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马长勋前辈传习太极拳精华(1-6)

 憩苑 2017-08-05

     [转载]马长勋前辈传习太极拳精华(1-6)

                   马长勋前辈传习精华之一:站桩要松得只剩下俩脚掌

基本功要练,无极桩就是培养松,培养静,不是练肌肉。现在一练站桩就练得人胳膊疼腿疼,不是那样。你练得腿直哆嗦,好像有功夫了,可是这和太极拳没有关系。

太极拳不是“苦练”就能练出来的。“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这和你站大马步桩有什么关系?你那样练,长的是腿上的肌肉和力量,这个力量推手的时候可不好使,它不“灵”。因此,方法错了,弄一辈子也弄不出来。所以,你看人家王家(按:王家,指王茂斋、王子英)教拳,有个三五年就出来了,就是不走弯路。

先站桩,目的是把自己身上协调一致,然后再说劲就好办了。懂了这个,才知道盘拳怎么盘。否则盘拳找不到这个“核心”,没有用。

无极桩,你就怎么舒服怎么站。一个是舒服,一个是要把自己身上的气调顺了。呼吸不用管他,把身上调舒服了,周身协调一致了就好了。慢慢地松来松去,脚底下就有东西了,然后和“接触点”一合,推手就是这个东西。

站来站去,周身的劲都松到脚上去了,身上越站越空,越站越轻。松来松去,人就剩俩脚掌在这儿了,这个东西你就得着了。

但是你脚底下这个东西,要能到你手上去。你一碰,你脚掌上这个东西就像通电似的接上了,都是脚底下的东西,不是局部在瞎撞。很简单,不复杂。难就难在改变我们的习惯,改变我们的常规练法。

关键就是“松”,什么丹田气啊,都不用管他,你真松开了,气也就下去了。筋内皮肉、五脏六腑、大脑皮层都让他放松。

松可不容易,这里学问大了。你躺在床上就是松吗?你松得下来吗?你感觉离开床了,才是松了。练法既不复杂也不神,就是吃功夫。

“其根在脚”,你脚底下必须有东西,你脚底下没根,你要“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你“形”不了,完全就是胳膊劲。脚底下有根了,把脚底下的劲运到手指上,就是太极拳了。所谓太极不用手,用手就不是太极拳。表现在手上,是一个点,必须把脚底下反应到这里来。

如果是你坐在这里,脚上不合适了,没法用劲了,这个东西就到臀部上了,换个发力点。搭手的时候,手就是个支撑,不丢不顶。手上再变化,力点就手变万化了。

这套程序是这样,你要练上身也确实不容易。但你要按规矩,有好伴练,也不是那么难。你撕拉扯拽,练了20年没练出来,实际上你这20年就没练太极,南辕北辙了。你什么时候都“空”了,你功夫就“满”了。

所谓整劲,是个虚整劲,他不是一个死桩子。他用的时候,是我的力加上你的力,俩打一个。所以,这个力道比我自己的体重大吧。你来他就等你,你不来,你松我也松。加上点小玩意小技巧,就“活”了。杨禹廷先生、王子英先生这些小劲实在妙极了,和他们推手,比你吃涮羊肉什么的都过瘾。

无极桩站多长时间?以舒适为准。你站10分钟,站通了,站舒服了,10分钟就合适,越站技巧越高,感觉越深。一般要站好的话,要40分钟到一个钟头。你要真得着这个东西了,就无所谓站不站了。你身上都形成这个习惯了。

所以我们练太极拳,练站桩,要用到我们生活当中,包括太极拳对我们修养情操的要求、乐观的精神,这些都是从放松中获得的。要把他们融汇到我们日常生活中,行动坐卧走、吃喝拉撒睡都是这个东西。

真到了这个境界,你连拳都无所谓盘不盘。你上了身,一动就是“这个”。练上身了,你走着路也就练了。走路也是练。推手等于盘拳,等于站桩,反过来也一样,盘架子也等于推手等于站桩,站桩也等于盘架子也等于推手。

坐飞机上能打拳吗?你就坐在座位上,你“默拳”就行了。你默拳,身上就能出盘拳的感觉。

当年,杨禹廷先生就每天默拳。我上他家去,师奶说了,你坐在那儿别说话,等你师爷默完拳再说。杨先生躺着默拳,老太太要不说,我还以为老先生在那儿睡觉呢。师爷盖着毛巾被,侧着身睡觉,挺安稳。实际上他在练拳呢!这个时候,你要按他一下,你保证就飞出动了。当然,来个愣头青的大小伙子死摁也未必灵。这是合手劲,合了才有这种感知。它是一种劲路,不练是不会明白的。

