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历援朝战争,大明真的出兵百万损失数十万吗?

 不沉俾斯麦 2018-06-29


军事史

金戈铁马、炮声隆隆,权力角逐、文明兴衰。

 


NO.503 - 万历援朝战争

作者:石头君

编辑:冷小军  /  出品:冷热军事史


万历援朝战争是明朝后期一场有深远意义的战争,直接影响了东亚地区几百年的地缘政治格局,其结果不仅巩固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贸易体制,也间接干预了日本各方政治力量的博弈。


关于这场战争,长期以来充满争议。最理不清的可能就是明朝出兵的规模和损失到底有多大,网上甚至还出现了劳兵百万苦战七年不算胜利的极端观点


之所以会有人认为明朝出动百万大军,是因为丰臣秀吉为了跟明朝打仗准备了一支30万人的大军。其中包括留给他自己的6万人预备队,10万人的第二梯队,和15万直接登录朝鲜的先头大军


东北亚地区


战争从开始到最后日本退兵,前后相隔7年,以明、朝联军获胜而结束。有些人觉得明朝军队战斗力不行,而要战胜这几十万日本正规军,当然得派遣一支超大规模的军队啦。


对此笔者也哭笑不得,今天就来点实锤,给大家讲讲明朝究竟派出了多少军队。


第一次出征多少人?


万历援朝战争实际上打了两次,第一次援朝最大成果是收复平壤,是明朝远征军全军上阵的战果。那么这一场战役中参与攻城的明军到底有多少人呢?


由于此前祖承训轻敌,3千明军先锋损失惨重,万历皇帝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他很快下令,调集义乌兵、辽东骑兵以及蓟镇、保定、宣府、大同边防军共约4万人,必须限期抵达辽东前线,同时又调四川总兵刘铤的5千蜀兵奔赴朝鲜。


万历皇帝


但命令下达,并不等于真的就能生效了。朝鲜战场上的实际动态还得靠当时的经略备倭宋应昌的奏疏来了解。


明军于万历二十一年1月5日围困平壤,在此之前,万历二十年12月12日,宋应昌在《报进兵日期疏》中说道,以副将杨元统领中军,共10,639人,副将李如柏统领左军,共10,632人,以副将张世爵统领右军,共10,626人,此外还有后续赶到的蓟镇步兵2800人,共计34,697人。


但是还要加上后来赶到的2000山西兵和1333名将领的家丁,总计有38,030人,这是平壤之战前明军的总人数


 ▲ 平壤之战前朝鲜形势图


在名将李如松的指挥下,明军于平壤大获全胜,日军损兵折将,小西行长狼狈逃回王京。


此后宋应昌于2月16日上疏请求增兵,准备乘胜进攻王京(今首尔),他在奏疏中说道,本来打算征调各镇马步军7万人,但是实际赶到的只有38,537人。再算上各个将领的家丁,平壤之战结束后,明军大约有4万人


  李如松


按照宋应昌的规划,下一步要攻打王京,那里聚集着日军的主力,因此必须继续增派部队。


但是有些将领可能真的跟朝廷杠上了,就是不来,直到第一次战争结束,赶来的只有海州、开原等处2100人和三月下旬才赶到的5千刘綎兵马共计7100人。也就是说,第一次抗倭援朝期间,实际奔赴朝鲜的明军大约只有不到5万人


只看明朝史料可能让人觉得孤证不立,那我们再来看一下朝鲜史料。


 宋应昌


朝鲜史料与明朝基本一致


《宣祖实录》中记载,攻破平壤时明军有43,500人上阵,后来又陆续到达8千人,总数大约5万人,朝鲜的个人记载如申钦的《象村先生集》中的数字与此基本一致。


这个数字与上面宋应昌的差距不大,但太过整齐,因此可能是当时朝鲜人根据明军的部队编制推算出来的,真实性没有宋应昌的记述高,但也与事实基本相符

明朝的皇帝

作者:高阳

当当 广告
购买

蒋勋说红楼梦(套装共8册)

