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难学,古有《此事难知》一书,尽谈学中医之难。但又有《医学实在易》一书,反而谈中医如何容易学。后人岂不是被搞糊涂了,到底中医好不好学呀。 我认为,中医不容易学好,但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如果学者能有志向,有方法,循序渐进,则必能有所成就。朱子曾说过:居敬持志,读书之本;循序致精,读书之法。读书如此,学医何尝不是如此。心中执着一份信念,加上心思聪颖,配合切实的功夫,假以时日,必可医理贯通无碍。 近年来,经常有中医爱好者以及一些年轻学子问我学中医要看什么书,我曾经在博客里写过几篇关于如何学习中医的一些文章,并且也曾提供了三本可以读的中医书。但对于志在专精医术的同道看来,原来的答复有些粗糙了。因此我想再详细地把这个问题回答一下,并提供一份学中医的书单。或许挂一漏万,或许被他医所不解,但只求一心积善,罪我怨我,一切不计。如果能帮助大家因此而走上中医之路,继而精通医术,则自觉善莫大焉。因此,此文是给将来的大医作个引路指南的。 要学中医,就要学最上乘的中医学。有了这个目标,才算是有了入门的动力。中医入门极为不容易,登堂入室则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既要求学者吃苦肯学,还需要不错的天赋,那就是悟性。现在的中医情况堪忧,后继乏人,是因为真正领悟中医的人太少,反而靠中医吃饭的人越来越多了。当前,社会上处处可见那些学了几天理论,背了几张方子,连混带骗地弄来一纸文凭,就开始打着中医的旗号去吆喝的庸医之辈。这般庸医行世,直接就败坏了中医的声誉,况且因此而害人无数,更数可憎。所以说,如果只想着抄几个秘方,会治几个小病,那不能算是学医,不过是浅尝辄止而已。只有学到第一流的中医学,才能真正走进中医、理解中医、相信中医,并能应用中医治疗一些大病重病危病疑难杂病。 我建议未学医时,可先从周凤梧的《名老中医之路》、李可的《人体阳气与疾病》以及刘力红的《思考中医》看起,既增兴趣,又增动力和信心。以后学医过程中,也可反复研读此三书,则其收获更多。 一则,修德为先。 我认为,医德大于医术。德不修,徒论医术,不过是个普通的医生。如果医德败坏,则根本就是含灵巨贼,也谈不上医术如何了。 修德之本,在于诚意正心。这是居敬持志的功夫,也是最必要的功夫。儒家在这方面达到了极致。古人云:“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为人与治学的至境,是学医的最终理想。学问的修得以至诚的德行为本,而德性的养成则以求知问学为途。学医先“尊德性”,在这个信念的基础上,然后始能 “道问学”而通医理。 我强烈建议读一下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这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对于为人和为医教极有意义。我曾在当当网的书评中写过这样的话:“极品中的极品,中国人必读。这是国学入门的书,也是可以读一辈子的书。从初学者到饱学之士,皆需时时读几段这本书,可以提供无穷的儒家思想与智慧。 没有读的,抓紧读。作为中国人,不管是哪个行当的,都要一读此书。而且,此书不难,慢慢地就入手了。” 另外,学医还可以读读佛教方面的书,锤炼心性,修养佛性。配合静坐,可以体悟许多与佛与医相关的东西出来。再者,王凤仪老善人的嘉言录极有利于养心养性,不可不读。之后,你就知道怎样学医,怎样行医,怎样做人了 我曾经写过一篇《医德与医术》的文章,专门讲医德这个问题,可以找来参考一下。 强调一下,修德不是只管读书和背书,读书只是明了其中的道理,关键还得去做,去实践。王凤仪老善人讲过:“道是行的,不行就没有道。”认真体会一下这句话,把它永远地刻在心里去。 二则,首重经典。 一般来说,学中医有两个途径,一则自后世之书入手,渐而读到经典;二则自经典入手,渐及后世诸家。前者易,后者难。前者容易上手,似可快速小成,但后者根基稳固,一旦掌握了医学经典,则如手执利刃,而难病大病心中了然。因此,我主张自经典入手,既省时间和精力,又可掌握最正宗的医术。 经典者何?一般认为是《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神农本草经》、《难经》和《伤寒杂病论》。这几本书都是古文,不太容易读懂。