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疗八法,原来是这么回事

 杉木轩 2017-08-03



各位学员,大家晚上好!

今天进行《方剂学》的第二讲,我们来看一下方剂与治法。先看一下制法相关一些情况。治也就是治疗方法,它是指临床辩证审因之后,也就是通过望闻问诊四诊之后,收集到了很多的信息,然后经过你的分析处理以后,你确定的证型知道了病因,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这个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这个就叫治法。

《黄帝内经》里面已经论述了治法的相关的理论,《伤寒杂病论》将治法具体用到了实践中,融理法方药为一体。清代的陈钟龄有一本书叫作《医学心悟》,这本书明确提出了治法,而且将治法进行了概括,分成了八法,也就是八种治疗方法,后面我会详细跟大家介绍这八法。治法在临床应用中有多层次这样一个特点。它有治疗的大法,针对某一类疾病的共性所确定的治疗方法,比如刚才说的《医学心悟》里面的八法,另外它还有具体的治法,针对具体的证候所确定的治疗方法,比如说祛热化痰、温经散寒止痛等等。治法还具有多体系的一个特点。因为辩证体系的不一样,治疗的方法也不一样,中基时讲过有六经辨证,自然就有六经的治法体系,有卫气营血辩证,就有卫气营血的治法体系,还有三焦辨证,就有三焦的治法体系,还有脏腑辩证,就有脏腑的治法体系,就是说它是一个多体系的。治法和方剂的关系在哪里呢?治法是指导遣药用方的一个原则,你制定一个原则是清热化痰,那么你选定的就是清热化痰的药物。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先有方,后有药,再有法。方剂是体现完成治法的一个主要手段,治法就确定了一个原则,然后我们选择合理的药物去达到这个手段,达到这个目的。方剂必须要针对病机,体现治法。方以药成,方从法出,法随证立,方从属于法。而且在临床上是以法来统方的,以法组方,以法遣方,以法类方,以法试方。也就是说治法是你去组织一个处方的一个指导原则。你去组织一个治疗阴虚的病人的方,我们是去养阴,如果有阴虚火热,我们要养阴清热,这个养阴清热就是一个治法,就是一个指导原则,你是在这个指导原则的基础上去组织药物,然后再把它们组合成一个处方,比如养阴清热的知柏地黄丸。


我们来看一下清代的大医家陈钟龄的《医学心悟》,这本书很薄,价格也很便宜,这本书是陈钟龄先生毕生经验的一个精华,大家有兴趣的可以买回来看看。这本书第一次完完全全的总结了前人的治疗方法,第一次提出了八法,他归纳出八种治疗大法: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他说如果要说到这个治病的方法,都逃不开这八种方法,就是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

汗法

所谓的汗法,简单来说非常简单,就是通过发汗的方式去治疗疾患,通过开泄你的腠理,调畅你的营卫,宣发你的肺气等作用,使在表的六淫邪气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发汗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要把六淫的邪气散出去,驱除出去。按照中医的理论就是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就是病邪在皮肤肌表之层,比较浅的位置时,用发汗的方法把它驱除出去。它适应什么样的病证呢?首先是外感表证,也就是外感六淫邪气造成的这种表证,比如说感冒。还有就是麻疹的初起疹发不畅,就是麻疹刚刚发生的时候,疹子有一些了但是发得还不多,就是在肌层发不出来,这个时候用一点发汗的药,其实就是把邪气宣发出来,让它完全发出来,麻疹就搞定了。当然现在麻疹的病人很少,因为都打预防针,基本上是没有麻疹病人了。再一个,水肿的初起,腰以上的水肿,就是所谓的阳水水肿,水湿在皮,是腰以上的水肿,而且明显伴有一些表证,就是象外感六淫这样的表证的,这个我们叫风水水肿,这种水肿我们也可以用汗法去治疗。水液在肌表,汗一出,水就流出来了,水肿自然就消掉了。第四种,疮痈初起有寒热表证的。疮痈初起就是长疮长疖子,在早期阶段又有寒热表证,就是有恶寒发热这样症状的,也可以用汗法。再一个疟疾痢疾见恶寒发热、头痛身重等表证的,也可以用汗法。