 

                    马长勋前辈传习精华之二:千万不要练坏双腿

我是过来人,我就按照老师说的,这么天天练。但是,这要按方法练,“苦练”可不行。现在很多人都“苦练”,杀大架子练,苦练能练出什么来呢?练来练去,把腿都要练坏了。练太极拳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否则到老年,腿全坏。很多练拳的,七八十岁的,五六十岁的,腿全毁了。为什么呢?这都不是科学地练拳。你势子特别低,将关节都损坏了,包括我在内,到老年腿都不灵。第三代我接触的老先生没有这么练的,可是那时候不懂啊,后来赶时髦,也低练势子,就这么练坏了。不是有这种说法吗,所谓上中下三盘,这么练,结果你到60来岁,气血一不够,腿就找着你了。
所以,这个观点一定要转变,要总结。本来是为了锻炼身体,结果反而将腿练坏了,不合适吧。
顶牛角力,也是伤身体。盘拳势子过低,坏关节。这些要引以为戒。过去有些老先生也练坏了,老先生不知道吗?不是,是不好说。自己练了一辈子,还将腿练坏了,好意思说吗?忍着不言语。咱们要科学地看,你练了一辈子,要科学地总结给后人看。受益的是哪一点,没受益的甚至受害的是哪一点,要警告后人。
我实践了几十年,太极拳健身吗?确实健身,但是你要搞不好,也能伤身。俩人推手顶牛角力,伤筋又伤气,弄不好还伤关节,心情也不愉快。
所以,推手不要角力,不要争胜负。势子不要过低,过低并不能出功夫,只是肌肉发达,不会出灵敏,不会出太极劲。
太极拳不是个力气活,势子低,无非就是“走”,走化的多,顶的劲更大一点,无非如此。绝对不会练出什么寸弹劲,相反,弹不了啦,滞了。这就像拉弓,拉满了射得才远,但你拉满了还接着拉,就没有弹性了,说不定就折了。年轻人为了表演,偶尔为之可以,但引以为日常,就不行了。
盘拳以什么姿势为准,以舒适为准。气要顺,不要疲劳。练完出很多汗,这并不出功夫,相反还受伤。外行人看了,觉得这个人真有功夫,这么大岁数,势子还这么低。但是人嘴两张皮,怎么说都行。等你练坏了,人家还说,早知道你这么练就要出毛病。
我们不是练给别人看的,不要让外行的评论影响到自己。
太极拳要向世界推广,合适了,是给全世界人民造福;要不合适,那是给世界人民遭罪。既然要推广,咱们自己就要负责。

                马长勋前辈传习精华之三:是太极就不用胳膊劲


要把劲问准,不容易,不能强打硬要。找到一个劲大家都很高兴,可是往往第二天又没了。这东西不是你会这个操手就行了,身上在不断变化,没有定型。身体的协调跟不上,往往胳膊劲就上来了。胳膊劲上来就不是那个东西。那个时候听劲、拿劲都不太准,还是在胳膊上做,还没有悟到“太极推手不用手”的道理。看老先生们的讲法,也没太注意,等到慢慢功夫上身,才知道这不是手上的劲,都是从脚底下反上来的。

咱们推手全是脚上的劲,拳论上没有废话。手上接触点,听劲在手上,反应在思维上,变化这个劲是从脚底下上来的。从脚到胯,到脊背,胯一进是整体,背一转到手上。现在好多是力上加功,确能打人,但不是纯太极劲。

太极拳要求不用力,但其实你本来的力并没有消失,只不过是由分散在全身,集中到了你的脚下。也就是说,练太极拳不是劲没有了,本来的劲并没有消失,而是全部松到你脚下,是都集中了,转移了,都松沉到脚下去了。等用的时候,推手的时候就用脚底下和接触点的劲,这两点得能“说上话”,会“说话了”,不丢不顶了,慢慢才能变化无穷。也就是说,手一接触对方,信息就传到脚下,由脚下再返回来到这个接触点上,或拿、或化、或走、或变。

