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寒感冒证治

 循天园 2017-07-31

风寒表实证

风寒表实证,系指风寒外袭,卫阳被遏,营阴郁闭,肺气失宣所致的感冒证候。临床以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脉浮,苔白等为主症。

临床表现

主症:①恶寒重,发热轻,无汗;②肢体酸痛或头项强痛;③鼻塞声重,时流清涕。

次症:①咳嗽,痰多稀薄;②头重,身困;③胸闷,喘促,泛恶,不食。

舌脉: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

辨证分析

本证系风寒外袭,肺气失宣所致。风为阳邪,具升发向上、向外之性,易伤头面诸窍。寒为阴邪,其性凝滞,主收引,易伤阳气。两邪杂感,束于肌表,使毛窍闭塞,玄府不通,邪正交争,发为斯证。邪气郁闭,正气不充,虽有交争,但风寒偏盛,故恶寒重、发热轻;风寒束表,腠理闭塞则无汗;足太阳之脉主一身之表,其经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风寒客之,经气不舒,甚或收引,故见头项强痛、肢体酸痛;风寒袭表,内犯于肺,肺气失肃,气道不利,故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咳嗽痰稀,重者则见胸闷、喘促;脾湿素重的病人,还会见到头重,身困,或泛恶、不食等;其他如苔白、脉浮紧,乃为风寒表实证的典型舌脉。

诊断要点

凡具备主症①、②,或①、③,并见典型舌脉者;或见主症①及次症两项和典型舌脉者,即可诊断为风寒表实证。

疑似证鉴别

1.风寒表虚证与风寒表实证 两证病因都是感受风寒病邪,且均见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苔白脉浮等症状。但风寒表虚证为风邪偏胜,风性开泄,腠理疏松,故见汗出而脉浮缓;风寒表实乃寒邪偏重,寒性凝滞,腠理束敛,故而无汗且脉浮紧,依此便可鉴别。

2.风热表实证与风寒表实证 风热表实证与风寒表实证,同为病邪在表、肺卫受邪的证候,故其初起均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苔白脉浮等表证,但由于病因有风热与风寒之别,其临床表现就有明显的不同。风热证为风热郁表,肺失清肃,故以发热重、恶寒轻、汗出口渴、脉浮数为特征;风寒证则为风寒郁遏,肺卫受病,故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口不渴、脉浮紧为特征。另外,风热证咳嗽,痰多黄稠,多有咽肿痛;而风寒证咳嗽,痰多清稀,一般咽不肿痛。

3.凉燥证与风寒表实证 凉燥又名“次寒”。其病初起之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酷似风寒表实证,故应鉴别之。凉燥证发于秋深,为燥气寒化所致,发于秋分之后,小雪之前,有明显的时令性;而风寒表实证多见于冬春两季,这是两证区别之一。其二,“燥胜则干”,故凉燥证多见口咽鼻干燥之象,且痰少而黏;而风寒表实证咳痰清稀,又无干燥的表现。据此,便可明确两证的不同。

论治法则

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剂选要

1.麻黄汤 本方为辛温解表,宣肺散寒的首选方剂。适应于感冒风寒表实证。方中以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为主药;配桂枝温经散寒,助麻黄发汗祛邪为辅药;佐杏仁利肺下气,助麻黄以平喘;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若服用后汗出热不退者,可佐知母一味于本方中,兼寓清热之意,自无汗后不解之虞。若兼挟湿邪,头重身困明显者,可加白术健脾燥湿。若痰多壅阻肺气,咳嗽上气,痰气不利,喉中辘辘有声者,可加紫苏子、茯苓、桑白皮降气化痰。若无汗而烦躁甚者,为风寒外束,郁热不宣,宜加重麻黄用量,并增生石膏清内热,加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若素有痰饮,复感风寒,表邪引动内饮,以致内饮外寒,互结不解,证见恶寒发热,身痛无汗,咳嗽喘息,痰多而稀,苔滑脉浮者,可于本方去杏仁,加赤芍与桂枝相伍调和营卫,加干姜、细辛、半夏温肺蠲饮,散寒降逆,佐五味子一味酸收之品,意在散中有收,可防肺气耗散太过。

2.香苏散 本方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兼有气滞,或素有肝气郁结而外感风寒较重者。方以紫苏叶辛温芳香,疏风解表,兼以温中行气为主药;香附疏肝行气为辅药;陈皮理气健脾为佐药;甘草调和药性为使药。全方共奏解表散寒,宽中和胃,行气解郁之功效。若表寒重者,可酌加葱白、豆豉以增强辛温散寒的作用;若气滞明显,脘腹疼痛者,可加乌药、干姜以冀气行痛止;若外感风寒,内宿痰饮,证见恶寒发热,咳嗽痰多,头痛鼻塞,胸膈满闷者,可于本方加半夏、桔梗、前胡、茯苓燥湿化痰,表里双解。

3.活人葱豉汤 本方适应于风寒表实证初起一二日,头项强痛连及腰背,恶寒无汗而咳喘,脉浮紧者。方以葱白辛温解表、通阳发汗,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为主药;豆豉解肌退热、散邪除烦,葛根升阳发表、解肌生津为辅药。药虽4味,但功专力宏,故自宋代以后,被许多医家列为治疗感冒之良方。

成药简介

1.表实感冒冲剂 方以辛温之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定喘,紫苏叶辛温芳香也能发汗解表,葛根解肌退热生津,3味共为主药;桂枝解肌祛风助麻黄发汗,防风、白芷发散风寒,共助主药解表,为辅药;杏仁、桔梗、陈皮宣肺止咳,生姜散寒走表,为佐药;甘草性缓,能防止大汗伤津,为使药。全方配伍,具有发汗解表,祛风散寒之功能。适用于风寒表实感冒,证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痛,鼻塞声重,时流清涕,咳嗽痰白清稀,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或浮紧者。

2.川芎茶调丸 方以辛温之川芎祛风散邪,善治少阳、厥阴经头痛,即偏头痛或头顶痛;辛温之羌活祛风散寒,善治太阳经头痛,即后头痛连及项部;辛温之白芷善入头部祛风散寒,专治阳明经头痛,即前额痛,3味共为主药。细辛、薄荷、荆芥、防风疏散上部风邪,共为辅药,甘草调和诸药,并取清茶苦降,制约升散温燥太过之弊,共为佐使药。诸药配伍,共奏祛风散寒止痛的功效。适用于风寒郁闭,经络不和所致的头痛。临床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甚,无汗,鼻塞声重,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等。