总的来说一句话,大家记住,病邪在表就可以用汗法。只要是有发现病邪在表的症状的,有恶寒发热这样症状的,我们都可以用汉法,而且是应该用汗法。其在皮者,汗而发之,这就话就是一个总的概括。就是病位在表,病邪比较浅,你不能用清法,把它清到里面去了,不是越搞越严重了,你直接把病邪从肌表赶出去,怎么赶?通过发汗的方式把邪气赶出来。所以这类的疾患都可以用汗法去治疗。这个临床上涉及到非常多的疾病,比如颈椎病、面瘫、肩周炎、感冒、麻疹、长疖子、皮肤疾病、荨麻疹等,这一类的疾病只要是你发现它的症状显示邪气在表,你不要管他什么病,都可以用汗法。一发散,汗一出,ok,邪气带出来,疾病搞定了。所以中医治病,大家永远记得,我们治得不是病,治得是证。我们是去发现它的矛盾在哪里,矛盾在表层的,我们就通过发汗的方式把矛盾解决掉,把这个邪气清除出去。我们很快要学到的麻黄汤、桂枝汤都是发汗解表方。比如说麻黄汤,为什么说麻黄汤既可以治疗感冒,又可以治疗肺炎,还可以治疗荨麻疹、咳嗽、颈椎病、面瘫,它可以治很多的病,还可以治疗水肿,为什么?因为这个病它现在所处的阶段就是病邪在表。所以说一个方子可以治很多病,这个就叫作异病同治。就是因为它的病邪在表,发汗不是目的,发汗只是手段,是通过发汗的方式去达到一个驱邪的目的。

汗法根据病邪性质的不同,有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比如麻黄汤就是辛温发汗,银翘散是辛凉发汗。这都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方剂。辛温发汗是针对寒凉的病邪在表的,辛凉发汗是针对温热的病邪在表的。根据病人的体质情况,病人本身在生这个病之前身体有阳虚的、有气虚的、有血虚的,我们还可以加一些扶正的相关的药物,这个叫扶正解表。比如阳虚的人得了一个风寒感冒,我们在辛温发汗的同时还要加一些温阳的药物。

在用汗法的时候要注意一些问题:第一,要辨清病邪的性质是寒还是热,寒热千万不能搞错,用错了出大问题。第二,汗法使用中病即止,切勿过量,一般1~3副,最多不超过5副。出汗出太多,容易伤津液,甚至会伤阳,甚至会阳脱,会死亡的。所以说用发汗的方法是要辩证非常准确的,效果很好来得快,但是用错了是要出大问题的,而且不能长期用。第三,要兼顾兼加的病证。就是说病邪在表的同时,是不是还有其他的问题,你要考虑到其他的问题。身体本身体质有阳虚的、有气虚的、有血虚的,你要兼顾到这个。还有其他病邪的,你也要考虑得到,表里同病的也要考虑得到,在表用汗法,在里,你也要照顾到该用什么治疗就用什么治疗。不能说你只解决表面的问题不解决里面的问题。第四个也是特别要注意的,发汗的药一般都不宜久煎,比如银翘散。就是用来发汗解表的药,煎煮的时间都不要长了。特别是辛凉发汗的药,它们大部分有芳香的气味,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含有挥发油,煎煮时间一长,挥发油都煎没了,药服下去一点效果都没有。所以一般解表的药,水开了煮10分钟就可以了,绝对不能时间煮长,不像补的方剂,水开后要煮半个小时。这是注意的四点。

吐法

吐法就是让人呕吐,呕吐不是目的,呕吐也是一种手段,通过这种手段达到让病邪通过吐排解出来的目的。是通过涌吐的作用,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以及毒物等从口中吐出来的一种治法。第一个适应于中风的痰壅、宿食的壅阻胃脘、毒物尚在胃中的、痰涎壅盛的癫狂、喉痹,以及干霍乱吐泻不得,属于病情急迫而又急需要吐出的病证;第二个适应证的特点是病位居上,中焦以上,包括中焦,病势比较急暴,体质是很壮实的人才可以用,而且内蓄有实邪的病情。

