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自Aha合作伙伴的工作笔记:项目式思维与社会创业思维之辩

 愚然楼 2017-08-01


 创新催生公民  

 


本文背景:


这篇文章来自Aha社会创新学院的战略合作伙伴:澳门同济慈善会的团队成员之一:李黎女士。


在本文中,李黎详细阐述了她作为一位资深的项目资助人士,对于 “项目式思维” 和 “社会创业思维” 的洞见和思考。正如她文中所说:“不管是公益项目还是社会创业,都是为了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好,只是实现路径略有不同。不说那么多 “主义” ,各取所长,能解决问题的就是好办法。资助方更有责任不断去探索和更新资助理念和方法,毕竟资源对于行动有着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 


在Aha上一篇文章《社会创业者应警惕 '项目式思维' 》(点击阅读)里谈到,面向未来敢于创新的基金会可以探索 “精益资助” 的模式:也就是根据创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创业者一起,不断地探讨下一步的行动目标和里程碑,并适时地根据里程碑来提供最合适最匹配的支持。这种做法,既可以向创业者提供长期的稳定的支持,又能从资助者的角度减少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当然,这样的资助和支持模式对双方的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澳门同济慈善会就是这样一个国内少有的正在探索精益资助的基金会。而要成为这样的基金会的前提,自然是有一群将行动与思考结合,不断反思敢于尝试的工作伙伴。


(图为本文作者李黎女士参加 Aha 活动的照片)

 


项目式思维与社会创业思维之辩


作者:李黎


我在教育领域的资助型基金会-澳门同济慈善会工作,过去三年多,为了实现更好的资助效果,我们一直在学习和尝试不同的资助方法。何进老师是我们的启蒙者和导师,Aha 的顾远和周贤则是共同创立群岛教育创新加速营的合作伙伴,所以如果这几位你都熟悉,就能知道他们几乎可以作为国内项目资助及社会创业支持的标杆了。


通常看来项目思维和社会创业思维各成体系,逻辑清晰。


项目思维,强调从问题出发,通过深入分析找到表象之下的原因,设置目标,通过活动来达成目标,也完成对问题形成机制的改变,创新、可持续、易推广则是对项目的更多要求。


创业思维,强调从用户需求出发,通过产品原型设计及快速的测试迭代,形成能够真正为用户提供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从一个产品服务到完整运营模式,又有持续提供服务和扩大影响力的要求。



但有时面对一个项目,我仍会拿不准哪个方法更适合用来评估和支持它。因为在进行资助时,总是要从问题和项目出发,而不是从自己手上的资助方法出发。因此我需要能明智的使用这两种方法。同时,我也不觉得这两个方法泾渭分明,他们之间我常感到似曾相识,但他们分明又有所不同。各自在什么情景下更适用?有什么优势? 我希望这两种方法在我的脑袋里握手言和,从方法内涵上1 1=1,融合为一个有更强适用性的思维。试着写下这篇文章,不代表我认为有了一个正确的观点,而是希望借此思考。



不好的“项目式思维”反射出两种思维的共同之处


写这篇文章也是受到顾远老师近期一篇文章《 Aha|社会创业者应警惕 “项目式思维” 》的启发,所以我想依着该文的逻辑和内容,对比列一下项目思维与社会创业思维的同与不同。


首先我想提出的是,文章中的 “项目式思维” ,描绘了一些我在支持项目时不认同的、不怎么好的项目思维特点。反过来,也就是项目思维所真正倡导的内容:


1.分析问题不能 “站在岸上”


当项目团队提出一个问题时,不管是 “问题树” 还是 “逻辑框架” ,描述形式并不重要。需要追问的是,这个问题是来自项目人员的臆想和主观偏好,还是来自于目标受众和他周围相关人群的需求和困境。很难相信一个没有跟目标受众共处,聊过天,做过实地调研的团队,能够提出真实存在的问题和需求。