3.午时茶冲剂 方以防风辛温解表,祛风散邪;紫苏叶发表散寒,行气宽中;羌活、白芷发散风寒,通痹止痛,共为主药。以苍术、厚朴、藿香、陈皮、枳实辛温行气,健脾和胃;山楂、神曲、麦芽健胃消食;柴胡和解表里,共为辅药。川芎走诸窍并入血分,连翘制约大队温燥药之热性,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佐药。桔梗、前胡引诸药入肺,以助宣化解表,止咳化痰;红茶入脾胃,和中化滞,共为使药。全方配伍,具有解表散寒,和中化滞之功,系表里兼顾的解表和中剂。适用于外感风寒,内伤饮食患者。应用指征为:发热恶寒、头身疼痛、吐泻腹痛、不思饮食、舌苔白厚、脉浮滑等。

4.榄葱茶 方以橄榄清肺化痰,利咽解毒;葱头解表散寒、温中;生姜发汗解表、温中和胃;紫苏叶解表和胃。共具解表平胃之功。适用于风寒外感所致恶寒发热、头痛、呕吐恶心、胃寒不适等。

5.感冒软胶囊 用于素体血虚,外感风寒湿邪所致风寒表实证感冒。方中麻黄、桂枝、荆芥穗发散风寒;羌活、防风祛风胜湿,五味共为方中主药,发散风寒湿。葛根解肌发汗,除项背强;白芷芳香上达,除风寒头痛;桔梗宣肺,苦杏仁肃肺,合而调肺之升降;以上4味共为辅药。石菖蒲性辛温,芳香化湿,醒神和胃;薄荷轻扬升浮,配桔梗利咽喉,配白芷散邪止头痛;黄芩性味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在大队辛温剂中,佐制温燥太过,尚可防寒邪化热而清之,寓意深矣;川芎活血,当归补血,合而养血活血,川芎秉升散之性,上行头目,配白芷、防风治外感风寒头痛,功效尤著。诸药相合,对外感风寒所致恶寒无汗、周身骨节酸痛、头痛等风寒表实证,用之合宜。口服每次2~4粒,1日2~3次。

6.感冒清热颗粒 用于外感风寒,内有里热,处方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兼清里热各占1/2。方中荆芥穗、紫苏叶、防风、白芷发散风寒为主药。辅以苦杏仁苦泄肃肺降气止咳;葛根、柴胡解肌清热;薄荷、桔梗宣肺利咽亮音,配杏仁以调肺之宣肃升降,化痰止咳;苦丁茶清热散风,除烦止渴;芦根清热生津,止呕除烦利尿;葛根、柴胡、薄荷、桔梗、苦丁茶、芦根共为佐使药,以清内热。对风寒在表失解,入里化热;或外感风寒表实无汗,兼有内热者,用之颇宜。纯外感风寒表实无汗,无内热者,用之不宜。临床使用注意:不可被“感冒清热”名称“误导”而用于风热感冒;也不可按世俗所云用于“冬季感冒”而不辨证使用,20世纪90年代某年北京暖冬暴发流感,属冬温、春温范畴,治当清热解表或卫气同治,误投感冒清热冲剂以辛温解表,出现咽痛、咽喉痛、鼻血等误治坏症,教训不可不记。

7.正柴胡饮颗粒 本方为《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和阵》正柴胡饮原方。方中柴胡苦辛微寒,疏解半表半里之邪,和解退热;防风性微温,祛风解表,胜湿止痛,2味合为君药;陈皮辛苦温,理气调中,燥湿化痰,生姜辛微温,发汗解表,温中止呕,合为臣药;赤芍清热凉血活血,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佐使。全方共呈表散风寒,解热止痛之剂。外感风寒,邪未入半表半里,慎勿早投。用于既有风寒表证、又有少阳证(半表半里证)者,较为恰当。

饮食疗法

1.葱豉饮 葱白15根,淡豆豉10克,生姜10克。

3味捣烂,开水冲泡,加盖5分钟;或煮沸2分钟。取汁温服,服后加衣被静卧取汗。

2.生姜粥 生姜6~9克(切细或捣烂),粳米50克,葱白2根。

先用粳米煮稀粥,粥成后加入生姜及葱白,再煮片刻,温热顿服取汗。

3.姜糖饮 生姜15克,葱白3段。加水500毫升,煮沸加红糖20克,趁热1次服下,盖被取微汗。

4.紫苏叶鸡蛋 紫苏叶30克,鸡蛋2枚。

先煎紫苏叶数分钟,去渣,再将鸡蛋打破搅匀倒入药汁中,上火煮3~5沸即成。顿服,1日2次。药后覆被取汗。

以上4法,对风寒表实感冒之轻者,均有发汗解表的治疗作用。

5.姜葱梨鸡蛋 梨120克,生姜15克,葱白15克。

3味煎汤。取鸡蛋2枚打入碗内搅匀,用煎好的药汁乘沸时冲入。乘热顿服,覆被取汗。

本方对风寒束表,肺气失宣的感冒、咳嗽最为适宜。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取穴:①风池、列缺、外关;②风池、列缺、风门、合谷。

手法:用毫针浅刺,泻法,体虚者亦可用灸法。2组穴位交替使用。

2.火罐疗法

(1)推罐:患者俯卧,先在背部涂上液状石蜡或凡士林或植物油,后在大椎穴部位置大口径火罐1个,然后按住火罐,慢慢沿督脉向下推移至腰骶部,再向外上方缓慢推移,停于肺俞穴。接着仍按上法另置1个火罐于对侧肺俞穴,停留5分钟后取下。

