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经-召南-鹊巢

 德如赤子 2017-07-30

本期讲师:凌虚

 

先生解《论语》时,提到了诗是礼乐教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治立教的根基。诗的本义,是祭祀的时候,赞颂天地神明,赞颂君王的。而且都是要唱出来的,同时配以乐舞。这便是礼乐教化的原本面貌。


许多同道因此对《诗经》也十分感兴趣,为进一步提高大家对古代礼乐教化的了解,教学组特别请出了凌虚同道给大家分享一下她对于《诗经》的一些理解。

大家好,我们今天学习《诗经-召南-鹊巢》。


诗经-召南-鹊巢


维鹊有巢(cháo),维鸠居之。

之子于归,百两御(yà)之。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

之子于归,百两将(jiāng)之。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

之子于归,百两成之。

跟大家详细讲一讲什么叫“召南”。


我们先了解一些背景资料,再详细地讲这首诗。首先,“周南”和“召南”是两个地域的名称,是禹贡雍州岐山之阳(山南水北为阳)的地名。周公和召公,他们是分陕而治的,就是陕西这个地方,因为岐山在这里。

 

关于周公,有说是他在陕西管东方,有说他管西方,总之这个是没有定论的。但是目前经常看到的一些关于《诗经》的地图,都是把周公放在了管治西方的位置。

 

我们顺便来讲一讲,周朝的一些前面的历史。我们知道,周取代商纣的时候,即周代殷商,是经历了四代的君主的。

 

首先,他们的祖先,公亶父,当时是居在豳这个地方。到后来,为了躲避周围的夷狄之战(就是有少数民族骚扰),他就举族迁到了岐山,并在此修德建王业,非常努力的去发展他的国度。

 

后面在商王帝乙之初,公亶父的儿子,子季,我们一般叫他王季贤人,被受封为西伯,居歧山这个地方。到商纣的时候,纣王又命文王治理南国的江、汉、汝之地,以及附近的诸侯之国。

 

然后文王受命以后,他把都城,就从岐迁到了丰这个地方,那原来的岐帮就空下来了。于是,就把它分封给了周公旦和召公奭(shi),作为他们的采邑,让他们在这里施先王之教化,把邦国治理好。

什么叫施先公之教呢?这里的先公,不仅是指文王,还包括他们前面的两位,就是公亶父和王季贤人。表示继承然他们的功业,教化百姓,于是各种美好的品德都赋予了这些先公之教上面。

 

但是,我们这里要强调一点,文王让周公和召公施教化,并不是他们被分封采邑之后才做的,而是在分封之前就已经这样做了。

 

周南之国和召南之国作为两个独立的诸侯国产生《诗经》,这个是在武王伐纣之后。为什么呢?因为只有武王伐纣定天下,开始巡守戍值,遍观各诸侯国的情况,采诗用以观民俗的时候,他才会以国的方式,把这些地方给总结出来。

 

他就发现,六州之中,在周公和召公他们治下的地域采上来的诗(或者有一些是宫廷上本就有的),民风特别的淳朴,德教犹为纯洁。把两地之诗,作为典范,所以它们的定位是非常非常高的。《周南》、《召南》,此二南为:正始之道,王化之基。

 

那么《周南》和《召南》又有什么区别呢?学界有一个很普遍的说法,也是出自于《毛诗大序》,里面讲:“得其圣人之化者,谓之周南;得贤人之化者,谓之召南。”

 

指的是,文王继王业以后,他在所辖诸侯之国行王道,施行先王之教,又命这两公在他们所管辖之地,继续去施教百姓。我们要知道,文王当时是德服六州的。根据《禹贡》讲,华夏有九州。文王他真的是“为政以德、众星拱之”,类似于已聚天下三分之二了。

 

在这六州(雍、梁、荆、豫、徐、扬)的百姓志性不等,所以施教以后,有的就更好一些,有的那就差一点,这就叫做“受教有精粗”。所以歌咏起来也有等级的,周南这个地方更得圣人之化,召南这个地域更得贤人之化。

