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祛暑剂 内容 凡以祛暑药为主组成,具有祛除暑邪的作用,用以治疗暑病的方剂,统称祛暑剂。 暑邪为六淫之一,其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所以《素问·热论》云:“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凡夏天感受暑邪而发生的多种疾病,统称为暑病。因此,前人亦有“暑本夏月之热病”之说。 本章方剂,适用于夏月暑热证。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故暑病多表现为身热、面赤、心烦、小便短赤、舌红脉数或洪大等一系列阳热证候。此外,暑病常有多种兼证:暑性升散,最易伤津耗气,又往往出现口渴喜饮、体倦少气等症;夏月天暑下迫,地湿上蒸,人处湿热交蒸之中,故暑病多夹湿邪,常兼胸闷泛恶、苔白腻等湿阻气机证;夏令贪凉露卧,不避风寒,加之腠理疏松,阳气外泄,为病易兼夹表寒。 治暑之法,各家有所论述。张凤逵《临证指南医案》卷10说:“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终用甘酸敛津,不必用下。”王士雄指出:“暑伤气阴,以清暑热而益元气,无不应手取效。”(《温热经纬,薛生白湿热病篇》)王纶认为:“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明医杂著》卷3)总之,暑为火热之邪,清暑泄热是暑病最基本的治法,但由于暑病多兼表寒、湿邪及气阴两伤,故其治法又应随证而变。若属单感暑邪而病者,治宜祛暑清热;兼表寒者,宜祛暑解表;兼湿邪者,法当清暑利湿;暑伤元气,兼气虚者,又当清暑热而益元气。代表方如清络饮、香薷散、六一散、桂苓甘露散、清暑益气汤。 运用祛暑剂,应注意辨别暑病的本证、兼证及主次轻重。暑病病情各异,兼证不同,治法用方差异甚大。对于单纯冒暑受热,治宜清热。暑多夹湿,祛暑剂中每多配伍祛湿之品,是为常法,但须注意暑湿主次轻重。如暑重湿轻者,则湿易从火化,祛湿之品不宜过于温燥,以免耗伤气津;若湿重暑轻,则暑为湿遏,甘寒之品又当慎用,以免阴柔碍湿。 清络饮 《温病条辨》 【组成】鲜荷叶边二钱(6g) 鲜银花二钱(6g) 丝瓜皮二钱(6g) 西瓜翠衣二饯(6g) 鲜扁豆花一枝(6g) 鲜竹叶心二钱(6g ) 【用法】以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祛暑清热。 【主治】暑伤肺经气分轻证。身热口渴不甚,头目不清,昏眩微胀,舌淡红,苔薄白。 【方解】本方主治暑伤肺经气分,暑热轻微,津伤未甚之证。因其邪浅病轻,故身热口渴不甚;暑热上扰清窍,乃致头目不清、昏眩微胀;舌淡红,苔薄白亦为邪浅病轻之象。微暑伤人,治则不必重剂,只宜辛凉芳香轻药祛暑清热,以免药过病所。方用鲜银花辛凉芳香,清解暑热;鲜扁豆花芳香清散,解暑化湿,共为君药。西瓜翠衣清热解暑,生津解渴; 丝瓜络清肺透络,共为臣药。鲜荷叶用边者,取其祛暑清热之中而有舒散之意;暑气通心,故又用鲜竹叶心清心而利水,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药性清凉芳香,轻清走上,有清透肺中暑热之效。方中六药多用鲜者,取其气清芬芳,清解暑热之效更优。本方亦可用以代茶,预防暑病。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是治疗暑热伤肺轻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身热口渴不甚,,头目不清,舌苔薄白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本方既可治暑伤肺络,也可煎汤代茶以预防暑病。若暑温伤肺、咳而无痰、咳声高者,可加杏仁、麦冬、沙参以利肺气,养肺阴;或加桔梗、甘草以开提肺气,清肺热。若身热较甚,可加石膏。 3.使用注意 本方的适应证是暑温中的轻浅之证。若暑温表寒较重,或热渴大汗,或汗多脉散大,喘喝欲脱者,均不宜使用本方。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温病条辨》卷1:“手太阴暑温,发汗后暑证悉减,但头微胀,目不了了,余邪不解者,清络饮主之。”