(2)拔罐:选择胸背部肌肉丰满处,各拔小火罐4~6个。四肢酸痛者,可在四肢肌肉丰满处拔罐。头痛者,可在前额和颞侧处拔罐。采用投火法或闪火法均可。

3.按摩疗法

取穴:合谷、曲池、风池、风府、肩井、角孙、太阳。

手法:拿、按、抹、扫散法。先用双手拇指按太阳穴,再抹前额,然后扫散法于角孙穴。最后拿合谷、曲池、风府、肩井穴结束。有祛风散寒、发汗解表作用。

4.塞鼻疗法

取大蒜剥去外皮,削成圆柱形塞入鼻孔中,约20分钟取出。每天上、下午各1次,或用大蒜汁滴鼻亦可。

本法有通窍宣肺作用,可作辅助疗法使用。

5.雾化疗法

紫苏叶15克,葱白15克,生姜15克,淡豆豉15克。

用瓦罐盛水煎之,离火后趁热令患者面对药罐吸其蒸气,最好用布盖头,保持10分钟或更长时间,令其汗出为度。

本法发汗作用较强,体弱者切忌受风,且取微汗即可。

6.刮痧疗法

(1)用五分硬币或小羹勺,蘸凡士林、植物油或酒水各半均可。从大椎穴由上向下刮,另刮肩、颈、项、印堂、太阳等,由轻到重,力量适中,但不能反复刮,刮至局部出现红紫条痕为止。

(2)或用食、中指弯曲后蘸上白酒或姜汁,用力反复挟捏印堂、太阳、大椎、风府、曲池等穴,捏至皮肤红紫为度。

验案选萃

案一 邹某,男,22岁,农民。素体强健,初病发热恶寒,口渴息粗,头身疼痛,某医作风热外感治,书银翘散予之,服2剂其热更甚。切其脉浮数而紧,舌苔虽黑而滑润,肌肤灼热而喜近衣被,口渴而不多饮,身无汗,二便通利。知其为伤寒误治也。法当辛温散寒,使邪从汗解。桂枝10克,麻黄10克,白芷10克,石菖蒲6克,穿山甲9克,厚朴10克,蝉蜕5克,羌活6克,甘草6克,葱头5节,水煎温服。嘱服1~2剂,得汗透即止。

上方初服1剂,微微汗出,服2剂大汗淋漓,热退,全身酸痛减轻。其父见病好转,欣然再剂,尔后汗出不止,畏风,四肢挛急,屈伸不利,口微渴,小便短涩,脉濡缓,舌苔黄白而润。拟桂枝加附子汤,再重加黄芪,服2剂汗止,不渴,仍身疼痛,脉迟缓无力,舌淡少苔,宗新加汤之意加附子,3剂而愈。

(据《王湘医萃》王志高医案摘编)

案二 沈某之房客某君,12月起即患伤寒。因贫无力求医,延至1个月之久。沈先生伤其遇,乃代延余义务诊治。察其脉,浮紧,头痛,恶寒,发热不甚,据云初得病时即如是。因予:麻黄二钱,桂枝二钱,杏仁三钱,甘草一钱。又因其病久胃气弱也,嘱自加生姜三片,大枣两枚,急煎热服,盖被而卧。果一刻后,其疾若失。

(据《经方实验录》摘编)

案三 黄某,女,31岁,2003年11月7日诊。妊娠6个月,因前日妇科检查过程中,室内冷气太过,不慎外感风寒,遂致恶寒身痛,鼻塞流清水,喷嚏不止,纳少口淡,舌质淡、苔白,脉浮滑而略紧。此暴受风寒所致,治疗当以解表为急。用麻桂各半汤加减。炙麻黄8克,苦杏仁、桂枝、白芍各10克,生姜3片,大枣3枚,炙甘草6克。水煎服,日1剂。服药2剂后症状消失,饮食起居恢复正常。

[摘自《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21(1):15]

案四 王某,女,3岁。1996年11月11日来诊。体温39℃,鼻流清涕,喷嚏,无汗,轻咳,指纹浮红,脉浮紧。外感风寒,卫阳被阻,腠理闭塞,故而恶寒较重,而发热无汗。鼻为肺之窍,咽喉乃肺胃之门户,风寒侵袭肺卫,肺气不得宣利,因而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吐稀白痰。风寒郁于太阳经脉,故患儿常感头痛。证属风寒型感冒,宜用祛风散寒、宣肺解毒之剂,药用感冒散1号。敷药2剂,其病若失。

感冒散1号方为荆芥、防风、苦杏仁、桂枝、赤芍、金银花、板蓝根各10~15克,共为细末,加醋调和呈糊状,每次用10~15克,视年龄太小而定剂量,敷贴于神阙穴上,用纱布盖上,再用绷带或布条拦腰扎好(松紧适度),每日换药1次。

[摘自《河北中医》1998,20(2):69]

辨治按语

风寒表实证的治疗原则以发汗解表为主,正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除非邪气化热外,不可内服寒凉药物。否则,邪气郁闭,难以透散。如案一误用寒凉方药,致高热不退,后改用辛温解表,邪从汗解。案二虽病程1个月,但麻黄汤证具备,故放胆用麻黄汤治疗,亦获显效。

解表散寒方药宜温服,服后应避风寒,须喝热粥或开水以助药力,必要时加衣被温覆,促其出汗,汗后及时更衣,以防再受风寒。饮食应清淡,不宜生冷油腻之品,以防留邪。

发汗解表,服药后以遍身微微有汗为度,不可汗之太过。过汗则病不解,甚则反生他变。若发汗太过,身寒畏风,可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和营卫而敛汗。若汗出伤阳,证见四肢挛急,屈伸不利,小便少者,可用桂枝加附子汤温经散寒,调和阴阳。

风寒表虚证

风寒表虚证,系汗出当风,风寒之邪乘虚侵袭肌表,致营卫失调,卫表不固,出现以发热、恶风、汗出、头项强痛、脉浮缓为主症的证候。

临床表现

主症:①发热,恶风;②汗出;③头项强痛。

次症:①鼻流清涕;②咳嗽。

舌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缓。

辨证分析

汗出当风,肌腠疏松,风寒之邪,乘虚而入,是风寒表虚证的形成机制。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称这种病机是“阳浮而阴弱”“营弱卫强”。这里“阳浮”与“卫强”同义;“阴弱”与“营弱”同义。卫阳浮盛于外,与邪交争,故见发热恶风,这是“阳浮”、“卫强”;营阴不能内守而外泄,故汗出,这是“阴弱”“营弱”。皮毛者肺之合,未有皮毛受邪肺脏不受累及者。外邪犯表,肺失宣降,故有咳嗽、清涕多。太阳主一身之表,其经脉循头下项,风寒外袭,经气不舒,故见头项强痛。其他如脉浮,为邪趋于肌表;汗出肌疏,故脉弛缓;舌苔薄白,亦属邪气犯表之候。