 

所以说,《关雎》到《麟之趾》叙的是,王者之风系之周公。从《鹊巢》开始叙的是,诸侯之风系之召公。圣人欲做天子,贤人欲做诸侯,所以就把两者分开了。因为我们都知道圣人是在贤人之前,所以《周南》在《召南》之前。

那为什么要加一个“南”这个字呢?有两种解释:一个是能够让我们看到二公行化之地,就是二公、文王的教化,从歧这个地方下来,到南国汉水、汝水跟长江附近,是一个自北向南的过程。

 

还有一种说法,我们看“南”字的象形文章或者小篆,象的是一种南方瓦制和竹制的乐器,用“南”这种乐器演奏的音乐就叫做“南乐”,也可以称为“乡乐”。因为多为女子吹奏,反映女子细密柔腻的情感,所以说又可以叫做“阴乐”。

 

这种音乐多是在居家室的时候,由夫人、贵族的女子等,吹奏给自己的良人、自己的君子听的。后面到西周末,这种“南乐”从后宫走向了社会。在东周初的时候“南乐”就成为了东周王朝,正礼正乐的组成部分,这个我们在《仪礼》里面是可以查到的。

 

根据历史上的记载,这个时候《关雎》和《葛覃》等歌词也出现了。因为这多为贵族女子吹奏,所以反映到《毛诗序》上,就可以发现更多的诗旨。《周南》都是反映“后妃之德,后妃之本什么什么的”,《召南》都是“夫人之什么,大夫之妻什么的”。

 

开始就有很多人质疑《毛诗》穿凿附会,凭什么都说是后妃,不能是民间的吗?首先,我们已经知道了,召南和周南这个地域是有特殊性的。其次,在后面《诗经》编撰的时候,《周南》和《召南》做的是“正始之道,王化之基”的这个地位。

 

而且我们再细致地去考察每首诗,诗中描写的一些器物、事物、还有一些反映古礼的成分,其中反映的都不是平民之间的礼,都是比较高层的,甚至就是天子诸侯之礼。所以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地位高,也很正常。

 

然后还有一种解释是朱熹去探索的。朱熹思考,他们为什么要去赞美后妃呢?《诗集传》里面提到,这体现了“文王之化”的延伸,因为最先受到“文王之化”的人,当然是他身边的人,他的妻子、后妃。这种后妃之德,就是文王的齐家之效。把齐家,往后继续推演就变成了,治国平天下之效了。

现在背景讲清楚了,开始进入正文的学习,我们来一句一句的讲。因为这首诗,有很多背景资料在里面的,大家体会一下。

 

首先,“维鹊有巢,维鸠居之”。这个“维”呢,是个发语词,没有什么实际意思,“鹊”就是喜鹊,“鸠”根据各种记载认为,它应该是属于鳲(shī)鸠,就是布谷鸟类,现在有杜鹃、子规和杜宇别称。它们有个特点是,自己是不筑巢,会去居喜鹊的巢。  

       

《尔雅》云:“鸣鸠,鴶鵴也”。郭璞云:“今布穀也,江东呼获穀。”《草木疏》云:“一名击穀”。

 

很多聪明的同道就发现,这是那个“鸠占鹊巢”成语的来处,但是“鸠占鹊巢”它已经是一个贬义的成语了,形容的是强取了别人的居所或者是成果,是个贬义成语。但是呢,我们追本溯源往前看,就会发现很多这样的成语,其实它原来的意思是非常好的。

 

诗中这句话,很明显是起兴的手法,那起兴为什么要用这两种鸟呢,尤其是鳲鸠?因为古人对它的观察发现,鳲鸠有一种品德叫做“均一之德”,何为均一之德呢?这体现在它喂自己孩子的时候。

 

