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技法赏析

 率我真 2017-08-04

《唐颜真卿祭侄稿及其笔法》是西泠印社出版社1994年3月1日出版的图书。《祭侄稿》(又称《侄季明文稿)》,唐颜真卿书,是颜真卿书法作品的精华,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历来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的堂侄季明为颜杲卿的第三子。颜季明被杀后,颜真卿写下了这篇祭侄文草稿。

《祭侄文稿》为麻纸本,25行,234字,涂去34字,合计268字,16×72.32厘米。书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颜真卿50岁时所书。虽字数不多,但字字体现了颜真卿深厚的书法艺术造诣。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技法赏析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技法赏析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技法赏析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技法赏析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技法赏析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技法赏析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技法赏析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技法赏析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技法赏析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技法赏析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技法赏析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技法赏析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技法赏析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技法赏析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技法赏析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技法赏析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技法赏析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技法赏析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技法赏析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技法赏析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技法赏析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技法赏析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技法赏析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技法赏析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技法赏析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技法赏析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技法赏析

《祭侄文稿》中用笔、结体、章法等方面的特点

一、用笔变方为圆,纳古出新

清代何焯《义门题跋》中说:“鲁公用笔最与晋近,结字别耳。”但是他打破了晋唐以来重内擫法来表现方刚之气的习惯,改用外拓法。用中锋来体现圆劲的笔势。他认为,外拓圆笔更能自如地纵笔挥毫,充分抒发书法家的个性。如第17行的“荼毒”而字便是笔势外拓的典型表现,在颜体行书的转折处,或用提笔转锋至另一起笔,或外拓再下,或干脆圆转。大多不像虞、欧、褚等转折处都采用内擫方折。颜真卿变“折钗股”为“屋漏痕”,线条呈现毛涩遒劲之感,用笔圆润、厚实、徐疾顿挫。

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中怀素与颜真卿谈论笔法时,颜真卿回答怀素的:“何如屋漏痕?”就表现了颜真卿对于笔法的深厚体会。“屋漏痕”强调了书法的中锋用笔,得中锋用笔才能得线条的力感、圆感以及最终的美感。《祭侄文稿》中起笔多藏锋逆入,下笔浑厚,至收笔处顺势而止,自然天成。行笔中锋如“屋漏痕”,富有立体感。点画之间连带呼应,富有节奏感。

此稿悲愤于胸,行笔起伏变化、酣畅淋漓,用笔“疾”、“涩”相参,起伏跌宕。行笔圆润、凝练。《祭侄文稿》正是以圆润、浑厚的笔致和凝练遒劲的篆籀线条,如第13行的“凶威”二字,就带有取法篆籀的点画用笔,展现了颜真卿在行书用笔上非凡的艺术功力。

怀素《律公帖》云:“颜自云‘颇传长史笔法’”。颜真情曾问道与张旭,故笔法与张旭一脉相承,《祭侄文稿》线条浑厚圆劲,骨势洞达,赋予立体感,乃中锋用笔所致。颜书“细筋入骨如秋鹰”的新意与圆笔中锋作书是分不开的。帖中“父、杨、凶、史、轻”等字运笔疾涩,体现了古人所谓“颜字入纸一寸”的说法,这是对“如锥画沙”、“如印印泥”、“使其藏锋,画乃沉着”的最好的领悟和展现。

同时,“屋漏痕”的运用使得帖中“使持节、称兵犯顺”等细如钢丝的笔画,写得遒劲连绵,无丝毫怯弱浮华之感;篆籀气的运用使《祭侄文稿》不同于晋唐以来的方头清瘦,回归了古朴淳厚之气。如“颜、清、尔”等字;楷隶之法的出现让作品奇趣迭出,如“门、陷、孤”等用楷法,“既、承”末笔波状则取隶法。熊秉明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中说:“其顿,沉着有力,其起,迅速利落,显出一种坚决果断,一种绝对的自信”。在《祭侄文稿》书写时,颜真卿并非刻意用笔而是以释放其内心的情绪为主要目的。

《祭侄文稿》笔法圆转,笔锋内含,力透纸外,其线条的质性遒劲而舒和。这一切用笔上的成果不仅仅是因为颜真卿扎实的基本功所造成的,其感情的注入也是形成这一效果的组成部分,当时颜真卿完全沉浸在一种悲愤的感情之中,心中所想到的都是家族的不幸,以及对亲人的哀悼,下笔时完全没有顾及到怎样去运笔,这样也使其把平生所学,无意识的发挥出来,他对笔法的创新也在这种情况下流露出来。