“凡暑伤肺经气分之轻证皆可用之。” 2.方论选录 吴瑭《温病条辨》卷1:“既日余邪,不可用重剂明矣,只以芳香轻药清,肺络中余邪足矣。倘病深而入中下焦,又不可以浅药治深病也。” 香薷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香薷去土一斤(500g) 白扁豆微炒 厚朴去粗皮姜制,各半斤(各250g)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9g),水一盏,入酒一分,煎七分,去滓,水中沉冷。连吃二服,不拘时候(现代用法:水煎服,或加酒少量同煎,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祛暑解表,化湿和中。 [主治]阴暑。恶寒发热,头重身痛,无汗,腹痛吐泻,胸脘痞闷,舌苔白腻,脉浮。 [方解]本方治证由夏月乘凉饮冷,感受寒湿所致。夏月人多喜于阴凉处憩息,或夜间归寝较晚,每易感受寒湿邪气,寒湿外束,腠理闭塞,卫阳被郁,故恶寒发热无汗;寒湿困束肌表,气血受阻,则头重身痛;夏日易食生冷,湿伤脾胃,气机失畅,故胸闷不舒、腹痛;湿困脾胃、升降失司、胃气上逆则呕吐,湿浊下注大肠则泄泻;舌苔白腻,乃寒湿之候。治宜外散肌表之寒湿,内化脾胃之湿滞。方中香薷辛温芳香,解表散寒,祛暑化湿,以祛在表之寒湿,是夏月解表之要药,为君药。厚朴辛香温燥,行气化湿而解胸闷,去苔腻,为臣药。白扁豆甘平,健脾和中,兼能渗湿消暑为佐药。入酒少许为使,温散以助药力。三药合用,共奏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之效。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是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恶寒发热,头重身痛,无汗,胸闷,苔白腻,脉浮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兼内热者,加黄连以清热;湿盛于里者,加茯苓、甘草以利湿和中;素体脾虚,中气不足者,可再加人参、黄芪、白术、橘红以益气健脾燥湿。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夏季感冒、急性胃肠炎等属外感风寒夹湿者。 4.使用注意 若属表虚有汗或中暑热汗出,心烦口渴者,则不宜使用。 【附方】 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 香薷二钱(6g) 银花三钱(9g) 鲜扁豆花三钱(9g) 厚朴二钱(6g) 连翘二钱(6g)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更作服。功用:祛暑解表,清热化湿。主治:暑温夹湿,复感于寒证。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口渴面赤,胸闷不舒,舌苔白腻,脉浮而数者。 香薷散与本方同属祛暑方剂,两方均以辛温之香薷、厚朴祛暑解表,散寒化湿。但香薷散药性偏温,以散寒化湿见长,主治暑令感寒夹湿之证;而本方又加金银花、鲜扁豆花、连翘,则药性偏凉,兼能内清暑热,主治夏月感寒,暑湿内蕴,虽亦恶寒无汗,但有口渴面赤、脉数是当有别。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2:“治脏腑冷热不调,饮食不节,或食腥脍,生冷过度,或起居不节,或路卧湿地,或当风取凉,而风冷之气,归于三焦,传于脾胃,脾胃得冷,不能消化水谷,致令真邪相干,肠胃虚弱,因饮食变乱于肠胃之间,便致吐利,心腹疼痛,霍乱气逆。有心痛而先吐者,有腹痛而先利者,有吐利俱发者,有发热头痛,体疼而复吐利虚烦者,或但吐利心腹刺痛者,或转筋拘急疼痛,或但呕而无物出,或四肢逆冷而脉欲绝 .或烦闷昏塞而欲死者.此药悉能丰之.” 2.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3:“治夏月伤暑感冒、呕吐泄泻等证。此因伤暑而兼感外寒之证也。夫暑必夹湿,而湿必归土,乘胃则呕,乘脾则泻,是以夏月因暑感寒,多呕、泄之证,以湿盛于内,脾胃皆困也。此方以香薷之辛温香散,能人脾肺气分,发越阳气,以解外感之邪;厚朴苦温,宽中散满,以祛脾胃之湿;扁豆和脾利水,寓匡正御邪之意耳。” 