早上,小鸟在一个巢里面都张着嘴巴嗷嗷叫,喂小鸟的时候,它们一般不怎么挪动,就可以按照顺序来喂小鸟,保证让每只小鸟都吃到一样多的虫子,就不会有所偏袒。早上它们喂小鸟的时候,是从上到下喂,晚上的时候是从下到上喂。这体现了一种很平均如一的品德,诗中就是用这种德行来作为一种起兴。

 

那么鹊又有什么德行呢?我们要知道喜鹊筑巢,在《月令》里面是这样讲,“十二月鹊始巢”,就是说喜鹊在冬至的时候开始筑巢,然后整个冬天都在筑巢,到春天才能把巢穴给筑成。所以朱熹就赞赏这种鸟儿,筑巢尤为坚固。用它起兴来表现国君或者诸侯,要得到这样高的爵位,是要积行累功,就要不断的去辛勤劳作,乃至爵位维系。

 

“正义曰:言维鹊自冬历春功著,乃有此巢窠,鸤鸠往居之,以兴国君积行累功勤劳乃有此爵位维,夫人往处之。今鸤鸠居鹊之巢,有均壹之德,以兴夫人亦有均一之德,故可以配国君。”

 

上面的意思就是说,鸤鸠因为喜鹊筑成了巢,就去“共居之”,是因为他有均一之德。这个也是象征着,诸侯或者国君的夫人,她们来嫁给国君,以居君子之室,她要一直保持这种均一之德。因为只有夫人有这种均一之德,她才可以配得上,经过积行累功、勤劳至此才得到爵位的这个君子,也就是诸侯、国君。

我们发现《毛诗正义》用的是国君这两个字,那国君是什么意思呢?

 

一种说法,指诸侯之国之君,因为以前的时候叫“小国寡民”,国的概念其实就是诸侯国的意思。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专指文王,夫人就是指太姒。

 

那我们后面看《大雅▪大明》中,会有一段就是讲太姒嫁给文王的一段描述,叫做“缵(zuǎn)女维莘(shēn)”,这是说太姒是来自莘国的长女,就是有莘氏的长女,她就是诸侯之子,所以迎娶她,古礼就需要用“百乘将之”。

 

我们来看下一段“之子于归,百两御之”,这里跟下一句的”之子于归,百两将之”,合在一起看会更清楚。“归”的话,我们前面有几个例子已经说明了,它只要单用,都表示的是女子出嫁。“百”是个虚数,指的是数量多,这个后面会有更详细的解释。

 

“两”(liǎng),不是通车辆的辆,因为“两”和“乘”是同一个意思,四马一车为一乘,一乘也记为一两。为什么呢?是因为在《风俗通》里面有讲:车有两轮,马有四匹,所以车称为两,马称为匹。“御”就是通迎接的“迓”。

 

那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昏礼中的诸侯之礼是怎样的。如果是诸侯之女,嫁给另一个诸侯的话,两方都要出百乘的马车,就是一种迎取和送嫁之礼。家人送嫁的时候,要用百乘送之,她的良人来迎娶她的时候也是用百乘,这是诸侯之礼。如果是士大夫之女的话,她虽也称为夫人,但是不得用百乘。

 

我们也可以看出,因为夫家也愿意用百乘之车来迎娶,就更加说明这个夫人,她德行是具备的,所以“你德备,我则礼备”,即是说,对方的尊重,一定是因为,你有德。

 

然后我们再看一下,关于送嫁之礼的资料。

 

正义曰:此申说传送迎百乘之事。家人,谓父母家人也。《左传》曰:“凡公女嫁於敌国,姊妹则上卿送之,公子则下卿送之。於大国,虽公子亦上卿送之。”

 

有个说法,“车有百乘”是说这个“百”借指有百官之象。为什么要有这种百官之象呢?因为古代的昏礼,是人伦之本,非常的重要。此时是要渲染一种盛大的场面,迎接新夫人的,不仅是对方的侄姑舅亲,因为是国嫁(就是诸侯与诸侯之间嫁娶),他的百官也要参与迎娶之礼的。

 

