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与书法:静不离动,动中有静

 家有学子 2017-08-09

以太极之理探学书之途,

按照现今的说法,

跨界了。

笔者以为,

大道至简,

万法归宗,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

就在于其真理性。

太极与书法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虽只有三百来字,却穷尽拳理,余在三十多年的研修过程中受益颇深。余以为,其不仅是修身养性之标尺,也可解读生活艺术,今试解学书之理。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太极之阴阳与书法的黑白表现形式完全契合,学习中要细查笔画、结构乃至章法的动静之机。一笔有一笔之阴阳,一字有一字之阴阳,一幅作品有一幅作品之阴阳。即使是大开大合,也需平衡,只有阴阳平衡了,作品才呈现美感。在起承转合中,要悉心感受笔墨之变化。静,动之母;动,静之机。静不离动,动中有静。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虽然笔墨线条在纸上千变万化,但法度森严。曲中直,斜中正。凡事急不得,学书尤甚。学书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笔画、结构,再至章法,日积月累至笔墨心随神走方成自家。在研习的过程中要多向内求。太极方家,一招一式,外形微动,内里已千回百转。学书也是如此。每天练习是必须的,但更重要的是确有心得。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用这段文字来解读书法中的笔画、结构和章法是再贴切不过了。无论是一个笔画,一个字,还是一幅作品,凡打动人心者,无不精气神俱佳。静如处子,气吞山河,翻江倒海,万年枯藤……,这是许许多多优秀作品在我们脑海中留下的美好印记。体察到了美,感受到了美,那么就要在自己的练习中有所展现。无论是初学还是经年有成者,也无论是写一字练一笔还是创作一幅作品,如何让自己的笔墨呈现美好,是一个没有止境的探索过程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学书无它,就是一个自我净化的过程。是为了提升自我修为,是为了在下一个十年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作如是观,你的内心就平和了,除了重视和感激在学习过程中帮助过自己的老师朋友外,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要放在学习上,读书、写字,进行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长此以往,整个身心会沉浸于书中、笔墨中。愈练心越静。涓涓细流,终汇江海。

以上是对书法学习的一些思考,也是今后的努力方向。共勉之!

 文章来源:网络。本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