【临床报道】 郑氏用柴胡香薷饮治疗小儿夏季高热。本组78例,用药1~3日,72例体温降低正常,治愈率91%。[郑海文.柴胡香薷饮治疗小儿夏季高热78例临床体会。中国中医急症 1999;8 (4):160] 六一散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组成】滑石六两(180g) 甘草一两(30g) 【用法】为细末,每服三钱(9g),加蜜少许,温水调下,或无蜜亦可,每日三服。或欲冷饮者,新井泉调下亦得(现代用法:为细末,每服9~ 18g,包煎,或温开水调下,日2~3服,亦常加入其他方药中煎服)。 【功用】清暑利湿。 【主治】暑湿证。身热烦渴,小便不利,或泄泻。 【方解】本方证由暑邪夹湿所致。暑为阳邪,暑气通于心,故伤于暑者,多见身热、心烦;暑热伤津,则见口渴;暑病每多夹湿,湿阻于里,膀胱气化不利,故见小便不利;湿走肠间,则为泄泻。治宜清暑利湿。方中滑石甘淡性寒,体滑质重,既可清解暑热,以治暑热烦渴,又可通利水道,使三焦湿热从小便而泄,以除暑湿所致的小便不利及泄泻,故用以为君。生甘草甘平偏凉,能清热泻火,益气和中,与滑石相伍,一可甘寒生津,使利小便而津液不伤;二可防滑石之寒滑重坠以伐胃,为臣药。二药合用,清暑利湿,能使三焦暑湿之邪从下焦渗泄,则热、渴、淋、泻诸症可愈。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药性平和,清热而不留湿,利水而不伤阴,是清暑利湿的著名方剂。 本方原名益元散,一名天水散,后人通称为六一散。既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义;又说明方药用量比例,以示区别加辰砂之益元散。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暑湿及湿热壅滞所致小便不利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身热烦渴,小便不利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暑热较重,可酌加淡竹叶、西瓜翠衣之类以祛暑;伤津而口渴舌红者,可加麦冬、沙参、石斛等养阴生津止渴;心火较旺而舌红心烦者,可加竹叶、灯心、黄连等泻火除烦;气津两伤可加西洋参、五味子等益气养阴,小便涩痛或有砂石诸淋者,可选加白茅根、小蓟、车前草及海金沙、金钱草、鸡内金等利尿通淋。 3.现代运用 本方可用于膀胱炎、尿道炎等属湿热者。 4.使用注意 若阴虚,内无湿热,或小便清长者忌用。 【附方】 1.益元散(《伤寒直格》) 即六一散加辰砂,灯心汤调服。功用:清心解暑,兼能安神。主治:暑湿证兼心悸怔忡,失眠多梦者。 2.碧玉散(《伤寒直格》) 即六一散加青黛,令如浅碧色。功用:清解暑热。主治:暑湿证兼有肝胆郁热者。 3.鸡苏散(《伤寒直格》) 即六一散加薄荷。功用:疏风解暑。主治:暑湿证兼微恶风寒.头痛头胀.咳嗽不爽者。 上述三方均能祛暑清热利湿,用治暑湿证。但一兼安神,一兼清肝,一兼解表,各有所长,宜区别使用。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10:“治身热,吐痢泄泻,肠澼下痢赤白,癃闭淋痛,利小便,偏主石淋(久服金石热药,而结为砂石,从小便淋出者也),肠胃中积聚寒热,宣积气,通九窍六腑,生津液,去留结,消蓄水,止渴宽中,除烦热心躁,腹胀痛闷,补益五脏,大养胃肾之气(此肾水之脏.非为丰之府也).理内伤阴瘗.定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主痫痉,惊悸健忘,烦满短气,藏伤咳嗽,饮食不下,肌肉疼痛,并口疮牙齿疳蚀,明耳目,壮筋骨,通经脉,和血气,消水谷,保元真,解百药酒食邪毒,耐劳役饥渴,宣热,辟中外诸邪所伤,久服强志,轻肩驻颜延寿,及解中暑伤寒疫疠,饥饱劳损,忧愁思虑,恚怒惊恐传染,并汗后遗热劳复诸疾,并解两感伤寒,能令遍身结滞宣通,气和而愈,及妇人下乳催生,产后损益血衰,阴虚热甚,一切热证,兼吹奶乳痈,此神验之仙药也。惟孕妇不宜服,滑胎也。” 2.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3:“六一散……治伤暑感冒、表里俱热、烦躁口渴、小便不通、一切泻痢、淋浊等证属于热者,此解肌行水,而为却暑之剂也。