吐法现在用的非常非常少,几乎没有人在用,病人吃药以后让他吐的稀里哗啦的,病人接受不了,所以现在很少有人用吐法,但是古代有这么用的,比如吃东西不消化。我记得小的时候,我们那有个人,吃的牛肉,那个时候很穷,不要说吃牛肉,就是猪肉都很少有的吃,几个月才吃一次肉。刚好有一头牛被摔死了,他就吃了很多很多牛肉,结果牛肉不消化,停留在胃里,恶心、呕吐、腹泻、腹痛、高烧不止。后面拉也拉不出来,吐也吐不出来,还是高烧腹痛,这就是我们中医讲的食积,也有可能是现在的肠梗阻一类的疾患,但是那个时候检查手段比较差,也没有确诊是什么病,但是症状肯定是符合我们中医的食积的。他开始看了很多地方的病,看了很多地方都没有好,在家里痛苦了十多天,后来有个女性的老医生就用了药物让他去吐,药还比较特殊,其实都不是药,用的粪便直接灌进去,很恶心,结果病人不停的吐,哇哇的把胃里的东西全都吐出来,居然还吐出了没有消化的牛肉。吐完以后,虽然很恶心,但是病人身体完全恢复了正常。这就是吐法,虽然他用的不是呕吐的药,其实有很多可以让人吐的,大便太恶心,比如肥皂水也可以让人吐。这样的方法现在显得好像不人道,就很少有人去用。

吐法使用的时候要注意的,身体一定要强壮的人。如果身体很虚弱的,比如孕妇、刚生完孩子,这些人都不能用的,小孩子要慎用。再一个,吐完以后,对脾胃的损伤很大,本身脾胃就损伤了,这个时候要调整脾胃,要用养胃、健脾的药。如果用的药使病人不停的吐,吐不止,但是已经不需要吐了,怎么办呢?有止吐的方法,用冷稀饭或冷开水喝下去,或者用姜汁来冲服麝香,可以达到止吐的目的。当然,现在吐法几乎很少有人用,我还从来没有用过,曾经有一个癫痫的病人我考虑用吐法,最后还是没有去用。大家要知道这个方法,吐法曾经在中国的中医的治疗历史上是有一席之地的。

下法

下法所谓的下,很简单,就是通利大便,通过泻下、荡涤、攻逐的作用,泻下是去除胃肠食物停积的糟粕,荡涤是去除宿食、水饮和痰饮,攻逐是去除淤血或者是积水,使停留在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从下窍而出去,以去邪除病的一类治疗方法。很简单,就是让病人拉肚子,病人拉肚子去排出邪气的一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大便不通的,大便不通不是便秘那么简单的,比如肠梗阻大便不通、阑尾炎的大便不通、胰腺炎的大便不通,很多原因会引起大便不通,这种大便不通往往会高烧、腹痛;第二种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都是严重的大便不通,热结旁流就是热很甚,大便都变硬了,只有大便和肠之间有一点点缝隙,水液可以流出来;再一个停痰留饮,就是身体里有痰邪、有饮邪,在胃肠里总是排不出来,现在很多慢性肠炎,很多时候要去考虑有痰饮的存在;瘀血积水、宿食不消以及虫积,这些都可以通过下法去治疗。根据病邪的性质种类以及正气的强弱,分了寒下、温下、润下、逐水以及攻补兼施。对于这种下面不通,如果因为热性的原因引起的,我们用寒下的方法;如果是因为寒性原因引起的,我们用温下的方法;如果是简单的便秘,润下就可以了;如果是痰饮水湿,我们用逐水的方法;如果有邪又有正气虚,我们要攻补兼施。

