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老子的外交主张是大国者下流

 水木年华138 2017-08-01

作者:杨本枢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系列文章之七十八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老子的外交主张是大国者下流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大意是,大国在外交上应该采取谦逊的态度,使天下各国都竞相归拢,成为天下各国之“母”。

“下流”在现代词汇里是个贬义词,说某人下流就是说某人品格低下、卑劣。老子的“大国者下流”的“下流”却是个褒义词,指谦卑、谦逊的态度。老子说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经常用水比喻谦逊的人格,水就低不居高,其本性是柔弱示人,正是因其居下、柔弱的本性才能够汇聚成汪洋大海,成为地球上面积最大的领域。

老子提出“大国者下流”,其目的非常明确,主要希望大国能够放下身段,以谦逊的态度对待小国,这样以来,小国如同滔滔不绝的江水一样纷涌而来,流向大国。大国成为各个国家的集聚中心,成为各个国家的领袖,成为各个国家依靠、仰仗的“母亲”。这就是“下流”的真正含义。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大意是,就雌雄而言,雌性的主要特征是静定,雄性的主要特征是躁动,静定的雌性总是能够战胜躁动的雄性。静定又具有谦卑的性质,因此,万物归之。“牝”是母马,“牡”是雄性的兽。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意是,如同雌雄理论,大国用谦逊的态度对待小国,则使小国归顺大国;小国用谦逊的态度对待大国,则使大国接纳小国。因此,大国也好,小国也罢,都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各得其所。

“取”通“聚”,意思是会合,集合。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则取小国”“则取大国”在意思表达上不太一致,“则取小国”,小国是归顺大国,是依附大国,在一些重大事情上要听从于大国。“则取大国”,大国能够接纳小国,在小国危难之际能够帮助小国。

这句话的理解要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周文王创立的周朝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名存实亡,处于土崩瓦解的状态,各个诸侯国蜂拥而起。据记载,当时大大小小的国家有数百个不等,最有名的大国莫过于春秋五霸。

各个国家为了生存下去,想尽各种办法。纵横术就是非常有名的生存法则。大国为了抗衡其他的大国,就拉拢一些小国作为自己的帮手,壮大自己的力量,这种手段叫合纵。小国没有大国做靠山的时候,就联合若干个小国,形成联盟之势,用集体的强大力量抗衡大国,这种手段叫连横。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是对“则取小国”“则取大国”的总结发言,说明不管是小国依附大国,还是大国接纳小国,大国小国都实现了目的。“以取”指大国身边聚集了小国,大国处于主动招揽的地位;“而取”指小国涌向大国身边,小国处于主动归顺的地位。

“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大意是,只要是不贪得无厌,大国可以吸引诸多小国汇集在身边,小国可以依靠大国而生存,双方各得其所。总之,大国在外交上应该以谦卑为最佳选择。

王弼对此段话的解读是“小国修下自全而已,不能令天下归之,大国修下则天下归之。故曰,各得其所欲,则大者宜为下也。”

本章是老子的外交主张,在诸侯并存、诸侯兼并的春秋战国时期,外交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各路诸侯国家都敞开胸怀,或接纳他国,或兼并他国,或联合他国,或依附他国,呈现出百花竟放的外交格局。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老子的外交主张是大国者下流

从本章的词句可以窥知老子当时主张和平的外交方针。“大国者下流”点明强大的国家应以谦逊的态度对待别的小国,不要发动战争,兼并他国,不要用横征暴敛的手段增强本国的军事力量,应该使用怀柔之术使其他小国自动归顺到自己身边,通过“向下”的方式使天下归之,形成大一统的天下。

普通百姓理解的《道德经》——老子的外交主张是大国者下流

61章通行本原文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老子《帛书》甲本原文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郊(交)也。牝恒以靚(靜)勝牡。為其靚(靜)【也,故】宜為下。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故大邦者宜】為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