2.项目执行时应以目标为重,而不是简单追求完成活动


当项目人员从现实中发现了重要而迫切的问题,并深入分析原因后,应明智的依据自身资源和能力确定目标,针对问题的形成机制来设置制釜底抽薪的短期目标,避免头疼医头脚痛医脚。同济资助项目时会要求对工作进行计划,但会强调项目执行中活动的灵活性。如顾老师所说,这世界变化太快,假设2010年立项一个学前教育项目,哪能想到三年后由于第一期学前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幼儿园数量大增,带来了整体行业面貌和问题的改变。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实现目标,项目团队不断反思、改进活动设置,甚至必要时挑战最初目标的设置,是十分值得赞赏的行为,资助方也该为项目提供这样的调整空间。


“伟大的机构永远都处在创业的状态,有效的解决方案永远都是 “未完成” 的状态 —— 因为需要持续地改进和更新。” 我特别认同这句话,项目资助中我最钦佩的合作伙伴,就是由使命感所引领,不以项目而终,不以某一 “品牌产品” 为终,持续追求更有效社会改善的团队。


所以说,好的项目思维,不是隔岸观火的书面问题分析,不是满足于完成前期制定的活动计划。从对问题的分析,活动设计和执行方面看,好的项目思维与社会创业思维的要求是比较一致的。


公益行动思维与社会创业的区别


“社会创业公司” 一般对标的是公益机构,机构比较长期存在以追求使命实现;而项目是其中一个个阶段性的任务,实现特定的、相对短期的目标。社会创业一般是由创业公司向目标客户提供一种服务和价值,比较独立,他的工作基本可以在企业自身范畴内努力和解决,主要的交互互动发生在企业与用户之间。作为公益项目,有的也是提供一种服务,但更多的项目会涉及到多种利益相关方,通过立项,卷入重要相关方促使其发生变化,以促进问题的改善。这时公益项目发起人除了是公益组织,也可能是其中一个利益相关方,比如学校或者管理部门自身想发起一项变革,在原有的生态系统里 “修补升级” ,这时就不便以第三方创业的方式来开展。


“产品/服务” 中精益创业有一个重要概念——MVP 最小可行化产品,虽然我们在项目资助中保持了灵活的空间支持项目变更,但是作为资助方,用什么方法、怎样协助合作伙伴做有效反思还缺少成熟方法,MVP 其实是个很好的工具另一方面,真能做到通过 “原型 测试” 不断小步快跑的项目合作伙伴也是很少的,也需要在伙伴中做这种理念和方法的普及。


“可持续的流程” 提出对问题解决方案可持续性的要求,做项目的当然也并不希望去建海滩边的沙城堡,朝夕即逝。只是公益项目中的可持续性不一定是建立在机构自身的运作模式上,而更需要建立在项目所涉及的利益相关方之中,形成可持续的机制。


“投入产出受益” 又是社会创业与公益行动中的一个显著差别。社会创业的一个特点和优势就是要能够实现收入的可持续,保证机构和行动的可持续发展。然而,并不是所有社会改进的行动都可以通过提供服务和收费的方式来实现。其中一个重要的挑战是,能够出钱购买一种有助于自身提升的服务的用户,往往不是最需要这种服务的用户,或者说其实急需这种服务的用户(更加弱势的人群),由于他们不了解事情的重要性和价值,并没有成为一个创业公司可以直接服务的成熟市场。


我在美国考察时见到 gooru 的创始人(一个致力于成为学习导航的网站,协助老师和学生利用在线平台和资源来高效学习),我问他能够很好利用这个平台的个人用户,一般是什么样的人,他说一般是家庭比较好,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而本身学业和学习习惯差的学生很少会主动使用这个平台。(料想 gooru 选择以教师和班级为切入点提供服务,也有考虑到教师能够通过课堂带入弱势学生这个因素)。


不管是社会创业还是公益项目,最后都是追求人的变化,目前我看到的社会创业更能有效发挥作用的地方,是针对已经具备改变的意识、清楚自己需求的用户人群,如果这群人或是机构还具有购买能力,那么就是比较理想的状况了。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即便有需求,对方还真不一定具有购买力比如一个贫穷地区的教育局可能根本没有财务预算,也可能能决策预算支出的人不愿意提供支持。