诊断要点

凡具备主症①、②及次症中1项,并见脉浮缓苔白者,即可诊断为风寒表虚证。

疑似证鉴别

1.风寒表实证与风寒表虚证 风寒表实证与风寒表虚证,均为风寒袭表,营卫失和的外感表证。皆可见到发热恶风(寒),头项强痛,鼻流清涕,苔薄白,脉浮等症。但由于患者体质不同,抗病能力有别,故临床表现有虚实之异。表实者,风寒束表,腠理闭塞,故恶寒无汗,脉浮紧;表虚者,腠理疏松,营卫不和,故恶风有汗,脉浮缓。

2.风热表虚证与风寒表虚证 风热表虚证与风寒表虚证,同属感冒的表虚证候,所谓表虚者,卫气失护之谓也。故均可见到发热恶风(寒),头项强痛,汗出,苔白,脉浮等症。但所受病邪有寒热之别,且体质有阴虚和阳虚之不同,故临床表现各具特点。风热表虚证,感受风热之邪,或素体内热,邪从热化,热邪伤阴,故见发热重,恶寒轻,且咽痛口干,鼻流浊涕,脉浮数;风寒表虚证,系受风寒之侵,或素体内寒,邪从寒化,故恶风(寒)较明显,热势不高,鼻流清涕,无咽痛之苦,脉不数而缓。可见,抓住寒热二字,就可将两证鉴别清楚。

3.肺气虚证与风寒表虚证 感冒之肺气虚证,既有肺气虚的征象,又具风寒表证的特点,故与风寒表虚证颇似,须加以鉴别。两证均系风寒袭表所致,故具见恶风(寒)发热,汗出,鼻流清涕,头痛,脉浮等症。但两证虚的病位与“质”不同。彼证虚在脏,属虚损证候;而本证虚在表卫,属摄护失调。换言之,肺气虚证较风寒表虚证,病位深且虚证重。所以,肺气虚证的患者,素有气短,自汗,声怯,倦怠等,感受风寒后,这些症状会进一步加重。依此可资区别。

论治法则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方剂选要

1.桂枝汤 方中以桂枝辛温通阳,解肌发表为主药;白芍酸寒敛阴和营,使桂枝辛散不致伤阴为辅药,两者一散一收,有动有静,调和营卫,使表解里和。生姜辛温助桂枝散在表之风寒,大枣味甘助芍药以和营血,姜枣配合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发中有补,散中有收,共奏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运用本方须注意服药方法:服药后,可喝少量热开水或热稀粥,冬季可加盖被褥保温,以助药力,令遍身微微汗出,不可使大汗淋漓。若汗出太多,必伤卫阳。只有微微汗出,风邪才能随微汗而除。热粥可使谷气内充,营卫和谐。这样,已入之邪不能久留,外界风寒亦不得复入。服后汗出病瘥即停服,不必再服。若不汗出,可服2~3剂。服药时,禁食生冷、黏腻、酒酪等物。

用桂枝汤,还应因人而异。如小孩、老年人,其药量应从轻,否则药过病所,汗出过多,会变生他疾。素体阳盛或内有湿热、伏火者,忌用。气候有冬夏更替,用桂枝汤也须有增减之变,冬春量可增重,夏秋量可递减。另外,寒冷区域,用量宜重,反之用量宜轻。

运用本方可随症加减。关节酸痛者,加白术、薏苡仁;项背拘急者,加葛根、羌活;兼呕恶者,重用生姜,再加半夏、陈皮、竹茹等。

2.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方用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加厚朴理气、降逆,杏仁宣肺、定喘。用于素患咳嗽,新感风寒之邪,外寒引动宿疾而见表虚证者。《伤寒论》云:“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又云:“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临床上使用本方,往往酌加前胡、枳壳、半夏等,宽胸利膈,降气化痰,其效更佳。

3.疏邪实表汤 方用桂枝汤解肌,调和营卫。增防风、羌活疏风散寒,川芎通络,白术和中祛湿,胶饴甘温补虚。全方有补虚疏风散寒的功效。尤宜于冬季服用。《伤寒六书》云:“治冬月正伤风,头痛,发热恶寒,脊强,脉浮缓自汗,为表证。此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当实表散邪,无汗者不可服。”汗出不止,加黄芪;喘,加柴胡、苦杏仁。

成药简介

1.表虚感冒冲剂 方以辛温之桂枝解肌祛风为君药;酸寒之芍药敛阴和营为臣药。桂芍相合,一治“卫强”,一治“营弱”,营卫调和,风寒自无稽留之机。生姜辛温助桂枝解肌,且又能温胃止呕;大枣味甘益阴和营以助芍药。姜枣相合,协助桂芍调和营卫,为佐使药。葛根有解肌发表,生津舒筋之功,助桂枝散太阳经脉之邪。全方配伍,具有散风解肌,和营退热之效。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生冷、厚味。药后,多饮白开水或稀粥,覆被取微汗,使病缓缓而解。

2.桂枝合剂 为桂枝汤的新型制剂。其方义及用药注意事项均见“桂枝汤”。

饮食疗法

1.紫苏薄荷粥 紫苏叶6克,薄荷4.5克,生姜6克,粳米70克。

将紫苏叶、薄荷洗净切碎,与生姜一起入沸粳米粥中再煮片刻,趁热服食,本方有散风寒、调营卫、暖胃气的作用。

2.面粉红糖粥 小麦面粉适量,水适量,加温至热熟。生姜5片,连须葱白2根,均压碎为泥,红糖适量。将生姜、葱白、红糖加入开沸的热粥中,趁热服下,加被取小汗。本方对于脾胃素虚而感受风寒不甚者尤宜。

3.三白粥 白萝卜100克,白菜根60克,连须葱白20克。

均去土洗净,捣如泥,加红糖、面粉、冷水适量,加热煮沸,趁热服下,取小汗。此粥有宣肺解表作用,可作辅助治疗。

4.辛夷花茶 辛夷花2克,紫苏叶6克。

在春季采煎未开放的辛夷花蕾,将其晒至半干,堆起待内部发热后再晒全干。紫苏叶切碎,用白开水泡茶饮。每日1剂。本药茶有祛风散寒,善通肺窍的作用。于恶寒发热、咳嗽、鼻塞不通者适用。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取穴:风池、风门、列缺、曲池。鼻塞加迎香,头痛加太阳,纳呆加足三里。