下法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的,首先要分清楚什么原因,要辨清病邪的性质。如果不遵守,滥用就会出大问题。本来是寒邪,用了寒凉的药,就完蛋了,出大问题,结的越厉害。这里面有一些急腹证,像阑尾炎、肠梗阻,是很危重的,用错了是会死人的;第二个要中病即止,慎勿过量,固护正气。下法是会消耗正气的,病好了就不要用了。比如我之前看的一个,我所在科室护士长的婆婆,元宵节吃了很多元宵,吃了两碗,老人家很喜欢吃甜的,吃了以后肚痛的不得了,当晚就送急诊了,送到九江医学院的附属医院普外科治疗。一检查发现是肠梗阻,腹痛,大便不痛,高烧。老人家不愿意手术,先用保守治疗,西医这种病都是手术的。熬了四、五天,又是禁食、又是灌肠,大便仍然不通,还是高烧、肚子疼,越来越严重,最后一定要给她做手术,后来把我请过去。我一看就是大便不通嘛,就用下法,用了大承气汤,只开了一包药,下法药绝对不能太多了,真正的下法,这种重症,只能开一包两包,一般是开一包。我是下午去看的,结果吃了两个小时以后,肚子痛的不得了,厉害的很,赶紧打电话给我,我说没事的,马上应该就要拉了,再过了半个小时,不得了了,一拉拉了一床臭气熏天的大便,拉了大便以后,当天晚上体温就开始下降,到了第二天早上体温就恢复正常,下午就出院回家了,就这么简单。注意下法,要中病即止,切勿过量,要固护正气,要不然用多了,吃个两三天,不停的拉肚子,人就会拉虚脱。


和法

和法是通过和解与调和的作用,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的一类治法。和法是一个很有高度的方法,调和阴阳,调和营卫,调和气血,调和表里,调和脏腑,调和半表半里之证。严格来说,中医所有的治疗方法都可以说是调和之法,但是这里说的和法是狭义的和法。我记得北京有个非常出名的医生特别喜欢用和法。和法在《内经》里就有,《内经》里说“和为圣度”当然这个“和”是指大的和法,所有的病是以和

为贵的,就像我们做人一样,以和为贵,大家都太太平平的,身体自然就健康,五脏六腑就平平安安的,大家都相安无事,身体当然是健康的,表里内外、气血阴阳都是和和气气的,都是正正常常的,当然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狭义的和到底是什么呢?“寒热并用谓之和”,就是既用寒药又用热药,这个称之为和法;“补泻合剂谓之和”,既用补药又用泻药,放在一起用,这个也叫和;“表里双解谓之和”,既用解表的药,又用治里的药,这个也叫和;“平其亢逆谓之和”,哪个地方太过了,我去把它抚平一下,这个也叫和法。这个就是具体的和法。这四句话是戴天章在他的著作《广瘟疫论》里说的,这句话说的很有水平,“寒热并用谓之和, 补泻合剂谓之和, 表里双解谓之和, 平其亢厉谓之和”。大家注意,补而不滞,滋而不腻,补而兼通,这个不是和法。

和法从临床来说常见的有三类:和解少阳、调和脾胃、调和胃肠,这三种在临床上是使用的最多的。第一个就是邪犯少阳,所谓的邪犯少阳,是《伤寒杂病论》里六经辩证的一个病,叫做“少阳病”,所谓的少阳病,就是病在半表半里,这个概念大家现在可能听起来有点糊涂,《伤寒论》里有邪在表、有邪在里的,既不在表又不在里的,就叫半表半里,这就是所谓的少阳病,这个病就需要和解少阳,以后我们讲《伤寒论》的时候再继续讲。 肝脾不和的,肝旺侵犯了脾土,肝木克伐脾土即所谓的肝脾不和,我们要调和肝脾;还有肠寒胃热,胃表现出来是个热症,而肠表现出来是个寒症,这其实就是寒热并用,叫调和胃肠。