滑石气清能解肌,质重能清降,寒能胜热,滑能通窍,淡能利水;加甘草者,和其中,以缓滑石之寒滑,庶滑石之功得以彻表彻里,使邪去而正不伤,故能治如上诸证耳。” 桂苓甘露散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 【组成】茯苓一两(30g) 甘草二两,炙(60g) 白术半两(15g) 泽泻一两(30g) 官桂去皮,二两(15g) 石膏二两(60g) 寒水石二两(60g) 滑石四两(120g) 猪苓半两(15g) 【用法】上为末,每服三钱(9g),温汤调下,新汲水亦得,生姜汤尤良。小儿每服一钱(3g),用如上法(现代用法: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清暑解热,化气利湿。 【主治】暑湿证。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及霍乱吐下。 【方解】本方主治既受暑热所伤,又有水湿内停之证。暑热内侵,放发热头痛;热盛伤津,则烦渴引饮:湿盛于里,膀胱气化不利,故见小便不利;暑湿俱盛,内伤脾胃,升降失司,清浊相干,则为“霍乱吐下”。治宜清解暑热与化气利小便并用之法。方中重用滑石清解暑热并利水渗湿为君。暑湿在里者邪留脏腑,非用重剂清热利湿,终归无济,故又配伍大寒质重的石膏、寒水石,以加强清暑解热之功,为臣药。猪苓、茯苓、泽泻以利水祛湿;白术健脾而运化水湿;官桂助下焦气化,使湿从小便而去,以上五味共为佐药。甘草益气调药,既可助苓、术健脾,又可缓“三石”大寒重坠之性,使清利而不伤正,为使药。诸药配合.其奏清暑解热,化气利湿之功,使脾胃升降之机得复.则暑消湿去,诸症自愈。 本方与六一散同为清暑利湿之剂,均可治疗暑湿为病。但六一散药仅两昧,药力单薄,宜于暑湿轻证;本方是六一散合五苓散(见祛湿剂),再加石膏、寒水石而成,清暑利湿之力较大,宜于暑湿俱盛,证情较重者。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是祛暑利湿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发热头痛,烦渴引饮,小便不利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如暑热较轻,可减石膏、寒水石的用量,或以西瓜翠衣、芦根、竹叶代之;若水湿中阻,呕恶腹胀者,可加藿香、佩兰以芳香化湿;若水泻暴注,可去猪苓,减三石用量,加人参、藿香、葛根、木香等。 3.现代运用 本方可用于中暑、尿路感染属暑湿者。 4.使用注意 因本方清暑利湿之力较强,故主要适用于暑热盛,湿邪重之暑湿重证。若一般的伤暑轻证,或汗泻过多,气液大伤均不宜使用本方。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6:“治伤寒中暑,冒风饮食,中外一切所伤,传受湿热内甚,头痛口干,吐泻烦渴,不利间小便赤涩,大便急痛,湿热霍乱吐下,腹满痛闷,及小儿吐泻惊风。” 2.方论选录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3:“夫暑湿一证,有伤于表者,有伤于里者。在表者邪留经络,当因其轻而扬之;在里者邪留脏腑,非用重剂清热利湿,终归无济;石膏、寒水石大寒质重,直清肺胃之热;滑石寒能清热,滑能利窍,外开肌表,内达州都;猪苓、茯苓、泽泻导湿于下,从小便而出,然湿为阴邪,无阳不能化,虽利湿而湿亦不能尽除,故用肉桂之辛热,以散阴邪;加白术扶土和中,安内攘外。此方用三石以清上焦,五苓以利下焦,甘草以和上下,亦治暑之大法耳。” 清暑益气汤 《温热经纬》 [组成]西洋参(5g) 石斛(15g) 麦冬(9g) 黄连(3g) 竹叶(6g) 荷梗(15g) 知母(6g) 甘草(3g) 粳米(15g) 西瓜翠衣(30g)(原书未著用量) [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暑益气,养阴生津。 [主治]暑热气津两伤证。身热汗多,口渴心烦,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 [方解]本方治证乃暑热内侵,耗伤气津所致。