对应社会创业思维里的 “投入产出受益” ,项目思维里的 “评估” 就显露出了它的好处。如上所说,并不是所有社会改进行动都可以变现、用钱来衡量成效的;即便可以变现,有时社会创业会在追求 “变现” 的过程中偏离了初衷——希望服务的对象没有钱,改成有钱的,农村不好做,改到城里做。在公益项目中,如何设立评估指标也是最难的一点,但是如果能够紧紧针对目标,设立出真正能够衡量目标达成情况的成功指标,那就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件事情,会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公益行动的无用功,避免资源和人力的浪费。因此评估指标的设立,也是有使命追求的社会创业者可以借用提醒自己初心的方法。


两种思维工具的选择


综合一下,我想社会创业思维与项目思维,从最初确定要 “解决谁的什么问题” ,到项目活动、产品服务需要不断反思改进,“迭代” 更新,这两方面一致性大过于区别。而在使用情景上:比如发起者是什么类型,受众在该需求上的成熟度与购买意愿等方面,两者有不同的适用性。


如果一个团队想为某人群解决某问题,那么可以具体问这些问题:


1.这个团队是独立的第三方,还是属于问题切身利益相关者其中的一部分?

2.这个问题能否以提供第三方服务的方式解决,还是需要在现有系统中推动多个利益相关方的变化?

3.关注的目标受众,是已经了解并重视自身需求(问题)的成熟市场,还是需要教育和培育的潜在市场?

4.目标受众是否有购买力,有钱,有钱的决策权?还是没有?


如果答案多是前者,那么可能这个Case更适合以社会创业的思路来对待;而如果是后者,那么可能更适合以项目的方式来思考。即便是公益项目,也更可以借助 MVP 的方法,来促进项目的设计,并在项目开展中持续反思和改进;而社会创业者,也可以不忘为自己的社会使命设定几个除了金钱之外的衡量指标。



公益项目如何融合社会创业中的 MVP 思维来激发更优方案


我得承认,公益项目的习惯是 “憋大招” ,做一个优良的项目设计几乎是每一个优秀公益团队的理想。但是,前面说过了,好的方案是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磨出来的,那么资助中怎样可以促进公益项目的反思与迭代呢?


我们有真实的项目教训,即使问题准,团队好,但是如果一个潜力团队从项目实施才有机会充分的踏进项目地区来检验他的方案,那是有很大风险的。所以,同济设立了 “启程计划” ,希望用一笔快速的小额资金支持那些抓到了很重要的问题的、有动力有潜力去尝试改变的,但是还缺乏实地经验的项目团队,不用急于提出一个庞大的项目,先通过一个前期测试项目,深入去检验问题、分析问题,设计项目方案并在实践中改进项目方案。这个期间,可以理解成项目团队拥有了一个去做 MVP 迭代的机会。如何更好的利用启程计划来促进项目团队的项目打磨,也是同济需要再去思考和设计的。


还有的团队并非是公益新兵,而是使命引领下不满足于现有项目,持续创新的公益机构。我们尝试采用的支持方式是,专门立项资助新解决方案的测试和设计比如歌路营,以新一千零一夜项目闻名公益届。我们在2015 年合作的一个项目,用于支持歌路营研发使用信息技术提供学生语文、科学等课程的课后补充教育内容,解决寄宿学校课后一节课的教育内容。在立项之时,歌路营有明确的目标,有解决方案的方向,但没有最终完善的解决方案设计。项目执行后,从内容载体上就历经了采用平板电脑到采用电视等多种工具的变更。还有千千树,这是一个致力于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质量的公益机构,我们最近两年的合作中,有一项资助内容是支持其线上微课研发,以及利用微信群促进一线农村教师在线教研,促进农村幼儿园建立园所的教研机制的探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