“其根在脚”,你脚底下必须有东西,你脚底下没根,你要“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你“形”不了,完全就是胳膊劲。脚底下有根了,把脚底下的劲运到手指上,就是太极拳了。所谓太极不用手,用手就不是太极拳。表现在手上,是一个点,必须把脚底下反应到这里来。如果是你坐在这里,脚上不合适了,没法用劲了,这个东西就到臀部上了,换个发力点。搭手的时候,手就是个支撑,不丢不顶。手上再变化,力点就手变万化了。

  不仅太极拳,实际什么拳术到了高层,都要是如此,只不过太极是突出要求这一点。尚云祥说,打一寸的拳,他不松不柔不空,脚底下没东西,丹田里没东西,怎么能打出来?都是一个道理。

因此,你盘拳的时候,时时别忘了你的俩脚掌。你推手的时候,不管碰你身上哪个地儿,都跟脚底下说着话,去那里找这个东西。简单说就是拿脚练拳。你看我做这个挤,其实我没挤,我脚底下做这个挤呢。你碰上我,脚上就过来了,这样你这个架子算没盘空。别人一挨你,你就跑,这叫丢。他一挨你,你的劲就到他脚上,你这架子才叫不空呢。这叫“盘劲不盘招儿”。

推手时,你还盘你的拳,脚底下练,这就叫不丢不顶了。要自然,推手和盘拳一个道理,盘拳也跟推手一个道理,这个要结合好了。要点是你还练你的拳,别管他。

另外,有个很关键的,气归到丹田要自然。不压不努,让他通过放松,不调而自调,完全自然地下去,这才是真正太极拳的丹田。是自然的沉,而不是有意识的沉。五脏都松开了,不提着了。脚底下也不要五趾抓地啊,入地三尺啊,你能入地三尺吗?真正松开,自然就到脚上了。李亦畲先生曾总结太极拳三步境界:第一步,在水里练,脚蹬着地;第二步,脚离开地,在水中间了,按游泳说会踩水了;到了高层,到水皮上来了,这就是轻灵。脚底下有漂浮感,真正有根儿了。脚底下是漂浮着,就像脚和地之间连着有层膜一样,没踩到地上,非常灵活,非常整。过去老先生讲“脚踩浮莲”,也是这个意思,这得身上松透了、松净了才有这个感觉。有人说“五趾抓地上弯弓”,这是一步功夫,不是永久。

                    马长勋前辈传习精华之四:太极拳之“中正”与“中定”

 

拳论上讲“立如平准”,什么叫“立如平准”,现在都解释成“秤”,天秤。他(姚继祖先生)说不是,他认为这是指的水平仪,叫平准。这个水平仪,无论你给它扒拉到哪些儿,它中间那个水珠都在中间。这个东西不是农村那种简陋的水平仪,将木头挖一个槽倒上水,就行了。它这个东西是十字的,无论你转到哪个地方,那个水珠都在中间。现在解释成天秤,也有一定道理,但实际上,解释成水平仪无疑是更准确更高明。

拳论上讲“中正安舒”,这个“中”,不是说外形上我们站多直,就叫中、正、那样人不就僵化了吗?太极拳要求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在变化当中,怎么体会“中正安舒”呢?太极拳是圆周运动,是立体的,像圆球,圆环无端,内里是阴阳二气。就是不管我身法怎么动,从外形上歪斜仰俯也好,怎么着也不丢“中”。就像一个圆球在地上滚动,它是一个立体的圆,不管它滚到哪儿,它都是一个圆,顶、底、中三点一线,这才是太极拳中正的本意(不是所谓三尖相照)。并不是一个动作我腰摆得倍儿直,那不符合太极拳轻、灵、圆、活的原则。

“守住中定往开打”,是杨露禅先生在一次离京前,传给吴全佑先生的一句话,全佑先生由此开悟。这句话的核心,既讲盘拳、推手,也包括技击。就盘拳、推手来讲,都要守住中定,往开了练,姿势要开展,大开大展,大虚大实,大松大柔,大无大空。那如何才能守住中定?“中定”在什么地方?你要不能把全身完全松开松透,身上松开松无,你就谈不到“中定”。功夫练不到的,往往容易误解:你都没了,你还有中定吗?对,只有身上空了没了,才有中定。这个中定劲是从哪儿来的呢,从脚下来。你完全松开了,皮肉筋骨、五脏六腑都松开,最后全部松到你脚下,脚下就有了根。打个比方,我们天天练拳,在天放松,你练的功,是你的收获,脚底下就是仓库,每天的收益都往仓库里头收。你的功夫越纯,你的收获就越大,你仓库里头的东西越多。到推手的时候,或者真遇到事情交手,那时候的力量,即中定劲就从脚下这个仓库上来到手上。过去有句话,“球头鼓,球碰壁”,就是“守住中定往开打”的原因。我见过的三代人,他们推手都是这个劲,走得集中,走得小,弹性非常准确,推出干净漂亮,双方都非常舒服,又练功又养生。

