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标知识点 | 言语之难: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教学问题

 山湖微波 2018-08-22

言语之难: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教学问题

新课标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的重视,从两个方面可见:一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表述。语文核心素养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是真正的核心: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发展互相依存,相辅相成;语言文字作品本身就是审美对象,语文学习是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学习语言文字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建构与运用为基础,都必须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中实现。可见,核心素养四个方面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包含关系。二是学习任务群的比重。高中语文课程共设计了18个学习任务群,计26学分,直接关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就有两个任务群——“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汉字汉语专题研讨”,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个阶段,占4学分。这在18个学习任务群中,比重最大。如此重要的课程内容,教学时会遇到哪些问题呢?又该如何处理呢?本文不揣谫陋,强充解人,以期抛砖引玉。

一、课标与教材

根据课标,新教材估计会出两种。一种是必修教材,包括选择性必修,另一种是选修教材。涉及“语言建构与运用”两个任务群,会分别落实在两种教材里,只是内容和呈现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必修教材会以任务群4“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为主,选修教材会以任务群13“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为主。必修教材的呈现方式可能有两种:随文渗透和专题单列。随文渗透,即在课文后面的“思考与探究”中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专题单列,即设计单元综合学习,在实践情境中强调语用,甚至可能单列“梳理与探究”学习专题。如果随文渗透侧重语言积累,兼顾梳理与探究,专题单列侧重梳理与探究,兼顾积累。选修教材估计会把任务群13的“专题研讨”分解成几个专题来呈现。

如此,教学中可能遇到三个问题:(1)如何在文本解读中落实语言的建构与运用?(2)如何完成课后“思考与探究”中语言题的任务?(3)语言建构与运用专题如何学习?王宁老师认为:“每一个知识,每一篇文章都不能当成纯粹的知识点,都不是分解开来的技术训练;而是语言文字的成品以及丰富、鲜活的语言文字现象,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随时关注汉语的特点,提升他们对汉语特点感受的敏锐性。”以黄厚江老师教学《阿房宫赋》中的“也”字为例:他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第2段。因为这一段虚词很典型,而文气主要靠虚词传达。学生朗读以后,教师点评:总的来说不错,就是词语后边的意味,表现欠缺了一点。比如“而望幸焉”,可以慢些,表现期盼、等了好久都等不到皇上的心理。教师再追问:你们体会一下这六个“也”表达的效果是否一样,有哪一个“也”和其他“也”作用是不同的。第二个问题补充及时,降低了思考的难度,规定了思考的范围。学生当然知道是最后一个“也”。学生谈论最后一个“也”不同的表达效果后,教师总结:前面五个“也”表判断,而最后一个“也”更多的是强调。前面五个句子并列关系更为紧密,而最后一个句子相对疏离一些,读的时候,要注意最后“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车远远地来了,宫女心中就充满了希望,“要到我这里来了”,车又慢慢地走远了,心中的失望随着车声的远去而增强。皇帝看不见了,车声听不到了,宫女仍然在翘首盼望。于是,学生集体再次朗读这一段。这个教学细节很好地回答了第一个问题:首先,语言教学并不讳言知识。“也”所表达的语气,有表判断和表强调的不同。其次,语言教学不能离开交际语境。从句子结构来讲,前五句是紧密的并列结构,后一句对前五句有总结的意味。第三,语言的背后是人性和文化。为什么最后一句应该读得与前几句不同?这需要读者有同理心,要从秦朝的宫廷文化来揣摩。一个 “也”字的教学,把虚词语气、词语修辞、句式结构、人情心理、宫廷文化都串起来了,做到了语言梳理、审美鉴赏、文化理解的统一。

对于第二个问题,也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把课文后面的语言题渗透到教学过程中解决,这在教案设计时就要统筹好。另一种是作为课后练习,专门腾出时间来解决。需要强调的是,教材编写者在设计文后的“思考与探究”时,往往苦心孤诣,既要扣住单元、专题要求,又要抓住文本的语言特点,以此落实建构语用语言的任务,但在实际教学时,我们往往在创生教学内容的幌子下,忽略这些充分体现编著者苦心的思考题,这实在是舍近求远的做法,是值得反思的。

第三个问题,语言建构与运用专题如何学习?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未看到新教材是如何设计这类专题的。但郑桂华老师的“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说法可资参考:专题学习“是一种利于开展语文学习的情境条件和学习目的指向等因素的综合考量,是将学习兴趣、学习资源、学习任务、学习过程整合起来,以促进学习目的的达成”。总的来说,就是通过语用,来培养语感,形成语理。教材编制有自身的局限性,甚至必要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专题,也会受制于文选型为主的格局,这样,教师自主开发补充这类学习专题,就显得非常必要。