手边可以备一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随时翻阅,极有帮助。 我认为可以先看《黄帝内经》,就当成故事来看。你看黄帝坐在那里,与他的臣子岐伯一问一答,多么逍遥自在。且这本书是压韵的,其中大多数的句子都有韵脚,读来朗朗上口,极富诗意。如果实在畏难,可以看后世的翻译。市面上有不少这样的书,都差不多,可以找来读一读,关键是读懂书中的道理。这本书是中医的最核心的基础,是需要经常读的书。我建议可以放在床头,每天睡前读一读。如果能配合临床,则更有妙味。坚持每天学一点,渐而可通。读时可以不求甚解,但理解其意思即可。但遇到好的句子,不妨多多地背诵。 读《黄帝内经》的同时,可以参考清代黄元御的《四圣心源》。这是一本需要反复读,反复琢磨,一直到背诵的书。我认为黄元御是后世真正理解了《黄帝内经》的极少数医家之一,其妙悟岐黄,临证如神。黄元御勤于笔耕,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医学著作,实在是后世苍生之福。同时还可参考张景岳的《类经》、李中梓的《内经知要》以及汪机的《读素问钞》。 读完《黄帝内经》,紧接着就读《难经》,这本书是就《黄帝内经》的几个问题进行问难。问题比较简单,读起来也不难,很薄,一两个月就可以读完。可以配合读滑寿的《难经本义》。 中药是临床医生的手中利剑,必要精通。所以学了理论后,紧接着要学《神农本草经》。可以参考黄杰熙评释的《本草三家合注》,唐容川的《本草问答》以及周岩的《本草思辩录》,另外中医大学教育的本科教材《中药学》亦可一参,但当以《神农本草经》的观点为本,勿受后世过多影响。 继而精研《伤寒杂病论》。这是医圣张仲景的大作,也是后世最受推崇的一本书,历来其注释近千家。目前大学教材以宋本为主,我比较重视桂林古本伤寒论,因为其内容更为充实,且纠正了宋版的许多错误与矛盾之处。研读《伤寒杂病论》,可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伤寒论讲义》 (中医规划教材,梅国强主编)、曹穎甫的《经方实验录》 、舒馳遠的《新增傷寒集註》,以及黄元御和郑钦安的书。 如果坚持不懈,就可在三年至五年的时间里完成上面的任务,如此就奠定了一个深厚宽广的中医基础,以后再起万丈高楼不过是时日问题了。. 三则,传统文化。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的根。其中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概念既是文化,也是中医的基础。所以,学医要先学传统文化。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过,“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诸部经方。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次须熟读此方,寻思妙理,留意钻研,始可与言於医道者矣。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经》,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於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於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这是把几乎所有的古代文化给包括进去了。 现代人要象药王这样博极群书,相信也很难做到,但《易经》要学,因为包含的学问极大极深,整个就是中医的根基。弄通了易理,建立起来象与数的概念,玩味文王易图以及十二消息卦,则《黄帝内经》的很多道理自然就贯通无碍了。可以参考李阳波的《运气学导论》、唐容川的《医易通说》、鄒學熹的《醫易滙通》以及南怀瑾的《易经杂说》。 另一本是《道德经》,是道家的精华。幸好这本书也不厚,仅五千字,来来回回疏理几遍,也就慢慢地通了。如此可以建立一气流行的概念,则庞杂的中医顿时有序简单起来。就参考南怀瑾的《老子他说》即可。 要精通中医,这两本书就必需读,而且要精读,反复读。可以与前面的中医经典一起读,坚持不懈,一两年也就读透了。配合着还要读一些历史以及文学诗词书,借以陶冶情操,扩大知识面。