 

                    马长勋前辈传习精华之五:不接触能将人打飞 ?

一、什么叫“虚领顶劲”?虚领顶劲,“顶”是什么?现在都说是头顶,基本都是这么解释的。“虚领顶劲”实际指的是推手的接触点,把这个点虚虚地领起来,轻松地粘着对方。这个顶是接触点,不是头顶。指脑袋时叫“顶头悬”。“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互隐互现”,这句话指的是推手,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这里的关键推手接触的那个“顶点”要虚、要松、要轻、要灵。这样才能听劲,才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只有真正搞懂了这些个含义,才能指导我们练功的方向。

二、“四两拨动八千斤”?王宗岳先生讲的是“牵动四两拨千斤”,一个很重的物体,你将它摇动了以后才能“走”。比如过去的大酒缸,你搬是搬不动的,你左摇右晃使它晃动起来,就可以将它“赶走”,这里头就是“牵动”。推手也一样,牵动就是把对方的根给牵动了,这才好走,不能强打强要。人是个活物,他比死物更容易牵动。有的拳论上写“四两拨动八千斤”,很霸气,但不通,没有牵动,拨不起来。

三、“喉头永不抛”?宋书铭有句话,叫做“猴头永不抛,问尽天下英豪”,现在“猴头”都写作“喉头”,都解释成了喉头、喉结,“永不抛”就自然解释成了含着下巴,这能“问尽天下英豪”了吗?其实,这个“猴头”属于隐语。你看猴子头都是外露的,老是那个劲,叫“猴顶云”,精神都露出去了,所以猴子也不长寿。在这里是指自己的劲,也就是跟人搭手的接触点,要含蓄不露。搭上手,我手很轻很灵,不抛露出去,不暴露,对方就无法了解我,你一露头我就拿住了。

四、什么叫“双重”?王子英先生的解释是,所谓“双重”,就是推手时候“顶”,俩人顶劲儿了叫双重。其实“双重”和盘拳没有关系,盘拳要盘得灵活。不是盘拳的时候非得一条腿着地,绝对虚实,那是副品,要以灵活为主,以协调一致为主。双重指的就是推手时候顶劲,这是王子英先生经常讲的。现在书上把这个双重说得非常神秘,比如两脚不能同时用力,甚至两手不能同时一个方向之类,其实这和双重毫无关系。双重就是顶,俩人都用劲了就叫双重,双重则滞。所以拳论上说:“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俩人顶牛,两人都使劲,我一撒手,你趴下了,这叫“失重”,但这可不是“引进落空”。太极拳讲究听劲问劲,你得找这个力点。比如你上去就用劲,对方不用劲,这叫单重。这一去就暴露了自己,人家稍明白的,你就受制。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你要不明白这个道理,一搭手,主动进攻,盲目用力,人家稍比你懂你就受制。双方都不懂就顶劲,是为双重。但是现在说“双重”两字,一般都用在盘拳上,而不在推手上找“双重”“虚实”。你要在自己身上找所谓的“双重”,最后就滞了。太极拳离不开生活,比如我们走路,一走路就有虚实,而且是过渡的虚实,不是僵死的虚实。按照那种说法,你都不能两条腿使力,但是都搁到一条腿上,那不成蹦了吗?就滞了,僵死了,两条腿多灵活啊。盘拳的时候一条腿吃力,结果把腿练坏的特别多。为什么讲阴阳相济,而不是绝对“分清阴阳”?阴阳相济,不用时我站在那里非常舒服,用不着两脚分清虚实,这就叫阴阳相济。用的时候随机应变,得用刚时就用刚,得用柔时就用柔,用的得当就叫懂劲。懂劲是你自己明白了,你练到身上了。懂劲不是懂对方的劲,懂对方的劲叫听劲。