二、结体开张,平正奇险

1、《祭侄文稿》宽郎舒展,外紧内松,一反晋唐以来结体茂密、字形稍长的娟秀飘逸之风,形成了一种开张的体势。此时作者情绪激动高昂,下笔时较重,从而使庄严雄壮的风格得以显露。字中戈挑多不挑出,而是作顿笔,如“岁、戊、戌、贼、我”等字。这正是结构内放外收,气势正气凛然的典型之处。

2、多横向展势,左右偏旁或相向、或相背、或同向。尤其是相对的边竖,便传统的内弧相背为外弧相向形。由于内心备受煎熬,情绪促使其行笔时多做圆弧状,如“蒲州、丹杨、开国、图、开、关”等处,使字形显得开张。各部位间相互呼应,形态多变。与此并存的是又有一些字形收敛的字散落其间,显得疏密得体,相得益彰。

3、多以平正取势,端庄大方,但却寄寓着奇险。从《祭侄文稿》中我们会察觉到,有些字的俯仰变化之大,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也正应和了颜真卿内心的悲壮心理,在书写时情绪放任是造成这一现象的必然原因。在前人行书书作中是很少见到的。

《祭侄文稿》中宽博大气,正气凛然。表现的是出自篆隶以平正取势的特点,感觉上有一股凛然正气,米芾《海岳名言》写到“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字形尽量向两边拓开,却相互照应,形散神聚。如“尔、倾、巢、准”等字,而“摧、作、悔”等字则正中寓奇,大胆造险。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书家以险绝为奇,此窍唯鲁公,杨少师得之,赵吴兴弗能解也。”

三、墨法神采飞扬,气势磅礴

《祭侄文稿》是作者满怀悲愤,用血和泪写出的行书作品,因此,使人感到“其英风烈气,见于笔端”(元鲜于枢)。从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无意求工,而规矩之外,别有胜趣”的艺术效果。正如陈深《停云阁帖题记》中说:“此帖纵笔豪放,一泻千里,时出遒劲,杂以流丽,或如篆籀,或若镌刻,其妙解处,殆出天造,岂非当公注思为文而于字画无意于工,而反极其工邪!”

1、《祭侄文稿》全文中出现了大量的渴笔,以及多出用渴笔修改的迹象表明,颜真卿在写这篇草稿时情绪非常激动,无意注意墨色的变化,虽笔中无墨仍然继续书写。然而这些干枯的笔墨,却给人以苍劲老辣的感觉,与浓重的笔墨形成对比,使作品具有枯、润、浓、淡、虚、实的变化,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召力。

2、作品中字与字之间,虚实相间,连绵不断,如大河奔流,一气呵成,随感情宣泄而出,没有去在意断连的处理,这样使得作品看来更加自然生动。如第十三行,共十字,字字互不相连,独立成字,但是最后一行却是以狂草之法结束,字字相连一笔完成。

在《祭侄文稿》中,有些笔画明显是以笔肚抹出,却无薄、扁、瘦、枯之弊,点画粗细变化悬殊,润燥相间产生了强烈的对比效果。这些都契合自然天成的结论,少了安排,一切都是书家自然心境的写照。

四、章法自然天成,情之所至

《祭侄文稿》各种书体相兼,行楷、行草、大草并存,但却能和谐统一,这也充分体现作者书写时候的情绪波澜起伏的变化过程。

其章法自然天成,毫无雕饰,完全是情绪的左右之下所完成得,这便给人以巨大的遐想空间。在《祭侄文稿》中并不在意字距、行距,时疏时密,完全是随心所欲。每一行的中轴线或左或右或倾斜。章法的安排完全取决于情感的抒发过程。作品的前几行叙述了祭文的写作时间以及个人身份,情绪尚属平稳,心情比较沉重,行笔稍缓,行字中间有楷字,线条显得凝重而缓慢。用笔顺畅自然,起伏很小,章法和谐,表明其情绪处于自控状态。

从“惟尔挺生”开始到“百身何赎”用笔豪放,章法左右飘忽不定,字局、行距变化较大,形成跳跃性变化。接下来的“呜呼哀哉”到全文结束“尚飨”二字嘎然收笔,章法从行草逐步改变为大草,压抑的情感爆发出来。“顺乐、受命、覆天、承天”等两字之间的留白,虽然是格式上的需要却无意间调节了茂密沉闷的空间,造成了“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强烈反差。运笔节奏加快,章法舒张开朗,给人以畅快淋漓的感觉,使情绪得以宣泄。这也正说明了苏轼的“无意于佳乃佳”的论断。