中医理论要想精,必需要有广博的传统文化基础,即要有广度,而后方可有厚度和高度。 而且,学中医要善于背诵。民国时秦伯未受业上海丁甘仁时,丁师要求背诵《古文观止》,当时他很不理解,但临证十数年后,才体会老师的用心之苦。现在的中学课本中有近百篇古人,这些都是两千年来的文化精华,建议全部背诵。背古文,不仅仅是学文化,同时也提高人生修养。 要建立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首先就是要多读书。需知有读医书而不为医者,没有不读书而为医者。但读书要思考,要自悟。读书破万卷,如果不思考,就等于白费。不知观天查地以比象于人,亦不是学医之道。为医者读书,就是要学以至用。如此读书,则可打下深厚的国学基础,临床时自然能贯通医理,左右逢源。 另外,任选一个版本的中医大学课本《医古文》,反复研读,这是读古书的基础。或者用王力的《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亦是不错的选择。 四则,后世精华。 唐宋之后,名医辈出,医书汗牛充栋,一个人精力有限,不可能读得完,所以就要有所筛选。中医门派众多,观点各异,越到后世越是明显。可先从一家学起,先宗一家之言,次而及其他家。 我认为可以先从黄元御学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明清名医全书大成黄元御医学全书》不失为一个极好的版本。以黄元御的理论为基础搭个医学流派的骨架,将《四圣心源》融会贯通其中,如此见病知源,立方有据,可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可以读郑钦安三书:《医理真传》、《医法圆通》和《伤寒恒论》,建立一阳盈缩的观点,奠定扶阳的基石。 其它医书,可读可阅者亦很多。但如果为了临床技术,我只就自己所读过的,精选出一份书单,由读者自己体会。 卢崇汉《扶阳讲记》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之《陈修园医学全书》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之《徐灵胎医学全书》 范中林《范中林六經辨證醫案選》 余听鸿《余听鸿医案》 吴佩衡《吳佩衡醫案》 张锡纯《醫學衷中參西錄》 周慎斋《医家秘奥》 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陈朝祖《中医治法与方剂》 李时珍《濒湖脉学》 黃煌《張仲景五十味藥証》 左季云《伤寒论类方法案汇参》 喻嘉言《寓意草》 皇甫谧《針灸甲乙經》 赵京生《针灸经典理论阐释》(第三版) 李可《李可老中醫急危重證疑難病經驗專輯》 喻嘉言《醫門法律》 胡慎柔《慎柔五書》 周楣聲《灸绳》 邹澍《本经疏证》 柯韵伯《伤寒来苏集》 配合读书,必需勤于临证。古人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不临床而读书,只学到些想当然的医理。只有从临床上回来,再读医书,则医理与临证豁然贯通,有情不自禁手舞之足蹈之之妙。多读书,勤读书,读好书,则如药王所言:“具而学之尽善尽矣。”如此方是病家之福。 中医各家各派各有风格,专精之路亦各有不同,并不是说每个人都适合于我以上所言。如果能找到好的师傅,帮助入中医之门,再琢磨出最适合自己的路子,则往往会事半功倍。以上所论,不过抛砖引玉之言,愿与诸位医林前辈大德共勉之。 你介绍的这么多书目,不少书要反复研读,又多是古书,会吓回去很多人的。其实很多想学中医的人(比如我)并不是为了悬壶济世,而是从天人合一的观点来了解自己,为自己、为家人和朋友更好地养生和保健。 若想天人合一的养生,只要看黄帝内经的 上古天真论里面的8个字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知道了阴阳的变化,了解了河图洛书的生化之道和制化之道,养生的道理也就无师自通了。 千古中医不就是在说 一气么。 一气混莽,动分阴阳;有升有降,四象可立...... 如何较快学会上乘中医学 一、杂书勿看,先以黄元御医书十一种搭个骨架.先背颂四圣心源,再背颂长沙药解,小病就可以上手了,先宗一家之言,以一龙治水,则天下无旱.为什么最先仅读黄元御,因为在仲景的后世境内,只有黄元御一人. 二、再对伤寒悬解.金匮悬解下手,拿出考研冲刺的猛劲来.