但是为什么“百”是一个虚数呢?因为我们现在不能考证到诸侯之礼了,我们只能考证一些王和天子之礼,我们对比一下,当时的天子之礼中“百官”包含什么?就会发现,此处的“百”应该是一个虚数。《王制》云“三卿、五大夫、二十七士”。

下面是关于先秦昏礼的常识两则。第一个就是我们前面讲的,诸侯之礼才会以百乘迎来送往,还有大夫和天子这个层面,新娘是要乘自己的车去,然后对方再迎接她。如果说是底层的,在士阶级的昏礼上,他们的夫人即是士妻之嫁,出嫁时就不用娘家安排车了,只需要乘夫家的车到夫家。

 

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知识,叫做“反马之礼”。

 

《左传·宣公五年》:“冬来,反马也。”孔颖达疏:“礼,送女适于夫氏,留其所送之马,谦不敢自安于夫,若被出弃,则将乘之以归,故留之也。至三月庙见,夫妇之情既固,则夫家谴使反其所留之马,以示与之偕老,不复归也。”

 

看看那时候贵族阶层的昏礼,还挺有意思的。《召南》后面还有一篇叫做《何彼襛矣》,那里面也讲到这个事儿,我们这里先讲一下。

 

在古代,贵族之间嫁娶昏礼有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新郎在迎娶新娘完成昏礼后的三个月之内,他要把新娘来时,所乘坐的驾马车的马匹解下来,还给岳家,表示以后不会再修离妻子回娘家。类似于夫家送还新妇来时所乘的马匹,来表示夫妻两情相悦。

 

可是,只能还马不能还车厢。因为新妇要保留这座车厢作为一种自谦,来确保自己不会犯错误,不会被休弃。还有一种意思,是指“还车者,嫁时乘来,今思乘以归”。翻译过来就表示,女子对于家人的一种思念,思着归宁之事吧,这个往后面演化,就成了结婚三日以后的回门礼。

 

那我们总结一下这段信息,它告诉我们,首先这里面描述的这个夫人,她是乘自己的车去的,说明她所处的这个阶层,绝对是贵族,起码一定是士卿以上,也应了诸侯之礼,就是诸侯与诸侯之间的婚嫁。

 

其次就是娘家派车把她送去的时候,是用了百乘。然后对方的夫家,迎娶她也是用了百乘。

 

所以这里有个信息点是,此诗绝对不是民间男女的情歌之作,是很正规的诸侯与诸侯之间的国嫁,其背后蕴含有礼器、礼教这些东西,就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诗教的传统——“温柔敦厚而不愚”。

第三段“维鹊有巢,维鸠方之”,是个反复铺叙。我们对之前诗篇的写作技法赏析,已经讲透了,大家可以翻阅一下。“方”,一般有“比、并”的意思,表示共居。“维鸠盈之”,“盈”表示满的意思,满指陪嫁的人很多。古代陪嫁的人叫做“众媵”,我们看一些电视剧也知道有媵妾这个名词。媵妾是由两种人组成,一种是侄女,一种是女弟。

 

国君夫人有左右媵;兄女曰侄(谓吾姑者,吾谓之侄);娣,女弟也。 


正义曰:《公羊传》曰“诸侯一娶九女,二国往媵之,以侄娣从”,凡有八人,是其多也。又曰:“侄者何?兄之子。娣者何?女弟也。”

 

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那时候结婚的礼制是非常完善的,而且很重视。

 

下一段“之子于归,百两成之”,“成”就表示这个迎送成礼,“你送过来”的“送礼”和“我迎接”的“迎礼”都成了。“成”也表示昏礼礼成。继续往深处推演,就是说,这个女子她有鸤鸠之德,宜配这个国君、诸侯,百两之礼互相迎送成了。

 

我们现在把大意讲完了,接着来对诗的主旨进行探析。首先我们看《毛诗正义》中《毛诗序》是怎么说的,这也是我们诗教传统的理解。

朱熹《诗集传》中:“南国诸侯被(pī)文王之化,能正心修身以齐其家,其女子亦被后妃之化,而有专静纯一之德,故嫁于诸侯,而其家人美之。”

