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翰卿之白虎汤使用经验

 AB向往神鹰 2017-08-02

作者:李翰卿         审阅:王振亮

文主要讲述白虎汤的方义、主治、用药大意、历代用药经验及使用禁忌

【方义】

此清阳明燥热之方。

【主治】

阳明经病,大热、大渴、大汗、大烦,喜冷饮,恶热,脉洪大有力,舌苔黄,或黑而燥,甚则谵语,神昏。

【药品】

生石膏三钱至一两  知母二至五钱  炙草一至二钱  粳米二至五钱

【加减法】

1. 白虎证病期稍长者,或有汗下治疗经过者,或年龄在五旬以上者,或脉象洪大兼硬、兼数者,加人参。

2. 发斑者,加犀角、元参。

3. 抽掣者,加羚羊角、蜈蚣、钩藤。

4. 泄泻者,加苍术。

5. 兼表热证者,加连翘、薄荷、蝉衣;兼表寒证者,加桂枝。

6. 虚甚者,或脉象超过六至者,除加人参外,还可用生山药以代粳米。


【煎服法】

水三茶杯,煎至多半茶杯,去滓温服。石膏量多者,最好用频服的方法。

【用药大意】

石膏甘寒清热,知母苦寒滋水,粳米、甘草补中。

【禁忌证】

1. 伤寒无汗,表证不解者,不可与(此证当先解表,或加解表药品)。

2. 脉细、脉沉者,不可与(因系虚寒现象)。

3. 不渴者,不可与(因没有内热)。

4. 喜热不喜冷者,不可与(因系寒证表现)。

5. 腹拒按者,不可与(此属承气实热证)。

6. 大便溏者,不可与(因是虚寒证)。

7. 舌苔白润者,不可与(因不是燥热证,或兼有表

证)。

8. 舌赤者,不可与(因热邪已人营血)。

翰卿按:这些不可与的证候,都是针对主证中的燥热而言,如果离开了主证,任何症状都没有使用的必要。

【类似方剂参考】

1. 大承气汤:此治阳明腑病里实证之方。

2. 六味地黄汤加肉桂五味子:此治三消证口渴喜饮之方。

3. 当归补血汤:此治肌肤燥热,面赤目红,烦渴引饮,昼夜不息,但以脉象洪大而虚、重按全无为特点。

【历代用药经验择要】

1.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本汤主之。(176) 

翰卿按:程氏云:表里二字错简,里有热,表有寒也。是热结在里,郁表气于外。我认为本节阙疑,它不但不合事实,而且没有任何可靠之证作为诊治依据。不论表热里寒,或表寒里热,都不会从浮滑脉作出诊断,也不会单从浮滑脉想出采用白虎汤的治法。注家牵强附会,殊觉蛇足。

2.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本汤主之。(350)

翰卿按:本节根据脉滑而厥,断为里有热是对的,但对于使用白虎汤仍没有正确标准。

3.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本汤主之。(219)

翰卿按:本节实际只有阳明证,并无少阳、太阳证,曹氏改为阳明证是正确的。

单纯额上汗出,手足逆冷,不是使用白虎汤的主证,必须兼见烦渴谵语,脉洪滑,方可用白虎汤以治。

4.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本汤。(170)

翰卿按:脉浮、发热、无汗三证是表证,所谓表不解不可与,说明白虎汤不是解表方。如白虎证兼表证,可仿照张锡纯凉解汤之意,随证酌用。

陆氏云:白虎证脉必洪大滑数,若浮而不大、浮而兼数是五苓证。我的看法,除脉象外,还要根据舌干燥的程度、小便利与不利、及喜冷喜热等不同证状作鉴别,才较全面。

映淮按:汤万春云白虎汤须以阳明内热为依据,其指征 即“四大”,一般以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为主证,以脉洪大滑数有力为主脉,认为“渴”、“汗”二字很重要。我认为汗之有无,为白虎汤证是否兼有表证之判断,若其他证状完全符合,仅一无汗,可于白虎汤中酌加薄荷、蝉衣、 连翘类。至于渴,为加人参的指征,但加人参之渴与白虎汤证之渴不同,所以还需从脉象等方面辨别。

5. 若自汗而无大烦大渴证,无洪大浮滑脉,当从虚治,不得妄用本方。(《伤寒来苏集》)

翰卿按:这是针对219条“若自汗出者本汤主之”所 言。说明单纯汗出一证,不是使用白虎汤的主证,必须兼有大烦、大渴、脉洪大浮滑,才是使用本方的依据。

6. 白虎证,其人壮热,不恶寒,反恶热,脉洪大滑数,唇舌干燥,渴欲冷饮是也。或有手足冷、背恶寒者则为例外,然按其胸腹却甚灼热。(《伤寒论今释》)

7. 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温病条辨》上焦篇9)

8. 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温病条辨》上焦篇7)

9. 手太阴暑温,或已经发汗,或未发汗,而汗不止,烦渴而喘,脉洪大有力者,白虎汤主之。(《温病条辨》上焦篇26)

10. 面目俱赤,语声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哺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白虎汤主之。 (《温病条辨》中焦篇1)

翰卿按:白虎证之口千舌燥,多见舌苔黄黑起刺,与大承气汤证的区别只在腹部拒按与否。

以上所谓太阴温病、阳明温病、暑温,都无关紧要,临证要以大渴、大热、脉洪大、大汗出、舌苔干燥黄厚,甚则黑为着眼点,即可用白虎汤或其加减方。

11. 下后无汗……脉浮洪者,本方主之。(《温病条辨》 中焦13)

12. 张锡纯运用白虎汤的加减法:

①寒温阳明证,表里俱热,心中热,嗜凉水而不至燥渴,脉洪滑而不至甚实,舌苔白厚,或白而微黄,或有时背微恶寒者,去甘草知母,加元参、连翘(即仙露汤)。

白虎汤 

②治温病,表里俱觉发热,脉洪而兼浮者,去知母粳米,加薄荷、蝉衣(即凉解汤)。

③ 白虎证俱,其人胃气上逆,心下满闷者,去甘草粳米,加半夏、竹茹(即镇逆白虎汤)。

④ 治寒温实热已入阳明之府,燥渴嗜饮凉水,脉象细数者,去粳米,加人参、生山药(即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

⑤ 兼舌质红者,加生地、丹皮。

⑥ 兼厥者,可取白茅根煮汤以煎药。

⑦ 下利者,白芍代知母;产后者,元参代知母;治湿温,滑石代知母,薏仁代粳米。

⑧ 白虎证迁延日久,真阴失守,气血两虚,元气将脱,证见目睛上窜,筋惕肉,精神昏愦等危象,可加人参、山萸、生鸡子黄,以生地易知母、生山药代粳米,以敛肝滋阴固气。

⑨ 白虎证,其脉或数,或硬,或年过五旬,或劳心劳力之余,或身形素羸,即非经汗下,亦须加人参。如脉超过六至者,宜生山药代粳米以滋阴调胃。

⑩ 方中石膏为主药,须重用、生用,煅者不可用,以尽失其性也。

13. 白虎证外有表寒,汗出,头痛,恶寒,白虎汤加桂枝而愈。

一消渴,大饮,脉数,本方加花粉、洋参、茅根愈。(《经方实验录》)

14. 急性传染性热病,如伤寒,肺炎,麻疹,糖尿病初期,夏季小儿热病等。(《古方临床之运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