要烂熟於口,慢慢消化,并将四圣心源融会进去,建一个稳固的根据地,谁都打不进来. 三、再读素问.难经.灵枢及黄元御解,奠一个深而宽广.厚的基础,这样就可起万丈高楼. 四、道德经仅五千文,来回多耙几次,将历代老解都看看.去名相,去二元对立,建立象的概念,执大象,天下往.学会守静.观复,建立一气流行观念.则庞杂的中医顿时有序简单起来. 五、易学.拙文先天横图稍有,点滴心得,可拿来作垫脚石.玩味八个基本卦象,用一元嬴缩,一气流行串起来,则中医生理..[载营魄抱一]可全部显现. 六、郑寿全的不朽功勋在于已悟到一元嬴缩及一点元阳真种子,这是除黄元御外,建安以后无人可及的.但初学抚得龙泉.湛卢,易一头扎进四逆汤中. 七、其它医书,但观其方.论坛理法方论中病情辩析,老朽在此恭侯各位. 后世伤寒,曹颖甫的<<经方实验录>>,和张有俊<<经方临症集要>>,郎中从中得益良多。 现代人心情浮躁,能沉下心来读经典确属难能! 本人正在学习,目前感觉如下: 1,经典背诵的必要性。中医很是庞杂,论点很多,容易看晕了。所以必须固本清源。建议从黄师的四圣清源背起。 2,阴阳五行的必要性。中医需要以中国的逻辑考虑。阴阳五行如何一点儿都不明白,认知会很麻烦。建议同时学习。以后也可达到易医相同的境界。 3,医理到实践还有个阶段。可以参考《中医诊断学》,百度上有下的。望诊可从舌诊入手,好上手。可以参考《辨舌指南》。 待之后学! 的确,学好中医必须要参考很多书目,只有书看多了才能融汇贯通。然而学好中医也是有诀窍的,至关重要的书必须要有!不重要的书反而耽误时间。常说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那些无用的书可以证明作者自己就水平有限,看他的书不但浪费时间而且还会误入崎途。 中医虽然难学但也不是不能学会,不然怎会古今都有中医高手呢?其实,学好中医是有捷径的。这个捷径就是弄到高水平的书籍。 学习《伤寒论》的一些感受之流派篇(转帖) 学习中医以来,对伤寒有种莫名的感情,也一直以来将其作为研习的旨归,某日突然回忆起自学医以来的一些事情,便粗略的对所认识的伤寒流派做了个大概的分类,当然,这只是以我个人的学识来分的,只是个人的学习体会,并不是按照现代科研的严格要求。而且也仅仅是就我所接触过的医家和书籍来说,肯定是有所疏漏,很不全面的,只是写出来,一则和大家分享;二则回忆下以前的一些事情。 以下按我接触的顺序分类,排名无高下之别。 一.《医宗金鉴》派 代表人物:刘渡舟 我99年考入北中医不久,便听到一个噩耗,就是刘渡老的离世。从此常常自责,当时太小不懂事,没能见老先生一面。当然对于老先生的离世,北中医内部有各种的说法,这是老先生的家事,和学术无关。后来,从《名老中医之路》上读到刘渡老从《医宗金鉴》入手,善用经方治病的事迹,便也开始学习《医宗金鉴》,将重点放在仲景全书、四诊心法和内科心法上,背熟之后,苦于不会应用。后来有机会在刘渡老之女刘燕华老师堂前侍诊月余,得见刘氏一脉的用方思路,可以说是我第一次从师游学,对我以后的学医有很大的帮助。之后,又由于见习之便,侍诊于裴永清、郝万山、姜元安三位老师堂前,虽然他们的思路上有些差异,但从根本上还是沿袭刘渡老的思路。 现在还时常想起,刘燕华老师有一个小本,已经很破了,记的是她和刘渡老出门诊时的一些经验总结,诊余还时不时的拿出来翻一下,给我们讲当年刘渡老用药的思路和剂量的把握。 二.《皇汉医学》派 代表人物:胡希恕 我这么分类估计有很多同道会不同意,但我个人的感觉确实如此,所以便如实的写了出来。希望大家讨论学术为主,轻轻拍砖为辅。 对胡老的了解比刘渡老稍晚,大约是听樊正伦老师说起的,当时冯世伦老师还没出书,重视胡老学术的人还不是很多。曾经对比着《经方传真》和《皇汉医学》来读,有很大的启发,才会得出如此的结论。但是因为对《皇汉医学》存有一定的成见,所以对胡老的学术很难静下心来学习,也是我的毛病之一。 另外,一位胡老的再传弟子曾经让我吃过两次不大也不小的亏,偏偏我还是比较小心眼的人,名字都忘了,事情还记得。她的照片就在红皮皮硬壳的那本《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上,所以也就不爱翻看了。 三.遵经派 代表人物:陈修园 修园先生的书一直对我有很大的帮助,即便是现在,有校友或朋友一起聊起中医时,我还是建议他们要把《医学三字经》背熟、读懂,在临床上才能初步做到左右逢源。就伤寒而言,浅注和串讲都是不可多得的学习教材,大家于其中反复研读,自然能有很大收获。 