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你玩转抗溃疡药物!

 青藤园 2017-07-30

来源:基层医师公社

特约撰稿人:陈泉峰


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与粘膜局部损伤和保护机制之间的平衡失调有关。损伤因素(胃酸、胃蛋白酶和幽门螺旋菌)增强或保护因素(粘液/HCO3-屏障和粘膜修复)减弱,均可引起消化性溃疡。


当今的治疗主要着眼于减少胃酸和增强胃粘膜的保护作用,所以消化性溃疡确诊后一般采用综合性治疗措施。


治疗目的是缓解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防止溃疡复发,减少并发症。现将有关抗溃疡药物整理如下。

常用抗溃疡药物的分类

一、抑制胃酸药物

二、碱性抗酸药

三、胃黏膜保护药

四、抗幽门螺旋菌药


一、抑制胃酸药物


1、H2受体拮抗剂


竞争性拮抗 H2 受体,能抑制组胺、五肽胃泌素、M 胆碱受体激动剂所引起的胃酸分泌。


能明显抑制基础胃酸及食物和其他因素所引起的夜间胃酸分泌。常用 H2 受体拮抗剂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尼沙替丁、罗沙替丁。


(1)西咪替丁:是第一个大规模应用的组胺H2受体拮抗剂,至今仍在临床应用。


用法:每次200mg,早、中、晚各一次,睡前加服400mg。


副作用:长期使用西咪替丁可出现副作用,主要有男性乳腺发育和阳痿、精子数量轻度减少及垂体-睾丸功能紊乱。


(2)雷尼替丁:雷尼替丁是第二个广泛应用的H2受体拮抗剂,抑制胃酸分泌效能比西咪替丁强5~10倍,且作用时间长。


用法:每次150mg,一日2次,清晨和睡前服用。


副作用:较少,不具有抗雄性激素作用,不影响肾功能;通过血脑屏障量少,不导致精神错乱;同时对细胞色素P450影响小。


(3)法莫替丁:法莫替丁是第三个应用于临床的组胺H2受体拮抗剂,抑酸分泌的能力比雷尼替丁强6~10倍,比西咪替丁强30倍以上。


用法:每次20mg,一日2次。


副作用轻微,包括头痛、头晕、便秘、口干、恶心、呕吐、腹胀等不适。


(4)尼扎替丁:尼扎替丁是一个新型的组胺H2受体拮抗剂。


用法:150mg,一日2次。


副作用少,主要副作用有皮疹、瘙痒、便秘、腹泻、口渴、呕吐、头晕、失眠多梦等。


(5)罗沙替丁:属于是四代选择性H2-受体阻断剂,其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是西咪替丁的3~6倍,雷尼替丁的2倍,抑制胃蛋白酶的作用是西咪替丁的1.6~6.2倍。


用法:75mg,一日2次


副作用很小没有抗雄性激素的作用,且不影响肝脏药物代谢酶。


2.质子泵抑制剂(PPI)


PPI抑制胃壁细胞泌酸的最终环节,抑酸能力大大超过组胺H2受体拮抗剂等传统抑酸药,现已成为酸相关性疾病治疗的首选药物。


在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等疾病的治疗上更具优势。目前临床上使用PPI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艾司奥美拉唑和替那拉唑。


(1)奥美拉唑:是第一个用于临床的PPI。


用法:20mg,每日一次。


(2)兰索拉唑:生物利用度较奥美拉唑提高30%,单剂量给药后平均半衰期为1.3~1.7小时。


用法:30mg,每日一次。


(3)泮托拉唑:与质子泵结合具有更高的选择性,在分子水平上比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更准确。生物利用度较奥美拉唑提高7倍。


用法:40mg,每日一次。


(4)雷贝拉唑:由于结合靶点多,较其他药物作用更快、更持久、抑酸效果更强。


用法:20mg,每日一次


(5)艾司奥美拉唑(曾用名:埃索美拉唑):肝脏首过效应低,对CYP2C19依赖性小,代谢率缓慢,血浆中活性药物浓度较高而持久。


用法:20mg,每日一次。


(6)替那拉唑:在酸的作用下转化为氨苯磺胺或次磺酸,抑制胃酸分泌,其血浆半衰期为7小时,抑酸作用强、持续时间长,受服药时间和饮食的影响小。


用法:40mg,每日一次。


二、 碱性抗酸药


按其效应分为:①吸收性抗酸药,如碳酸氢钠。②非吸收性抗酸药,如碳酸钙、氧化镁、氢氧化铝、三硅酸镁。常用的碱性抗酸药如下:


(1)碳酸氢钠:口服后与盐酸起中和反应。发挥作用的时间较短,若要保持较高的胃液 pH 值,必须反复多次服用,使患者感到很不方便。


大剂量反复服用,容易引起钠潴留和碱中毒,因此,此药不宜长期服用,特别是心、肾功能减退者更须谨慎。


(3)氢氧化铝:复方氢氧化铝片及氢氧化铝凝胶是一种弱碱,其中和胃酸的作用并不太强。氢氧化铝不溶于水,所以口服后容易引起便秘。


(4)氢氧化镁:氢氧化镁不溶于水,但能溶于酸性胃液中。其中和胃酸的作用比氢氧化铝强,有肾功能障碍的患者口服过量的氢氧化镁时,须警惕高镁血症的危险性。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药物临床使用时常常需要一日多次,长期服药才能达到抗酸效果,而长时期大剂量服用会出现一定的副作用。


所以,目前很少单一地应用来治疗溃疡病,通常在使用其它抗溃疡药物时,为了加强止痛作用而以抗酸剂作为一种辅助药物,且多需要嚼服。


三、胃黏膜保护药


胃黏膜保护剂的作用主要是增强黏膜抵抗力,增加胃黏膜分泌,中和胃酸及胆汁,改善胃黏膜血流,促进前列腺素、表皮生长因子等保护因子生成。


(1)硫糖铝:硫糖铝是硫酸化二糖的氢氧化铝盐,可覆盖在胃十二指肠溃疡表面,阻止胃酸、胃蛋白酶侵袭溃疡面,有利于黏膜上皮细胞再生,防止氢离子反弥散,促进溃疡愈合。


用法:1.0g一日三次,口服。


(2)胶体铋:胶体铋除了类似硫糖铝的作用机制外,还具有较强的杀灭Hp作用。短期服用可导致舌苔及大便发黑,慢性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用法:100mg,一日4次,(三餐前和睡前),4周为一疗程。


(3)米索前列醇:可抑制胃酸分泌,增加胃十二指肠黏膜黏液-碳酸氢盐分泌,增加黏膜血流。不良反应主要有腹泻和增加子宫收缩,孕妇慎用。


用法:每次 0.2 mg,一日4次,(三餐前和睡前);4~8 周为一疗程;预防 NSAIDs 所致的消化性溃疡每次 0.2 mg,每日 2~4 次,口服。


(4)替普瑞酮:增加黏膜和黏液中糖蛋白含量,维持黏液的正常结构和保护作用;增加疏水层磷脂含量,促进胃黏液分泌合成,促进黏膜表面上皮细胞再生,从而减轻黏膜受损。


用法:50mg,一日3次。


(5)铝碳酸镁:抗酸抗胆汁的胃黏膜保护剂,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通过沉淀和吸附作用中和胃酸和胆汁,吸附溶血卵磷脂,抑制胃蛋白酶,减少这些物质对胃黏膜的损伤和破坏。


用法:500~1000mg,每日3~4次。


(6)吉法酯:能够保护胃黏膜,促进溃疡修复愈合,增加胃黏膜前列腺素,防止粘连,调整胃肠机能,加强胃肠黏膜保护作用,具有抑制胃酸、消除胃痛、消除饱胀、帮助消化的作用,也可用于胃灼热及消化不良等胃肠疾病。


用法:每次 50~100 mg,每日 3~4 次,饭后服。


(7)其它:其它常用的胃黏膜保护剂有聚普瑞锌、索法酮,麦滋林、瑞巴派特、磷酸铝凝胶等,其作用大致相似,主要是通过中和胃酸及胆汁,增加上皮层黏液-碳酸氢盐合成及前列腺素的分泌,移植氧自由基产生等途径发挥胃黏膜保护作用。


四、抗幽门螺杆菌药


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者的溃疡复发率显著高于阴性的病人,所以对伴有此菌感染的溃疡病患者,加用有效的抗菌药物,将幽门螺旋杆菌根治之,是抗溃疡治疗的重要措施。


目前推荐的根除方案有 PPI+铋剂+2种抗菌药物或 PPI+抗菌药物,具体方案如下:


铋剂四联疗法:PPI+铋剂+2种抗菌药物。


不包含铋剂的四联疗法:A 伴随疗法,PPI+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拉霉素;B 序贯疗法,PPI+阿莫西林,序贯到 PPI+甲硝唑+克拉霉素。


药物标准剂量:


PPI:埃索美拉唑 20 mg、雷贝拉唑 10 mg 或 20 mg、奥美拉唑 20 mg、兰索拉唑 30 mg、泮托拉唑 40 mg,2 次/d;餐前半小时口。‚


铋剂:枸橼酸铋钾 220 mg,2 次/d。


抗菌药物:阿莫西林 1000 mg,2 次/d;克拉霉素 500 mg,2 次/d;左氧氟沙星 500 mg,1 次/d 或 2 次/d;呋喃唑酮 100 mg,2 次/d;四环素 750 mg,2 次/d;甲硝唑 400 mg,2 次/d 或 3 次/d。餐后口服。


以上方案的疗程为 7 日或 10 日(对于耐药严重的地区,可考虑延长疗程至 14 日,以增加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但不要超过 14 日)。在治疗过程中必须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强调个体化用药,确保按方案足量足疗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