手法:平补平泻。

另取艾条灸足三里、石门。

2.拔罐疗法

取穴:大椎、风门;合谷、风池、肺俞、太阳、印堂。

方法

(1)闪火法。将蘸取75%乙醇的棉花棒点燃后(或用长镊子夹取棉球亦可),把火焰送入罐底绕1周后取出,迅速将罐扣在穴位上。

(2)架火法。取一不燃烧的瓶盖。放在选定穴位上,再在瓶盖上放上点燃的乙醇棉球,迅速将罐扣上,此法较安全,吸着力强,但起罐时病人常有痛感。

(3)扶着法。将干棉花或纸片固定在罐底,点燃后,迅速叩在选定的穴位上。

(4)持立法。取棉花或纱布,制作3~6厘米高,底大上小的塔座,底部蘸上凡士林油,粘贴在选定穴位上,尖端蘸点乙醇,点燃后,迅速将罐扣上。

以上4种方法任选一种,留置4~6分钟。起罐时一手压住罐边的皮肤,一手按罐并向另一侧倾斜,待空气进入罐内,便自行脱落。

3.按摩疗法

(1)患者坐势,术者站其后,先推拿曲池、风府、天柱等穴。时间约5分钟。

(2)患者坐势,术者站其前,用推法推印堂,向上沿前额发际至头维、太阳二穴。如此3~4遍。配合按印堂、鱼腰、太阳、合谷、百合等穴。再用抹法从印堂向上循发际至太阳穴,如此3~4遍。

(3)重复第(1)法,配合按肺俞。

以上3法按顺序进行。有疏通经络、调和营卫的作用。

另外,还可令患者用两手交替揉按风池、风门、肺俞等穴,各200次,对轻度感冒疗效较好。

4.鸡蛋熨身法

枫球、艾叶各10克,鸡蛋1枚。

上3味同煮10分钟,然后取出鸡蛋去壳,趁热推熨全身。本法有散风祛寒退热功效。于小儿尤宜。

5.贴敷疗法

(1)实表膏:羌活、防风、川芎、白芷、白术、黄芪、桂枝、白芍、甘草、柴胡、黄芩、半夏各15克。

麻油熬,黄丹收。

贴心口。

本方具有调和营卫,祛邪实表之作用,因此用于外感风邪,表虚自汗者有效。

(2)葱豉泥:淡豆豉3克,葱白头3根。

将香豉研末,葱白头捣烂如泥,二味混合,加少量滚开水调和。

敷贴于劳宫穴。

本方源于《肘后方》的葱豉汤,有疏散风寒作用。

6.img15鼻疗法

生半夏3克,冰片1克,雄黄1克,共研极细面,储瓷瓶中。

每次用少许放鼻孔中,稍停即打喷嚏。

主治感冒风寒,头痛鼻塞等症。

验案选萃

案一 余尝于某年夏,治一同乡杨兆彭病。先,其人畏热,启窗而卧,周身热汗淋漓,风来适体,乃即睡去。夜半,觉冷,覆被再睡,其冷不减,反加甚。次日,诊之,病者头有汗,手足心有汗,背汗不多,周身汗亦不多。当予桂枝汤原方:桂枝3钱,白芍3钱,甘草2钱,生姜3片,大枣3枚。又次日,未清复诊,后以他病乞治,曰:“前次服药后,汗出不少病遂告瘥。药力何其峻也?”然安知此方乃吾之轻剂乎?(《经方实验录》)

案二 刘某,男,35岁,张家口地区进修医生。于1983年10月20日就诊。2天前打球汗出,休息后开窗取凉,当晚即自汗,额部尤甚,恶风不愿稍揭衣被,伴头痛、身痛、鼻塞流涕。查体:体温38℃。周身潮湿,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证属:风寒表虚证。治宜解肌发表,调营卫。选用桂枝汤,1剂,水煎,日作2次温服。服1次毕,喝热稀粥2碗以助药力。半小时后周身热汗出,约1小时后汗渐止,症状顿失,轻快如常。余药弃之,次日便上班(据河北省平山县医院刘文汉医案摘编)。

辨治按语

外感风寒,无论表实表虚,遣方用药,咸宜辛温,切忌寒凉。表虚者,实为特殊环境下感受风寒之邪所致的一种营卫不和证候。治则宜解肌透表,方以桂枝汤为代表。

本证“自汗出”,何以仍投辛温发汗?殊不知,自汗与发汗不同。自汗,系风寒之邪客于腠理,毛孔张而不合也。若邪从汗解,营卫调和,自汗自止。徐灵胎说:“自汗与发汗迥别,自汗使营卫相离,发汗使营卫相合,自汗伤正,发汗驱邪……,则营卫和则汗止矣。”曹颖甫说:“及服桂枝汤已,……将遍身img16img17微似汗出,病乃悉去。此汗也,当名曰‘药汗’,而别于前之‘病汗’也。‘病汗’常带凉意,‘药汗’则带热意,病汗虽久,不足以去病,药汗瞬时,而功乃大著,此其分也”。是故表虚证自汗,越汗越剧,越汗越虚;而用药发汗,使腠理、卫气开合有序,自汗自不复出,风寒必然消退。

风寒表湿证

风寒表湿证,多系淫雨季节风寒夹湿犯表;或劳力汗出,淋雨受凉;或井下水上作业,风寒湿邪外袭所致。临床以恶寒发热头胀如裹,肢体酸痛或一身尽痛,苔白,脉浮濡为特征。

临床表现

主症:①恶寒发热;②头胀如裹。

次症:①鼻塞流涕;②咳嗽;③肢体酸痛或一身尽痛。

舌脉:舌苔白润或薄白而腻,脉浮濡。

辨证分析

本证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梅雨连绵,空气潮湿;或汗出当风,汗湿浸渍;或久处湿地,卫阳被困,均可导致本证的发生。风寒湿邪相搏,郁于肌腠,营卫失和,故见恶寒发热;湿为阴邪,重浊黏腻。“因于湿,首如裹”,湿邪外困,故见头胀如裹,肢体酸痛,或一身尽痛;邪犯表卫,肺气失宣,故可见鼻塞流涕,或咳嗽;苔白、脉浮濡亦为风寒表湿之征。

