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锐才文) 厅堂,既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等级最高的空间,又是一个家庭乃至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的聚汇处。而厅堂画,不仅是室内的视觉中心,还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映照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有史可考,厅堂画的存在,至少可上溯到春秋时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孔子家语》记:孔子三十多岁时,从鲁国都城曲阜到东周国都洛阳学习周礼。在拜谒天子明堂时,即“暏尧舜之容,桀纣之像,而各有善恶之状,兴废之诫矣”。这说明厅堂画在春秋已非常鼎盛。而更早时,如夏商代,可能挂的是龙凤图腾等等,或者更早,则是部落图腾。 唐,五代之前,厅堂画以圣贤,祖先画像为主。此外还有功臣像(如唐凌烟阁之二十四功臣像),佛道人物像(如永乐宫壁画及众多道观寺庙内的神仙菩萨佛像画)等等。这时期的以人物画为主要内容的厅堂画,是当时社会的精神世界的映照。它有以下几大功能: 一,尚德。 二,存鉴戒,助人伦。 三,慎终追远。 这三者都是儒礼的体现。不论是国家层面的礼还是家庭层面的礼,都内化为中国人的精神境界。 而五代北宋以后,厅堂画则以山水花鸟画为尚。其功能则主要体现为陶冶性情,寄寓情怀。 从这个时侯开始,厅堂画开始由朝廷,贵族府邸走向了民间,从对国君劝诫走向了文人趣味。这一时期,文人开始追求自我表现,也同时是中国山水画成熟的时期。南朝著名山水画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余眷恋㢒,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至也”。后来老病,回到家乡,便把游历所见,绘于室内,“澄怀观道,卧以游之”。到了元代,江南一带的富裕人家,更以家中有无倪瓒山水来论其雅俗。到了明代,中堂画两侧,又出现了对联。 现代民间的厅堂画,大多是挂在沙发对面电视机后上方的墙上,或挂在沙发背靠的墙上。内容则山水,花鸟,人物,书法均有,而以山水花鸟为主。 正因为厅堂画具有如此重要的精神功能和审美功能,因此,厅堂画实在是不能以一幅低廉的行货画来充数的。如果一个富豪别墅家中挂着的只是一幅质低价廉的行货画,人们就会这样评价:此君穷得只剩钱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