二、任务群区分和专题开发

说到专题开发,必定要考虑任务群4和任务群13的区别与联系。这两个任务群同属于语言建构与运用,教学时应该作三年规划,统筹考虑。新课标关乎“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目标有三条:

1. 语言积累与建构。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在探究中理解、探索、掌握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

2. 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凭借语感和对语言运用规律的把握,根据具体的语言情境和不同的对象,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文明得体地表达与交流;能将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置于特定的交际情境和历史文化情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

3. 语言梳理与整合。通过梳理和整合,将积累的语言材料和学习的语文知识结构化,将言语活动经验逐渐转化为具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语言实践中自觉地运用。

这三条目标,其实隐含着两个任务群在开发学习专题时应该共同遵循的一些原则:一是语用原则。语言的积累要通过个体言语活动经验和具体的语言文字作品,即在运用中习得语言。无论是积累与建构、表达与交流,还是梳理和整合,都应该是在特定交际语境中的实践活动,而不是背诵语言材料和语文知识。二是整合原则。新课标在任务群4的“教学提示”中明确提出,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要整合到其他任务群中去,要贯串到必修和选择性必修,要与阅读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实践活动相结合。三是建构原则。一方面要按照语言内部系统建构话语——用词语组构成句子,用句子组构成段落与篇章。另一方面,在个人言语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构起自己的言语体系,包括属于自己的言语心理词典、句典和表达风格。建构是以积累为基础的,通过运用形成的。除上述三个原则性要求之外,两个任务群在专题开发时,还有哪些不同要求需要注意呢?我们可以根据课标内容,用一张表格提挈:

尽管两个学习任务群的学分一样,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任务群4应该更加重视,一是它贯串了两个学段,二是其内容具备基础性和体系性,且渗透至必修教材的单元(专题)教学中,三是考试评价的主要内容,四是学习任务群4是学习任务群13的基础。

三、知识系统与问题聚焦

当我们厘清了两个学习任务群的异同后,就要考虑两种教学选择了:一种是随文而教,就是根据课文来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另一种是专题学习,又分成两种情形,一是教材开发的学习专题,二是教师开发的学习专题。随文而教,要看教材是否统筹了两个学习任务群涉及的关键语言点,一般而言,那些散布在课文中的关键语言点,因文而生,随机性有余而系统性不足。教材开发的学习专题,估计要到选修教材编著时才会考虑。因此,教师自主开发语言学习的专题,作为随文而教的补充,就非常必要,也相当重要。

两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专题开发,均强调交际语境。其中学习任务群4侧重语言知识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学习任务群13侧重问题聚焦,即从汉语特点本身和社会用语现象中提炼研究点,形成学习专题。如下表所示:

同样是2学分,我们在确定专题数量时,学习任务群4照顾到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安排了7个专题,学习任务群13根据问题的典型性,只策划了5个专题。我们认为,这是符合教师教学和学生自学实际的。

四、教学语境与生活语境

教学语境是教学发生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它由学校、教室、班级、教材、课时、师生等因素组成,它是封闭、有限制的语言学习环境。生活语境是指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等交际情境,它是开放、变化着的语言学习环境。语言学习的目的不是记忆语言知识,而是形成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一种应用能力,只有在交际语境中才能生成,这也是语言习得理论的要义。适宜的做法是教学语境和生活语境嫁接,让学生在交际语境中习得语言,即生活语境教学化。

根据我们的理解,生活语境教学化可以这样解释:(1)基于任务驱动,创设交际情境。在情境中学习语言,是不二法门。离开交际情境,没有任务驱动,死记硬背语言材料和语言知识不是语言习得。(2)兼顾生活需要和知识系统,整合学习内容。语言知识体系作为骨架支撑,生活中的语言现象作为血肉填充,形成语用为特色的学习内容。(3)通过个体言语实践,形成言语经验和语言建构。不管是阅读与鉴赏、表达与应用还是梳理与探究,都是经由个体的听说读写,最后把言语经验升华为语言建构。(4)建立合适的专题学习框架,使语言学习进入教学的轨道。专题学习框架不是学习本身,但最大程度地为语言学习提供了“脚手架”。比如情境性的专题导语、结构性的语言材料、活动为主的学习环节、反思型的自我评价等。以专题“语言的狂欢”为例,当前网络语言滥用、误用的现象比比皆是,这就是语言学习情境。以小组为单位,以“电子记录单”的形式在日常生活、网络、影视作品中搜集一些网络语言使用情况。通过班级QQ群或者微信朋友圈,展示并初步交流,这就是任务驱动。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出的《关于广播电视节目和广告中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通知》和搜集到的“网言网语”就是整合的学习资源。学生的收集、分类、解释、讨论、探究都是个体语言实践活动。从“网言网语知多少”到“网言网语引争鸣”再到“网言网语我代言”就是专题学习框架。这就是教学语境和生活语境嫁接的尝试,也是生活语境教学化的一个案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