总之,《祭侄文稿》个性鲜明,形式独立,开历史之先河。清人王琐龄所说“鲁公忠义光日月。书法冠唐贤。片纸只字,是为传世之宝。况祭侄文尤为忠愤所激发。至性所忧结,岂止笔精墨妙,可以振铄千古者乎。”所以《祭侄稿》是由颜真卿当时悲愤的感情外露的杰作,是他心灵的写照,是当时哀愤至极的心声,是血和泪凝聚成的巨作。在“心手两忘”的状态下无意识的表现手法使作品产生出无比优美的艺术效果。这也是颜真情真情流露,任情咨性将感情宣泄,“无意于书”的结果,当然这一切都必须是颜真情深厚的书法基础作支撑的。

《祭侄文稿》能够世代流传的价值就在于他的坦白率真,是以真情实感为动力来运用笔墨,激愤之下,不计巧拙,无拘无束,随心所欲进行挥洒,这也不失为我们创作的典范。文章彰显忠义的凛然之气,书法尽显雄浑刚健之神韵,两者相互辉映,珠联璧合,不知倾倒多少书家。

颜真卿简介

颜真卿(七○九——七八五年),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世称『颜清臣』、『鲁公』、『颜鲁公』、『太师』、『颜太师』、『平原』、『颜平原』、『颜尚书』、『颜文忠公』等,出生于长安县敦化村《今陕西省西安附近》一个世家望族。五代祖是《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曾祖颜师古为唐太宗时的中书侍郎,父亲颜惟贞,亦是文章书法名重一时。

颜真卿虽三岁丧父,但他勤学好问,才思敏捷,及长,于文于书均俱相当造诣。颜真卿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七三四年》中进士,历任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由郎官而节度使、尚书,进而封鲁郡开国公。他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徇私情,不媚权贵。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在朝中他与权奸杨国忠、卢杞针锋相对。在『安史之乱』中与安禄山、李希烈坚决斗争,顽强不屈,终被李希烈缢死,以身殉国。其政名、文名、书名『明若日月』(欧阳修),历代传颂,仰之弥高。

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继晋代之后的又一个高峰,名家辈出,书体纷呈,而真正作为代表的毫无疑问当是颜真卿。是颜真卿将唐代的书法推向顶峰,并使之足以与晋代比肩,也使自己成为自『书圣』王羲之以后的又一位伟大的书法家。纵观整部中国书法艺术史,唯有王、颜两家兀然出群,双峰并峙,昂首云外,目空千古,无人能望其项背。

唐代,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提高,其文化艺术领域也形成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因为太宗李世民喜爱“二王”书法,因此在他的大力倡导下“二王”书风开始在唐代书坛占有统治地位。初唐的书法,基本上没有脱出晋人的藩篱,虽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大家,但从总体上看还是沿袭前人书风而稍作改良而已。至中唐,颜真卿出而风气为之大变,实为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同时也为唐代书坛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促使书法艺术步入一个新的发展历程。

颜真卿作为一代宗师的出现是很多因素集结的成果。其行草书的发展,是他天才的造诣和书法本体发展的必然。从美学上来看,颜真卿开启了行草书丰腴浑厚的审美风尚,启迪了以情抒性的尚意风格。从技法上说,“屋漏痕”的出现,拓宽和丰富了书法的技法领域,并因此影响了后来的一大批书家。

当时,北方藩镇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颜氏兄弟率勤王之师抗击叛军,其兄侄被俘,不屈而死。《祭侄文稿》便是他为追祭报效国家而为叛军所害的侄子颜季明所写的一篇祭文草稿。书写时既感当时与兄同仇敌忾的激昂,又悲感颜氏家族的“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心潮澎湃,难以自抑,一气呵成。因为是草稿,所以能毫无顾忌的将自己的书法技艺充分发挥出来,思想情感与书法形式结合的最自然、最和谐。全篇运笔畅达痛快,使转精巧自然,通篇气势雄壮、豪迈,催人泪下,有着惊人的艺术感染力。无愧于他天下第二行书的称号。

