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万历援朝战争中强大的明朝只能派出不到10万的军队?

 思明居士 2017-07-30

真实的原因,也许韩剧粉丝和日本战国游戏票友们不肯承认,但却是铁板钉钉的事实:在强大的大明朝眼里,叫嚣要灭亡明朝迁都北京的日本,实在算不上最大的威胁!

起码,从万历援朝战争的七年看,这场号称持续七年,明朝实际参与战斗也不过两年的战争,对于当时的大明国防来说,真心算不上大事。大明朝的精力,从头到尾,都牵制在比日本更强大的对手身上!

就以李如松的第一次抗倭援朝战争来说,就在日本人呼啸着杀向朝鲜时,明朝正忙着平定宁夏孛拜叛乱,这场由明朝军官孛拜悍然发动,几乎把漠南河套大部分蒙古部落都牵扯进来的大规模叛乱,引得明朝动用重兵弹压,数万明军更在宁夏草原上,与数万蒙古援军打起了惨烈的野战,以战斗规模和战术水平来说,宁夏叛乱时间虽短,酷烈程度远远高于朝鲜战争!

而且也正是因为宁夏平叛与万历朝鲜战争,几乎是前后脚,所以当明朝为宁夏叛乱消耗掉了二百多万两白银后,发动抗倭援朝战争,在财政方面已经捉襟见肘,能够出动五万大军入朝,大明朝已经是勒紧裤腰带在帮朝鲜了。

而且至今被历史忽略的是,无论是宁夏叛乱战争,还是万历朝鲜战争,对于当时的明朝来说,都只能算短期的麻烦。实际上,从万历十八年起,大明朝的军队主力,特别是精锐的西北骑兵与蓟镇车营,都长期被牵制在另一个至关重要的战场上:青海。

万历十八年,青海爆发了著名的“河洮之变”,明朝册封的顺义王扯立克悍然发动叛乱,袭击明朝西北重镇临洮,临洮副总兵李联芳战死,整个西北局面大坏。这场动乱说到底,就是万历皇帝怠政惹的祸,从万历十五年起,蠢蠢欲动的扯立克,就多次以拉拢手段,对青海蒙古进行渗透,意图建立一个新型蒙古帝国对抗明朝,明朝甘肃御史严振早就高声疾呼,可是奏折却被万历皇帝扔到一边。于是一慢二拖,大祸酿成。

而对于明朝来说,这场战争最难的地方,不是怎么打赢扯立克,而是要不要和扯立克彻底撕破脸!因为此时的扯立克,是大明册封的顺义王,属于明朝的臣子,一旦敞开了打,整个蒙古草原很有可能会大乱!隆庆和议后北方边境太平的好局面就会荡然无存。于是明朝采取了杀鸡给猴看的办法,在青海集结重兵,却是多年里分化瓦解,迫使扯立克向明朝认罪,再各个击破闹事的蒙古部落,前后陆续清剿十年,终于以最低成本解决边患!

可虽然成本较低,战争规模较小,但明朝最精锐的部队,十年里基本被拖在甘肃青海一线。东援朝鲜自然也不可能。待到青海事件接近尾声后,即1597年第二次朝鲜战争爆发时,播州杨应龙又悍然闹起叛乱。于是明朝再次集结重兵,甚至匆匆从朝鲜战场回来的军队,比如陈璘部和刘廷部,都是气都没喘就奔了南方。相比之下,日本真不是个事!

如此情况,明朝好比只伸出一只手,暴锤拼尽全力的日本,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入朝的明朝部队,依然迸发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在与日军的大多数战斗力,即使面对数目绝对优势的日军,都是勇敢亮剑,几次与日军的野战,更打的日军畏惧明军如虎,乖乖缩在堡垒里。比起四百年后,那支同样打着“天朝”旗号,却见到日本的膏药旗立刻脚底抹油的“精锐”,大明入朝部队,不愧响当当的中华英雄!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24
8评论
分享
万历援朝战争(又被称为壬辰卫国战争)是明万历年间所进行的三场重大战役之一(即“万历三大征”)。1592年初,日本群岛在丰臣秀吉的努力下逐渐暂时结束了战国时代的混乱局面,但野心勃勃的丰臣却并没有满足于作日本的统治者,而是将目光抛向了日本海另一边的东亚大陆。在经过一番紧张的组织动员后,丰臣的剑锋直指朝鲜。很快,数以万计的日军登陆朝鲜半岛并一路势如破竹,甚至攻下了朝鲜王国的首都平壤。
(描绘丰臣军队中使用火绳枪的士兵的画面)

日本入侵朝鲜半岛引起的这场“大地震”当然也迅速为当时的明廷所知晓,并在其内部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明廷深知半岛对于中国战略意义之重大(唇齿相依),立即调动精锐挥师东进,从而拉开了万历援朝战争的序幕。

万历援朝战争共分为两个阶段,在战争爆发伊始,明廷由于缺乏对战况的了解而仅派遣了数千人的队伍进入朝鲜,结果遭遇重创,几乎全军覆没。明朝上层在得知败报后方有所醒悟,重新进行认真的战争动员,并从辽东、中原等地调集了五万多人的部队,由李如松统帅进入朝鲜作战并收复了平壤,得以暂时遏制了日军进攻的势头;在第二阶段面对卷土重来的日军的作战中,为了达到毕其功于一役的效果,明廷更是调集了多达7万人的水陆部队进入半岛作战。这时便有人产生了疑问,明朝作为一个拥有多达两百万国防军的专制国家,在面对援朝战争这样意义重大的战役中所出动的军队为何连10万人都不到呢?