诊断要点

凡具备主症①、②及典型舌脉;或主症①、②及次症中任何一项和典型舌脉者,即可诊断为风寒表湿证。

疑似证鉴别

1.暑湿证与风寒表湿证 两证均见恶寒发热、头痛重痛等症。但其病因、病机、发病季节有所不同,故其证候表现亦有区别。风寒表湿证为风寒湿邪袭表,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而以淫雨季多见;水上井下作业者亦易患本证。其临床表现全属表卫系统。而暑湿证系夏季炎暑夹湿伤人,除表卫系统症状外,湿困脾胃为其特点。因此,其临床表现除见有恶寒发热,头身重痛外,还兼见脘腹胀满、呕恶、纳少、大便泄泻等。

2.风寒表实证与风寒表湿证 皆属邪在表卫的证候,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苔白脉浮之症。但它们有各自的证候特点,可作为辨证的依据。风寒表实证不夹湿邪,故不具备表湿症状。而风寒表湿证,必见头重如裹,肢体酸痛,或一身尽痛难以转侧等表湿症状。别外,风寒表实证,脉浮紧;而风寒表湿证,脉浮濡,亦是鉴别点之一。

论治法则

疏风解表,散寒祛湿。

方剂选要

1.羌活胜湿汤 方中羌活、独活疏风散寒,祛湿止痛为主药;防风、藁本解表散寒,祛风胜湿为辅药;川芎、蔓荆子活血祛风止痛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本方发汗祛湿,疏风散寒,用于感冒之风寒表湿证甚为合拍。《张氏医通·卷十三湿门》解释本方时说:“水煎热服,缓取微似汗,过汗则风去湿不去也,如无头痛,去蔓荆子,换苍术。”如表湿重,肢体酸胀痛甚者,加苍术、细辛散寒除湿止痛;肺气失宣,咳嗽者,加桔梗、苦杏仁宣肺止咳;痰多清稀者,加法半夏燥湿祛痰;寒湿郁久化热者,加黄芩、生地黄清热,兼以制约辛温香燥伤津。

2.神术散 本方解表祛湿,发散风寒。方中苍术、羌活、细辛辛温解表,散寒祛湿为主药;藁本、白芷、川芎散风寒止疼痛为辅药;佐以生姜、葱白以助辛温解表;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若营卫不和,有汗者,加桂枝、白芍,大枣易葱白,配生姜,寓桂枝汤以调和营卫。

3.麻黄加术汤 本方辛温解表,祛湿散寒,适用于外感风寒湿邪以湿气偏重者。临床以恶寒重发热轻,无汗,一身尽痛为主症。方用麻黄汤辛温解表,发肌表之汗以疏散在表之风寒。但恐大汗伤津耗气,寒去而湿留,故加白术补土以资汗源,且能驱除湿邪,以祛表湿之身烦痛等。正盛邪实者,则苍术易白术,效果更佳。一般可苍白术并用,各取半量。

4.荆防败毒散 方以荆芥、防风辛温解表,疏散风寒为主药;配羌活、独活、川芎、柴胡、前胡、薄荷疏散风邪,通络止痛为辅药;佐枳壳、桔梗宽胸利气,茯苓健脾利湿;以甘草调中为使药。诸药配伍,具有发汗解表、散风祛湿、行气止痛的功效。是治疗感冒风寒重证,兼有湿邪郁滞肌表的常用方剂。

成药简介

1.九味羌活丸 方中羌活发散风寒,祛湿止痛,为主药,防风、苍术、白芷、细辛、川芎辛温解表,疏风散寒祛湿,为辅药;佐以黄芩、生地黄清泄里热。并防大队辛散温燥药物伤津;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发汗祛湿,兼清里热。实际运用时,有无里热皆可选用。若有里热者,则用温开水送服之;若无里热者,则重用生姜、葱白煎汤送服之,以增强辛温发散作用。

2.苍术煎汤送服川芎茶调丸 川芎茶调丸是治疗外感风寒,经络不和所致头痛的主要成药(方义见“风寒表实证”)。用苍术煎汤送服,增强解表祛湿作用。适用于风寒表湿证以头痛、恶寒、无汗为主症者。

3.藿香正气水 感冒风寒表湿证兼有湿滞在里,除见风寒表湿症状外,尚有胸腹胀闷,恶心呕吐,纳呆,或肠鸣泄泻等里湿证,本品有解表祛湿,理气和中之效(方义见“暑湿证”)。

4.五积散酒 五积散为治疗外感风寒湿、内伤生冷的常用方剂。方中麻黄、白芷解表散寒;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即平胃散方义,有温燥寒湿,行气宽中的作用;茯苓、半夏健脾化痰,调和脾胃;当归、川芎活血养血;白芍与甘草为芍药甘草汤,有缓急止痛的功效;桔梗上浮,枳壳下气,升降有序,有利于散湿利膈;干姜温中祛寒;桂枝(原方为肉桂)祛风温经通络。诸药配合,可消“寒、食、气、血、痰”五积。制成酒剂,加强了活血温经蠲寒的功效。本方适应范围较广,风寒表湿证即在其列。特别是对于本证所呈现的一身尽痛,恶寒较重等,本方独具速散风寒湿的作用。近代名医蒲辅周喜用五积散治疗多种疾病,包括产后寒积、气积、食积、血积、痰积等,施治吻合,疗效颇佳。

5.伤风停胶囊 方中麻黄、荆芥发散风寒,苍术、白芷芳香化湿,陈皮理气化痰,甘草调诸药,共呈散寒除湿解散表邪之功,用于感冒风寒挟湿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鼻流清涕,肢体酸重,咳嗽痰清稀,舌苔薄白,脉浮紧者。

6.荆防颗粒、合剂 本方为《摄生众妙方》荆防败毒散原方,辛温发散风寒、散风祛湿,用于风寒表湿证,症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满,舌苔白腻,脉浮濡。方中荆芥、防风发散风寒,羌活、独活辛温发散,通治一身上下之风寒湿邪,共为君药;川芎行血祛风;柴胡辛散解肌,并为臣药,助君药祛外邪,止疼痛;枳壳降气,桔梗开肺,调气机升降;前胡祛痰,茯苓渗湿,并为佐药,利肺气,除痰湿,止咳嗽;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全方共呈辛温发汗解表、散风祛湿止痛之功。

7.柴连口服液 用于感冒属风寒、风寒挟湿证。方中麻黄、肉桂发散风寒,柴胡、连翘清热,广藿香辛散风寒、芳香化浊、兼升清降浊,桔梗宣肺利膈,既利于解表,又益于化湿,诸药相合,令风寒外散,湿浊内化,余热得清,对风寒挟湿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咳嗽咽干、胸闷恶心等症,用之相宜。饭后半小时口服,1次10毫升,1日3次。高血压、冠心病、孕妇慎用。

