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恒河畔的辩论会 | 小史3.1

 公司总裁 2017-08-04



第三章 孔雀帝国


据传说,恒河本是天上的女神。她被尘世间一位贤王的祈祷与苦行所感动,决定化身河流,下凡人间,造福众生。为了减少降落时对地面的冲击力,她先着陆于居住在喜马拉雅山脉的湿婆神的头顶上,然后顺着他的发丝,分为万千支流,流下高山,汇集在北印度的大平原。


恒河女神着陆于湿婆神头顶


第一节 恒河畔的辩论会

 

印度北部的大平原和撒哈拉沙漠处在同一纬度线上,后者是寸草不生的荒漠,前者却因恒河的哺育,才成为了孕育文明的沃土。


恒河流下喜马拉雅山脉


公元前七世纪左右,恒河平原出现了明显的城市化浪潮。与史诗时代的早期城镇不同,这时,一座座修有护城河和城墙的城市在恒河岸边拔地而起。在印度河流域文明衰落了一千多年后,人们重新开始使用在砖窑中烧制的砖块进行建设。后来成为孔雀帝国首都的巴特纳(Pataliputra,后改称Patna)是其中最耀眼的明珠。据公元前四世纪时来访的希腊使者的记载,此城沿恒河而建,长约15公里,宽3公里,有46道城门,城中有公园和游乐场,是一个迷人的花园式城市。

 

随城市化而来的是社会制度的发展,以及思想领域的大繁荣。在这一时期,大大小小的王国在次大陆北部勃然兴起,同时商业贸易也日渐频繁了起来(详见本章第二节、第三节)。显而易见,刹帝利与吠舍种姓是这一转变的最大受益者。这两个新兴群体都对靠仪式和咒语故弄玄虚的婆罗门祭司心存不满。他们发现,祭祀常常未能灵验——有时在祭坛准备好之前,渴望的降雨就已来临,而有时在盛大祭祀后许久,求雨却仍未见功效。

 

因此,一批来自各阶层的智者们掀起了思想上的变革运动。一时间,在恒河畔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各种不同的宗教、哲学理论百花齐放,而对后世有极大影响的《奥义书》传统、沙门思潮以及耆那教和佛教就是这一运动的产物。

 

《奥义书》(Upanishad)的梵文词义为“坐在近前”,指的是学生们坐在导师(大部分属于刹帝利,也有不少婆罗门)面前聆听教导,在森林里举行“专题讨论会”。这一系列讲稿的文字简练质朴,语气诚恳,“好像朋友们在商谈着大家深切关心的事情一样”;同时其讨论的话题又非常关键,提出了一系列印度宗教、哲学的基本观念,用大胆到近乎鲁莽的探索精神,去发掘宇宙与自身的真理。


森林中的“专题讨论会”


这些导师们对吠陀诸神的神奇力量敬而远之,有时甚至带着温和的讥讽。他们所感兴趣的,不是祈祷、祭祀等偶然行为,而是对永恒法则的理性追求。究竟世间万物是依照什么规律运转的呢?早期的《奥义书》中用“业”(Karma)与“轮回”(Samsara)来回答这一问题——我们的行为将影响我们的未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且这一因果关系不只是在作用于今生今世,对来世的祸福也有决定性的作用。

 

那么,人生的终极意义又是什么呢?《奥义书》针对这个问题发展出了一套个人解脱哲学:宇宙中永恒不变、永世不坏的真理本体为“梵”(Brahman),而我们每个人的人生目标则是令自己的个体灵魂(atman)与宇宙灵魂“梵”合而为一,达到“汝即是彼”(tat tvam asi)的境界。这样,我们就可以摆脱无尽的循环,像青蛙跳出苦井,得到最终的解脱(moksha),成为那“生于自由,住于自由,而且将消融于自由”的宇宙本身。

 

“引导我从虚幻走向真实!引导我从黑暗走向光明!引导我从死亡走向永恒!”这就是《奥义书》的主题,智者们凭着广阔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真理的强烈渴望,用业律、“梵我合一”等理念根本上改变了古老的吠陀宗教的泛灵论世界观,为随后的哲学大繁荣铺平了道路。

 

如果说《奥义书》传统还是“体制内”的哲学抗辩,是吠陀传统的延伸与变革,那么另一思潮“沙门运动”,则是旨在完全逃离尘世、彻底否认婆罗门权威,从而为印度哲学开辟了一片新的广阔天地。

 

“沙门”指的是一批强调自制、简朴的苦行者(在现在的恒河边仍然能见到这类人,但如今他们可能带着手机),他们大多是无神论者,致力于从纯哲学的角度去理解世界。《沙门果经》中记载了当时(在佛教外)有“六十二见”,即六十二种不同的学说,这里简要介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三种:

 

(1)宿命论者(Ajivika,意为生活):极端相信轮回说,认为个人灵魂轮流经历一切可能的生活之后,自动进入最终的安宁状态,而这一系列的灵魂投胎转世须经三千亿亿乘以恒河沙数的年月。人无任何自由意志的力量,惟有受“命运”、“环境”和“天性”的支配。一切人为的造作,均无法增减苦乐。既然命中注定,因此无需庸人自扰。


一位进入涅盘的宿命论者沙门


(2)不可知论者(Ajnana,意为怀疑):认为有限的人类智慧无法理解普遍的真理,探求知识对获得解脱毫无帮助。对于任何问题,不可知论者总是以“非有非无”、“亦有亦无”,或以非“是”,也非“不是”,也非“非不是”等模糊不清的言语来答复。他们很擅长批驳别人的观点,却不肯建立自己的理论。

 

(3)唯物论者(Lokayata,意为大众):认为神灵是骗子发明。唯物论者仅承认直接的感知、观察和条件论断是获得知识的可靠途径,而拒斥看不见摸不着的理念。他们不向往彼岸、追求解脱,因为在他们看来,那些都不存在,所有的快乐都在今生此世。

 

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类似,沙门思潮时期(公元前六世纪左右)是印度历史上的一次思想的大解放。人们不再盲信祭司,开始自主地、热切地思考宇宙与人生。虽然绝大部分沙门学说都没能顺利的传承下来,但也极大的拓展了印度哲学思想的广度和深度。其中有两派沙门,则创造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宗教体系,它们的祖师——“佛陀与大雄”,将在下一节与大家见面。敬请期待。


您可能会感兴趣:

印度是一片怎么样的土地? | 小史 1.2

从婆罗门到“贱民”——我认识的五个印度年轻人(解剖印度人系列之一)

征服印度需要几步?让他们来告诉你


《插图印度小史》第三章预告

第一节 恒河畔的辩论会

第二节 佛陀与大雄

第三节 “浪子回头”阿育王的一生

第四节 当印度成为世界一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