危机四伏的16世纪晚期

其实在这里笔者就要替明朝上层先叫声屈了。对于十六世纪晚期的明廷来说,除了来自朝鲜半岛的援兵告急文书外,从其他地区送进京师的奏报也让明廷捏了一把汗。就在明廷出兵半岛的当口上,来自西南边陲的藩属国也向明廷发出了求援信号。原来,此时在缅甸崛起的东吁王国正虎视眈眈于明廷在西南的“领地”,并多次出兵进行袭扰或直接强行占领,让明廷为应付其而伤透了脑筋。除此之外,已在东北白山黑水之间崛起的后金政权与四川等地地方势力抬头的潜在威胁也使明廷不得不在进兵半岛的同时对他们加以人力物力投入上的“兼顾”,在朝鲜战事吃紧时,明廷甚至不惜调集京师附近的卫戍部队进入朝鲜作战,由此可见得明廷对于调兵方面的捉襟见肘了。

远征军团的“组织动员难”

对于当时已立国200余年的明王朝上层来说,大规模的战争动员无疑对于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环境下的王朝组织动员体系提出了巨大的考验。要知道,在明廷准备援朝大军的过程中,其便采取了从全国各地征兵的方法来进行任务的完成。这其实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军在辽阔疆域布防分配上的不平衡,而为了有效遏制地方潜在的小规模不安定势力(农民暴动或土匪等),为数有限的明军为了适应复杂的情况而不得不进行分散驻扎,更分散了明军的力量。而这些在和平时期尚有效果,但当面临大规模军事动员的需要时,如何集中他们便成为了不小的难题。还应看到的是,当时的明代中国并不像今天拥有高速公路或铁路航运等等先进的交通运输系统,而多只能依靠地方配合下所出动的牛马大车(或直接步行军)来完成兵力的调集,如果再加上政令传达所需的时间与复杂地形地貌在无形中迟滞行军速度带来的困扰来说,明廷仍能够在短期内调集5—7万人的军队于一个具体区域,这种情况在一个农耕大国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军事动员的奇迹了。

(中国南方一地区崎岖的山路,类似这样的地形在中国比比皆是)

兵不在多,而在精

虽然明廷在朝鲜半岛的远征军不到十万人。可是其战斗力却是不容小觑的。这支军队中,来自辽东与京津地区的军人构成了其中的主力。其不仅装备同其他部队相比更为精良,同时多参与过对蒙古与女真人等的战斗,作战经验丰富。而这些“优越条件”在当时的明王朝国防军当中也都是屈指可数的,所以说对于远征军数量多少的评判并不能成为衡量明朝“大国地位”的标准,而更应多多着墨于其中的“质量”,并对战争分析树立以一个由后勤到前线,由战争直接发生地到战争所可能影响到的任何一个地域的全方位视觉观吧!

展开全部
59
65评论
分享

看到这个问题有些哭笑不得。10W军队对当时的明朝来说是什么概念?当时明朝全国人口不过6000W+,除却一半女性,男性人口3000W。在男性人口中再除去三分之一的老幼,壮年男性不过2000W。作为一个以农业生产为根本的国家,这2000W壮年男性就是当时明朝的主要生产力了。万历三大征几乎同时发生,假设以各抽调10W军队计,当时明朝约有30W+的青壮在从军作战。这意味着当时明朝约每70个青壮男子中就有一个被派往前线。而且,这70个青壮男子中还有不事生产也不服劳役的秀才举人这类功名在身人士。在人口就是第一生产力的古代中国,1.5%左右的青壮男子被派往前线已经是个很大的负担,这还不包括被征调的民夫劳役。还有重要一点,古代没有高速公路铁路这些,也没有汽车轮船飞机,更没有电话电报和网络。10W军队的动员、集合、组织、行军、驻扎到战斗指挥都是很大的工作,后勤保障就更不用说。10W军队就是10W甲冑兵刃,还得不断有消耗补充。当时可没有大规模的批量化生产企业。真不要被演艺里的动辄几十上百万军队的大战唬住了,小说总是要夸张的。以古代中国的军队编制,伍长、什长、营长、游击、参将、将军、元帅(不同朝代称呼不同,但编制大体相当)这些官职来看,能统兵过万的都是元帅一级,这已经是属于前线指挥的最高官职,再往上就是“都督”这种战区司令级别的官职。古代中国双方各投入数十万人马的大战有,一般人数二十万左右居多,再多也负担不起了,且主要发生在动员举国之力统一天下的过程中。补充几句: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职业军人制度,说起来几十万大军其实就是几十万临时编凑的农民。“魏武卒”算是职业军人的雏形,不过最后也因魏国不堪兵粮兵饷的重负而消散。隋唐的府兵制和明朝的卫所制都是想就地解决兵粮兵饷问题,却也导致了这两朝兵员的战斗力逐代降低。

7
3评论
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