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

 昵称13975006 2017-08-07

                                      ——费尔巴哈

【智海踏浪】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最后的一个伟大代表,唯物主义哲学家。这位哲学家的学理性或许并不很强,看上去远没有其他德国古典哲学家们那样深刻。但是,他在西方哲学史上的伟大作用却绝不亚于他们中的任何人。用恩格斯的话说,他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按照我们的观察视角,费尔巴哈标志着一个伟大的转折——西方哲学从对宇宙本体的追问、对人的思维方式与认识能力等主体精神的追问到对人自身存在方式的追问的转折。费尔巴哈认为上帝和“异化了的人的理性”即“唯一实体”、“绝对同一性”、“绝对精神”等存在的彼岸世界是最缺乏诗意的世界,因而是应该彻底抛弃的。只有人生存的世界,人的生存本身,有血有肉的人、饱饮人血的理性才是最具有诗意的存在。人们应该关注人本身,应该讴歌人的现实存在,而不应该将哲学变成一种“思辨神学”去建构虚无飘渺的的彼岸世界。费尔巴哈要建立一种以人的当下存在、人本身为思考中心的“新哲学”,从而完成哲学从“神”(宗教之神与思辨神学之神)到“人”的还原——这是极为伟大的哲学洞见。

    费尔巴哈认为,真正的哲学应该是人学,人才是一切哲学的根本出发点。与以前的理性主义哲学家相反,费尔巴哈眼里的人不是什么思维的抽象物,而是有血有肉的人。人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但人也包含有自然的本质。他甚至说,“当人刚脱出自然界怀抱的时候,他只是个自然人,而不是人。”人不是天生的人,乃是人、文化、历史的产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费尔巴哈说:“人是他所吃的东西。”当然,人吃的不仅仅有物质食粮,还有文化、历史等精神食粮。正是后者,才使人与动物区别开来。

【知心小语】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一个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逸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甚至可以说,他们也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上,因为世界本无定相,它对于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面貌。列车上,地铁里,我们经常会看见人们捧着形形色色的小报,似乎读得津津有味,这些人的精神生活可想而知。天下好书之多,一辈子也读不完,岂能把生命浪费在读这种无聊的东西上?歌德做过一个试验,半年不读报纸,结果他发现,与以前天天读报相比,没有任何损失。所谓新闻,大多是过眼烟云的人闹的一点儿过眼烟云的事罢了,为之浪费只有一次的生命确实是不值得的。

    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得以保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文字。因而,在我们日常的精神活动中,读书便占据着很大的比重。据说最高的境界是无文字之境,真正的高人如同村夫野民一样是不读人间之书的,这里姑且不论。一般而言,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籍毫无兴趣。尤其在青少年时期,心灵世界的觉醒往往会表现为一种勃发的求知欲,对书籍产生热烈的向往。“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回忆他的童年时所说的这句话,非常贴切地表达了读书欲初潮来临的心情。一个人在早年是否经历过这样的来潮,在一定程度上透露和预示了他的精神素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