温法

温法是通过温里祛寒的作用,以治疗里寒证的一类治法。所谓的里寒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寒从中生,里面阳气不够,里面生寒的;还有一种是外寒直接侵袭到里面的,也叫里寒证。针对不同来源的治法,外来之寒温痹兼散,也就是外面来的寒我们用温的方法,还要用散的方法;如果是内生之寒,用温的同时必须用补,即补阳。具体的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注意的,《黄帝内经》中讲“壮火食气,少火生气”,也就是说不要用过猛的大燥大热的药,不然的话会耗伤气津。再一个,真热假寒之证千万不可以用。

清法

清法是通过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清除里热之邪的一类治疗方法。热证分实热和虚热。实热又有经热、又有郁热、有热毒、还有热结。经热就是散漫之热;郁热就是蓄聚之热;热毒有壅遏气血的、腐败血肉的,局部红肿热痛或见脓血,热毒还有热陷心包的,心神病变、甚则神昏、精神异常;热结有热实互结、瘀热互结、痰热互结、水热互结,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治疗方法。虚热就要养阴清热。

清法临床常见的有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退虚热等方法。使用时要注意:第一,不可滥用,要固护正气;第二,真寒假热证千万不能用。

清法在临床上涉及到非常多的疾患,时间关系我们不讲那么复杂,回头在讲具体方剂的时候,每个章节都要讲到这些。

消法

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也就是使成团成块的东西消散开的一种方法,涉及到许多重病、包块类的疾患。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的初级阶段等病证。常见的消法有消食、理气、理血、祛湿、化痰、驱虫等。使用注意:治宜缓图,难以速效,特别是包块、肿瘤这一类的,要缓慢的解决。经常和补法结合用,消法也是耗气的。

下法和消法都可以消除有形的实邪:气、血、痰、食、水、虫等,但是下法病位以胃肠道为中心,少数如胸水偏于上的也可以用,病程短、病势急,正虚不明显。消法的病位全身都可以出现,病程长、病势缓,而且一般是邪实正虚的状态。这是它们的共同点和区别。

补法

补法是通过补益人体的气血阴阳,以主治各种虚弱证候的一类治法。结合脏腑又有不同的脏腑气血阴阳之虚,适用于虚证和正虚感邪,有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使用注意辨清虚损证候以及涉及的脏腑,不可滥用补法;应善用通补,而不宜呆补,就是要达到补而不滞(补药比较滋腻,在补的药中一定要加入行气导滞、健脾类的药物,这样才不会造成补而呆滞的情况),这点是大家要注意的。比如说还讲到的善补阴者,必于中求;善补阳者,必于中求;补阴的同时要配合一点补阳的药,补阳的同时要配合一点补阴的药。补血的同时要补气,养阴的同时要加上养阳的,还要加一些行气的、健脾的药。

再一个大家一定要注意,这八个方法高度概括了所有的中医的治疗方法,具体的每一个小的治疗方法全部可以划到这里面去,它是个总的概括,而且八法之间并非孤立,在临床中常结合运用,产生具体的治法。在《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说:“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一种方法中兼备了八种方法,八种方法之中兼备了百种方法。这就提醒我们组方用药的时候千万不要呆板,要考虑到病人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现在有太多的医生把问题想的太简单了,一定要说:这个病人就是阳虚、这个病人就是阴虚、这个病人就是气虚、这个病人是风寒、这个病人是风热,其实很多寒热虚实夹杂,阴阳气血错杂的病人,几乎都是这样的,没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就是一个单一的情况,所以用单一的方法去处理复杂的情况,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一定要全面的考虑病人的情况。社会很复杂,现在病也很复杂。

八法和八纲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在讲《中医诊断学》的时候讲了八纲辩证,就是分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寒证可以用温法,热证用清法,实证可以用汗法、下法、吐法和消法,而虚证用补法。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大家再把思路捋一捋,八法一定要记住,遇到什么情况应该用什么方法,把原因弄明白再能去选择处方,或者是自己组方,这样才能达到比较好的治疗目的。

今天的课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收听!

(文字:涂登辉、祁含春、尹军     校稿:刘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