暑为阳邪,暑热伤人则身热;暑热扰心则心烦;暑性升散,致使腠理开泄,而见汗多;热伤津液,故口渴、尿少而黄;暑热耗气,故见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治宜清热祛暑,益气生津。正如王士雄所言:“暑伤气阴,以清暑热而益元气,无不应手取效。”方中西瓜翠衣清热解暑,西洋参益气生津、养阴清热,共为君药。荷梗助西瓜翠衣清热解暑;石斛、麦冬助西洋参养阴生津,共为臣药。黄连苦寒泻火,以助清热祛暑之力;知母苦寒质润,泻火滋阴;竹叶甘淡,清热除烦,均为佐药。甘草、粳米益胃和中,为使药。诸药合用,具有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之功,使暑热得清,气津得复,诸症自除。 [运用] 1.辨证要点 本方用于夏月伤暑,气阴两伤之证。临床应用以体倦少气,口渴汗多,脉虚数为辨证要点。 2.加减变化 若暑热较高,可加石膏以清热解暑;暑热夹湿、苔白腻者,可去阴柔之麦冬、石斛、知母,加藿香、六一散等,以增强祛湿之功;黄连味苦质燥,若暑热不盛者可去之;用于小儿夏季发热者,可去黄连、知母,加白薇、地骨皮等。 3.现代运用 本方可用于小儿夏季热属气津不足者。 4.使用注意 本方因有滋腻之品,故暑病夹湿者不宜使用。 【附方】 清暑益气汤(《脾胃论》) 黄芪汗少,减五分 苍术泔浸,去皮,以上各一钱五分(各4.5g) 升麻一钱(3g) 人参去芦 泽泻 炒曲 橘皮 白术以上各五分(各2g) 麦门冬去心 当归身 炙甘草以上各三分(各2g) 青皮去白,二分半(1.5g) 黄柏酒洗,去皮,二分或三分(2g) 葛根二分(1.5g) 五味子九枚(2g) 水煎服。功用:清暑益气,除湿健脾。主治:平素气虚,又受暑湿证。身热头痛,口渴自汗,四肢困倦,不思饮食,胸满身重,大便溏薄,小便短赤,苔腻,脉虚者。 以上两方同名,均有清暑益气的作用,主治暑病兼气虚之证。但《温热经纬》之清暑益气汤于清暑益气之外,重在养阴生津,宜于暑热伤津耗气之证;《脾胃论》清暑益气汤清暑生津之力稍逊,但侧重健脾燥湿之功,用治元气本虚,伤于暑湿之证。 【文献摘要】 1.原书主治 《温热经纬》卷4:“湿热证,湿热伤气,四肢困倦,精神减少,身热气高,心烦溺黄,口渴自汗,脉虚者。” 2.方论选录 王士雄《温热经纬》卷4:“湿热证,湿热伤气,四肢困倦,精神减少,身热气高,心烦溺黄,口渴自汗,脉虚者,东垣用清暑益气汤主治。同一热渴自汗而脉虚神倦,便是中气受伤而非阳明郁热。清暑益气汤乃东垣所制,方中药味颇多,学者当于临证时斟酌去取可也。雄按:此脉此证,自宜清暑益气以为治。但东垣之方,虽有清暑之名,而无清暑之实,观江南仲治孙子华之案、程杏轩治汪木工之案可知。故临证时须斟酌去取也。余每治此等证,辄用西洋参、石斛、麦冬、黄连、竹叶、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等,以清暑热而益元气,无不应手取效也o" 【临床报道】 叶氏用清暑益气汤治疗小儿夏季热。每日1剂,水煎,分4次服,婴儿可少量频服,1岁以下儿童药量减半,7日为1疗程。本组20例,对照组18例,用青霉素、三磷酸腺苷、辅酶A静滴,复方氨基比林肌注及复方新诺明冲剂口服,多种维生素等抗炎支持对症治疗,7日为1疗程。疗效标准:治愈为用药2个疗程,当年症状全部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好转为用药2个疗程,当年症状全部消失,次年仍有轻微表现;无效为用药2个疗程以上,症状缓解,但不稳定。两组分别治愈18、1 1例,好转2、4例,无效O、3例,本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叶艾风.清暑益气汤治疗小儿夏季热20例。湖南中医杂志2000; 16 (4) :37 小结 暑剂共选正方5首,附方5首。其功用、主治同中有异,各有特点。 清络饮有清透暑热之功,用药清凉芳香,清轻走上,为治疗暑伤肺经气分、邪轻病浅的常用方剂。香薷散药性偏温,以散寒化湿见长,主治夏令感寒夹湿之证。六一散与桂苓甘露散同具清暑利湿之功,均可治疗暑湿为病。但六一散药少力薄,只宜于暑湿轻证;桂苓甘露散清暑利湿之力较大,对暑湿俱盛,病情较重者适宜。清暑益气汤既清解暑热,又益气养阴,主治暑热内侵,伤耗气津之证 复习思考题 1.祛暑剂与清热剂如何区别使用? 2.香薷散的立法、组成与主治证有何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