作者:蒋勋

当当 广告
购买


第二次出征军队更少


万历二十五年倭乱再起,大部分明军由于停战谈判而回国,因此当年二月明廷开始调兵再援,后来万历皇帝又任命兵部左侍郎邢玠担任经略朝鲜事务,负责调兵作战等事宜。


同年七月总兵麻贵率领部分明军入朝,从邢玠的奏疏和朝鲜的《宣祖修正实录》可以看出,直到此时,他能调动的军队只有12,000人。


不过好在邢玠早已大规模地调兵遣将,因此七八月间也有一批明军先后入朝。这次战争征调的明军总数为43,000人,还没有第一次战争的明军人数多。


邢玠


但就是在兵力远少于敌的情况下,明军还是打出了不错的战果,尤其是万历二十五年10月,取得稷山大捷,日军只得收缩战线。


邢玠认为这是绝佳的进攻时机,因此再次督促兵部户部增调军队入朝。在邢玠的《催发续调兵马疏》中他写道,到万历二十六年春,计划征调的援朝明军有陆兵7万余和水兵2万余,共计大概接近10万人


但是这只是计划的总数,实际情况又如何呢?


明步兵


朝鲜《宣祖实录》记载,万历二十六年3月29日,经理朝鲜事务官杨镐曾经考察了驻朝明军情况,包括东路、西路、中路水军四个部分,其中陆兵已到60,900人,未到7500人,水兵已到12,480人,未到10,600人,征调总计91,480人,但实际到达人数只有73,380人。在这之后明朝也再没有大规模的调兵行动


从现有可靠的史料可以看出,两次抗倭援朝战争都算起来,明朝共派出军队大约14万人次,比日军人数还少,哪来的出兵百万,「丧师数十万呢?


打仗太烧钱

丧师数十万这话出自清代张廷玉等人编写的《明史·日本传》,其中写道,明朝丧师数十万,废银数百万,要不是丰臣秀吉病死,明、朝联军还没有胜算。


丰臣秀吉


这也是许多人疑惑的地方,那咱们就从另外一个角度——粮饷来分析,为什么明朝不可能「丧师数十万」。


都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背后必须有强大的后勤和财富做支撑。咱们就以明代的两个例子来看看当时打仗有多烧钱。


首先是成化八年(1472年),右副都御史、延绥镇巡抚余子俊上疏,建议在河套地区修长城,理由是,当时驻扎在延绥地区的有8万人,如果全军出击与鞑靼人作战一年,那么需要购买94万两的豆米、60万两的草料,这些还需要407万人次的民夫运送,还需要825万两的劳务费。

对,你没看错,就是825万两。换句话说,8万人打一年仗,理论上要花979万两白银。换算一下,每一万人出征一年需要122.4万两银子


另一个例子是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当时的兵部侍郎曾铣给皇帝上疏,请求出塞收复河套地区,方案是率领6万人,趁春夏之交,带上50天干粮直捣巢穴,预计花费大约30万两白银,其中粮草17万两,赏金、兵饷等13万两。换算一下,平均下来每一万人出征一年需要36.5万两银子。


两个平均数字差的很大,是因为曾铣没有计算运输粮草的费用,如果加上这个数字,也是很恐怖的。就算我们以曾铣的低预算来算,100万人打一年就得3650万两白银,注意,没加运输费,按余子俊的算法可就破亿两了。


明朝军人


而且这只是理想状态,战场上花钱的地方还很多,比如收买敌人、修理兵器、修筑城垒等等,都要花银子;何况还会出现各种意外,万一粮草被烧了,万一兵饷被劫了,万一各级将校谎报军情克扣军饷了,各种万一会让作战的实际成本迅速攀升。


以当时明朝的国力,派遣十万人已经压力很大了,所以户部才会跟兵部死磕


按照前述分析,「丧师数十万,废银数百万就明显不可信,因为仅按死掉的数十万明军算,至少也要耗费几千万银两。因此,这个说法应该就是清朝人黑明朝用的。


明骑兵


日本也面临同样问题,十多万人憋在朝鲜半岛,也是要靠抢掠。碧蹄馆之战后,李如松一把火烧了日军龙山的粮仓,就能逼迫丰臣秀吉停战议和,也是日本后勤的问题。


所以第一次抗倭援朝,参战明军为4万余人,第二次实际参战也不过7-8万人,面对有数量优势的日军还取得一次又一次胜利,确实是值得骄傲的,没必要妄自菲薄。

阿飞正传

主演:张国荣 / 张曼玉 / 刘德华

猫眼电影演出 广告
购买

至于后来在对抗满清和农民起义军时的惨状,更多的还是政治原因。这个锅,大明将士可不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