 

这个意思很明显,就是说夫人从她父母家里过来,和君子居住在一处,她的德行就像是鸤鸠一样,有从一而贞的德行,还有均一之德,这样才能够配得上这个君子。

 

在朱熹的《诗集传》中,他其实进行了发散。朱熹强调了背景知识,就是这个地方原来是受“文王之化”的。这些君子们,他们能够正心修身齐家,能够积累功绩,坐好他们的爵位。此地女子就(也是跟前面的《周南》相映衬)受到了“后妃之化”,类似于太姒的德行。朱熹在原来的“均一之德”上,发散出了“专静纯一”。大家要知道,朱熹的传统就是,他很喜欢强调女子的专静之德。

 

那我们来对比一下,这个“夫人之德”和我们以前讲的《关雎》的“后妃之德”又有什么关系呢?

 

后妃性行和谐,贞专化下,寤寐求贤,供奉职事,是后妃之德也。是以《关雎》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忧在进贤,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贤才,而无伤善之心焉,是《关雎》之义也。

 

我们会发现《关雎》讲的更加的高层,因为女子不仅要有跟良人(她的君子)相处的能力,还要能够在思贤才上面(就是对外上)也有一个辅助,但是需做到比较间接地辅助,所以《关雎》是更高的。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白,“二南之风” 都是指的是“文王之化”。因为在古代,人伦是以夫妇之伦最为重要的,因为夫妇正则父子亲,父子亲则君臣敬,也是夫妇以正则天下以安。

 

再来对比一下,之前在《周南》里面的两篇新婚诗吧,毕竟这也是一篇祝颂新婚的诗。《樛木》主要是祝颂贵族男子的新婚,希望有“牵手攀缘”之道,大家去复习下就知道了,表达对男子的期望和祝愿之情。

 

《桃夭》是祝颂青年女子出嫁,是歌颂美德,表达祝福,希望她能够宜其家人,以后可以教国人。两首都是治天下领域的,都是比较高的。这首诗中,也是用各种比兴的手法来赞美鳲鸠的德行,但更强调了德行。所以朱熹说:“《鹊巢》之意,犹《周南》之于《关雎》也。”

最后我们来一点辨析,之前查资料,发现网上对此诗主旨的一些说法。有一个说法,是我们刚才已经讲的表示新婚礼赞;还有一个说法,认为这是首“弃妇诗”,就是鹊为弃妇,鸠为新妇,表示君子娶了新的夫人,然后把旧夫人的那个地儿给占了,所以是一首深切沉痛的弃妇诗。高亨的《诗经今注》里面也是同样的看法,以鸠侵占鹊的巢穴来比喻新夫人夺取原配夫人的宫室。

 

但是我们想一个问题,我们都说了:《周南》和《召南》是“正风”,跟后面的“变风”是不一样的。

 

大家去想一想,作为“正始之道,王化之基”,而且还是《召南》第一篇的诗,怎么可能一下子就变成弃妇诗了?它的“贤人之化”体现在哪里呢?这样一看就不可能了!

 

所以大家要通过大量地阅读经典,提升自己的积累,然后提高我们的判断和辨别能力。以后,大家看到这些东西就知道,这都是属于后人的谬论。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这首诗:首先我们了解了《召南》是怎么回事儿;然后讲了这首诗非常具体的分析,包括很多关于昏礼和一些背景知识;然后我们做了诗旨的探索,我们是赞同传统的“温柔敦厚而不愚的诗教”体系下的解读;最后还对网上可以看到的一些“惊人解读”进行辨析,知道其为什么是错的。


这首诗就讲到这里啦,大家开始朗读吧。


最后特别感谢余鑫同道、山坡同道、稀睿同道、风烟俱净同道、青岛.魏同道、绿荷同道、白雪纷飞同道、雅同道、清静观心同道、大海同道的辛苦整理。

图片设计:燕子       编辑:华夏灯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