从学术而言,张志聪先生也应算此派中佼佼者,只是我对他的书没有深入的学习,没什么心得汇报。 四.类方派 代表人物:徐灵胎 借用罗大伦的一句话,“徐灵胎就是一部学习的机器”,一个人,医术、水利、武术、星象等都几乎精通,而且医学还是自学的,不能不让我们留意。在我的爱好中,道教、武术和针灸都找到了可以终生追随的明师,唯有方脉一道,一直师缘难遇,多年来只是从师游学,未能真正入室,所以对这类自学成才的大家都是颇为在意,徐灵胎如此,陈修园也是如此。 徐灵胎研究伤寒巧妙的绕开了条文是否完整、是否错简的争论,从方来入手,以方类证,将《伤寒论类方》和《经方释例》等书对照来读,对我们理解伤寒中证、方、药的对应很有帮助。 五.错简派 代表人物:柯琴 韵伯先生注伤寒,开了清朝研究伤寒的先河,其著作也是值得我们后学仔细研读的。医家中如俞昌、尤怡等先生均可归在此类。 读错简派的医书,能让我们体会到古人的热情和精思。唯各家说法不一,很让初学者困惑,因此建议在有一定临床基础后,再来研读错简派医家的著作。 六.火神派 代表人物:祝味菊 此派人马颇壮,有身怀绝技者,也有欺世盗名者,更有图财害命者。为了自身安全,请大家自己浏览各个论坛,我就不加评论了。 七.黄元御先生的伤寒学术思想 代表人物:黄元御、曹颖甫 记得接触的第一本伤寒医案就是曹先生的《经方试验录》,当年读的是如痴如醉,后来得知,曹先生的伤寒是遵黄的,近年来黄元御先生的学术思想广为传播,但可能是我孤陋寡闻,只见讨论《四圣心源》的同道,少见有探讨几部《悬解》的朋友。 八.数术派 代表人物:? 近来受几位师兄的影响,对数术颇感兴趣,也开始跟风,用数术的方法来读伤寒论,还不知能有啥结果呢。李阳波先生的思想对我有些启发。 另外自古医于气功也是不分的,有好多的地方都是互通的。 请不要责怪人们太浮躁,确实太庞杂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来研读。 而很多人,包括我,希望能由一、两本通俗易懂的书籍带入中医养生保健的大门。 楼主说得很不错了。但还有一两本书必须得读。 一是《素女经》,要想看好男女科,必读此书。 二是《葛仙翁肘后备急方》,看后方知治病之真谛,简而易之,却无处不合大道,真是仙人之治。 还有一本要推荐,即《禁法经》,但无道家功底者做不了,只备参考吧。 道门五术,山医命相卜,无处不为人解难,贴近老百姓的实用,与儒家之人伦、亲和,共为中华文化之宝藏,再加释家之心灵空净,人生可得完美,养生殊不远矣。 任启松老师评按的《医家秘奥》和《慎柔五书》已经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当当 卓越都有购买 大家尽快,当当 卓越上货总是不及时 常断货 初学中医的途径 开门见山。经历一路走来曲折艰难的中医学习历程,总结一下初学中医的途径,一家之言,不无谬误,欢迎指正。 第一阶段:建立概念,熟读李东桓《脾胃论》。李氏的立论与用药,都引经据典逻辑清晰,而且治法疗效扶重元气。尤其对于初学之人,不至于猛一开方就剑走偏锋,辩证不对治病不成反而伤了元气险象环生。熟读《脾胃论》,可谓至“八九不离十”境界。 第二阶段:登堂入室,熟读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张氏之书,贵在实践丰富临床具体,可以帮助初具中医概念的学者具体分析每一病例,充实实战经验。但是他的书用来作初学的话,一则篇幅太大不易记诵,二则立论与用药宗旨阐述不明确,不适宜尚未建立中医概念的初学者,有《脾胃论》的基础之后再看,则明朗得多。熟读《医学衷中参西录》,可谓至“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境界。 第三阶段:神乎其技,熟读《伤寒》《金匮》或者《傅青主男女科》《石室秘录》。到了这个阶段,辩证得心应手用药手到擒来,大多形成了自己开方的套路,特色彰显,如郑钦安,彭子益等。但是目前来说,方效水平最高的一般是二个套路脉络,一是师出张仲景,二是师出傅青主,这两个套路其实都是辩证用药效如桴鼓,理法方药却是非常不同的体系,张氏是六经辨证,傅氏是脏腑辨证。如果初学者上来就读《伤寒论》,往往每个字句都认识确不知所云,无法临证应用,初学就读傅青主陈士铎之书,容易陷入一病一方千病千方迷于枝叶而认不清主干,在经历过李东桓张锡纯的熏陶之后,再去读张仲景或傅青主之书,方能心领神会,可谓至“例无虚发”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