《祭侄文稿》:“气壮神烈,苍郁沉雄,矩雄阔之姿,呈伟岸之态;其情激切。如斗士之临战阵;其意悲壮,若壮士之啸长风;其书雄强,巍巍然若苍山之卧于莽原;其势浑阔,浩浩乎如江流之汇于海波。中锋用笔,刚中寓柔,老辣而稳健;用墨少润而多燥,点画微茫;结体外收尔内放,竖笔内紧而外弓,体势茂密;笔速时疾时缓时顿,字体楷行草随机而作;字有断连,连不乱意,断不失情;列中有列,错落自然。”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他内心情感加上其书法素养的完全展示。书家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书法是他感情释放的一种方式,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这时候的作品是作者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的外在表现。蔡邕《九势》中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姿性,然后书之。”中国的书法艺术是由汉字、毛笔以及书家文化思想共同形成的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只有扎根于中国文化这个土壤中的人,才能达到与之沟通的境界。苏东坡曰:“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这是一种书法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境界,是一种超越自我和超越世俗束缚的创新意识。单纯的依靠技术和技巧等手段创作出书法作品并不难,可贵的是创作出具有人格化特征的书法作品。

颜真卿早年曾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并著有《张长史十二笔法意》一文,述及自己受笔法之经过。颜书是一博大深厚的综合体,它集前代书法之精华于一体,吸取晋人的神韵风采融汇初唐的秀逸风雅采得中唐的肥劲宏情,又具北朝的雄浑气质,而成为自己正而不拘,庄而不险,法度从容,奇伟秀拔的大家气派。

历代书家、评家均给颜书以极高的评价。晚唐吕总《续书评》称:真卿其行书,锋绝剑催,惊飞逸势。北宋朱长文《续书断列颜书为神品,赞日:其发于笔翰,则刚毅雄特,体严法备,如忠臣义士,正色立朝,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扬子雄云,以书为心画,于鲁公信矣。兀郑杓《衍极视颜书为含弘光大,为书统宗,其气象足以仪表衰俗。而郝经则更推崇备至,认为颜书超越三王,是古今所有书法家无法企及的:政令我公书不工,只字片楮尤当奇矧其超出王上,冠冕百代书家师。坡翁论书至公正,此本子公又奇至。正书篆玉藏李斯,出笔存锋兼汉隶。古硬陵轹《瘗鹤铭》,韵胜韬抉《亭记》。《离堆》雄俊仅能亚,《画赞》沈深还栉比。书法至此为绝尘,顿觉褚家异端异。恢宏正大极道紧,弛鹜方穷壮丽。《书摩崖碑后》

李逸野《书法教程·行草》中说:“唐代行书的代表作自然是颜真卿的‘三稿’,三稿当中则又首推《祭侄季明文稿》。对这件作品,张晏说‘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宦作,虽端楷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心手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即当时颜真卿是‘无意于书’,一任感情奔赴于笔下,但他毕竟是伟大的书家,书法技巧恰好表现了他的愤激悲怆的感情,所以写出了最高的水平。”

姜夔在《续书谱》中说:“观古人之书,每想见其挥运之时。”面对此稿,谁都会为那苍劲的线条,雄浑的气势和天真烂漫的形式所吸引,让人观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慢慢体会到“其英风烈气,见于笔端”,为书者沉痛悲愤的复杂激烈的心情而深深感动。

“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君子之于学,百工之于技,自三代历汉至唐而备矣。故诗至于杜子美(甫),文至于韩退之(愈),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苏东坡)

颜书自唐以来,一直为历代书家所仿效,得其法乳而成气候者代不乏人。唐代的柳公权于颜真卿,加以盘结遒劲,为时所重《宣和书谱》,将唐代的楷书又推向新的高度,后人以颜筋柳骨称之。其后,五代的杨凝式,宋代的四大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元代的赵孟睢⑾视谑唷⒖道镒由剑鞔亩洳宕牧踯⑶恪⒁帘贰⒑紊芑⑽掏停敝料执⒌贝负蹩梢运岛苌儆写笫榉颐挥薪哟ス帐椋挥惺艿焦帐榈挠跋臁Q帐槭呛屯跬泄榉ㄊ飞嫌跋熳钌钤豆愦蟮氖樘濉R幌蛴醒楸匮а罩担怯幸欢ǖ览淼摹

钟明善《中国书法简史》中写:“他的行草书中《祭侄文稿》,是他以极度悲愤的心情迅笔疾书的。这幅作品进入了极高的艺术境界,是一幅抒发爱憎之情的书法代表作。难得的是,这幅草稿中写得笔笔有来历,处处不失矩度,更能体现他在书法上深厚的修养与精湛的技法,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二行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