、何谓“用意不用力”。这个“用意”,是用意调节内里的东西,用意还要听,体会里面的感觉,用意调整气,体会他的感觉。等到了高层,意也不用了,气也不用了,完全用神了。神是元神,不是视神。这都是内在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存在。但现在好多人所谓的“意”,实际还是力;所谓的“神”,都是“漏”。看着挺精神,但是是形于外。太极拳练的神、意、气,是元神、元气、元意,真意、真神、真气。俩眼滴流乱转,这叫“视神”;呼吸气叫“凡气”;而“真意”就得往里走了,这得自己体会了。这必须亲身实践,你如果身法不到,怎么说你也不明白。你只能放松,一步一步走。功夫不亏人,到时候这些东西都能表现出来。你瞎琢磨没有用。有形有相的力,都是做出来的,也就是个抖劲,还是力气,他不属于弹性力。太极拳讲的“松而不懈”,不懈的不是力,而是意,就是时刻保持警惕性,拚哪儿哪儿还,碰哪儿哪儿有,“周身无处不太极”。

六、太极推手是角力吗?我见到的王子英先生、李文杰先生、杨禹廷先生、张继之先生,他们四位功夫有大小,但推手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不是打得稀里糊涂,而是非常清楚,都是打在你的劲一露头,很干净,被打的人也很舒服,感觉不出对方的力量,这路推手是非常妙的。他们用手逗出你的劲,然后打你的劲,不是用力气。其实推手就是个“玩儿”,但是玩的里头有真东西。人家杨露禅当年在北京教拳,要是凭力气,王爷们会跟他学这个?当年在行里有这么句话:“不怕地,不怕天,就怕杨家的软十三”。软是软,软里头有东西。推手就是练功,是拿人练功,不是拿死东西练,不是让你打沙袋,踢桩子。王茂斋、王子英、赵铁庵,他们谁这么练了?王茂斋先生为了教习推手,家里铺的都是进口的瓷砖,每天用煤油擦得锃亮,跟镜子似的。一般人站都站不稳,推手你想较劲都使不出来,当年我去王家学拳的时候,就在这上面练推手。推手不是角力,这话大家都知道,也都在讲,但讲的人是不是真的认可这句话,听的人是不是真的信服这句话,还真是不一定。随着时代的变迁,群众口味也在变化,但对太极拳和太极推手来说,则不能说在进步。拳论上讲推手四大病:顶瘪丢抗。现在(病)也发展了,撕、拉、扯、拽都出来了,反关节也出来了,擒拿也出来了,脚也上去了,推手的内涵变了,已经逐渐失去太极拳的风格。太极推手确实对健身、提高修养,都有独到的价值。我希望这项运动别丢掉,但关键是别因为要比赛拿金牌,就把推手变成“角力” “推车”,这就没有价值了。其实,真正的推手要作为全民健身活动来普及的话很有意思,它不伤人,又有内涵,有它的文化和哲理,技击是推手的一个方面,但不是主要的一个方面,不是主要追求的东西,要通过推手追求它的内涵,比如听劲,只有恰到好处,才能引人入胜。揪过来扯过去就没有味道了,不但挺累的,弄不好还闪腰扭胯的。真正的太极推手练完了很舒服,又有内涵,有哲理,又符合力学、心理学的科学解释。真作为全民健身去推广,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什么叫“养”?什么叫“伤”?推手推合了,两个人都是养,一较劲,两败俱伤,伤神,伤气,伤身体。你要到了王子英、郝家俊、杨禹廷、马岳梁先生他们那一代那个程度,对身体健康绝对是有好处。你搞角力,招数,这些对身体最终都是伤的。郑曼青先生总结过:善发者不寿。

我们发人为什么多用“软弹劲”呢?因为它不伤。一点,你的本能力不出,人出去之后,一两丈运,深吸一口气,有补无伤。这叫打人会打,挨打会挨。推手也讲和谐,不要仅仅看成你胜我负的比赛,才能双赢。你一直胜,胜来胜去你的身体垮了就没意义了。

