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养育过孩子的家长都知道,幼儿(儿童)或多或少都有偏食或挑食问题。家长们为了让孩子健康成长,可谓用尽浑身解数。 如果结合心理学来反思,其实我们所采用的方法,并没有太过高深,就是常见的行为理论。行为理论所强调的是刺激(食物)与反应(吃下去)的稳定连结,以及强化这样连结的环境与正向回馈。 若归纳这些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点: 不用硬喂不饿的孩子(制造饥饿的生理环境):大人也是一样,有时候可能上一餐吃多了,下一餐就比较吃不下,也就吃得很少。同样地,孩子也可能面临相同情境,若在其他时间点已经被食物或零食填满,自然不会在吃饭时间感觉飢饿,也就不想吃东西。这时可以改善的方式是,尽量在正餐之外,不要过度喂食各种点心。到了吃饭时间,孩子自然感觉飢饿,就会在该吃饭的时间好好吃饭。 02 用餐环境单一(制造单一的稳定连结):吃饭就是吃饭,而不是边吃边玩或边看电视。让吃饭时间控制在一定的时间之内,如半小时。如果没吃完或不太饿,就是开始收拾。若孩子不想吃,也不需要追着孩子跑。 03 改变食物(从刺激物上著手):改变食物的方式有很多种,有的是改变烹调方式,让食物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孩子觉得新奇,自然比较愿意尝试看看。像是孩子不愿意吃蔬菜,那就吃一点包子、水饺、锅贴,裡面将所有食材混在一起,就可以把孩子讨厌的食物自然混入,从外形上无法一眼看穿,也比较可能将他们吃下去。 04 对食物取特别的新名字(这也是制造良善的外部环境):让孩子可以对食物取一些好玩特别的名字,孩子会觉得这项食物经过自己命名,而变得亲近自己、靠近自己,像是「火焰鸡肉」、「飞天小面条」、「僵尸鸡块」、「香菇小姐」、「黄金鱼丸」等等,越是好笑的名字,孩子越是迫不及待的想吃下去。况且,在想像这些名字的过程,也可以让用餐气氛变得轻鬆许多,全家人你一言我一语,笑笑闹闹中又是美好的一餐。 05 鼓励大于惩罚(正向回馈):若孩子真的好不容易往前跨出一大步,正向的鼓励可以让孩子勇于尝试。因此,我们不吝于在用餐最后,给予孩子「致命一击」,这些回馈物可以是一小球冰泣淋、一小块饼干、美味的甜点、孩子觉得有趣的小玩具。 我们大人也有自己的饮食偏好,应该容许孩子们也有相同的权利。硬逼肯定不会有好结果,总之,大人用愉快、正面的态度,宽容来面对,是解决孩子挑食的第一步。 点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