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是指中耳黏膜因急性致病菌感染而引起的化脓性病变。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好发于儿童,以上呼吸道感染后病菌经耳咽管进入中耳的病因较常见。也有部分是由于急性传染性疾病后期,经血行感染所致,此种多可使骨质破坏,并发症机会亦多。 临床表现 化脓前期:由于感染,鼓室、咽鼓管黏膜充血肿胀而阻塞,鼓室内炎性分泌物不能排出,其临床表现如下: (l)全身症状:全身不适并有发炎,在小儿则常出现突然高热,哭闹不安,甚或出现抽搐,颇似脑膜炎,有的出现急性肠胃炎症状。 (2)听力减退:化脓前期鼓膜轻度充血时即觉耳闷,待鼓膜充血显著或向外膨隆时,则听力明显减退,呈传音性聋。 化脓期:渗出物增加,鼓室内压增高,鼓膜穿孔,脓液外流。流脓后疼痛骤减。此期亦可发生乳突炎。其主要表现为: (l)发热不退,一旦鼓膜穿孔,体温多很快下降,全身情况大为改善。 (2)耳深部疼痛加剧,呈跳动性,不能入睡;小儿则不能很好吃奶,或不时摇头,用手搔抓病耳。如病变波及乳突则耳后部分有明显压痛或红肿。 (3)鼓膜表现为充血、外突,穿孔小者可见搏动的亮点,听力明显下降。 中医疗法 中医认为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早期为肝胆火盛,邪热外侵。 治法:清泻肝胆,疏散风热。 方药:龙胆草10克,泽泻12克,车前子(包煎)15克,木通6克,栀子10克,蔓荆子10克,黄芩10克,生甘草6克。 中医认为化脓期,热毒灼伤血络成脓。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排脓。 方药:穿山甲、天花粉、乳香、白芷、赤芍、皂刺、金银花、陈皮各10克,公英、黄芩各15克,生甘草、防风各6克。 西医疗法 1、化脓前期 应用青霉素、先锋、红霉素等抗菌素。耳力疼痛者可滴用2%酚甘油,有消炎止痛作用。鼻内滴1%麻黄素,以减轻耳咽管口黏膜的肿胀。 2、化脓初期 化脓期如鼓膜尚未穿孔,则疼痛剧烈,鼓膜充血明显且隆起,此时应做鼓膜切开,使脓得以流出。如已穿孔,则疼痛减轻,有脓汁流出时用3%双氧水清洗外耳道后,点抗菌素滴耳液。滴入药液后应将头偏向健侧,以手指压患耳耳屏数次,促使药液进入中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