七、不接触能将人打飞?太极沾连粘随,是知己知彼,到高层阶段,还有一个“离粘连”。这个时候他和你的神气相合,你一动,他就能知道你的速度、力度等。但不是说,离多远,我一动你就蹦出去了,那是凌空劲。凌空劲属于跟学生“玩”的一种手段,不是实际应用。这是一种游戏,不能当真。杨露禅跟人动手都得接触,何况他人。就算是跟自己学生,不搭手的话,你把眼睛蒙上也不灵。这些玩法,都是关起门来自己玩的,现在有些人“玩儿”得有点过。

 

                       马长勋前辈传习精华之六:太极拳是悟道的阶梯

 

太极拳是悟道的阶梯,这么说也不过分。你要真正理解太极拳,不仅要看老拳论,还要看很多经典的古籍。太极拳是过去修道的一个手段。咱们讲北京城不是宣武就是崇文,过去的人不是习武就是学文,这就是两种手段,通过习武的手段一样可以了解中国文化。文武是一笔,是一个山的南北坡。修道要以《老子》为本。老子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其实练太极拳就是“扔”,也就是损之又损的“损”,扔掉的是本能,是后天的本能,回归的是先天的本能。先天的本能是不需要逻辑思维的,不需要后天的力。通过站桩,扔掉后天的本能,扔干净了,无中生有,再生出来的“妙有”,就是先天。太极拳的核心就是一个“松”,但一般对此都怀疑,或者半信半疑,或者嘴上说松,心里耍小聪明。太极拳难练,就是因为要走这一步,克服本能是最难的。你不把本能克服净了,后头(妙有)那个生不出来。这和道家的功法是一样的,“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外驰气自定”。神不外驰,真能做到,就是回到先天的本能了。定不下来,就是后天的本能。所以“心猿意马最难收”。我们练太极拳松难,静更难,因为它要“动中求静”,还要“静中求动”,比单纯求静又难了一层。拳论上讲“视动犹静”,视静犹动”。你看他在动,在盘拳,但他里头要求静,你看他很静,但你又不能碰,一碰他就有反应,静中又有动。这是个辨证关系,很不容易练。你要带着本能的力,前面讲的“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就很难出来

比如,老子讲:“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太极拳就练的这个。健康得像小婴儿那个柔,那个刚,那个气遍全身,包括他那时候的思想,那是太极拳的东西。不过一百天的小婴儿,你摸他的脚,他不“跑”,他顶着你的手走,那个顶就是不丢不顶的那个顶。你往里去他往外有劲。你拿他的小手,他往里揪你,你推他他往外推你。他可没练太极拳,我们练太极拳的倒练不出这个劲来,为什么?你后天的本能没撤净,先天的东西出不来。这些东西练出来了,太极的听劲、懂劲、发人、化劲……就完全相合了。

你看小婴儿,你用手摸他的脑袋,他脖子还没长牢呢,他就能顶着你的手走。你推他的肚子,你推哪儿,气就鼓到哪儿。你仔细观察,你比如推他肚子的左边,一会右边就瘪了,呼呼呼,左边就鼓起来了。你推心口,他都能上这儿来。

太极拳为什么让你放松呢?完全是为了恢复自然的东西。你可以体会一下,不过一百天的健康的小孩抓你手指是个什么,那就是个整劲。

又比如,过去老先生讲:“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间是真意。”什么意思?练的完全是自然了。这就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复归于无为。”也就是说,复归于无极的。宋书铭的东西高,现在都批判。实际那时侯,许禹生、吴鉴泉、刘彩臣、纪子修都上人家那里,称学生,跟他学。这些人都是傻子吗?所以宋书铭的拳论和别的拳论不一样,很深。如《授秘歌》:“无形无相,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罄,虎吼猿鸣,泉清水静,翻江倒海,尽性立命”。无形无相,全身透空,一挨着就俩字,一个是发,一个是化,化不是跑。应物自然,就是别紧张。虎吼猿鸣,指的是呼吸。西山悬罄,指的是一触即鸣,这个接触点一碰就有感觉,悬的罄,风大的时候,落上沙子都响,要这么灵。泉清水静,不管你怎么动,动里头非常静,非常自如,不能损害身体。翻江倒海,指“不露形”,里头动,里头也不是自己动,你一碰变个点,它自己就去了,也就是我们说的鼓荡。尽性立命,这就是道家功夫。总之,掌握了太极拳就是性命双修,太极拳就是道家的东西,《授秘歌》就是最高层次的太极拳,是最高的拳论。

                                            (选摘自马长勋口述、王子鹏整理著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