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入分析一下道德的内涵

 清醒4321 2017-08-05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发轫于人类原始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环境的变迁,道德的内涵与外延得到了不断的丰富与拓展,其社会功能亦发生了演变转化。然而无论从远古至今的时间序列,还是从中外比较的空间转换来看,道德的本质内涵却是明确的。溯源而论,在中国道德这一术语古尔有之,从字源上考察,'道'原指道路,所谓'道,所行道也,从行从首'从行从首,象征人张首行于十字路口,具有辨明方向引道而行的意思,由此引伸出具有一定方向性的道路之义。当这种引伸纳入哲学的视野,就形成了'道'的观念。在这里'道'的内涵规述为天地万物的根基和事物发展、变化、运行的规律和规则,如子产曰:'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是一种基于外在客观认识,强调事物与人的行为规范与要求,体现的是外在规范性;'德'即'得',所谓'德者得也',这是字源上的解读,在此基础上古人先贤从伦理视角进一步理解认为:得于'道'者而有'德',识'道'而内得于己,外施于人,谓之'德',是基于伦理善恶评价,从主观认识层面规制人的行为品质,体现的是内在规范性。而后'道'与'德'之间的关系从分而述之渐渐走向融而概之。如孔子曾主张'志于道,据于德',孟子主张'尊德贵道', 老子在《道德经》指出,'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这里的'道'是源于哲学上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遍规律或事物的本体论而引申出来的理想化的人格或社会图景;'德'则是以此为归旨的伦理化的立身根据与行为准则。而'道德'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首次出现在荀子的论述中,荀子在其《劝学篇》中讲到:'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它是指当人们学到'礼'并按'礼'的要求来为人处事时,也就达到了道德的境界。又如'道德仁义,非礼不成'(《礼记.曲礼》,'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管子》一书中也有'道德有常,则后世人人修理而不迷','道德定而民有轨矣'。 此时,先秦大多数思想家都把道德理解为以人类生活世界中的普遍价值或规范准则为客观内涵的,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应当遵循的一系列规范和要求,以及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品质。至此'道德'一词已经走出哲学的范畴,成为伦理学的词汇范畴,并己经包含着把道德理解为道德规范与人的品德两种现代含义。从此以降旧中国历史各阶段对'道德'的论述,都是以此为本质的内涵丰富与外延拓展的解读。

  从西方词源考察,道德(morals或morality)一词来自拉丁文的mos,原本有风尚、习俗、性格、行为、属性、内在本性、规定、规律等义,后经由哲学大师康德、黑格尔等伦理学理论化之后,人们在使用morals时多指反映个人行为美德或个体道德的规则或准则。具有了道德规范、行为品质、善恶评价等含义。可见,中西方道德一词的原意相近。

  但这里中西方对道德一词内涵解读的共性表现为道德形式本质的相似,即都指向人们的行为规范及与之相联系的品性。鉴于时代条件、环境因素等的限制和影响,他们所得出的结论存在着一个共同的致命缺陷,即把道德当作一个孤立的现象进行思考和研究,没有也不可能用社会传统、社会实践的观点,用联系的方法进行研究,其结果,自然也不可能实现对道德本质的真正把握,由于没有看到道德与社会生活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往往只是抓住并夸大道德现象中的某一方面或特征。如康德将隐含着规则和法则的道德视为一种必然存在,'既然存在一些绝对必然的实践法则,即道德法则,那么,一个自然的结论是  道德法则不仅以一个至高无上的存在为前提,而且由于道德法则本身亦为绝对必然的,我们就有正当理由作如此假设,尽管我们是出于实践的考虑而这样做的。'这里康德将道德法则绝对化,并且这种绝对化的是建立在上帝的存在是绝对必然的基础之上的。

  真正破解这一难题,全面且科学地解读道德本质内涵的是马克思主义道德本质论,它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分析道德本质,从总体上对道德的本质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是人们对外在客观的伦理秩序和规范内化接受程度的一种反映。道德不是人的自然本质固有的'善良意志',而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思想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意识形态或上层建筑。它作为思想关系,就其一般本质而言,是对社会物质关系的反映,是由社会物质条件特别是经济关系所决定并为其服务的社会意识形式;而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又具有区别于其它意识形式的特殊本质和规定性,从而使道德成为凭借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来把握现实世界的'实践精神'。道德的作用也只有经过人们的这种内化转成自觉性后,才能外化为道德行为。由此从道德的系统性来看,可探知道德是由道德规范体系、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组成,是三个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道德首先是一种规范体系,是一种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包括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观念以及各种价值观念和价值准则。这个规范体系通过提供或规定一定的价值目标,导向性地调节人们之间的关系。其次,道德还是一种关系,所谓道德关系,就是基于众多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与生产活动直接相联系的生活关系和经济关系,即列宁所说的'物质的社会关系'基础上而形成的 '思想的社会关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受其他各种社会关系制约,并按照一定的道德观念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基础是物质性,表现形式为思想意识性,因此道德关系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以某种价值为导向,体现时空特性,具有社会交往意义与个体体验性认识的相互联系。最后,道德还是一种活动或行动,是一定道德关系中的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观念而发生的行为,是人们为改善某个状态、达到某个理想目标而进行的积极活动。道德活动是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活动之一,道德行为、道德评价、道德教育、道德修养等等,都是它的具体表现。由此,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我们可将道德界定为:由基于一定物质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