,这是人的文化属性的本质。人的表面印象是怎样生成的?精神气质是怎样生成的?这都与言语有关。言语的生成即是“道”的生成。言语理解和生成、生长的过程,在敞开对象的同时,也使人自身逐渐地去蔽,并不断地获得生命的敞亮。

言语生成教学从“语言即人、即存在”出发,把儿童自身的内在言语热情引导出来,把语文学习内在的规律揭示出来,把学生内在的生命、美好的情思发掘出来,从而给学生带来意味深远的快乐和幸福的生活方式。

二、言语生成教学强调“按照言语生成的规律来教”,遵循适应律、选择律、得体律、修饰律、组织律等要略。

“适应律”即适应语境的规律。说话或写文章都是在一定语境中发生的,“每个词在新的语境中都是一个新词”。任何一次语文学习都不应是孤立的存在,都应根植于汉语的语境、人类的文化语境、当代人的现实生活语境之中——这些都是语文的根基和原点,都是语文赖以存在的活命之“水”。因此,阅读教学如何还原语境、作文教学如何创造语境,这就成了设计语文活动的重要策略。

“选择律”即选择语料的规律。首先强调“积累”意识,热化字词教学,因为建构丰厚的语言积累,言语的溪水才会汩汩汤汤。其次强调“选择”意识,阅读或表达中揣摩为什么这样说、而不那样说,懂得在什么场合、什么情景,在什么人物身上,表达什么意思时,需要用什么样的词,什么样的句式,什么样的句调、语气。如在教学故事性文章时,我总喜欢这样设计:“我们在讲这个故事时,你觉得哪些词语特别重要,是不能丢掉的?”学生是在理解语言,同时又是在选择、运用语言。

“得体律”就是切合语体的规律。说话讲究语体,写文章讲究文体。我们强调从言语的特点出发,强化语体、文体意识,建构丰富的“言语图式”。言语的类型大体可以分为两类,日常语言、科学语言的传达型和文学语言的表现型。两类言语生成的特性不一样,教学活动的取向也不一样。文学性言语的教学指向审美,阅读方法主要是欣赏和解读;非文学言语更趋向于理趣、智趣、谐趣,教学指向本原的语感和语用。

“修饰律”就是语言创新的规律。语文,是由灵性的语言发生的。如,作家追求某种特定的表达效果,常常利用“省略”、“隐蔽”、“陌生化”、“隐喻化”等创新的表达方式。教学时,我们要凸现“这一个”文本的价值,把重点放在最具个性的言语表达上。作文教学强调评改,鼓励个性化的表达。教学中有意运用“修饰律”,学生就会有一种语言趋优的意识,言语的美就会生长起来。

“组织律”就是组织话语的规律。说话或写文章,都要考虑到句子的逻辑顺序、句子之间的衔接手段、语段的组织形式、文章的表层结构与深层思路等。作者写作的思路是怎样生成的,如何生成学生的写作思路,这是设计语文活动时的难点。我们在教学中开发了“画思维导图”等策略,促进言语结构的生成能力。

三、言语生成教学强调“顺应汉语言生成的特点来教”,采用感悟式、体验式、还原与比较式等方法。

汉语的存在方式决定着语文的实现方式。我们强调从母语的特点出发,顺应汉语生成的规律教学。如根据“汉语的词根很少,衍生能力却很强”的特点,加强了字词教学,还专门开设了“词语课程”,积淀词句生成经验;再如根据“汉语生成的方式主要靠‘意合’,而不单靠句法逻辑”的特点,强调了“精神本体”的重要,把言语动力的生成作为“核心机枢”,建构了“感悟式”、“体验式”等具体的教学方法;再如针对汉语言文学“意象思维”的生成特征,采用关键词分析、意象还原等方法解读思维教学,并开设以各种文学意象为主题建构的“读书会”活动。

由上可以看出,言语生成教学既指向语感,同时又指向“语理”,重视从语言现象中总结言语的内生规律;它既指向“言”,同时又指向“意”,最终达到“言意共生”。根据这样的理解,语文课程的“特点”是“生成性”;“规律”是“言→意→言→……”的互转;“目的”是培养学生以语言运用能力为主的综合素养;方法主要是体验、运用。沿着这样的方向探索下去,语文教学必然发生结构性的变化。

言语生成教学还存在着很多盲点。通向“敞亮”的教学境界,我们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