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成】桂枝一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牡蛎二两(熬) 二两龙骨二两。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功用】安神救逆(潜阳,镇惊,补心,摄精) 【主治】心阳虚烦躁证 【方证要点】1、特征症状:心下悸动,喜按;心中空悬感,或自觉惕怵不安感;兼有烦躁不宁,或者失眠多梦等。 2、主要症状:有服药发汗后大汗出或者自汗出的病史,气短接不上气或憋闷感,面色苍白(桂枝脸)。 3、舌质淡或嫩红、湿润,舌苔薄白,脉虚弱。 4、可和西医病名对应的:①心神经官能症,室性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不齐,心肌缺血,室性早搏等;②精神神经疾病:精神分裂症,精神抑郁证,神经性头痛、失眠等。 5、《古方选注》方解:桂枝、甘草、龙骨、牡蛎,其义取重于龙、牡之固涩。仍标之曰桂、甘者,盖阴钝之药,不佐阳药不灵。故龙骨、牡蛎之纯阴,必须籍桂枝、甘草之清阳,然后能飞引入经,收敛浮越之火、镇固亡阳之机。 【原文】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118) 【医案选】 1、自汗(岳美中医案): 李某某,男,40岁,1972年6月11日就诊。患项部自汗,竞日淋漓不止,频频作拭,颇感苦恼,要求中药治疗。诊其脉浮缓无力,汗自出。分析病情:项部是太阳经脉所过,长期汗出,系经气向上冲逆,持久不愈,必致虚弱。因投以仲景之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和阳降逆,协调营卫,收敛浮越之气。先服4剂,自汗止。再服4剂,以巩固疗效。 (《岳美中医案集》1978:148) 按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本案项汗淋漓,心阳虚弱,阳不外固,故以桂枝甘草汤温补心阳治本,加龙骨、牡蛎固涩止汗以治标。 2、心悸(刘渡舟医案): 宋先生与余同住一院,时常交谈中医学术。一日,宋忽病心悸,悸甚而神不宁,坐立不安,乃邀余诊。其脉弦缓,按之无力。其舌淡而苔白。余曰:病因夜作耗神,心气虚而神不敛之所致。乃书: 桂枝9克,炙甘草9克,龙骨12克,牡蛎12克。凡3剂而病愈。 (《新编伤寒论类方肥984:29) 按语:舌谈苔白,脉弦而缓,按之无力,阳气虚象端露。《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离宫火衰,失于潜养,神气浮越,故病心悸而神不安宁。方以桂枝、甘草温振心阳,龙骨、牡蛎潜镇心神,标本同治,三投而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