饮食疗法

1.苍术姜糖茶 苍术6克,紫苏叶6克,生姜6克,茶叶6克,冰糖25克。

苍术、紫苏叶、生姜、茶叶同煎,2次取汁500毫升,去渣。将冰糖纳入50毫升水中,加温溶化,将溶化后的糖汁兑入药液。分3次温服。苍术、紫苏叶、生姜辛温解表,祛湿散寒;茶叶微寒,使全方温而不燥,且悦神爽志;冰糖益脾胃,以资汗源。

本方用于感冒之风寒表湿证,有祛风散寒,运湿和中之效。

2.苍术粥 苍术10克,葱白10克,白糖20克,大米50克。

先煎苍术、葱白,2次取汁200毫升,去渣。大米煮粥,待米粥将熟时,再加入药汁和白糖,煮成稀粥食用。

本方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益胃助汗。对于感冒之风寒表湿证,可作辅助治疗之用。

3.苍术糯米粥 苍术10克,生姜10克,葱白10克,白糖20克,米醋10毫升。糯米50克。

先煎苍术、生姜,2次取汁200毫升,去渣。糯米煮粥,待糯米粥将熟时,再加入葱白和药汁,粥熟后,加入米醋和白糖,稍煮,即可食用,方中糯米益胃,米醋解毒。

本方可作为风寒表湿证的辅助治疗,尤其对年老体弱,或脾胃素虚的患者,更为适宜。

4.白术薏苡仁粥 白术15克,薏苡仁50克,生姜15克。葱白15克,大米15克。

先煎白术、生姜、葱白,2次取汁200毫升,去渣。薏苡仁、大米同煮稠粥,至薏苡仁开裂酥烂时加入药汁,再煮片刻即可食用,可略加食盐调味,宜空腹食之。方中薏苡仁、白术健脾除湿;大米益胃;生姜、葱白辛温发散。合用疏风散寒,健脾祛湿。

本方适用于风寒表湿证之湿邪偏重者,症状以一身尽痛难以转侧为主。尤其是素体脾虚患者,最为适宜。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取穴:大椎、合谷、风池、列缺。

手法:均用泻法,大椎针后加灸。

大椎、风池解表通阳,针后加灸,以散寒祛湿;合谷疏风退热;列缺宣肺。4穴疏风宣肺,散寒祛湿。若头痛甚者,配太阳;身酸楚甚者,随不同部位选用肩髃、曲池、阳溪、环跳、膝眼、昆仑等;鼻塞多涕者,配迎香。

2.按摩疗法

(1)病人取坐位,术者站其后。用拇指及手掌在颈、肩、背做推摩法数次,然后再做揉拿法数次。重点按摩风池、风府、大椎、风门、肩井。

用双拇指推印堂,推眉弓,揉太阳穴数次,捏曲池、合谷穴数次。若头痛,加揉百会;鼻塞流涕,加点迎香、鼻通、印堂;身酸胀痛,加揉拿腰背及四肢。

(2)自我按摩。

用食指、中指搓鼻翼两侧3分钟,发热为度。

用小鱼际(小指掌侧)搓风池穴3分钟,发热为度。

用两手掌根相对揉太阳穴30次。

按压太阳、迎香、曲池、合谷各1分钟。

通过对上述穴位的按摩,使气血流畅,经络疏通,起到解表散寒祛湿的作用。

3.刮痧疗法

部位:脊背、颈项。

方法:先让患者坐正,头向前俯。术者右手持瓷调羹(或瓷酒杯等,煮沸消毒后使用),冷开水蘸湿(植物油亦可),在颈项正中哑门、风府穴,自上而下刮抹,待显出长条形紫黑色痧点为止。再令患者头背前俯,在脊椎正中自上而下刮抹(年老体弱者,可改刮脊椎左右两侧),至显出一条紫黑色痧点为止。又让患者俯卧,在肩胛下左右两侧第7、8、9肋间隙处,各刮出一条紫黑色痧点为止。最后用清洁毛巾擦干水渍。(注意:手法轻重以患者能适应为度;保持被刮部位皮肤的湿润,以防皮肤破损;寒冷季节保暖。)

刮法外治,能使营卫通畅,宣泄表邪,实属有效而简便的一种辅助疗法。

4.醋蛋滚抹法

紫苏叶20克,苍术20克,生姜20克,葱白20克,米醋30毫升,鸡蛋2个。

除米醋外,蛋、药内加水1000毫升,在沙锅内煎煮,沸后再加米醋,至蛋熟透为度。待蛋稍冷后,剥去蛋壳(保持蛋的完好),术者持蛋在患者前额、太阳穴来回滚动3分钟,然后在后颈部、背部、脊椎及其两侧,来回滚动3~5分钟,最后在前胸来回滚动2分钟,1日2次。身酸痛甚者,加滚四肢,特别是两肘窝、两腘窝。(注意:要保持鸡蛋有足够的温度,2个蛋可轮流使用,不用的蛋放回药液内保温;不要烫伤皮肤;来回滚动手法适中,以不使蛋破裂为宜)。

醋蛋滚抹法是治疗外感风寒表湿证较好的辅助方法。通过紫苏叶、苍术、生姜、葱白等辛温散寒及疏风祛湿的中药煮后的有热度的鸡蛋,在体表相关部位的反复滚抹,能发汗解表,散寒祛湿,所以对治疗风寒表湿证是一种较好的外治法。

验案选萃

案一 张某,男,64岁,职工。

1979年2月16日初诊。恶寒微热,鼻流清涕,头晕乏力5天。自觉头重项强,全身紧束酸痛,背心及手脚心冷,口淡乏味,饮食如常,小便黄少,大便正常,舌质红,舌苔根部薄黄,微腻,脉濡。

诊断:感冒(风寒表湿、湿郁化热证)。

治法:解表祛湿,佐以清热淡渗。

处方:羌活胜湿汤化裁。

羌活6克,独活6克,藁本10克,苍术10克,蔓荆子10克,藿香10克,连翘10克,炒黄柏4.5克,通草6克。2剂。

服上方2剂,后以米粥调理而愈。

(据成都中医学院《老中医医案选·宋鹭冰医案》第2集摘编)

