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絲綢之路、皮毛之路、瓷器之路、茶馬之路(连载)

 连云港海之阔 2017-08-03

  
    鑒於網絡上愛暴粗口的人比較多,先聲明一句。本人脾氣不好,理性討論絕對歡迎,但隨便亂罵、無根無據的評述,本人可是有了名的愛回擊。不要想著在網上討甚麼嘴上的便宜,想著駁倒我,估計很多孩子還得花不少的精力多學點東西呢。
  
    此文的很多觀點,估計又會讓一些大民族者極不高興。但高興不高興是您幾位自己的事情,歷史擺在那裏,我怎麼評述是我的事情,況且我本人的視野還真不是哪箇大民族主義者隨便就能學過去的。若是很刺痛了您幾位的自尊心,那就先把本文喫透,理解了華夏之所以爲一箇文化整體後,再去想自己該幹甚麼好了。
  
    我本人反對大民族主義,而且是極力反對。爲甚麼?看此文便知。
  
    〇、解題
  
    需要先聲明一句,既然是談歷史,我就稟筆直書了。現在各民族看我的文章,或多或少地都會有些尷尬。我的觀點是,歷史非要還原,各承其責,方能讓民族之間的關係正常。爲了點面子而掩飾歷史,到最後,無非是爲人所利用而已。這也是古來聖賢的做法:史書無曲筆。(這是先秦時代史家的做法,與公羊學的「爲尊者諱,爲賢者諱」原則有著很大的區別。)
  
    本文的意圖,其實也是以我的淺見來倣效布羅代爾先生的卓越工作,爲東方勾勒出一箇貿易、政治、經濟大場景來。而貿易路線的問題是其中一箇很關鍵的點,以此爲出發點,纔可能對歷史上王朝興廢有一箇與原有歷史觀不同的看法。
  
    事實上,世界上的任何一箇地區,都不是絕對與外界相隔離的。貿易早在遠古的時代其實就存在了,則各地區、各文明間一直都存在著交流其實纔是常態。一些歷史研究給出的「封閉」的場景,根本就不符合最起碼的常識。準此,則原來給出的「封閉」造成落後的觀點雖然不能說不對,但在歷史中卻是要經受極大的檢討的,即華夏的落後,真的僅僅是因爲「封閉」造成的嗎?若是真的,則何以當時要「封閉」起來?
  
    這樣的討論,不等於說就承認了,「封閉不會造成落後」,而恰恰是從反面證明,「封閉」根本是反常態的!歷史的常態是,相互交流。人,唯其有此交換理性,纔能從動物,逐步地演化爲人類。
  
    而題目中指出的「絲綢之路」,是指西北的重要商路,其源起,並非現在很多人所想象的爲長安,而當從絲綢產地的大陸東部沿海開始。大陸東部的絲綢產地,其商路固然直接向西北運輸很便利,但其實先出邊牆而經漠南一線直接西北絲綢之路,纔是最爲便利的道路。邊牆之內,反而因爲有太行、王屋、崤山等山脈的阻隔,運輸是受到不小的限制的,用時也當較漠南一線爲長。從經濟的角度看,沒理由認爲在邊牆內的貿易路線反而更爲商人們所青睞。這點尤其要請讀者深思,這和歷史的不少記載,是很不吻合的。
  
    題目中的「皮毛之路」,是我的一箇說法,是指在北亞存在的一條自東向西,自北向南的皮毛貿易通道。自東向西的通道,其實並不難從地形圖上找出,與現今俄國境內的一些重要鐵路、公路線也大致是吻合的。而自北向南,當是較容易就能形成的貿易通道了,從地形上看,除了幾箇明顯的山口地帶外,這類通道當是四通八達的,與自東向西的通道比看來是便利得多。
  
    題目中的「瓷器之路」,是因爲沒別的好命名,代指的是海上的貿易路線。我在別的文章中也提到過,東亞的幾箇文化圈,其實正是靠著海洋聯係起來的。沒理由認爲海洋阻礙了相互的交流。與文字史對此的諱莫如深不同,海洋貿易反而是東亞幾箇鄰海文化相互交流的重要通道,並且受大氣候的影響是不大的,其持久性怕比上兩箇貿易路線更爲穩定。而此條路線與歐洲的地中海、北海相比,還有一箇另外的好處,即大陸沿海到半島,季風的方向是東南到西北的,正好與海岸線的方向形成了一箇不小的角度,所以當是自古以來能四季通航,而無季風之弊。衹是到了南海和日本的瀨戶內海,季風的影響就很可能造成通航的麻煩了。(日本古代船帆與大陸型的差異,其實也是因爲此點,多以方帆而爲,並非是大陸型的斜拉帆。方帆僅能喫自後方所來角度很小的風,而斜拉帆則在很廣的角度上都能喫風。而日本船多是槳船,也是因爲此點限制。同樣,東南亞一帶的船型亦有類似的問題。)
  
    最後的「茶馬之路」,是指西南一帶著名的茶馬古道。此一帶其實也是極早就形成了的貿易路線,構成了通往印度文化圈的一箇捷徑。此一路線更因在地理上距離華夏歷來的權力中心較遠,較不易受控制,所以在歷史上的地位,很可能是至關重要的。更兼此一帶有矮種馬,長於腳力,很難說在戰時不被徵用爲古代從東部向歷來爭戰頻繁的西北邊牆運輸用的馬。邊牆內部宜於養馬的地方並不多,則水路不足之處,仍需畜力運輸。東方又向來有珍惜耕牛的傳統,牛作爲軍用運輸也不大適宜,則此類矮種馬,或許是運輸的一箇主力。
  
    以此四條貿易路線爲分析的焦點,或許能讓人更清楚地認識到古代華夏世界的種種紛爭表象後的深刻歷史動力。而這四條貿易路線何以能成爲影響歷史的關鍵,這就很是與整箇華夏的經濟地理、人文地理關係密切了,本文會逐漸地將之闡釋清楚的。這也是非要找蒙元時代爲論述的起始點的原因之一,蒙元的興起,和其建立的「大一統」,恰恰與此四條貿易路線關係極深。
  
    另外,以我的意見,華夏的歷史分期與很多專家的意見未必是相合的。先秦到兩漢、魏晉(西晉),在我看來是較相近的大歷史背景;而從東晉、南北朝直到宋代(北宋),又是一箇相近的歷史背景,元明清則是「古代社會」的最後一箇大歷史場景了。以此來劃分,有著太多的理由了。一箇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從音韻學的角度看,此三期正好對應著上古、中古與近代。則本文後面的上古、中古與近代以此爲標準。上古與中古,要論述起來就會使此文太過冗長,則純以近代史爲線索,給出一箇大歷史的論述。
  
    而稱元明清三代爲「近代」,很可能讓不少以 1840 年爲近代開始的人意外,但我這樣命名,是有我充分的理由的。事實上元明清三代,已經包含了很多近代因素,東方的神州之地,已經具備了極多的向近代國家轉化的努力了。之所以沒能奏其功,還是因爲種種機緣太不「巧合」了而已。
  
    這樣論述,不是想激發甚麼「民族自豪感」。我對這東西不感冒,衹是想很冷靜地陳述一些事實而已。史學家們本來也有很多種不同意見的,或者也有與我意見相近,而未因某種特色理論而限制其思考的,希望也能幫助我完善我的觀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