案二 王某,男,69岁,船员。住院号:62/3771。

6天前,患者在航行途中开始怕冷发热,全身骨节酸痛,疲乏无力,左侧胸痛,不能左侧卧。近日略有咳嗽,干咳无痰,胸痛反见减轻,能左右侧卧,无头痛、咽痛。口渴喜热饮,饮量不多,不欲进食,小溲短少,色深。便秘已7天,但腹无胀痛。曾服某药片,药后虽然得汗,但病未减轻。

检查:呈急性病容,皮肤灼热(体温39.7℃),无汗,呼吸尚均匀(20次/分),咳声响亮,口角有疱疹,唇干,舌质暗,苔厚白腻,脉数带弦(102次/分)。左肺中部轻度浊音,左上肺有支气管呼吸音,第3~4肋间近胸骨缘有少量湿啰音,心脏(-),肝、脾未触及。白细胞总数35000,中性粒细胞96%。胸部X线片:显示左中肺第3前肋部位片状阴影,边缘不规则,密度深匀。痰培养:甲型链球菌生长。

诊断:感冒、胸痛(左上叶肺炎)。

辨证:风寒表湿,寒湿郁肺。

治法:发散风寒,祛湿宽胸。

处方:麻黄加术汤加味。

麻黄3克,桂枝4.5克,炒苍术9克,炒枳实9克,陈皮4.5克,姜半夏9克,茯苓9克,苦杏仁12克,瓜蒌仁9克,生姜9克。1剂。

下午5时入院,当即服药。同时予补液。药后汗出,至午夜热退至37.2℃,睡眠佳。

次日晨,热已退尽,神爽,脉数转缓,胸痛减,咳嗽少,舌苔依然,啰音未消失。仍予原方1剂。至下午2时,体温又复上升,高达40.2℃,骨楚乏力,胸痛,咳嗽。下午3时服药,药后约1小时,发生呕吐,吐出物主要为药汁。热不退,皮肤灼热,脉滑数,苔转微黄。乃予麻黄加术与小柴胡合方(原方加柴胡3克、黄芩12克)1剂。药后得汗,至午夜,热退至39.1℃。

第3天早晨,热退至37.6℃,大便自解,质软,呼吸平稳,咳嗽消失,胸痛不明显,略有恶心,苔黄腻,脉滑略数。予小柴胡汤加味1剂。第4天身热退至正常。后用二陈汤加苦杏仁、蔻仁、薏苡仁等调理1周,诸症消失,痊愈出院。出院时复查:肺炎已消散吸收。

(据《上海中医药杂志》1966年4期,柯雪帆整理之医案摘编)

案三 李某,女,54岁,德昌县人,初诊日期,2005年4月24日,感冒后期约3个月,一直自觉头重、头闷、头晕、微有头痛;兼有倦怠、乏力症状;气候热时症状加重。虽经西药治疗但无明显效果;近1周来头重、头闷、头晕、头痛症状加重,自觉头部有灼热感,倦怠、乏力、纳差,食少、舌红,苔白厚,脉细;诊断为感冒后期正虚邪恋证,以羌活胜湿汤加味治疗:羌活15克、藁本15克、防风15克、独活15克、川芎30克、蔓荆子25克、甘草10克、钩藤25克、白芷15克、石膏60克、苍术20克、菊花15克、法半夏15克、厚朴20克、茯苓20克、紫苏叶15克、黄芪30克、白术20克,水煎服,每剂服2天,每日3次,每次150毫升。

二诊:2005年4月26日,服上方后,现症状微有减轻,自觉头部灼热感仍存,倦怠、乏力微有改善,舌淡红,苔白略厚,脉平,效不更方,宗方加减再进一剂:藁本15克、防风15克、羌活15克、独活15克、川芎30克、蔓荆子30克、甘草10克、钩藤30克、白芷15克、石膏50克、葛根30克、菊花15克、法半夏15克、厚朴20克、茯苓20克、紫苏叶15克、黄芪30克、白术20克、石菖蒲15克,水煎服,每剂服2天,每日3次,每次150毫升,服上方后,症状渐愈。方中以羌活胜湿汤祛风胜湿治疗患者头晕、头重、头闷、微有头痛症状,加钩藤以清热息风以治头晕;黄芪、白术补益正气合燥湿利湿之苍术、厚朴、法半夏、茯苓、紫苏叶以治患者倦怠、乏力、纳差、食少症状:方中石膏、杭菊花以治郁热之症;白芷合川芎以治头痛。二诊时加葛根、石菖蒲以增强治疗头痛,祛湿开窍之力,由于方药对症,故疗效满意。

[摘自《中国中医药杂志》2005,3(11):1030]

辨治按语

感冒夹湿,常见的有如下3种证候,其证治鉴别要点如下:

风寒表湿证:既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脉浮等外感风寒的症状,又有头重如裹,或一身尽痛,不能转侧,苔白或薄白而腻等表湿证。治宜疏风解表,散寒祛湿,代表方剂为《内外伤辨惑论》的羌活胜湿汤。

表里寒湿证:同时出现表里寒湿症状。表寒湿的特征是恶寒发热,头重痛,身酸胀痛;里寒湿的特征是脘痞腹痛,纳呆,呕恶,肠鸣泄泻,口淡不渴。治当解表和中,理气化湿。代表方剂为《和剂局方》的藿香正气散。

表湿里热证:出现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无汗等表寒湿的症状和口苦微渴,舌质稍红等里热症状。治在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代表方剂为《此事难知》的九味羌活汤。

感冒夹表湿者,有两种药物常被选用:

苍术:味辛苦,性温,祛风胜湿,解表发汗,燥湿健脾。古人用于治疗感冒兼夹证,如九味羌活汤、神术散、柴平汤等,皆因夹有表湿而用。它的特长是外可祛风湿之邪,内可化脾胃之湿。总之,湿浊为病,不论上下表里皆可随证配用。

羌活:味辛苦,性温,解表散寒,祛风胜湿。对风湿相搏所致的头痛肢节痛功专效宏。常用方剂如羌活胜湿汤、蠲痹汤、羌活冲和汤等。前人说它的力量是:小无不入,大无不通。即指无所不入之义。但在临床上,对上半身风寒湿证尤为适宜。正如《本草求真》在评述羌独二活功能时说:“羌有发表之功,独有助表之力。羌行上焦而上理,则游风头痛,风湿骨节疼痛可治。独行下焦而下理,则伏风头痛,两足湿痹可治。”

冷方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